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歌(节选)

来源 :老年博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jie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午后,道静一个人坐在教员休息室里。秋日的斜阳无力地照在东窗外面的葫芦架上,给黯旧的窗纸投上斑驳的叶影。她拿着一本小说,心不在焉地读着。她人虽在关帝庙里,心却不能不飞到乱糟糟的街上,飞到相距不过二十里、被日本海军占领了的秦皇岛上。
  工友拿着报纸进来了。这就是道静刚来那天把她关在庙门外的醉老头。他蹒跚地哼唧着什么走进来,一见道静就喊道:“林先生,糟啦!日本人占了东三省!”
  道静吃惊地一把抢过报纸来。果然,大字赫然载着日军占领东北各地的消息。她读着,读着,最后捏住报纸跌坐在凳子上。
  关帝庙里静悄悄的,教员休息室里静悄悄的,世界好像突然静止了。
  “林先生,啥消息呀?国家大事怎样啦?”
  道静吓了一跳。抬头一看,醉老头不知什么时候早就走了,站在她面前的是四十多岁的本村教员李芝庭。他悄悄走进屋来,见林道静一个人捏着一叠报纸在发呆,不禁这样问了一声。
  道静站起身把报纸递给李芝庭。她清澈的眼睛变红了。
  李芝庭捧着《世界日报》,把头条消息看过几行,摇头叹气道:“不好!不好!咱中国岂不眼看就要亡国了吗?唉,亡国!亡国!”
  “李先生,您别这样说好不好?听着叫人怪难过!”平日很少讲话的林道静这时打断李芝庭的话,含着眼泪说,“我想,中国怎么也不会亡国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能叫它亡吗?……”
  道静的话还没有说完,一个高个青年迈着沉稳的步子走进门来。他站在门边随便向道靜点点头微微一笑:“您说得很对,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您是这儿的教员吗?”
  “是呀!”道静一边回答这人的问话,一边惊异地看着李芝庭,仿佛在问他:这个坦率的青年人是干什么的?
  “介绍介绍!”李芝庭笑着说,“这是我内弟卢嘉川,北京大学的学生。因为我岳母病了,他回家探母,顺便来看他姐姐。一来到这里,他就闲不住,叫我领着他各处遛遛。这位是林道静先生,本村教员,她也是北平的学生。”
  那青年人笑着说:“很好,北平的学生在乡村教小学。请坐—这几天形势很紧张啊!”
  这青年身上仿佛带着一股魅力,可以毫不费力地把人吸在他身边。道静立刻被他那爽朗的谈吐和潇洒不羁的风姿吸引得一改平日的矜持和沉默,仿佛问熟朋友似的问他:“您从哪儿来?您知道,日本占了东三省,中国倒是打不打呀?”
  青年人并没有急于回答。他用聪明、和悦的眼睛微笑着看着面前的两个人,仿佛在考虑什么,又好像在等待什么。
  李芝庭默默地望着他的内弟,似乎也在等待他的回答。可是没等客人说话,他先向林道静做了一个简短的说明:“林先生,您不知道,我这位内弟可是专爱研究国家大事,说起中外古今全是一套一套的……好,嘉川,你就谈谈吧,看林先生为咱国家可愁得不行呢。”
  “卢先生,那您给我们谈谈吧!”道静又催了一下。
  “没有什么,报上全有了。”卢嘉川翻了一下桌上的报纸,抬起头来慢慢地说,“只有一点:蒋介石打内战很‘勇敢’,却指示东北的几十万军队绝对不许对外抵抗。所以日本不费一枪一弹就把全国最大的沈阳兵工厂和沈阳制炮厂、飞机场连同200架飞机全强占了。接着又向本溪、营口、长春等地进攻。听说吉林已经被占领,咱们这边秦皇岛也完了。……可是国民政府解决这个奇耻大辱的办法只是给驻在日内瓦的施肇基打了个电报,要求‘国联’替中国主持公道……”
  说到这里,他突然盯着道静,严肃地问道:“您认为这样的梦想可以实现吗?中国要是不用武装斗争能够战胜日本吗?”
