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加工贸易并不是导致发展中国家贫困化增长的根本原因,但如果不注重加工贸易适时地转型升级,它将演变为贸易贫困化增长的助推器。因此,促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是规避贸易贫困化增长的关键。
关键字:贫困化增长理论 加工贸易 经济增长 政策措施
加工贸易在扩大出口、促进就业、带动关联产业发展等方面功不可没,但是从世界其他各国发展加工贸易的情况来看,发展加工贸易比较成功的实例主要是东亚的“四小龙”,他们均通过加工贸易逐步走上新型的工业化道路。然而,拉丁美洲的部分国家,则陷入了“贫困化增长”的困境之中。为什么加工贸易会给不同国家带来不同的效应,其影响产业升级的机制何在,是中国今后发展加工贸易应该清楚的关键问题。
一、贫困化增长理论
20世纪50年代,普雷维什、辛格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自由贸易条件下,以生产并出口初级产品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其贸易条件从长期来看有不断恶化的趋势。印度经济学家巴格瓦蒂在“普雷维什一辛格命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贫困化增长”理论,认为处于分工低端的发展中国家所生产的初级产品,由于需求缺乏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出口数量的大量增加必然会造成价格大幅下跌,这样产量提高的收益将由于贸易价格条件恶化而抵消,从而造成本国的实际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比增长前下降。出现福利恶化的“贫困化增长”。林德在《国际经济学》中进一步总结了贫困化增长的三个前提条件:国民经济增长必须在很大程度上倾向于增加该国的出口品供给;国家必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际贸易;国外对本国出口商品的需求必须是无价格弹性的。国内学者王如忠补充第四个条件,即该国必须是贸易大国,只有贸易大国的进出口数量变化才会影响世界商品价格。
二、导致贸易贫困化增长的原因分析
(一)贸易结构方面的原因
出口贸易依靠初级产品作为主要支撑是造成贫困化增长的直接原因。作为占世界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在政治上取得独立以后,都面临着发展国内经济的战略任务。由于他们普遍面临发展资金匮乏,生产技术落后等困难,吸引外资成为发展中国家突破瓶颈制约的一般做法,也掀起了世界范围内的产业转移的浪潮。发达国家分别将污染严重、技术水平落后的产业或国内面临淘汰的夕阳产业纷纷向发展中国家迁移,使初级产品的生产从饱和走向过剩。初级产品的价格大幅度回落,使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条件恶化,因出口而带来的社会福利水平下降。由于加工贸易增长迅速,在出口贸易中的比重不断上升,所以极易将加工贸易与贫困化增长关联起来。
(二)技术水平方面的原因
技术水平落后是造成发展中国家贸易贫困化增长的根本原因。发达国家技术实力强大,自主研发能力强,几乎控制着高新技术领域的核心技术,牢牢控制和把持着市场的主动权,在生产过程中占据了价值增值的最高端,生产利润丰厚。而发展中国家由于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加之资金和体制上的原因,企业普遍缺乏科技研发投入,如我国的纺织行业之所以整体技术含量不高,就是因为我国纺织企业研发费用平均占销售收入的不足1%,国内最好的企业可能达到5%,而欧洲的企业平均达到8%~12%。瑞士、德国、日本等国家的著名企业都有国家级的纺机新产品试验中心,而我国纺机行业至今没有一个企业有国家级的技术开发中心,企业级的技术开发中心也很少。大部分企业习惯于短期的“拿来主义”,经过简单的加工生产后就进行粗放式扩大出口。一方面,产品档次不高,产品质量和性能落后,造成国内企业国际竞争手段单一;另一方面,国内企业目前尚不掌握国际市场的批发零售等主要渠道,只能被动接受国外渠道商的订单,在行业过度竞争的情况下,企业竞相压价很难避免。
(三)贸易政策方面的原因
导致贸易贫困化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有贸易政策方面的原因。长期以来,发展中国家在重商主义思想的指导下,重出口轻进口,采取一系列促进出口的措施,其中,以发展加工贸易标志的鼓励出口政策,推动了出口规模的扩张。但由于忽视了出口产品结构的不断提升,引发了初级产品和低端产品的在国际市场上的恶性竞争。
三、加工贸易与贫困化增长的辨析
从贫困化增长的条件来看,造成贫困化增长的主要原因归结为大量初级产品的出口。因为初级产品具有需求弹性小、产品的差异性不明显等特点,一旦国际市场上初级产品的数量急剧增加的情况下,价格下跌的幅度大于出口数量增加的幅度,其结果是出口数量增加给本国带来的福利被价格下降所冲销。出口得越多,福利减少得越多,最终陷入了贫困化增长的困境。
