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头部腺瘤的临床病理观察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yufei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乳头部腺瘤的临床病理形态学及免疫表型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应用光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两步法等对18例乳头部腺瘤进行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 肿瘤局限于乳头或乳晕下,多数与表皮相连,主要由扩张的导管与纤维化间质组成,腺上皮不同程度增生,多数为复层或有实性巢状、筛状、乳头状或微乳头状等复杂结构,细胞杂乱、拥挤、重叠,导管周围存在完整肌上皮;有时间质明显纤维化、硬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34βE12上皮阳性,CK5/6上皮与肌上皮片状阳性,p53和c-erbB-2阴性,p63、平滑肌肌动蛋白、Calponin等染色显示导管周围存在完整肌上皮.结论 乳头部腺瘤是少见的良性肿瘤,常表现为硬化性乳头状瘤病、乳头状瘤病型腺病或旺炽型硬化性腺病等形态,易与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导管内癌、浸润性导管癌、低度恶性腺鳞癌等混淆;应密切结合肿瘤部位及形态学,辅之以免疫组织化学诊断。

其他文献
患者女,72岁.3年前因"右肾盂癌"行"右肾盂癌根治术",当时病理诊断为"移行细胞癌Ⅱ级".2008年7月22日因"全程无痛性肉眼血尿2 d"入院,行B超及膀胱镜检察均示膀胱右输尿管口处有一直径约1-2 cm的肿物,CT示"右附件区一小类圆形囊实性病变,性质待定".活检病理诊断为"低度恶性潜能的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行膀胱全切及子宫双附件切除术。
期刊
目的 探讨去分化软骨肉瘤的临床、影像和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并分析去分化软骨肉瘤14例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通过光镜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抗体包括波形蛋白、S-100蛋白、平滑肌肌动蛋白、KP-1、PGM-1)分析其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结果 14例去分化软骨肉瘤平均年龄52岁,男女比9:5.好发部位与普通软骨肉瘤一致,即盆三角、肩三角、肋骨和膝关节上下.影像学表
患者男,70岁.因吞咽困难2个月,进行性加重就诊,门诊行胃镜检查示"贲门癌"于2008年11月12日收入院.行全麻下贲门癌切除,食管胃弓下吻合术,手术顺利。
期刊
患者男,27岁.左睾丸进行性肿大3个月,有坠胀感并加剧半个月于2009年3月16日入院.B超检查示左睾丸混合性回声团(睾丸肿瘤?).实验室检查:血甲胎蛋白(AFP)99.65μg/L(正常值0~13.μg/L)、癌胚抗原(CEA)1.75μg/L(正常0~5μg/L)、β-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1934.87 mU/L(正常0~5 mU/L).遂行根治性左睾丸切除术,术后行化疗。
期刊
患者男,64岁.左侧阴囊内肿块伴阴囊渐进性肿大2年余,初次发现时无任何自觉症状,肿块约鸡蛋大小,而后缓慢逐渐增大,历经2年多时间,肿瘤体积增大2倍多,近半年来局部轻微胀痛,偶有刺痛感,无尿频、尿急、尿痛、肉眼血尿等泌尿系统症状,亦无畏寒发热、恶心呕吐、消瘦等全身表现。
期刊
目的 分析尸体解剖病理诊断(简称尸检诊断)与临床诊断在不同类型医院和入院后病程时间(24 h内外)上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188例尸体解剖资料,比较尸检诊断与临床诊断的差异及疾病分布.结果 188例尸检的误诊率为48.9%(92/188),一级医院的误诊率(25/33,75.8%)显著高于三级医院(38/96,39.6%;x2=12.861,P=0.000)和二级医院(29/59,49.2%;x
患者女,46岁.因右下腹阵发性坠胀痛1个月于2008年7月5日入院.无恶心呕吐、腹泻.月经正常,无痛经史.体检:右下腹轻压痛,其余无异常.妇科检查:右侧附件可触及约7 cm×8 cm包块,边界清楚,活动好,轻压痛,肛诊阴性.余无异常。
期刊
近10年来随着我国前列腺癌穿刺活检和切除标本量的迅速增加,国内病理学者对前列腺癌的诊断水平快速提高.早期在穿刺活检中将误穿的精囊腺组织、尿道球腺组织和神经节细胞误诊为前列腺癌的低级错误现在已很少发生,前列腺癌的形态学诊断指标、腺癌的各种组织学变异、Gleason分级标准也已经逐渐普及.但由于我国在这一领域起步较晚,地区和医院间发展不平衡,我们在日常会诊中还是经常发现一些带有共性的问题,这些错误有的
期刊
淋巴结由皮质、副皮质和髓质三个主要区域组成,淋巴滤泡位于皮质区,分为初级滤泡和次级滤泡.在活检工作中所见到的滤泡大多数是受到抗原刺激而增生的次级滤泡,可见生发中心,分为明区(主要为中心细胞)和暗区(主要为中心母细胞).生发中心周围是套区,最外层是边缘区。
期刊
宫颈癌是女性第二好发的恶性肿瘤,80%~85%为鳞状细胞癌.其中3.1%~8.2%的宫颈癌患者可以发生肺转移,所以,宫颈鳞癌肺转移和原发性肺鳞癌的鉴别诊断对于预后评价和治疗措施的选择极其重要.特别是当肺转移灶也表现为一个孤立性肿块时,诊断困难大大增加,因此临床上迫切需要一种有效的分子标志物来帮助两者之间的鉴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