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神亦妖亦人—蛇精形象的嬗变

来源 :读者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noer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源头:蛇神
  蛇精故事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民间文化土壤之中,有着悠久的流变发展历史。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具有人首蛇身这一外观特征的蛇神为数不少。仅在“匪特史地之权舆,乃亦神话之渊府”的《山海经》中就有以下这些:水神共工,人面蛇身朱发;共工之臣相柳,九首人面蛇身而青;烛阴,睁眼为昼,闭眼为夜;还有贰负神、延维等,均为人面蛇身。当然,最为著名的人首蛇身之神当属中华民族的始祖神女娲和伏羲。有关女娲蛇身的文献记载有很多:
  始祖神女娲具有的人首蛇身的独特形体,正是远古先民蛇图腾崇拜的一种体现。
  蛇之图腾崇拜,是中国远古图腾崇拜中起源最早、分布最广的一种动物崇拜,至今仍在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广为流行。蛇图腾崇拜之所以发生,是由于恐惧而崇敬。洪荒远古时代,人类的生存条件极为恶劣,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着的。在慌乱和不安中,人类惴惴地躲避着危害,繁衍着自身,同时选择最强大可怕者作为崇拜对象加以亲近。而蛇有着剧烈的足以致命的毒液、保护色花纹、游走不定的细长身躯;它水陆两栖,能脱皮蜕变,能蹿突腾越,而且一旦狂怒起来,甚至能吞食人畜,毒杀猛兽,这些都让初民感到神秘莫测,并对其产生极大的恐惧。
  蛇的本字是“它”,在甲骨文中表示伤害之义。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卷十三下曰:“它,虫也。从虫而长,象冤曲垂尾型。上古草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古人认为,蛇具有某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而对其加以崇拜,并最终引为一种图腾标志,原因不难理解。据闻一多先生考证,夏、祝融、黄帝、匈奴、越人等部落图腾的原型都是蛇。
  原始先民认为,一旦与蛇缔造了亲属关系,蛇就能把自己超人的力量、勇气、灵巧以及独特的技能传到人身上。原始人为了让蛇图腾能够认识自己,保护自己,于是把自己打扮成蛇的模样,这即是所谓的“人的拟兽化”(闻一多语)。在不少关乎图腾崇拜的仪式中,都无一例外地有对图腾物进行形象和力量模仿的表现,如安装兽牙、披戴羽饰、文身等等。在这拟兽化的企图中,实际上他们只能做到人首蛇身的半兽地步。大量的人首蛇身的蛇神就是在这一阶段产生的。
  从当时的社会现实来看,妇女是社会的主导力量。男子主要从事打猎、捕鱼和保护集体安全等事务,收入不太稳定;妇女则采集植物、野果,分配果实,收获比较稳定,保证了生活来源。妇女是从采集、农耕、畜牧到手工业各个生产阶段的发明者、领导者和组织者,往往被认为有神奇的创造力。同时,妇女的古老神力之源往往与生育、繁衍直接相关。原始人只是直观地看到人类诞生和母亲有关,于是就产生了原始的“孤雌生殖”观。由女性神秘感应运而生的神话就是这一观念的产物。如安登感神龙而生神农,华胥履大人迹而生伏羲,姜嫄踩天帝足迹而生后稷,简狄吞卵生契等,以致有“圣人皆无父,感天而生”这样的结论。出于对种族繁衍的崇敬感和生殖原因的神秘感,人类把自己对祖先的虔诚感情投射到了女性身上,但同时他们又势必不会放弃对图腾的信仰。从这时起,以蛇为图腾的氏族就开始把蛇与女人在以原始类比想象为基础的象征认同中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人首蛇身的女神形象是最典型的祖先崇拜和图腾信仰的结合。女娲在神话传说中的地位,正是反映了女性在初民心目中的地位,反映了女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地位。
  发展:蛇妖
