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忌、信仰与伶人精神生活史——陈志勇博士访谈录

来源 :民族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戏神信仰研究的始点与机缘廖明君(以下简称“廖”):志勇好!近几年,我注意到你陆续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戏神信仰的论文,在学界也引起了一些反响。所以,今天想就戏神信仰与中国古代伶人精神生活史的话题与你作一次学术讨论和交流。
其他文献
技术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能反映文化焦点并用技术自身特殊的方式来表达它们。风格是内在模式形式化的外在表现,是一种对文化模式的显性表达,它依赖于结构,在本质上分层次,并且存在于所有的层次或是任何内部关联的层面。技术风格是适当的技术水平的呈现,可以被表示为基于自然客位现象的主位行为,它背后隐藏的是工匠们对他们使用材料的态度、文化共同体对工艺项目自身本质以及由此产生的工艺品的态度。任何给定的文化共同体可能有多个风格特点,几个风格可能同步运转,每个风格的发展其实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每种风格在特定的文化共同体中
期刊
期刊
七世纪初的一次佛、道相争中,傅奕扬言要裁减天下佛寺,并把剩下的都改装成草堂模样。谢和耐认为傅奕是站在“文人立场”才提出此番言论的,而芮沃寿则认为他在维护土地拥有者贵族阶层的利益,但在当时傅奕却被认为是一位专门破坏佛教徒事业的道教徒。假如没有僧人明概的反驳,我们不知道“寺庙草堂化”的动议究竟在何处触痛了佛教徒的神经。明概并不因为佛寺侵蚀社会财富而内疚,反而暗示道教徒的“草屋”有模仿古代明堂的嫌疑。这场围绕“草堂”展开的斗争正好说明当时的僧人不把茅茨视为本集团特有的建筑形式,却把它推给道教,斗争背后则反映出道
期刊
期刊
王雪峰 中国美术馆副研究馆员、收藏部副主任。先后毕业于扬州师范学校、扬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东南大学。2003年获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专业中国画创作方向硕士学位,2007获东南大学艺术学专业艺术理论研究方向博士学位,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学出站博士后,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博士后。
江苏宜兴人,执教于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并任艺术与传播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南京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徐悲鸿研究会会长助理、法国莲花艺术画廊签约画家、徐悲鸿艺术精英工程总策划、江苏青年美术家协会理事、艺术刊物《斯风》副主编。
1960年出生于湖北麻城;1987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画专业;现为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作品曾入选第七届、第九届和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中国当代工笔画大展”、“中国艺术双年展”(加拿大)、“中国艺术展”(美国)、“首届山水画大展”等各类大展,并多次获奖。
张广才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美术学院院长、教授,江苏省美术家协会省直分会会长、江苏省中国画学会锄会长、江苏省徐悲鸿研究会副会长;出版《张广才画集——现代彩墨卷》、《江苏画刊提名21世纪优秀艺术家——张广才》、《张广才插图艺术》、《张广才素描作品集》;有多幅作品参加省及全国性美展获奖,并被重要学术机构和个人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