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稞阿妈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long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妈告诉我,女人是田里的庄稼。
  说这句话时,是半夜。我睡得正酣,朦胧中却感觉眼前很亮。睁开眼,看到旁边端坐着的阿妈。她右手捻着佛珠,脸上漾着微笑,静静地看着我,眼神安和而慈爱。高原冬天的朔风在外面呼啸,我的周身却笼罩着一层明亮的温暖。
  那是我第一次见阿妈,第一次睡土炕。土炕很大,记得阿妈睡在炕那边,我睡在炕这边,有一段儿距离。她什么时候开灯,坐在我旁边,看了多久,我全然不知。
  “你长得真心疼,像格桑花!”阿妈笑着说,“心疼”是当地称赞人漂亮的一个形容词。“命又好,读完书,就可以吃国家粮了。不像农村的女人,是田里的庄稼,肥一把,瘦一把!”
  我愣怔地看着她,对这句话一知半解。那时的我正在象牙塔里,享受着浪漫的爱情和无忧的生活,田野里的庄稼在我的视野之外,只是偶尔用来装点那些无病呻吟的诗歌。
  那年我二十二岁,阿妈六十岁。
  时间是个智者,在流转的光阴里,我渐渐理解了阿妈那句话,体会到她那肥一把、瘦一把的平凡的岁月。
  阿妈生活在这高原偏僻的小山村里,像当年大多数农村女子一样,未受教育,到了年齡,找个父母眼里还行的男人,嫁了。从此,命运就只能和这个男人纠缠在一起。
  这是个民风淳朴却也野蛮的村落,女人被男人打是天经地义的事儿,阿妈自然难以逃脱,常常挨打。在这个环境里生存的她,只学会了忍耐和顺从,为此,失去了唯一一次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
  阿妈喜欢唱歌,据说歌声特别动听。后来,一个省城歌舞团的人不知怎么找到了她,听她唱完,大为赞赏,当场决定录用,送到省城去培养,让她回去跟家人商量商量。那时阿妈还没孩子,可以无负担地离开,可她怕自己的男人。在这个家里,男人的话就是圣旨,压根儿不存在商量这回事儿。她果断地放弃了这个机会,像把一段名贵的木材一狠心扔进了灶火里,那红烈烈的火苗,不知是否灼伤了她的心!
  我却一次次替她遗憾,一次次忍不住想象这样的场景:年轻的阿妈欢快地在田里拔草,歌声在青青的麦浪上起伏;在河边担水,歌声在粼粼的波纹上荡漾;在山上砍柴,歌声在静静的松林里流淌。那歌声像高原初夏的阳光下流淌的雪山融水,纯净而清洌。
  可我从未听过她唱歌,也许那美妙的歌声只属于她年轻时肥沃的时光。之后,年复一年,暴躁多病的丈夫,一大群孩子,艰难的生活,让她只能拼命地劳怍,劳作……
  她不再唱歌,如同当初无奈地丢了机遇。丢了歌声的阿妈,从此便失去了生命的葱茏与绿意。
  我所熟识的是六十岁以后的阿妈,声音喑哑,牙齿松脱,皱纹纵横,眼神浑浊。她的丈夫已离开人世,儿女们都已成家,她一身疾病,还是闲不下来,忙东忙西。
  阿妈六十五岁时曾离开过那个村庄,执意到南方帮我们带孩子。从未出过远门的她,对南方极度不适应,酷热,蚊子,海鲜,都让她经历着难言的煎熬,可她依旧忍耐与顺从!
  她从不埋怨别人,却常埋怨自己。菜做咸了,孩子摔着了,一点小事做不好,就反复指责自己。一次,看到一位同事新买了条金项链,她竟伏在栏杆上大哭。同事吓坏了,了解后方知她指责自己无能,不曾为我买过一样值钱的东西。
  听了同事的讲述,我潸然泪下,毅然拿出唯一的金戒指送给了她,她惊惶地拒绝,我含着泪告诉她,你一生劳碌,却从无所得,现在必须接受我的一点回报。有你这样的婆婆,是我上世修来的福气。
  到南方的第三年,阿妈开始越来越频繁地说起故乡的人和事,我知道她想家了。离开了高原,她的灵魂无论到哪儿都会水土不服。于是,送她回家。
  回家后,阿妈知道我喜欢吃青稞,便在屋后的地里种了一片,日夜盼望青稞熟了,我们就回去了。这样,她拖沓的脚步便有了生气,忙着收割、扎捆、煎煮、搓皮,看我大口吃着清香的青稞时,她右手捻着佛珠,脸上漾着微笑,眼神安和慈爱,那一刻,我想阿妈是幸福的。
  多年后的一个夏日,站在高原纯净的蓝天白云下,看到屋后那片金黄摇曳的青稞和守候在门口的孱弱苍老的阿妈,我的心第一次真实而深切地感受到了,女人是田里的庄稼。
  女人一旦有了家,便有了一片田,她们便成了田里的庄稼。未必都能植于沃土,但即使是一块瘠薄的田地,她们也要用并不饱满的收成,来竭力喂养清瘦的日子,滋补寡淡的生活。
  有一天,她们会老成故乡的样子,如同我的阿妈,用爱的姿势站成一片青稞,来深情守望远方的游子。
  责任编辑:蒋建伟
其他文献
