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出镜记者对信息的非语言传达

来源 :党的生活·党员电教与远程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liang33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出镜记者的现场报道逐渐成为电视新闻报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出镜记者更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除了语言表述,非语言符号对于清晰、准确、恰当地传达现场信息同样至关重要。本文拟通过对表情、着装、动作、姿态等非语言符号的分析,探究出镜记者的信息传递渠道。
  一、体态语
  “体态语”是指出镜记者结合现场氛围和状况调动身体而产生的动作,比如手势、姿态、步伐、眼神、表情等。例如,在庆祝活动现场,出镜记者的表情应该是喜悦的,在灾难或事故现场,出镜记者的面部表情一定是严肃的;在引导观众了解参观的地点(卫星发射基地、科技馆落成等)时,出镜记者的步伐应该相对缓慢且基本均匀,而在学校、医院等需要保持安静的场所,出镜记者的步伐应相对较快且轻巧无声。
  在描述新闻现场的环境、物体的大小及质感时,通过出镜记者的手势、动作和体验便可以更加准确直观地传达信息。在出镜记者的现场报道中,“体态语”运用非常常见。恰当准确的体态语,不仅可以有效地、有条理地引导受众跟随出镜记者了解现场,使画面冲击力、互动感更强,同时也使现场信息的传达更为直接、快速和准确。另外一方面,在电视直接连线中,出镜记者还可以与摄像和导播进行沟通,设计安排画面的切换,从而达到更好的播出效果。
  二、服饰语
  “服饰语”是指出镜记者为了配合新闻现场所佩戴的饰品和着装,包括着装的颜色、款式和特定的工作服等。有学者认为:人与人初次见面的时候,你还没有开口说话,你所穿着的服饰可能就已经在替你向对方打招呼了。而服饰语言在传播信息时则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人与人之间有效的信息传播、沟通的手段。作为一种无声的符号语言,服饰语言随时随地向别人透露着个人的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个人品位、审美情趣等,传递着着装者的观点和信息。信息的接收者可以从对方的着装上读到很多其所负载的信息。出镜记者在现场报道时的着装,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反映出现场环境、个人立场、情绪氛围等信息。比如在艾滋病防治宣传活动现场,出镜记者佩戴红丝带标志,表明活动主题和自身立场;在生物制药实验室,出镜记者身着白色实验服,表明所处的是无菌环境等。着装的款式和颜色,也能够传递出一定的情绪和感情色彩。
  不同的色彩带给人们不同的心理感受,同时产生不同的视觉作用。色彩可以体现人的喜、怒、哀、乐,也可以表现冷暖、轻重、软硬或兴奋与沉静、明快与忧郁,华丽与质朴等表情意味,还可以体现优雅、悲壮、崇高、滑稽等抽象的概念。虽然部分新闻事件的发生和报道是突发的,报道时对于服装款式和色彩的搭配可能难以面面俱到,但出镜记者如果能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对出镜服装的色彩和款式做适当的设计,那么将会对现场报道的整体基调营造起到基础性和关键性的作用。
  在2013年9月30日9:00播出的央视《新闻直播间》中,第一条新闻是有关全国部分地区发布的雾霾预警:河北大部分地区出现大雾天气,当地气象局发布了大雾黄色预警,并且有9条高速公路因为大雾封闭。当节目连线央视记者时,我们看到,现场能见度非常低,出镜记者杨海灵身着一件橙色上衣,这一方面使出镜记者在相对纷乱的街道和能见度不高的雾霾天气中显得更加醒目,另一方面,暖色调的衣服也更容易给人以相对积极的情绪暗示,加之出镜记者亲切的播报方式,使报道有效缓解了受众因为大雾天气和公路封闭影响出行的不佳心情。
  三、类语言
