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学生的数学学习不应只是简单的概念、公式、法则的掌握和熟练的过程,而应该更具有发现性、探索性和思考性。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思考问题。因为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发现、探索、思考的问题才会成为学生的真正的问题,期间他们所得到的知识才能真正为学生所掌握。
我想推进小学数学教育的创新,首先应大力提倡研究性学习, 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阐明:
[关键词] 学习 小学数学 教育 创新 理论
一、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
1、研究性学习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小学生往往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特别好问,他们具有创造和研究的潜能。研究性学习本身可以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动机以及求知欲。
2、研究性学习过程是积极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因为真正有意义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现成的书本知识,而是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在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新问题进行积极探索、主动建构的过程。
3、研究性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尊重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
因为学生对客观现实的认识来自于对外界尝试、研究、索性的活动,而学生用自己的学习方式研究新知,对他们来说是最好的方法;教师再进行“因势利导”,这样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
4、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研究性学习提倡学生自由研究、自由创造,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以及表现与发展的机会,鼓励学生自由奔放和新异的想象,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发挥。
5、研究性学习能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因为学生只有在努力研究新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其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主体性才能得到充分发展,个性得到完全的解放。
6、研究性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1)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可以自由的设想,尝试,解答,检验,得出结论,交流思想。(2)发展学生独立研究与合作的精神,学会通过同伴之间的积极的相互影响来提高学习的效率,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3)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研究、实践活动,去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乐于寻疑、质疑、解疑的心理倾向。(4)充分发挥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二、实施研究性学习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 1 )要创设一个问题的情境
“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研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研究目标,给思维定向;同时产生强烈的研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设计问题情境,力求体现“五性”:1、障碍性:引起冲突,产生不平衡,提出智力挑战。2、趣味性:富有趣味,引发学生积极思维。3、开放性:解题思路灵活多样,答案不一定唯一。4、差异性:适合各层次学生,由浅入深作出回答。5、实践性:以个人或小组的探究实践活动,寻求方法。同时,教师应注意对于问题情境中所隐含的“问题”,不要作简单的答复,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提问。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更贴近其思维实际,更能引起学生主动的研究。
( 2 )既要注重学生的独立研究,又要注重學生的合作学习
独立研究: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研究,去发现,去再找出有关的数学知识,期间的过程往往是独立的。因为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学生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网络层面。教师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更代替不了几十个有差异的学生的思维。通过学生动手“研究数学”,使他们亲身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独立研究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数学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研究精神和创造能力。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研究,努力做到:1、要给学生自由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不要将教学过程变成机械重复教案的过程;2、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不要急于得到圆满的答案;3、要给学生以思考性的指导,特别是当学生的见解出现错误或偏离时,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将机会留给学生,不要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
三、研究性学习在实际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小学数学大纲提出“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重点强调学生解决问题是一个探索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简单地用现成的模式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研究、探索中了解实际问题中的各种关系,进而将实际问题用数学关系表示出来,这对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的培养和数学思维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设计练习,不仅要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掌握知识,更要有利于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及实践能力的培养。那种题目条件确定、结构良好、答案唯一的,只需重复所学知识即可解决问题的“标准式”的练习,往往造成学生思维定势,妨碍学生思维发展,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然不利。为此,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还必须重视设计结构不全、条件不明、必须发挥创造性、结合有关经验才能解决的问题,特别要重视开放性练习的设计。
总之,小学段研究型教学的目标定位:1、总体上实现对学生进行“主人、主体、主角”的三主人格培养。2、激发小学生对科学技术问题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使学生初步具有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和追求。3、初步培养独立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精神,了解从事独立学习必须具备的精神、气质和品格,知道什么是合作精神,什么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价值观。4、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知识和积极情感体验,初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5、初步学会用一些最基本的工具和仪器,初步应用所知识解决一些最基本的生活问题和解释一些自然现象。6、初步了解科学思维方法,培养科学思维的能力,初步养成动脑筋、提问题、想问题、找资料、找答案的习惯,初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 江泽民在庆祝北师大建校100年上的讲话