  在经过了上古图腾崇拜的阶段之后,人们逐渐抛弃了对人兽之间血缘关系的迷信,但是原始宗教中“万物有灵”的基本思想影响深远。原始人将其生活视野所触及范围内的自然现象和自然物,也赋予了生命和意识,相信万物体内均有灵魂。“万物有灵”论一旦进入头脑,人就逐渐摆脱了单一的对动物的模拟,而致力于对虚妄的鬼神、精灵、魔怪的某种创造。
  中国民间有“物老成精”、“物老为怪”的信仰。葛洪《抱朴子·登涉》:“万物之老者,其精悉能假托人形。”无论是何种精怪,它们都能化形成人,而且是幻化为一个美丽的女子,出现在人间,发起温柔的攻势。此外,佛教文化的影响也是精怪故事产生的重要诱因之一。佛家经典善于借寓言故事宣讲教义,这些故事中,人、佛、动物转世变化集于一身,和传统的动物成精变人的故事有所相通。如“因果报应”、“六道轮回”等思想,就被通俗地解说为上世如为人不善,死后将受到惩罚,甚至被罚做畜生。人和动物会根据上世所为而“轮回”。
  魏晋时期就已有大量动物精怪的故事产生,其中蛇仍然占有重要的位置。大量出现于志怪故事中的蛇,是以“蛇精”、“蛇怪”的面目出现的。蛇也开始走下神坛,向人间靠拢。宋李昉《太平广记》卷四五八中载有《李黄》《李琯》两篇美女蛇故事,出自唐人谷神子所撰《博异志》。《李黄》写唐元和二年(1807年),陇西书生李黄于长安东市偶遇一孀居白衣女子,绰约有绝代之色。李黄为其所惑,应邀前往。有一“青服老女郎”要他代女子偿还“三十千债负”,白衣女子则“愿侍左右”。李黄欣然同意,“一住三日,饮乐无所不至”。第四天回家即卧床不起,“但觉被底身渐消尽……空注水而已,唯有头存”。家人往寻白衣女宅,只有空园孤树,树上下各挂十五千钱。邻居告知园中常见一白蛇出入。
  此篇末又附一则白蛇故事《李琯》,叙述元和年间,唐凤翔节度使李听之侄李琯在长安安化门遇两位乘白马的女子,“姿容婉媚”。他受惑随往,见女主人是位十六七岁的少女,更美。李与姑娘同居一宿,第二天回家就觉着头疼,最后“脑裂而卒”。家人前去伐掘枯槐,不见大蛇,只见数百条小白蛇,遂杀之。   明人洪楩所编《清平山堂话本》中收入的《西湖三塔记》,说的是南宋淳熙年间,临安府岳相公麾下统治官奚统制之子奚宣赞,于清明时节到西湖游玩,救了一个迷途女孩白卯奴。十多天后,有一婆婆来寻卯奴,并请奚宣赞到家。一美貌白衣妇人备酒相谢,并情愿许身与他。同宿半月,白衣妇人要杀奚生并取食其心,再换新欢,卯奴感念旧恩放他回家。次年清明节,奚生又被掳至白衣妇人宅。做半月夫妻后,妇人又起杀心,卯奴再次相救。宣赞的叔父奚真人得知此事,用道法使其现形,原来卯奴是只乌鸡,婆婆是只獭,白衣娘子是条蛇。于是捉此三妖并镇于西湖三个石塔下,即是现在“三潭印月”之处。
  《李黄》与《西湖三塔记》两个故事中出现的白蛇形象,反映的是汉族文化圈内相当流行的精怪传说,蕴含的是极其丰富的精怪文化。白蛇是蛇类一种,《山海经·北次三经》:“神困之山,其下有白蛇。”同书《中次十二经》称:“柴桑之山……多白蛇。”
  远古的民俗信仰中,蛇龙图腾、人蛇合体形象是人们顶礼膜拜的偶像,而且白色象征纯洁、吉祥,中国民间认为白色法力最大,从而构成了白衣蛇女形象的中心结构。此时的白蛇形象是一个令人憎恶的女性形象,她们凶残成性,丝毫不具备人的性格特点,外表的美丽与内心的邪恶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作为女人,她们以色惑人;作为蛇妖,又以色害人。
  蛇女作为妖这一形象的形成,与时代的发展紧密相关。一方面,随着时间的向前推进,原始社会进入了父系社会阶段,在社会上男性已成为整个氏族生产力的代表,女性变得无权无势,逐渐沦落到了社会的底层。另一方面,随着人类对蛇的熟悉,人们头脑中的图腾意识逐渐淡化,蛇邪恶残暴的破坏性则得到了凸显,它身上原来的神秘感也就成了极度残忍的标志,并使人类感到恐怖和厌恶。在中华文化中,蛇除了因它的纤长柔软的阴柔形象而被指为女性的原形外,它的低劣和危险的性质也恰好符合汉民族对女性的认识。早期的美女蛇故事,借助蛇的低劣和危险的性质将女性形象丑化,夸大蛇妖的凶残。在这种背景下,蛇女不得不走下了神坛,以妖的形象广为流传。
  转化:亦妖亦人
  明代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中,曾记载嘉靖年间盲艺人以陶真的艺术形式演唱白蛇故事。
