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人物动作的细节描写

来源 :阅读(高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zliuwei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手下动作更是“干净麻利快”,逢到有人伤筋断骨找他来,他呢?手指一触,隔皮截肉,里头怎么回事,立时心明眼亮。忽然双手像一对白鸟,上下翻飞,疾如闪电,只听“咔嚓咔嚓”,不等病人觉疼,断骨头就接上了。贴块膏药,上了夹板,病人回去自好。
  ——选自冯骥才《苏七块》
  可是,石锁撂在这儿,没人举起过,甚至没人能叫它稍稍动一动,您说它有多重?好像它跟地壳连着,除非把地面也举到头上去!
  一天,张大力来到侯家后,看见这把锁,便俯下身子,使手问一问,轻轻一撼,竟然摇动起来,而且像摇一个竹篮子。这就招了许多人围上来看。只见他手握锁把,腰一挺劲,大石锁被他轻易地举到空中。胳膊笔直不弯,脸上笑容满面,好像举着一大把花儿!
  ——选自冯骥才《张大力》
  只见泥人张左手伸到桌子下边,从鞋底下抠下一块泥巴。右手依然端杯饮酒,眼睛也只瞅着桌上的酒菜,这左手便摆弄起这团泥巴来;几个手指飞快捏弄,比变戏法的刘秃子的手还灵巧。随后手一停,他把这团往桌上‘叭’地一戳,起身去柜台结账。
  吃饭的人伸脖一瞧,这泥人真捏绝了!就像把海张五的脑袋割下来放在桌上一般。瓢似的脑袋,小鼓眼,一脸狂气,比海张五还像海张五。只是只有核桃大小。
  ——选自冯骥才《泥人张》
  这三段文字出自作家冯骥才的小说集《俗世奇人》,分别描写了一位医生,一位大力士,还有一位捏泥人的民间艺术高手泥人张。这三段文字中,作家冯骥才是通过描写什么,来表现人物的特点的呢?对了,就是描写人物的动作。
  请你拿出笔来圈一圈文中的人物动作,再仔细揣摩揣摩,想一想,这些动作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特点呢?冯骥才先生用精准、细腻、生动的动作描写,写出了苏大夫的医术高明,张大力的力大无比,泥人张的技艺高超。
  人物动作细节描写,就是把观察的镜头聚焦到人物动作上,用特写镜头放大,通过准确、生动、细致的描绘,使读者“如见其人”。
  文中的精妙在哪里呢?
  “张大力来到侯家后,看见这把锁,便俯下身子,使手问一问,轻轻一撼,竟然摇动起来,而且像摇一个竹篮子。”这一句话实际上就是指张大力用手拎了一下石锁。作者将这“一拎”放慢,细细观看。于是一个“拎”的动作,就细化成了“俯”“问”“撼”“摇”,让读者读起来身临其境了。
  “随后手一停,他把这团往桌上‘叭’地一戳,起身去柜台结账。”这一句中的“戳”字很精准。这个动作是泥人张将自己捏好的“海张五”泥人放在桌上的动作。海张五笑话他的手艺,泥人张就照着海张五的样子,捏了小泥人,给予反击。此处的“戳”,如果用“放”,显得过于软弱;用“扔”呢,有失风度,泥人也不能扔,会扔坏了。而“戳”字,既表明了泥人张的态度,符合摆放泥人的匠人习惯,又不失风度,实在很妙。
  “忽然双手像一对白鸟,上下翻飞,疾如闪电,只听‘咔嚓咔嚓’,不等病人觉疼,断骨头就接上了。”医生的医术高明,怎么才能表现出来呢?作家用了比喻的方法,将接骨医生的双手比成了“上下翻飞”的“白鸟”。医生的医术,此刻,显然成了艺术,令人惊叹!
  这样精彩的动作描写,给人物增色,读者读起来,也觉得畅快淋漓。读到这些文字,怎能不是一种享受呢?冯骥才的《俗世奇人》是一本很有趣的书。如果你去读,可以多多留意文中的动作描写。
  我们的课文中,也有很多精彩的动作描写。这些动作描写,细化了情节,成功地塑造了人物的形象。你能说出下面这些段落的动作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特征吗?
