“教数学”勿忘教“会学数学”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tour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英国心理学家、数学家斯根普曾在《学习数学的心理学》中批评过数学教师“只是教数学,而不是教学生学数学”。也就是说,数学教学不仅是要教学生学会数学,而且要教学生会学数学。对于他的这种观点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数学理论(即数学知识)的教学;另一种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这两种理解,恰好反映了传统的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理论在对知识与能力、结果与过程的认识上的分歧。
  数学教学的内容应该根据教学任务的要求而作适当的变更,并不一定要受统一的课本所限制。有些学校和老师对数学教学过分强调课程的稳定性,导致教学受限、师生思维受限。有人曾在比较中美两国中学教育中得出:美国人喜欢变。当然,“变”不一定每次都变好,但变来变去,最终“变”成好的结果。只有“变”才能发展,这是铁打的事实。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是消极地接受老师的讲解,而是依靠自己的感官、思维器官的积极活动,真正地吸收,学以致用。因此,教师在各个环节上都应首先考虑这一点。比如,在习题的处理上,不仅要有一些巩固所学知识、训练性那样的习题,而且还应增加探究性、发散性的习题,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智能。略举一例:
  (1)用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x2-7x+12,x2-7x-8。
  (2)在“?”处填上一个数,使“x2-7x+?”能用十字相乘法分解。
  像上面那样,做几个类似(1)的封闭式习题,其价值还不如做一个像⑵这样的开放性习题。除此之外,还应意识到:数学教学应该培养既有创造性、发明能力(通过归纳、类比和探索性演绎法),又有逻辑论证能力的学生。
  如:对任意自然数m、n,m4-n4的值能否被2(m2+n2)的值整除?
  解:∵m4-n4=(m2+n2)(m2-n2
  ∴(m4-n4)÷2(m2+n2)=(m2-n2
  因为(m2-n2)是整式,故m4-n4能被2(m2+n2)整除,即对任意自然数m、n,m4-n4的值能被2(m2+n2)的值整除。
  此题犯了一个“偷换论证”的逻辑错误。推理的前一部分是关于多项式的,后一部分是关于自然数的,多项式的整除性与自然数的整除性是有区别的,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多项式有整除关系,并不意味着它们的值也具有整除关系。如m=2、n=1时,m4-n4=15,2(m2+n2)=10,显然15不能被10整除,因此正确的结论是:对任意自然数m、n,m4-n4的值不一定能被2(m2+n2)的值整除。
  又如:3.1415926是有理数还是无理数?
  解:∵π是无理数,而3.1415926是π
   ∴3.1415926是无理数
  这个题的推理没有错,但是“三段论”的小前提判断不真,因为3.1415926不是π的真值,而是π的近似值,故结论错了。
  教学中多采用这样的例子,可以发展学生自觉的探究能力。
  为了取得教与学的双方的和谐共鸣,在教学过程中就要认真分析学生思维的特点。教学过程,简单地说,就是包括知识的发生和应用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揭示和建立新旧课题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获得新知识的过程。第二阶段主要是指课堂上运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巧解决数学问题并形成能力的过程。在这两个教学阶段中,学生的思维主要表现在连贯性、顺序性和发展性。所谓连贯性,就是指在教学中教师提出某一教学课题后,学生经过这一课题所进行的一系列的承前启后的特征。他们首先要搞清楚与课题有关的“什么是”的问题,其次则要搞清楚与课题有关的“为什么”的问题,最后学生还要对所研究的课题进行具体化(由抽象到具体),达到初步应用。这样,学生的思维才算完成了对课题知识体系的一次循环。思维顺序性与思维连贯性是有区别的,它是学生思维的另一层次,学习的思维过程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进行,由总课题围绕着总课题的具体课题,形成了一个循序渐进的层次分明的体系。某一课题明确以后,便要进入另一课题,不能“跳跃”或“倒路”,这体现了学生思维过程始终在环环相扣地进行。教学中的思维发展性,体现在学生的思维循着课题的难度渐渐增加而积极向前的发展趋势,体现在思维围绕课题的一次循环之后,向更高层次循环跃进的兴趣和欲望。因此,如果在教学中不注意学生的这种思维活动方式,就不会收到好的效果。
  作为一个数学教师,还要求反复钻研教材,多浏览一些参考书,如果能以探索者的身份尝试一下发现者是怎样发现各种定理的,把发现定理的思路搞清楚,并以著书者的身份认真分析专研教材的处理,认真详细备课,领会教材的深刻内涵,教学时就能离开教材,以自己的语言、用不同的方法将它表达出来。这样,学生就易于理解和接受,并由此得到启发。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素质教育是我国当前教育的主体,它顺应时代潮流,是国富民强之根本,已成为当前教师的重要任务。所谓素质教育,就是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开发学生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特征的教育。因此,要实现素质教育,则必须在学科中实施优化教学法。本人浅谈一些具体的做法和体会。    一、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林格伦对兴趣的调查结果证明,兴趣占影响学
期刊