由于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有限,跨国公司将生产过程中劳动密集的生产环节和工序安排在发展中国家,而自己则控制着技术含量高、价值增值大的过程和环节,然后再经过组装整合的成品销售到世界其他国家。发展中国家加工贸易出口的产品从整体上看,不一定就是初级产品,甚至是中间产品或高新技术产品,因为其中也包含了发达国家技术密集生产的环节,只不过这种环节所发生的顺序不同而已。如果技术密集的生产环节发生在发展中国家进口之前,那么出口的产品应该就是中间产品或最终的制成品。例如我国的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的主要贸易方式是加工贸易(在我国主要表现为: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2002年,全国各地区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为606.26亿美元,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89.54%。其中进料加工贸易503.54亿美元,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74.37%,超过以其它贸易方式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总额一倍多;来料加工装配贸易102.72亿美元,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15.17%。从以上情况分析,它的出口并不满足贫困化增长的条件。所以,加工贸易并不是导致贫困化增长的根本原因。
从政策的层面上讲,发展中国家大力发展加工贸易是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现实选择。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发展加工贸易的问题。发展加工贸易应该在不同的时期作相应的调整,特别要注重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从价值链的低端环节逐步向高端演进,推动出口贸易结构的日益优化。否则,随着加工贸易在出口贸易的比重迅速抬头的情况下,加工贸易将演变成为贸易贫困化增长的助推器。
四、我国加工贸易规避“贫困化增长”的战略选择
(一)以外向型发展为主的格局向內外并重的方向转变
从长远来看,夯实内需扩大的经济和社会基础是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根本。要切实加快基础工业,特别是原料工业发展的步伐。引导投资向原料工业聚集,突破原料:正业对国民经济制约的瓶颈。提高原料工业的装备水平,淘汰落后老化的生产设施,使我国的基础工业焕发出新的活力。通过上游工业的发展增强国民经济发展的源动力。我国拥有13亿人口,国内市场十分庞大,而且经济处于快速增长阶段,潜在的市场需求是其他国家不可比拟 的。适当调低外贸依存度,调整我国需求结构和国内需求与国外需求的比重,使内需具有长期良性循环和扩张机制,开发国内市场,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二)以技术引进向自主创新的格局转变
我国经济发展必须实现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从对国外技术依赖型向自主创新型转变。技术引进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为了赶超发达国家的一项重要举措,但从长远和战略的高度看,最根本的问题要解决我国对引进技术的消化能力,最终形成自主创新的实力和机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让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要将重大技术研发项目与企业真正地融合,克服技术创新体系在体外循环的弊端。要在体制上进行改革,使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一切科研活动在企业的主导下进行,包括专利的申请,科研项目的申报与投入均以企业的身份进行,遵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推动科研机构与企业的融合。建立健全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优化创新环境,特别是要建立知识产权制度,完善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促进技术合理、有偿地扩散,多渠道增加科技投入,创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加强创业风险投资市场体系建设,使创新者能够及时得到与其风险和收益相对应的资金支持。加强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中介服务,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三)从出口市场单一向出口市场多元化格局的转变
当前,我国的出口市场过于向美国、欧盟和日本市场集中,导致贸易摩擦不断,为这些贸易伙伴施加政治压力增加了筹码。出口市场越集中,出口产品的价格弹性越低,要素贸易条件降低,贸易贫困化的可能性上升或贸易贫困化程度更深。因此,开辟新市场,减少对美欧日市场的依赖程度应作为国家战略调整的重要环节。
(四)从鼓励产品出口向区别对待的格局转变
适当抑制初级产品的大量出口,鼓励高新技术产品的对外贸易。一方面可以有效地防范初级产品出口的无序竞争,防止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的大幅下跌;另一方面可以减少与主要贸易伙伴国的贸易摩擦。商务部和海关总署于2007年7月份联合发布增加限制类出口商品的政策,主要目的是为了抑制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产品出口,减少贸易摩擦,促进贸易平衡,缓解外贸顺差过大带来的突出矛盾。