  “类语言”是出镜记者在语言表达过程中所发出的音调、音量、音质、停顿甚至一些其他声音元素,比如叹息、尖叫、呻吟、掌声等。需要注意的是,在出镜记者现场报道的过程中,这些类语言的表现应该是真实且符合现场氛围的,否则将会使报道显得做作、不自然,甚至影响报道的真实性和受众的信任度。能够真实表现并合理把控类语言运用,是一名优秀出镜记者的基本功之一。
  比如在《小白礁1号沉船考古现场》报道中,由于所处的报道位置是在海上的作业船上,风声和环境声都相对较大,因此记者的音量和音调也做出相应的调整,以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另外,由于水下能见度非常低,水下的摄像机拍摄到的画面都相对模糊,因此记者在做最新报道时,通过语势和语气的变化,表达出对当天水下考古拍摄的期待。记者在总指挥室与考古队队长交流时,看到考古队员下水之后,拍摄的画面起初能见度非常好,画面也相对清晰。记者说:“如果在水下也能一直保持这样的能见度就好了,哈哈!”虽然由于环境、水深、水下水体洁净程度的限制,如此清晰的能见度不可能一直保持,但通过这样一句玩笑,一串爽朗的笑声,一方面使得现场报道的交流感更强、更生动,氛围更轻松真实,另一方面也传达出现场报道团队希望呈现更好的播出效果的愿望。在报道过程中,出镜记者的一些语气词、拟声词都能够真实地传达立场和现场氛围,使报道的现场感更加强烈。类语言的运用是出镜记者形成自己的鲜明特色和报道风格的重要法宝。
  四、非语言符号传达的功能
  出镜记者在现场承担着多方向沟通和交流的任务。出镜记者与主持人,出镜记者与受众,出镜记者与被采访对象,这些不同方面的沟通和交流,也要求出镜记者在实践中准确、迅速地调整状态,组织语言,设计和运用非语言符号,以达到最好的报道效果。
  恰当准确地使用非语言符号,可以使新闻现场报道更立体更全面,也有利于出镜记者树立个人的风格和荧屏形象。出镜记者在镜头前所展示的非语言符号具有丰富的传播功能。重视非语言符号的表达与传播,使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有机融合,能够使现场报道更加具象,更加生动,更加全面,能强化现场感、互动感和体验性。
  (1)使信息传达立体化。通过体态语、服饰语和类语言等非语言符号,即通过出镜记者自己的感官感受去调动受众的感官感受,从而使信息的传递不再是单一的、平面化的,一定程度上能突破电视媒介在传播中只能看和听的限制,让受众更全面、更立体地接受信息。(2)引导受众关注重点与细节。通过出镜记者的引导,如以手势、动作、姿态、表情、着装等符号来引导观众关注新闻事件中的细节,有效地推进报道进程。(3)奠定现场报道的综合风格与整体基调。通过出镜记者非语言符号的传达,受众可以对此次报道的整体风格或者氛围形成或紧张、或愉悦、或欣喜、或严肃等不同感受,有利于形成对现场的综合印象,奠定报道的整体基调。准确恰当地使用非语言符号,能够同时调动传、受双方的多种感官系统参与传播,使得出镜记者真正成为受众的体验者,帮助受众更加立体、全面、直观地获取信息。
其他文献
当前很多地方都在积极推进远教进社区工作。然而,由于受到多种客观因素的制约,远程教育进社区后也面临着作用难发挥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社区阵地建设跟不上。有的社区活动室面积不达标,不能提供党员集中学习的场所;有的社区因“五防”(防火、防盗、防潮、防尘、防雷)不到位,远教设备的维护管理存在纰漏。二是管理员队伍水平受限。社区站点管理员一般由社区干部兼任,他们不精通设备的操作使用,对常见技术故障不懂如何排
期刊
“不与丘陵跨世界,却从空谷摘楼台。”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圭山镇糯黑村仿佛一片横空出世的空中楼阁,掩映在路南石林绿意葱茏的半空中。背倚叠嶂壁立的石林,抱拥葱茏虬结的古树,坐望头上云雾缥缈的一线天,这片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的石头寨至今保持着疏离的姿态,在石林中静静地旁观大千世界。进入当代,如何解决传承与发展的矛盾,让现代文明之风以合理的姿态吹进石头寨,成为当地政府的一个课题。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在此时出
期刊