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也在向纵深发展,尤其是在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才能使青少年成为全面发展的新人这些根本的问题上,已不再是处于争论和探讨阶段,而是付诸于行动之中。为了使音乐教育的改革方向进一步明确,使音乐教育工作的开展更加深入,首先要认清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观念如何革新才能适应当今的教育之需要。  什么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普及和提高?往往有不少人一提到这样的问题,就想到
期刊
进入21世纪,多媒体计算机进入课堂,对语文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了信息传递的方式和容量,丰富了语文内容的感性天地,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节约了教学时间,并能及时反馈信息,以利于教学措施的及时调节和强化,为语文教学的改革开辟了一条重要途径。运用电教媒体进行语文教学,能创设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爱学”、“乐学”,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一、创设意境,以景激情    电教媒
期刊
笔者认为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等多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激发兴趣,集中注意力     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呢?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一幅含义深刻的课题图,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学习高尔基的《海燕》,有位教师向学生展示一幅“海燕在乌云翻滚、雷电闪动的天空
期刊
“图片就是形象的历史。”历史图片包括历史地图、历史照片、古迹遗址图、实物图等,是历史教学重要的课程资源,为历史教学提供了大量形象化的史料。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产生历史的真实感,而且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史实的认识与理解,进而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历史图片在历史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而多媒体为历史教学提供了强大的辅助功能。所以,历史图片作为历史信息的重要载体,应该在历史多媒体教学中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正确的使用。  那
期刊
在探索具体学科素质教育的实施中,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由开始时的优质课、示范课上的“表演”,正式向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迈进,尤其是英语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性、直观性、生动活泼、信息容量大、知识结构新、应用面广、效率高、效果突出等特点。把这一技术应用于初中英语教学,就打破了传统的教师、书本、黑板的平面教学模式,使传统媒体与现代化媒体有机结合,产生多媒体教学整体优化效应,构建了一种立体教
期刊
个别教育与后进生的转变是当今教育教学的一个重大课题。现在的孩子娇生惯养,往往受不得委屈,学生的个性差异比较大,自我意识比较强。在一个班集体中,后进生的数量决定了班集体的好与坏,并且将会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递增,因此如果教师任其发展,将会影响教育教学甚至毁了他们的一生。后进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天资聪明而又调皮捣蛋的,这样的学生往往是些活跃分子,他们的性格活泼开朗,应多用个别教育或多开展有益的活动(如体育、
期刊
【摘要】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实践的创新进行研究,认为要拓展以自由为原则的教学模式;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营造美的氛围;要充分利用当地资源,重视学科渗透,拓宽美的欣赏渠道,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提高课堂效益。  【关键词】高中美术 教育教学实践 研究    站在基础教育行列,从事高中美术教育的教师通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认为美术就是画画,是小学、初中时学的画画,高中没有必要学习。这
期刊
批评是教育的一种手段,更是一门艺术。如果对学生的错误行为批评不当,轻则学生会保持沉默,重则会与老师顶撞,更有甚者会与老师动干戈。  那么,怎样才能使批评达到教育的目的呢?我认为,教师要批评学生的错误行为,首先要选择场合——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环境,其批评效果大不一样。有的老师不分场合,习惯于在班上批评学生,不论大事小事,都在班上训斥学生,或者在办公室当着其他老师的面训斥,不然就把违反纪律的学生交给学
期刊
人们终生都在学习语言,都在积累语言材料,只是这种学习与积累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说到这里,人们会问:既然如此,学校为什么还要开设语文课呢?原因有两个:第一,尽管人终生都在学习语言,但这种学习是发展不平衡的;在人的一生中,有发展语言的最佳时机,中学就是这样的一个时机。第二,如果把这种自发的学习变为自觉的学习,效率就会提高,发展的速度就会加快。  学习语言从积累语言材料开始。语言材料的积累,首先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