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的教育心理指瑕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zbisy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辅相成,这已经逐步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近些年来,很多学校不断拓展心育的视野,开掘心育的内涵,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然而,我们还应该看到,人们往往会过多地关注心理健康教育的行为和对象,而很少关注“施教者”。心理健康教育涉及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两个方面,而“心育”的无主语陈述,掩盖了主谓、主宾关系。只关注被教育者一方而忽视教育者一方的心理,只看到学生的心理有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矫正、“教育”,而不管教师的心理状况如何,这不能说是完整的“心理教育”。如果教师的心理有问题甚至是病态的,“教育”出来的学生其心理又怎么可能是健康的呢!
  事实上,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自身存在着不少心理问题,在此不妨例举几种,以引起我们对教师心理的高度重视。
  
  一、“造物主”心理
  
  某些老师在教育中把自己放在决定性地位上,认为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视学生为任我们这些“工程师”涂抹的“图纸”、被操作管理的“机器”,自然就产生了对学生的轻视心理和专断控制的欲望,即“造物主”心理。我们往往把学生对老师人格的尊敬与对老师思想的盲从混淆在一起,在教育中采取居高临下的态度,重说教而少思辩,重批评而少赞扬,重惩罚而少诱导,重灌输而少启发,这势必阻碍师生间真诚地交流。
  
  二、“恩赐”心理
  
  有些教师加班加点,补课辅导,毫无道理地侵占学生的时间,在老师看来是自己牺牲了休息时间,对学生是“奉献”、“恩赐”,学生只有感恩图报的份!岂不知老师的这种“爱心”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枷锁和牢笼!在师生之间,只强调一方的意愿,而不考虑另一方的感受,这样的教学,怎么能够取得好的效果。在有些学校,评定三好生,推荐保送生,老师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甚至一人说了算,这对学生来说,更是一种“恩赐”。这种“恩赐”心理对学生造成的影响是:学生变得越来越驯服,学会逢迎钻营,以求“分得一杯羹”。
  
  三、“求同排异”心理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世界,一个十分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良好的个性意识和个性特征对个人创造力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是人成功的关键素质之一。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一直比较重视对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行为准则和集体意识的宣传和培养,相对忽视个性意志品质和独立自主精神在提高人的素质特别是创造能力方面的意义和作用。很多老师总喜欢听话或乖巧的孩子,自觉不自觉地把喜欢独立思考的学生视为“不安定因素”,严加防范,千方百计纳入规定的秩序,总是试图把教育过程设计成一条流水线,把学生加工成标准件。有人指出,“现代教育是在大批地屠杀天才”,儿童“天资的不同水平,被淹没在泥浆之中”。标准化考试已成为最完善的求同训练,它促使人们都朝着一个共同的标准答案努力。正如台湾作家罗兰女士所指出的:“学生们答考卷,要求整齐划一,老师说什么,学生答什么,课本怎样写,学生怎样背。观念与想法,被限制为固定的形式。”根深蒂固的“求同排异”心理支配下的同化训练,阻碍着人的个性解放,压抑、束缚着人的创造精神。对这种同化训练的危害性,并不是所有老师都能意识到的。
  
  四、“强制性”心理
  
  很多老师信奉“自加压力,负重前进”的精神,认为“人无压力轻飘飘”,在多年教书育人的职业生涯中形成了一整套“威胁、监视、惩罚、命令和禁止”的工作方法,认为“对捣蛋的学生来说,惩罚将起到立杆见影的效果”,反映在教学上,则是强制性将学生赶下题海。据一次抽查表明,一名高二学生手里的教材和基础训练用书56.5本,约560万字,其中还不包括普法、环保、国防教育等补充教材(陈自强《中小学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湖南师大出版社,1997年版)。一个十六七岁的学生一年要读完560万字的内容,平均每天1.6万字,即使是小说都相当困难,何况这里有大量内容要背、要记。当然,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但与我们老师的“强制性”心理不无关系。再说惩罚,有些教师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小题大做,严厉批评训斥。还有老师把少数“不听话”、“捣乱”的学生,安排在紧挨着讲台的“特座”上,就近严密控制,对他们非常吝啬地使用微笑和赞扬。如果让这种强制心理支配着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从何谈起,学生的身心怎么可能健康发展!
  一位中学政治老师很无奈地讲了这样一席话:“五六十年代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信什么,做什么,现在大不一样了,我讲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学生指出焦裕禄不是市场经济时代的好领导;讲《松树的风格》,学生又指出松树四季不变是个大缺点;讲愚公移山,学生竟想到要保护生态环境、自然景观,不能随意移山,况且搬家要比移山容易得多”。可见,强制性地进行道德灌输,只讲“一面理”,学生不会买帐,其结果则鲜有令教育者不失望的。
  