关键字:贫困化增长理论 加工贸易 经济增长 政策措施
加工贸易在扩大出口、促进就业、带动关联产业发展等方面功不可没,但是从世界其他各国发展加工贸易的情况来看,发展加工贸易比较成功的实例主要是东亚的“四小龙”,他们均通过加工贸易逐步走上新型的工业化道路。然而,拉丁美洲的部分国家,则陷入了“贫困化增长”的困境之中。为什么加工贸易会给不同国家带来不同的效应,其影响产业升级的机制何在,是中国今后发展加工贸易应该清楚的关键问题。
一、贫困化增长理论
20世纪50年代,普雷维什、辛格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自由贸易条件下,以生产并出口初级产品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其贸易条件从长期来看有不断恶化的趋势。印度经济学家巴格瓦蒂在“普雷维什一辛格命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贫困化增长”理论,认为处于分工低端的发展中国家所生产的初级产品,由于需求缺乏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出口数量的大量增加必然会造成价格大幅下跌,这样产量提高的收益将由于贸易价格条件恶化而抵消,从而造成本国的实际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比增长前下降。出现福利恶化的“贫困化增长”。林德在《国际经济学》中进一步总结了贫困化增长的三个前提条件:国民经济增长必须在很大程度上倾向于增加该国的出口品供给;国家必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际贸易;国外对本国出口商品的需求必须是无价格弹性的。国内学者王如忠补充第四个条件,即该国必须是贸易大国,只有贸易大国的进出口数量变化才会影响世界商品价格。
二、导致贸易贫困化增长的原因分析
(一)贸易结构方面的原因
出口贸易依靠初级产品作为主要支撑是造成贫困化增长的直接原因。作为占世界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在政治上取得独立以后,都面临着发展国内经济的战略任务。由于他们普遍面临发展资金匮乏,生产技术落后等困难,吸引外资成为发展中国家突破瓶颈制约的一般做法,也掀起了世界范围内的产业转移的浪潮。发达国家分别将污染严重、技术水平落后的产业或国内面临淘汰的夕阳产业纷纷向发展中国家迁移,使初级产品的生产从饱和走向过剩。初级产品的价格大幅度回落,使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条件恶化,因出口而带来的社会福利水平下降。由于加工贸易增长迅速,在出口贸易中的比重不断上升,所以极易将加工贸易与贫困化增长关联起来。
(二)技术水平方面的原因
技术水平落后是造成发展中国家贸易贫困化增长的根本原因。发达国家技术实力强大,自主研发能力强,几乎控制着高新技术领域的核心技术,牢牢控制和把持着市场的主动权,在生产过程中占据了价值增值的最高端,生产利润丰厚。而发展中国家由于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加之资金和体制上的原因,企业普遍缺乏科技研发投入,如我国的纺织行业之所以整体技术含量不高,就是因为我国纺织企业研发费用平均占销售收入的不足1%,国内最好的企业可能达到5%,而欧洲的企业平均达到8%~12%。瑞士、德国、日本等国家的著名企业都有国家级的纺机新产品试验中心,而我国纺机行业至今没有一个企业有国家级的技术开发中心,企业级的技术开发中心也很少。大部分企业习惯于短期的“拿来主义”,经过简单的加工生产后就进行粗放式扩大出口。一方面,产品档次不高,产品质量和性能落后,造成国内企业国际竞争手段单一;另一方面,国内企业目前尚不掌握国际市场的批发零售等主要渠道,只能被动接受国外渠道商的订单,在行业过度竞争的情况下,企业竞相压价很难避免。
(三)贸易政策方面的原因
导致贸易贫困化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有贸易政策方面的原因。长期以来,发展中国家在重商主义思想的指导下,重出口轻进口,采取一系列促进出口的措施,其中,以发展加工贸易标志的鼓励出口政策,推动了出口规模的扩张。但由于忽视了出口产品结构的不断提升,引发了初级产品和低端产品的在国际市场上的恶性竞争。
三、加工贸易与贫困化增长的辨析
从贫困化增长的条件来看,造成贫困化增长的主要原因归结为大量初级产品的出口。因为初级产品具有需求弹性小、产品的差异性不明显等特点,一旦国际市场上初级产品的数量急剧增加的情况下,价格下跌的幅度大于出口数量增加的幅度,其结果是出口数量增加给本国带来的福利被价格下降所冲销。出口得越多,福利减少得越多,最终陷入了贫困化增长的困境。