  1. “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里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半截蜡烛》
  2. “唐僧连忙扯住悟空。”“唐僧一见,惊得从马上摔下来。”“山坡上闪出一个年满八旬的老妇人。”《三打白骨精》
  3. “聂将军先抱起不满周岁的小妹妹,看到她的伤口包扎得很好,便马上让警卫员去老乡家给她找奶吃。然后,又慈爱地拉过那个大一些的女孩,亲切地问她叫什么名字。”《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
  4. “第二天清晨,他拿着一只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早晨。”《螳螂捕蝉》
  5. “老人摇摇头,伸出了七个指头,然后悠然地说……”
  《天游峰的扫路人》
  友情提示:扫扫二维码,答案会公布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哦。
其他文献
放假了,爸爸妈妈带我去探寻南京的“水美乡村”——漆桥古村。在那里,我们欣赏了美景,大饱眼福;品尝了美食,大饱口福;不仅如此,古村的风土人情也让我的心灵得到了滋润。一起跟我去体验一番吧!  出了南京市区,我们沿着宁宣高速行驶四十分钟后,就看到了漆桥古村落。村落三面环水,一面抱山,景色十分秀丽。整个村庄错落有致、干净整齐。村庄四周长满了树木,远远看去,密密的长青树木宛如朵朵绿色的蘑菇祥云,我不禁感叹了
期刊
We all love our Earth Mother,because she is our only home. What can we do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I think we can do many things.  First, we shouldn’t use too many plastic products. We should use g
期刊
同学们好,欢迎再次来到“国学讲堂”。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知道,庄子是一个非常喜欢用短篇寓言来讲明道理的人,他用丰富的想象力虚构出许多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往往仅用两三个出场人物和几句简明的对话,就把一个深奥的哲理讲得明白通透。今天,我要给大家讲的这个故事来自于《庄子·骈拇》,叫作“臧谷亡羊”。让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原文。  品读典故  臧与谷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挟策读书。问谷奚事?则博塞以
期刊
故事导读:  小朋友,当你遇到困难,不知该怎么办时,你是哭呢,还是会急得跳脚?或者你会好好地想一想,该怎么解决问题,可以找谁帮忙?故事中的小花把困难告诉了小蚂蚁,小蚂蚁找到了蜻蜓,蜻蜓最后请猫头鹰一起帮忙完成了任务,它们是不是很会解决问题呢?更重要的是,它们懂得合作的力量呢!我们一起来听故事吧。  Once there were two beautiful flowers, Judy and Ru
期刊
I have a beautiful animal friend. Its body is yellow and red, its wings are green and blue. It looks so colorful. It has big wings and small legs. It has a big mouth. It can talk and fly. It always sa
期刊
1928年, 65岁的齐白石家中来了一位年轻人,他专门来请齐白石先生到我国第一所高等艺术学府——国立艺术学院任教。一开始,齐白石自嘲是个“乡巴佬”,不肯到洋学堂教书。但这位年轻人一次次登门劝说,最终感动了白石老人。这位尊师重教的林校长,就是我国著名画家、艺术教育家林风眠。在巴黎留学时,他汲取西方画派的营养,又深入了解中国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创作了许多中西合璧的 “现代中国画”。  林风眠的仕女画最
期刊
不管在什么场合,应当意识到风景的惠顾只能有一次。因为自然是活生生的,它在不断地变化。而且,眼望着风景的我们自身,也在天天变化着。不断流转的命运在描画着生成和衰灭的圆环。从这一点看,自然和我们都连结在一条根上。  自然景物令人赏心悦目,这个体验是我在战争中获得的。那时想到自己的生命之火就要熄灭了,处在这样境况里,才发觉自然景物却充满了旺盛的活力。于是,我受到了强烈的震动。过去在我的眼里,这些景物都是
期刊
要想真正了解一个人是不是品行出众,你得花数年的时间,还要有好的运气和机会去观察他的行为。如果他的行为没有私心,动机无比慷慨,心中没有存着求回报的念头,而且他还在大地上留下了明显的印记,那么由此认定他是一个品行出众的人,基本错不了。  1913年的一天,我长途跋涉,来到了一个不为人知的高原,那是一个位于法国东南部阿尔卑斯山附近被称为普罗旺斯的地方。当我走过这座毫无生机的高原的时候,看见的除了野薰衣草
期刊
《婷婷的树》  作者:金波  出版社: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  这是一本宝贵的书——  因为,它是八十岁的诗人金波的第一部现实题材儿童小说;  因为,它是一本关于人与自然的书;  因为,它是一本关于生命关怀的书;  因为,它告诉我们:生命的相互呵护,是最让人牵挂在心的感情。  金波,1935年7月生于北京。儿童文学作家、诗人。代表作有长篇童话《乌丢丢的奇遇》《追踪小绿人》,系列童话《会唱歌的小窗口
期刊
有一些动物不是你争我斗,而是和平共处。动物学家称这种现象为“共生”,也就是“共同生存”之意。  欧洲的寄居蟹就是“共生”现象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寄居蟹的身体较为软弱,所以,它总是寻找一个坚硬的海螺壳作为“房子”住在里面。在海螺壳中,还有另一位无可奈何的“房客”——沙蚕,它一般是在寄居蟹搬来之前就被困在了海螺壳当中。寄居蟹会和沙蚕同居共食,成为非常好的邻居。  还有一位“房客”,寄生的海葵,也会搬过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