  道静目不转睛地望着卢嘉川。在她被鼓动起来的愤懑情绪中还隐隐含着一种惊异的成分。她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大学生,他和余永泽可大不相同。余永泽常谈的只是些美丽的艺术和动人的缠绵故事;这位大学生却熟悉国家的事情,侃侃而谈的都是一些道静从来没有听到过的话。
  “我不知道。”想了想,道静率直地回答,并且惭愧地红了脸。
  “但是,您既然关心国家的事,那就应当知道啊!”卢嘉川笑笑说。
  “可是……”林道静笑了。她不知道怎样回答这陌生的青年才好。
  “嘉川,别处看看去。你不是还要打听秦皇岛上的事吗?走!”李芝庭是个好好先生,他见卢嘉川把初次见面的林道静问得怪窘的,就要把他赶快拉走。
  卢嘉川同李芝庭向门外走去时,道静送他们出来。一边走,卢嘉川还一边对两位教员说:“国事如此,咱们谁也不能袖手旁观啊!”
  “那可有啥办法?咱们白面书生,手无寸铁……”李芝庭小声咕哝着,轻轻地摇头叹息。
  “爱国不一定都拿枪打仗。进行宣传,唤起人心—像你们给学生们灌输爱国思想,这也是拿起了武器。”
  李芝庭没有言声。道静也没有答话。可是她心里承认这个陌生青年说得对。并且她对这个人—奇怪的、不知哪一点和一般人不一样的人—感到尊敬。只不过短短十多分钟的谈话,可是他好像使道静茅塞顿开似的,忽然知道了好多事情。
  过了两天,风暴过去,学校又照常上课。在三年级的课堂上,第一堂课道静没有讲功课。
  激昂的爱国热情战胜了个人的伤感,她把“九一八”的惨痛消息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恶,以及那陌生青年卢嘉川告诉她的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一口气向小学生们讲了整整一堂课。她声音不高,并且时讲时停,但是她那悲痛的声调和她眼中不断涌出的泪花,却把孩子们的感情激发出来了。孩子们静静地听着,一动不动。
  许多小眼睛闪着泪光,几个大些的女孩子甚至呜呜地哭出声来。
  “老师,咱们为什么不打日本啊?”一个小男孩含着眼泪问。
  “因为政府不爱国……”
  “老师,打日本用什么呀?”
  “用军队、枪炮。”
  “那中国没有枪炮吗?”“中国没有飞机吗?”“中国没有军队吗?”……连珠炮似的问题从孩子们天真的嘴里喊出来,道静应接不暇地回答他们:“国民党只顾打内战,打中国人,可是不敢打日本。他们怕……”
  “我们不怕,我们打!”
  “我们打,我会放枪!”
  “我们打!”“我们打!”孩子们一片喊打的声音,把平日肃静的课堂嚷叫得要飞腾起来了。道静感到沉痛,然而又感到欢快。多么可爱的孩子啊!他们都知道爱国,都知道打、打、打日本!
  从此,道静经常给孩子们讲爱国故事,像文天祥、岳飞、史可法的故事,外国的《二渔夫》《最后一课》等故事。孩子们爱听,她也爱讲。她和学生的关系,好像忽然亲密起来,她自己空虚的心灵也似乎充实起来了。
其他文献
93岁高龄的徐士银身体硬朗,精神矍铄,32年来,他一直义务为大家修理自行车。  徐士银每天凌晨3点多起床,洗漱后就在楼下活动筋骨,然后从位于北京中关村科源社区的家中骑自行车到位于空间社区的修车铺上班。在这个简陋的修车铺里,他已默默为社区义务服务32年。  徐士银1928年出生于江苏泰州的兴化。年少时父母、爷爷奶奶先后离世,13岁就孤苦一人的他住在茅草棚中,靠种点田埂地糊口。 14岁时,新四军在他的
期刊
座山雕的大本营是一个很大很大的圆木垒成的大木房,坐落在五福岭中央那个小山包的脚下。大木房的地板上,铺着几十张黑熊皮缝接的熊皮大地毯,七八盏大碗的野猪油灯,闪耀着晃眼的光亮。  座山雕坐在正中的一把粗糙的大椅子上,上面垫着一张虎皮。他那光秃秃的大脑袋,像个大球胆一样,反射着像啤酒瓶子一样的亮光。一个尖尖的鷹嘴鼻子,鼻尖快要触到上嘴唇。下巴蓄着一撮四寸多长的山羊胡子,穿一身宽宽大大的貂皮袄。他身后的墙
期刊