  五、“焦虑”心理
  
  中学教师面临升学率压力,加之现在的中学生心理封闭性和逆反性增强,教育工作的难度加大,很多教师为此忧心忡忡。年轻教师刚参加工作,对教师职业的认识比较模糊,又无教学经验,碰到棘手的问题常常感到束手无策,难免产生焦虑。中老年教师呢,由于面临退休、家庭、子女等一系列问题,尽管人在工作岗位上,但焦虑、抑郁等情绪都在潜滋暗长。加之传播媒介以其新、快、可视性强的特点形成一种快餐文化,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各种片断信息瞬间被吸收,很多老师都有种跟不上要掉队的威胁和力不从心、身心疲惫的感觉。凡此种种,都会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自觉不自觉流露出来,或发泄,或转嫁,自然会给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渗透到学校各方面工作之中的教育,学生心理与个性的发展状况怎样,最终是学校各方面教育形成合力后的一种结果。
  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是全体教师积极参与的教育,这首先就要求教师本人的心理是健康的。教师健康的心理品质、良好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深远的。虽然心理健康的教师不一定全能教育出心理健康的学生,但是要教育出心理健康的学生,教师的心理必须是健康的。
  要诊治教师不健康的心理,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终身教育为核心的教育价值观。中小学教育是为学生进入社会建造一个起飞的平台,因而必须树立以让学生学会认知、做事、合作和生存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为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负责,决不能以压抑学生个性、禁锢学生创造精神为代价来换取应试的成绩。教师还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创建健康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当我们真正把学生看作是一个生命体,用呵护备至的爱心、“金石为开”的诚心、不厌其烦的耐心去对待每一个学生,真正做到尊重他们的个性、爱好、特长,并提供条件使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时,心理健康教育也就真正落到了实处。从以上意义上看,诊治中小学教师的心理问题,实质上是转变教育观念的问题。
  当然,教师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必须坚持接受继续教育,培养现代教师的职业素养,要不断完善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影响每一个学生。
其他文献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原有的体制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学校的人事制度,教师的就业选择与待遇都不再遵守定势,今天,每一位教师都必须直面竞争。  对于竞争,部分教师产生的彷徨、焦虑,甚至忧心仲忡是可以理解的。“物竟天择,适者生存”,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教育体制改革和教师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每一名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人对社会的贡献主要取决其主观能动性,取决人对自身社会角色的认定和价值取
一、两种心理教育体系的比较    目前,心育在我国已形成体系,但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定位,一种是教育学的,另一种是心理学的。  教育学定向的心育,从教育学体系上思考,将心育与教育学的每个环节都联系了起来,特别将心育与其他各育(德、智、体、美、劳)的关系作了界定,提出了“以德育为导向,以心育为基础,以智育为主干,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发展”的系统理论,将心育视为一种发展性教育,最终目的是提升人格,故而,心育目
期刊
我省2000年有206起急性传染病的暴发流行,所涉及的病种较多,波及的范围和人群较广.为更好地控制急性传染病,降低发病率,现将2000年贵州省暴发疫情总结如下.
糖尿病是生活方式病,血糖控制虽与药物治疗有关,但是控制饮食是治疗的基础和关键。
<正> 自卑是一种轻视自己,认为自己不如别人的惭愧、羞怯,甚至灰心的复杂情感。自卑心理在农村学生中存在比较普遍,其成因主要是:
本文对一种新致泻性大肠杆菌:产志贺样毒素且具侵袭力大肠杆菌(ESIEC)进行了调查研究。共检测不同来源的标本908件,检出ESIEC菌株104株,检出率为11.45%。调查证实ESIEC菌株广泛存在于人体、外环境及动物体内,以
台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东门计划”为起始标志。1960年国立台湾大学医院附属的儿童辅导诊所,在台北的几所小学推行了一项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即“东门计划”。整个计划包括两部分的内容,设想用6年的时间完成。内容之一是为小学教师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的在职培训;内容之二是由专业教师组建心理咨询室。这项计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职培训要帮助接受培训的教师达到以下目的:  1.掌握解决小学生在同家庭成员、教师、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