在党员教育片创作过程中,采访拍摄可以说是最基础也最重要的工作环节,其目的就是获取足够的制片素材。那么当拥有了素材之后,该如何处理呢?笔者认为,对党教片素材进行处理,应把握好六个“度”,即要挖掘深度、寻求广度、提升高度、突出亮度、注重锐度、把握力度。只有如此,才能保证素材得到有效且巧妙的使用。  挖深度  当前一些制片工作者对采访所获得的素材,还停留在“就素材而表现素材”,即素材本身什么样就是什么样
期刊
创意内容:针对工作中集中播放难组织、学用效果难彰显等问题,设置相应流程,分解为七个步骤分步实施,从而使播放工作有的放矢,使群众学有所用。  三国时“建安七子”中的曹植曾七步成诗,逃过杀身之祸,在文学史上留下佳话。如今,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远程办也施展胸中锦绣,实施七步教学,打开了工作新局面,不让古人专美于前。  为解难七步作“新诗”  “现在集中学习组织起来真的是太难了。”在2012年的一次站点排查
期刊
井冈山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发源地之一。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高扬干群一家亲的旌旗走出了“井冈山道路”。新时期,针对基层党员流动性、分散性和自主性不断增强,党员思想更加活跃的现状,井冈山市委组织部顺应新形势,与电信公司共同研发推出手机版“旌旗在线”党建信息移动平台,探索党员开放式管理新机制,提升了党员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为红色井冈又竖起一面崭新的时代旌旗。  平台优化——变“管理”为“应用” 
期刊
某市启动了远程教育进非公有制企业的工作,本以为非公企业对这项工作的开展不会太“热情”,但现实情况恰恰相反,这些企业对于党建工作和远教工作的需求大大超出了组织部门的预期。面对这种“意外”情况,该市组织部门内部就“如何应对”出现了分歧:一种观点认为,远教进非公无论是对远教工作的深入开展,还是对企业的自身发展,都是一件好事情,因此组织部门应借此机会迅速拓展远教覆盖面,这样有助于产生更多学用成果;另一种观
期刊
每周一次的远程教育课堂又如期开课了,安徽省寿县安丰镇石集街道的远教播放室里坐满了前来“取经”的党员群众。人群中有一个纤瘦的身影忙个不停,一边紧盯课件播放进度,一边端茶送水、递纸递笔。她就是街道的大学生村官、党总支第一书记兼站点管理员张传莉。2012年8月,怀着青春的热情和梦想,张传莉来到石集街道任职,从此踏上了用远教服务农民群众的新征程。  远程教育专业性、技术性强,虽然张传莉操作起电脑来没啥问题
期刊
世上的声音有很多种,有丝竹管弦之悦耳,有海啸山崩之澎湃。不过,于我而言,最动听的声音是我从事远教工作后那片热土的润物之声,它是我工作上的警醒之音,是丰收九月劳作后的幸福之音,更是这片大地亘古不变的哺育之音。  有一种指引叫“方向”  2011年,我大学毕业。与我的同学不同的是,我选择了家乡的土地。都市里的灯红酒绿对我这个刚出象牙塔的人来说的确很有诱惑力,可就在我即将毕业对未来无限迷茫时,村里老支书
期刊
一提起“三大员”“五大员”啥的,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们都会露出会心的微笑。然而在黑龙江省依兰县,这个因“坐井观天”之古迹而闻名天下的小县城,有两个远教人可没坐井观天,而是积极在党教制片上创新,也当起了新时期的“三大员”。那就让我们看看年轻人是怎样当好“三大员”的吧!  策划研究员  撰写文字脚本,从字幕到旁白,都要一行行地精推细敲;拟订拍摄计划,从镜头到机位,必须一条条地深思熟虑;考虑创新元素,从剧
期刊
剪辑点就是两个相邻剪辑画面的衔接点。剪辑点的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镜头转换与连接是否流畅,是否符合观众的视觉感受及节目的叙事要求。如果剪辑点选择得不恰当,电视画面就会产生跳动,造成观众视觉上的不适,甚至导致节目内容的逻辑关系出现混乱。因此,准确掌握镜头的剪辑点是保证镜头转换流畅的首要因素。  剪辑点跳动的原因  导致剪辑点跳动的原因有很多,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可以把这些原因归为两大类:一类是因操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