  至冯梦龙所辑话本小说《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蛇精故事附着于西湖、雷峰塔、金山寺等著名景物之上,构成了虚实交错的地方传说。许宣、小青、法海等主要人物大都出场,情节内容初具规模。与之前的故事相比,白娘子从一个纯粹夺人性命的蛇妖转变为一个亦人亦妖的形象,人性与妖性杂糅的痕迹十分明显。在白娘子身上,逐渐显露的是“人”的感情,是对许宣的真诚执着的爱。她对许宣情真意切,恋恋不舍:当许宣因两场官司责难她时,她以巧言和自己的爱迅速化解了两人的矛盾;许宣去游庙会,她就将他“打扮得上下齐整”,临行又吩咐“丈夫早早回来,切勿叫奴记挂”,丈夫真的迟迟未归时,她又冒着汹涌浪涛去接他……所有这些都表明了白娘子勇敢执着、可爱又可敬的女性形象的一面。但是,此时的白蛇仍没有脱尽妖气,蛇形蛇性在作品中时隐时现。比如她动不动就现出原形,张开血盆大口,尤其是把舌头伸在天窗内乘凉,十分吓人。再如当许宣得知她是蛇精而生异心时,她便妖性大发,“圆睁怪眼”道:“若听我言语喜喜欢欢,万事皆休,若生外心,教你满城皆为血水,人人手攀洪浪,脚踏浑波,皆死于非命。”言语中暴露了蛇妖的狠毒性。
  白娘子身上这种亦人亦蛇、亦善亦恶、亦福亦祸的特点,是时人男性在对待女人问题上矛盾心理的反映,即男子对美丽的女性既抱有幻想,又有所畏惧。许宣摇摆不定的态度就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这个生药铺的小主管天性有渴望男女之情的一面,他白天在西湖“见了此等如花似玉的美女,不免动念”,夜晚回家“思量那妇人,翻来覆去睡不着”,“心猿意马驰千里,浪蝶狂蜂闹五更”。可一旦有人指出白娘子是妖怪,他便马上对她挥戈相向,丝毫不念夫妻之情。
  这种心理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先民对蛇敬畏夹杂的矛盾心态上。即使在蛇图腾崇拜时期,众多的蛇神形象也是有正有邪:既有与颛顼争帝、怒触不周山,给天下带来巨大灾难的共工,又有被人们顶礼膜拜的人类始祖伏羲、女娲以及中原各民族的祖先黄帝轩辕氏。“蛇”代表着一种神异、一种力量的同时,也奠定了它具有正、邪两种存在样态的可能性。
  在许多地方,人们还相信家宅中有保卫平安的镇宅之蛇,但泽国水乡的越人在身上刺上蛇形的图案,为的却是避免水中蛟龙的伤害。可以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对蛇的这种既敬且畏、或敬或畏的矛盾情感一直贯穿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也使得“白蛇传”故事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地变幻着它的色调。
  冯梦龙《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以法海的八句诗“奉劝世人休爱色,爱色之人被色迷。心正自然邪不扰,身端怎有恶来欺。但看许宣因爱色,带累官司惹是非。不是老僧来救护,白蛇吞了不留些”来结尾,奉劝世人不要贪色,否则会有祸害,即女人带来的“色祸”。就如许宣既喜爱白娘子美丽的外表、贤良的德行,又畏惧其恐怖的本相一样,民众对于白娘子及其所代表的“蛇妖”也是爱恨交加。
  美女蛇精这一特殊的审美意象,带给人们神与妖、人与兽、善与恶、美与丑相混杂的奇妙感受。她们从蛮荒时代走来,沉淀着远古民俗图腾崇拜的遗迹,给神话中的女性形象打上了深深的烙印;继而又走下神坛,在精怪小说中异化为美女迷惑男子,成为千夫所指但又集宠爱于一身的矛盾客体。在时代意识的影响下,她们逐渐摒弃了面目可憎的一面,发展成了具有人性的一面,转化为一个美丽多情、温柔善良的贤淑女子,经历了脱胎换骨的演化。在从神到妖,进而到人的形象演变过程中,蛇女向我们越走越近,从高不可攀的神界堕入深不见底的妖界,最后成为我们生活的一分子。
其他文献
摘要:基于2014—2016年我国31省份面板数据,采用显性供给与隐性需求结合的生产集中度与规模比较优势指数分析法。研究发现,显性供给的青饲生产与关系青饲终端隐性需求的肉牛、肉羊生产区域均比较集中且稳定;青饲生产具有规模比较优势的区域占较大比重,但具有较显著规模比较优势的区域数量少于肉牛、肉羊;全国显性青饲供给与隐性牛羊消费的匹配性优势区域较少;根据显性青饲供给与隐性牛羊消费区域的匹配性,可将全国