由于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有限,跨国公司将生产过程中劳动密集的生产环节和工序安排在发展中国家,而自己则控制着技术含量高、价值增值大的过程和环节,然后再经过组装整合的成品销售到世界其他国家。发展中国家加工贸易出口的产品从整体上看,不一定就是初级产品,甚至是中间产品或高新技术产品,因为其中也包含了发达国家技术密集生产的环节,只不过这种环节所发生的顺序不同而已。如果技术密集的生产环节发生在发展中国家进口之前,那么出口的产品应该就是中间产品或最终的制成品。例如我国的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的主要贸易方式是加工贸易(在我国主要表现为: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2002年,全国各地区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为606.26亿美元,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89.54%。其中进料加工贸易503.54亿美元,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74.37%,超过以其它贸易方式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总额一倍多;来料加工装配贸易102.72亿美元,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15.17%。从以上情况分析,它的出口并不满足贫困化增长的条件。所以,加工贸易并不是导致贫困化增长的根本原因。
从政策的层面上讲,发展中国家大力发展加工贸易是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现实选择。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发展加工贸易的问题。发展加工贸易应该在不同的时期作相应的调整,特别要注重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从价值链的低端环节逐步向高端演进,推动出口贸易结构的日益优化。否则,随着加工贸易在出口贸易的比重迅速抬头的情况下,加工贸易将演变成为贸易贫困化增长的助推器。
四、我国加工贸易规避“贫困化增长”的战略选择
(一)以外向型发展为主的格局向內外并重的方向转变
从长远来看,夯实内需扩大的经济和社会基础是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根本。要切实加快基础工业,特别是原料工业发展的步伐。引导投资向原料工业聚集,突破原料:正业对国民经济制约的瓶颈。提高原料工业的装备水平,淘汰落后老化的生产设施,使我国的基础工业焕发出新的活力。通过上游工业的发展增强国民经济发展的源动力。我国拥有13亿人口,国内市场十分庞大,而且经济处于快速增长阶段,潜在的市场需求是其他国家不可比拟 的。适当调低外贸依存度,调整我国需求结构和国内需求与国外需求的比重,使内需具有长期良性循环和扩张机制,开发国内市场,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二)以技术引进向自主创新的格局转变
我国经济发展必须实现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从对国外技术依赖型向自主创新型转变。技术引进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为了赶超发达国家的一项重要举措,但从长远和战略的高度看,最根本的问题要解决我国对引进技术的消化能力,最终形成自主创新的实力和机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让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要将重大技术研发项目与企业真正地融合,克服技术创新体系在体外循环的弊端。要在体制上进行改革,使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一切科研活动在企业的主导下进行,包括专利的申请,科研项目的申报与投入均以企业的身份进行,遵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推动科研机构与企业的融合。建立健全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优化创新环境,特别是要建立知识产权制度,完善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促进技术合理、有偿地扩散,多渠道增加科技投入,创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加强创业风险投资市场体系建设,使创新者能够及时得到与其风险和收益相对应的资金支持。加强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中介服务,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三)从出口市场单一向出口市场多元化格局的转变
当前,我国的出口市场过于向美国、欧盟和日本市场集中,导致贸易摩擦不断,为这些贸易伙伴施加政治压力增加了筹码。出口市场越集中,出口产品的价格弹性越低,要素贸易条件降低,贸易贫困化的可能性上升或贸易贫困化程度更深。因此,开辟新市场,减少对美欧日市场的依赖程度应作为国家战略调整的重要环节。
(四)从鼓励产品出口向区别对待的格局转变
适当抑制初级产品的大量出口,鼓励高新技术产品的对外贸易。一方面可以有效地防范初级产品出口的无序竞争,防止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的大幅下跌;另一方面可以减少与主要贸易伙伴国的贸易摩擦。商务部和海关总署于2007年7月份联合发布增加限制类出口商品的政策,主要目的是为了抑制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产品出口,减少贸易摩擦,促进贸易平衡,缓解外贸顺差过大带来的突出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