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契机 领悟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来源 :中学生物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6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以生物膜结构的探究历程为主线,在引导学生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以探索细胞膜的基本结构最后得到的4个科学结论为基本线索。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从科学探究历程中归纳并深刻领悟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关键词 科学探究 生物膜模型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1 教材分析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主要介绍了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目的是让学生在认识生物膜结构的同时,了解人类构建生物膜镶嵌模型的过程和方法,认识到可以根据实验现象和有关知识提出假说,并且假说仍然需要观察和实验来验证和完善;使学生体验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进步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最后深刻领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人教版《分子与细胞》第三章第一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主要介绍生物膜的制备方法和功能。细胞膜的成分与结构在旧教材中在同一节,生物膜的成分与膜的结构之间自然承接,二者形成一个完整整体。鉴于此,建议教授完“细胞膜——系统的边界”后,直接进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然后,进行第四章第一节内容“物质跨膜运输实例”。“物质跨膜运输实例”具体说明细胞膜的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这三节内容的内在联系是:成分一结构——功能。由此可见,本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三节内容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并始终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
  
  2 教学目标
  
  2.1 知识目标
  本节内容课程标准要求是“简述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此要求包含两层含义:简述生物膜系统的概念和功能;描述生物膜的结构。因此,本节知识目标定为“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2.2 能力目标
  本节内容以生物膜结构的探究历程为主线,以获得细胞膜的基本结构中所涉及的4个科学结论为基本线索,充分引导学生分析每个结论的探究过程,体验科学的实验思想并从中提炼、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因此,本节能力目标定为“深刻领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本节介绍了人类探究生物膜结构科学历程,可以加深学生对科学的历史和本质的认识,特别是这些内容中所体现的结构和功能相统一、技术手段的进步促进科学的发展等观点,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的发展有重要价值。因此,本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定为“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过程中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3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3.1 教学重点
  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3.2 教学难点
  从建立生物膜模型过程中提炼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4 教学设计总体思路
  
  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可以概括为“提出问题—实验观察—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五个步骤。
  生物膜的基本结构中主要涉及以下4个科学结论:
  (1)生物膜的成分主要是脂质和蛋白质;
  (2)生物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
  (3)生物膜上的蛋白质镶嵌、嵌插、横跨在磷脂双分子层上;
  (4)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流动性。
  以上每个结论的探究历程都可以提炼为一个完成的科学探究历程,都具备科学探究的五个大步骤。教学中,教师以生物膜结构的探究历程为主线,在引导学生建立生物膜模型的流动镶嵌模型过程中,以探索细胞膜的结构最后形成的4个科学结论为基本线索,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从科学探究历史中归纳并深刻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现把各个探究过程中的具体步骤整理如下。
  (1)细胞膜的成分主要是脂质和蛋白质。
  提出问题:生物膜能够物质进出细胞,这与生物膜的结构有什么关系,要构成生物膜,组成生物膜的成分又是什么呢?
  实验观察:①19世纪欧文顿实验,发现脂溶性物质更容易透过细胞膜;②科学家用蛋白酶处理细胞后,细胞结构破坏。
  提出假设:细胞膜的成分可能为脂质和蛋白质。
  实验验证:制备细胞膜提纯,并利用化学方法鉴定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为脂质和蛋白质。
  得出结论:细胞膜的主要成分的确为脂质和蛋白质。
  (2)生物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
  ,
  提出问题:脂质在细胞膜中如何排布?
  实验观察:细胞所在的环境中内外都为液体环境;磷脂分子一头为亲水端,一头为疏水端。如果磷脂分子散乱在水中会如何排布?
  提出假设: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实验验证:E.Gorter和F.Grendel对血影的研究。
  得出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3)生物膜上的蛋白质镶在、嵌插、横跨在磷脂双分子层上。
  提出问题:蛋白质如何在细胞膜中排列?
  实验观察:1959年,罗伯特森的“单位膜”模型认为: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构成的三层静态统一结构。
  提出质疑:脂质与蛋白质一定按照“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一定严格分开吗?
  提出假设:脂质与蛋白质不按照“蛋白质—脂质—蛋白质”(暗—亮—暗)严格分开。
  实验验证:科学家利用冰冻蚀刻技术进行研究。
  得出结论:蛋白质镶在、嵌入、贯穿在磷脂双分子层中。
  (4)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流动性。
  提出问题:由“三明治”结构模型的不足,质疑细胞膜一定是静止的吗?
  实验观察:变形虫的变形运动。
  提出假设:细胞膜的结构具有一定流动性。
  实验验证:弗雷和埃迪登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
  得出结论: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最后,由探索历程中获得的4条结论讨论建立生物膜的流动镶嵌完美模型。
  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前在“细胞膜—系统的边界”一节中按照科学探究的一般思路进行教学设计。同时,教师可以将欧文顿的探究故事前置为“实验观察”阶段,将“体验制备细胞膜”设置在“实验验证”阶段。
  在本节课开始时,教师可以先总结归纳出探究细胞膜成分过程中的基本探究思路和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归纳后3个结论所涉及的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各个步骤。在具体探究过程中,教师可以一边引导学生建立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一边探讨归纳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4条线索引领的探索过程应与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有机结合。
  