我是1988年4月26日走进陕西省作协大院的。在此之前,我在岐山县北郭乡政府廣播站搞通讯报道,因为是农民身份,我们这些人被称为“八大员”。当时,《延河》杂志社的徐岳老师正在筹办《中外纪实文学》杂志,我是被他叫来帮忙的。按照他当时的想法,除了我,还有其他两个编辑。可是,当工作开展以后,其他两位并没有参与,杂志社实际上只有我和徐岳老师两个人。  因为《中外纪实文学》杂志是一份内刊,没有编制,没有经费,
期刊
全长970公里的德雷克海峡需要将近两天两夜的时间通过,吃早餐时听说昨晚的风浪到了15米高,我一夜好觉,也没感觉,没有亲历见证总有些遗憾。有人说过,没有遭遇过西风带的德雷克海峡,根本就不算来过南极。的确是因为现在日渐高涨的南极旅游热,沉寂已久的德雷克海峡重新开始出现了船只穿梭不绝的景象。  可能一夜的狂风巨浪有些累了,今天的风浪小了许多,不少人和我一样在甲板上透透气、拍拍照,晕船也是一个身体平衡感的
期刊
阵阵哭声从门外传来,轻轻一声叹息,如同静静吹灭一盏烛光。喧嚣的世界归于沉寂,黑暗中,一颗星点亮天宇。  生与死的距离,不过是,一面透明的玻璃窗,一口或呼或吸不愿吐出的气。  二十年前,小妹生病住院,至后来母亲住院,医院成为不受欢迎,又离不开的旅馆。年年复复,来来往往,我们早已是这里常客。更换的,是不同科室,不同房间,不同医生和护士。唯一不变的,身边都是我的亲人。当年的见习医生,现已是主任医师。当年
期刊
你不是在鲜花里,就是在追赶鲜花的路上,事业是甜蜜的,人是辛苦的,为他人酿蜜,也为自己养家糊口,你也是一只蜜蜂。  每当看见花儿飘落,你總会说:“人啊,还不如朵花,花落了,明年还会再开!”  责任编辑:黄艳秋
期刊
没有非办不可的紧要事,周末我一般都会带上老婆孩子,开车外出“一游”。周六上午去,周日下午回。去同一个地方,老家。攸县酒埠江镇的小山沟,草田村。走平汝,长浏转入,钟佳桥口子拐出。平汝的口碑不太好,开业之初,常走这根线的车友,每台车蒙受少则数百多则数千的罚款损失。它自北而南,一旦穿过沪昆,限速由一百二降至一百,沿途的摄像头藏于暗处,巡逻车随时蹲点抓拍,防不胜防,令车友怨声载道。但我還是要对它说声谢谢。
期刊
我家在一个小山村,村子里只有零零星星几户人家,离我家最近的就是一直独居的彭老太,她很喜欢我。  彭老太最拿手的就是种苦瓜。  到了苦瓜下种季节,每一个泥巴球她都会认真地做,种子长成了秧苗,她用小篓子轻轻地运送到菜园里,生怕挤坏了它们。彭老太每天大部分时间待在菜园里,看着她的苦瓜秧一天天长高,给它们搭竹藤架子。终于,苦瓜开花了,竹藤架子上挤满了小黄花,小黄花下面躲着一根根小苦瓜。望呀,盼呀,小苦瓜慢
期刊
出长沙城往东,沿长韶娄高速走一个多小时,便到了娄底。娄底是湖南最年轻的地级市,很多人知道娄底,多半因为娄底人曾国藩,而今天的娄底以矿产资源丰富闻名,著名的冷水江锡矿山产的不是锡,而是锑,储藏量全球第一。娄底还是湖南最重要的煤炭基地,有一段时期,国道、省道上运煤的卡车日夜川流不息,给娄底留下了财富,也对环境造成了破坏,成为一个两难的大问题。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说说容易,做起来难,中间定有许多艰难和
期刊
窗外冬雨淅沥,冷风袭人,毕节的冬天似乎来得比往年更早了一些。  我每周都要驱车几十公里之外去上班,周末又风尘仆仆地赶回来,一晃十年过去了,所有一切,仍然是老式的模样,没有改变的动静,反倒是越来越感到世态炎凉;审美之疲劳,尤其身心之厌倦,早就超过了临界点,谨慎冷静的我,都有点玩世不恭的戏谑了。有时,我也在想,人间如梦,一切皆有定数,每天到什么地方去、处理什么事情、同哪些人见面、做完这些功课需要花费多
期刊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逃避?如果是,我要逃避什么?我不知道。我只是分明地越来越感觉到内心的麻木……  夜已深,四处一片沉寂,窗外的远处,几盏稀稀落落的电灯无精打采地睁着醉眼惺忪的眼。而《埙曲追梦》的埙声还在电脑中固执地唱着,尽情地诉说我的无眠。你不知道我此时此刻在这忧伤的旋律中是怎样椎心泣血地想“你”。我不止一次地想过,我来到这个世上唯一的理由只是为了找你,找不到你,我活着又有什么意义?但四十多年了,找
期刊
“叮咚,叮咚,叮叮咚!”货郎的宝贝铁板敲起来了!  货郎挑子的货架上,物品繁多,呈现出光怪陆离的色彩。既有剪刀、锥子、顶针等生活日用品,又有气球、万花筒、水枪等小玩具,还有女孩专用的漂亮纽扣、发夹、香包等。当然,最诱人的是货架篾盘里躺着又圆又大的麦芽糖。  为了吸引小孩,货郎往往会用小刀细心切下一丁点麦芽糖,然后分给小孩,乐此不疲。“家里有破铜烂锡吗?牙膏皮,烂钢勺……还有方孔铜钱吗?就是毽子中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