摘要:为筛选适用于乌鲁木齐市室外冬季园林景观的常绿植物,对乌鲁木齐市冬季常绿植物的应用价值进行评价。通过现场调研,初步筛选适生于乌鲁木齐市的25种冬季室外园林常绿植物。结合文献以及地域特征建立评价体系,发放问卷调研得出专家评分并对数据进行显著性分析。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模型,得出综合权重得分。通过层次分析法得到3个异常值(对应树种为西伯利亚冷杉、西伯利亚云杉、辽东冷杉)及4组树种区间。在未来建设乌鲁
摘要:为促进区域生产、生活、生态3种空间的合理性布局,提出一种新的“三生空间”功能评价方法,以探究3种空间发展的不足。以吉林省为例,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技术,得到吉林省“三生空间”土地利用图;在地理国情普查内容的基础上,筛选到22个“三生空间”功能评价指标因子,并构建其指标体系;以新型木桶理论为基础,构建“三个空间”功能评价模型,进而实现“三生空间”功能评价。结果表明,生态空间功能值
苏东坡的天才和灵性孕育出一幅新型的国画,尤其适合表现毛笔的韵味。苏东坡最重要的消遣便是“玩墨”,他伟大创新的艺术冲动借此得到自由地发挥,也给中国艺术带来永恒的影响。苏东坡不但创造出有名的“墨竹”,还发明了新型的国画“士人画”。他和后辈米芾共同探索新画法,后来竟变成中国绘画最独特、最具代表性的风格。南方画派强调用迅速、节奏性的笔触来表现统一的概念,早在8世纪就由吴道子和王维所建立—与北派李思训细描金
中华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其中庞杂博大的神仙体系则是印刻在人们内心深处的符号象征。在各种神与人的故事里,“王母娘娘”是地位和出镜率都极高的名字,更是中国古代少有的几位女性神仙里成功保持在高层的一位。古典小说的字里行间、村庄社戏的黄梅调里、传说故事的影视作品中……随处可见她的踪迹。但其实“王母娘娘”这个称谓是民间约定俗成的俗称,在更加学术的场合里,这位大神名为“西王母”。金漆木雕建筑饰件人物西王母清 福
摘要:以铁皮石斛种子为基础材料,建立铁皮石斛快速成苗的组培技术体系。通过调整组织培养过程中的激素种类及浓度配比,找出不同生长阶段最适的培养基配方。结果表明,诱导种子萌发、原球茎的最适培养基配方为1/2MS 0.1 mg/L NAA,9~10 d时种子开始萌发,30 d后种子萌发率达94.4%。原球茎增殖与分化的最适培养基配方为 MS 1.5 mg/L 6-BA 0.2 mg/L NAA,15 d后
关键词:盐胁迫;生菜;菜薹;种子萌发;幼苗生长;种质筛选  土壤盐碱化是目前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土壤盐碱化会使土壤板结、肥力下降,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已成为设施农业生产中须要克服的重要难题。我国是盐碱地大国,盐碱化的土地面积约有0.27亿hm2[1],主要分布于华北平原、东北平原、西北内陆及滨海地区。当植物暴露于盐渍土壤时,渗透胁迫是其经历的第一个胁迫,会立即影响植物的生长[2]。当盐离子浓度
红色,大约可以算作中国人最喜爱的颜色。几千年来,无论庙堂之高抑或江湖之远,无论隆礼重典抑或乡习民俗,无论女儿梳妆抑或文人戏墨,都曾经,或者仍然,在广泛地运用红色。基于繁盛昌明的中华文化,古人还发明了多种语汇,来指代不同的红色,按照颜色的深浅程度分,大约有绛、赤、朱、丹、红等数种;按照制作原料的不同,又有赭、茜等称呼。  据说,生活在冰天雪地里的爱斯基摩人深爱白色,用200多种不同的名称来区分不同程
有人说,除了海洋,你可以在丝绸之路上找到任何风景。如果你走过这条路,一定会被她的美所震撼。丝绸之路沿线的自然景观,奇特而壮丽。  青海湖鸟岛、巴音布鲁克草原的天鹅自然保护区和天山深处的天池、青海的盐湖、罗布泊的雅丹地貌、吐鲁番的火焰山和克拉玛依的魔鬼城,等等,都为丝路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今年戛纳大热的《哭声》,让人忍不住一脚踏入了导演罗泓轸为我们精心布局的迷阵里。还是先从导演的前两部作品《追击者》和《黄海》说起吧,正如导演所说,《哭声》与前两者截然不同。《追击者》和《黄海》中的复仇是闭环式的,真凶最终都被找出,与男主角相遇后,难逃死亡的命运。而《哭声》的设定,从一开始的深山密林、隐秘村庄,就是一个脱离现实社会的环境,其中发生的事,所谓的“疑凶”,都是超自然的现象与未知的存在,而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