  5 教学反思
  
  本节设计的突出亮点在于以细胞膜的结构中所涉及的4个科学结论为基本线索,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从科学探究历史中归纳并生科领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条理清晰,逻辑关系明确,能够比较好的利用教材使学生深刻领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明确科学探究的大致步骤。四条线索最终可以根据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有机的整合,同时,通过整合最终能够完美构建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具体教学实践中的难点就在于如何很好的将四条科学探究线索整合在构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过程中。需要教师做好前期准备,明确思路,理清逻辑关系。
其他文献
摘要:教育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中西方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着不同的教育观.但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都将会把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作为教育追求的不懈目标。通过修学旅行中的见闻感悟中关教育的差异来吸取精华,并借鉴与运用。  关键词:见闻与启示 中美教育的差异 勤思善问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今年暑假学校组织师生一行70人在美国进行了为期20天的参观学习,收获颇多。
摘要:人类社会在经历了技术与媒介进步,经济模式转型和思想变革之后,威廉斯所提出的“作为一种整体生活方式”出现的文化成为文学与文化研究的新视角。“文化分析”的视角将“成熟阅读”与“价值阅读”作为对利维斯主义“精英阅读”方式的批判继承,同时将“感知结构”纳入考量文学与文化价值的重要评判标准。从“文化分析”理论到将“民族志研究”引入文学研究,反思20世纪人类文化领域的变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摘要 以“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一课为例,教师通过自制教具,设计问题驱动,引导学生在科学观察中逐渐形成重要概念,将生物知识与方法相互渗透,树立结构功能观,渗透归纳、建模的科学思维。  关键词 生命观念;科学思维;教学设计;细胞核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文件编号:1003-7586(2018)11-0023-03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核心素
摘 要 以高中生物必修实验“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为例,进行“同课异构”,设计3个不同的实验教学方案;并选取高一年级3个不同学习层次的班级作为教学对象,检测、分析教学前后学生的成绩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实验方案适合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  关键词 同课异构 实验课 生物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生物学实验既是学生获取和巩固生物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学生创新等能力的重
2010年中南地区生物教学研讨会于2010年10月13日-16日在广东省中山市举行,主要内容之一为七、八年级和高一、高二年级生物现场课例展示与评选。笔者有幸作为八年级组评委参加这次活动,八年级组的七位教师均现场讲授了人教版“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一课,是一次“同课异构”教研模式的有效尝试,下面谈谈笔者的感悟,以期对同行有所启示。    1 以激趣为主旨的新课引入    案例1:海南的庄翠霞老师以
1 案例背景    2009年南京市玄武区开展了课堂教学“三全”、“五优化”研究与实践活动,“三全”即全体、全面、全程,“五优化”即优化学习目标、优化问题设计、优化互动生成、优化自主体验、优化评价矫正。  在这个活动中笔者开设了一节区级公开课,课题是“人体能量的供给”,由于区里从未开过这节课,所以也无经验可循。只有不断到网上查资料,不断和同组老师磨课,不断到班级里试上……几经磨合,最终敲定:优化自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课程的建设和开发应具有发展性,着眼于学生的终生学习,满足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而生物教师在面临着新挑战的同时,需更加关注自身周围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这是生物教师所学专业知识的延伸,也是生物教师个人发展的需求及个人价值取向的很好体现。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正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向,学校教育有理由关注当前时代发展的要求。生态文明的确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校园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是
摘 要 以“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为例,阐述了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串为教学支架,重现科学家设计实验的逻辑思维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帮助学生分析实验设计目的、观察现象、推导结论。  关键词 建构主义 支架式教学 问题设置 生长素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支架式教学是在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下,以“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为学习者建构知识提供合理有效的概念框架”是支
1论证式教学策略  论证式教学策略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是当前国际科学教育比较关注的研究领域。其实质就是将科学研究中的论证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经历类似科学家的论证实践活动,在分析资料、得出主张、反思质疑、辩驳论证中探究问题,体验知识的构建过程。本文主要参考Toulmin论证模式(由图1所示)来进行论证式教学。  2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科学史  生物科学史是生物科学发生、发展的历史,包括生物科学知识的
1 设计思路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七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及人类活动破坏环境的实例,但内容宽泛,远离学生生活,加之课内教学时间有限,无法完成相关实践与探究活动。我校位于漓江大河乡河段,是漓江从发源地流入第一个人口密集城市——桂林市的第一站,在此探究人类活动对漓江生态系统的影响实验效果明显,对学生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科学保护漓江有重要意义。特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