我妈又在家搞“工程建设”:把耳房里的杂物全部搬出,房中间放了一张桌子,四张单人沙发椅,靠墙放了一张沙发床,还将书橱搬进了耳房,将家里的藏书包括我的样刊样报都请进了耳房。耳房的一角放了一台饮水机,旁边摆了一个小茶几,放置水果零食。  家里有客厅,再弄这么一间干吗?我妈说,这是打牌室。  我妈原来不喜欢打牌,牌技也不行。去年下半年,她的老闺密高大妈喜欢上了打牌,常约一群老友去她家,于是我妈也开始跟着打
期刊
现代人对脂肪肝并不陌生。近年来,脂肪肝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有统计显示,在我国中青年男性中,有四分之一患有脂肪肝。脂肪肝并不是说肝脏变成了脂肪,而是指肝脏里的脂肪含量升高,超过了正常比例。  脂肪肝是一种以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积累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根据肝细胞内的脂肪含量,可将脂肪肝分为轻度、中度、重度3种类型;根据有无过量酒精摄入,又可将脂肪肝分为非酒精性脂肪肝和酒精性脂肪肝。在我国,非酒精性脂
期刊
开了16年的车,卖了。  它还能开,年审都是一次性通过。我之所以卖掉它,是因为要换一辆新车,它占的指标和车牌,都要让给新车。  它已经卖不出价钱了,只卖了几千元,相當于卖一堆废铜烂铁。买它的是个刚拿到驾照的新手,买去练手的,说是练熟了再买新车。一辆老车遇到一个新手,老车的命运可想而知,未来的日子里,剐剐蹭蹭、磕磕碰碰,估计是难免的了。就算蹭掉了漆,剐破了壳,新车主怕也不会为它补漆了—一辆不值钱的老
期刊
电动车方便了人们出行,但其电池具有一定危险性,如果处置不当,易引发火灾、爆炸等事故。使用电动车应注意以下5点,以保证安全,同时延长电池使用寿命。  1.尽量少用快充。电动车一般有两个充电接口,其中的“快充”之所以充得快,是由于充电电压和电流大。平时尽量不要用快充,如果一定要用,一个月内不要超过两次。  2.避免在烈日下给电动车充电,尤其是在夏季。应将电动车停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充電,远离易燃、易爆物
期刊
咚哒、咚哒咚……平顶山市劳动路附近的湛河堤上传来一阵阵热情奔放的鼓点声。59岁的张丽与同伴们一字排开,双手熟练地拍打着鼓面,嘴里还跟随着节奏哼着曲调,一脸享受的表情。  8年前,张丽到云南丽江旅游,在街头行走时,突然被一阵“如天籁般的鼓声”所吸引。  “第一次听到非洲鼓的声音,感觉自己的魂儿一下子丢那儿了,当时就买了一只。”提及当年与非洲鼓的“奇遇”,张丽记忆犹新。  循着声音,张丽进到一家卖鼓的
期刊
我想摘下一朵云  把它轻轻揉成面团  随心所欲  做成各种美味食品  提供给食不果腹的难民  让这个世界  不再有背井离乡  饥肠辘辘的人  我想摘下一朵云  把它全都纺成纱线  精心设计  制作出多姿多彩的衣裙  分送给衣不蔽体的人们  让这个世界  处处充满关爱  生活变得更加溫馨  我想摘下一朵云  把它抽成细细的雨丝  随风飘洒  滋润每寸干涸的土地  让这个世界  万物欣欣向荣  不再有
期刊
马骅自1993年退休就基本没闲着:出版画集,以画养身;锻炼健身,抗击癌症。如今已93岁的他带瘤生存,自称处于“能吃能睡,没心没肺”的生活状态。  退休前,马骅的工作中规中矩;退休后,绘画成了他的主要爱好。  “我学生时代在黄麓师范就读,多多少少有些绘画基础。”年逾九旬,马骅仍精神矍铄,“一退休,我就到省老年大学学习绘画,主要是画山水、花鸟。退休后的30多年,我主要的精力都花在了绘画上,特别是有关合
期刊
构思设计、调色起笔,转瞬之间,一棵直耸入云的松树跃然画板之上。创作油画的老人叫廖明德,今年74岁。  上午7时的竞秀公园,廖明德一身唐装,往小马扎上一坐,全神贯注于自己的绘画世界。画架上,是一幅还未完成的初夏竞秀假山图,枝头从泛绿到葱郁,花儿从绚丽到斑斓,画面上澎湃着一个季节的盎然生机。上色并非易事,每上一层颜料,都要等它干透才能继续。第二层、第三层,如此反复,这样绘制出来的画有着特殊的厚重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