[2] 特级教师教学讲座摘要
[3]《小学生心理特点》
我想推进小学数学教育的创新,首先应大力提倡研究性学习, 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阐明:
[关键词] 学习 小学数学 教育 创新 理论
一、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
1、研究性学习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小学生往往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特别好问,他们具有创造和研究的潜能。研究性学习本身可以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动机以及求知欲。
2、研究性学习过程是积极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因为真正有意义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现成的书本知识,而是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在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新问题进行积极探索、主动建构的过程。
3、研究性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尊重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
因为学生对客观现实的认识来自于对外界尝试、研究、索性的活动,而学生用自己的学习方式研究新知,对他们来说是最好的方法;教师再进行“因势利导”,这样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
4、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研究性学习提倡学生自由研究、自由创造,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以及表现与发展的机会,鼓励学生自由奔放和新异的想象,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发挥。
5、研究性学习能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因为学生只有在努力研究新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其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主体性才能得到充分发展,个性得到完全的解放。
6、研究性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1)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可以自由的设想,尝试,解答,检验,得出结论,交流思想。(2)发展学生独立研究与合作的精神,学会通过同伴之间的积极的相互影响来提高学习的效率,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3)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研究、实践活动,去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乐于寻疑、质疑、解疑的心理倾向。(4)充分发挥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二、实施研究性学习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 1 )要创设一个问题的情境
“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研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研究目标,给思维定向;同时产生强烈的研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设计问题情境,力求体现“五性”:1、障碍性:引起冲突,产生不平衡,提出智力挑战。2、趣味性:富有趣味,引发学生积极思维。3、开放性:解题思路灵活多样,答案不一定唯一。4、差异性:适合各层次学生,由浅入深作出回答。5、实践性:以个人或小组的探究实践活动,寻求方法。同时,教师应注意对于问题情境中所隐含的“问题”,不要作简单的答复,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提问。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更贴近其思维实际,更能引起学生主动的研究。
( 2 )既要注重学生的独立研究,又要注重學生的合作学习
独立研究: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研究,去发现,去再找出有关的数学知识,期间的过程往往是独立的。因为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学生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网络层面。教师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更代替不了几十个有差异的学生的思维。通过学生动手“研究数学”,使他们亲身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独立研究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数学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研究精神和创造能力。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研究,努力做到:1、要给学生自由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不要将教学过程变成机械重复教案的过程;2、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不要急于得到圆满的答案;3、要给学生以思考性的指导,特别是当学生的见解出现错误或偏离时,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将机会留给学生,不要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
三、研究性学习在实际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小学数学大纲提出“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重点强调学生解决问题是一个探索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简单地用现成的模式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研究、探索中了解实际问题中的各种关系,进而将实际问题用数学关系表示出来,这对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的培养和数学思维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设计练习,不仅要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掌握知识,更要有利于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及实践能力的培养。那种题目条件确定、结构良好、答案唯一的,只需重复所学知识即可解决问题的“标准式”的练习,往往造成学生思维定势,妨碍学生思维发展,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然不利。为此,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还必须重视设计结构不全、条件不明、必须发挥创造性、结合有关经验才能解决的问题,特别要重视开放性练习的设计。
总之,小学段研究型教学的目标定位:1、总体上实现对学生进行“主人、主体、主角”的三主人格培养。2、激发小学生对科学技术问题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使学生初步具有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和追求。3、初步培养独立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精神,了解从事独立学习必须具备的精神、气质和品格,知道什么是合作精神,什么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价值观。4、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知识和积极情感体验,初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5、初步学会用一些最基本的工具和仪器,初步应用所知识解决一些最基本的生活问题和解释一些自然现象。6、初步了解科学思维方法,培养科学思维的能力,初步养成动脑筋、提问题、想问题、找资料、找答案的习惯,初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 江泽民在庆祝北师大建校100年上的讲话
[2] 特级教师教学讲座摘要
[3]《小学生心理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