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与皴法演进的内涵关联

来源 :艺术评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bert_19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山水画的发展离不开皴法,皴法演进的脉络,也是山水画生命发展的脉络,两者相辅相成。“以无法生有法,以有法贯众法”,山水皴法承与启的过程,就是山水画推演发展的历程。
  关键词:皴   皴法   皴法的演进   皴法的意象表达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22-0041-03
   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历经千年的沉淀,山水画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观照,是中国人所特有的一个文化概念和文化精华。
   山水画是在技法的不断演进,精神内涵的不断深化,中国哲学思想的不断丰满……艺术语境不断丰富,审美观念不断拓展,这样一种演化变革之中谱写出的一部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从山水画发展史来看,山水画的笔法、墨法、章法、设色,尤其是皴法,从实践到理论的不断丰富为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完善奠定了基础,使之呈现出纷繁多样的艺术风格和流派。中国山水画的发展离不开皴法,皴法演进的脉络,也是山水画生命发展的脉络,两者相辅相成。因而许多艺术大师们都说过:“皴法是山水艺术的生命”。因此,深入探索山水画皴法的内在价值对中国山水画的创新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关于“皴”“皴法”的再认识
   皴法的出现是山水画走向成熟的标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皴”与“皴法”并没有被区分,“皴”常被当做“皴法”的代称出现在许多画史画论中。明确了皴、皴法的界定,才能梳理出皴法的演进与山水画的发展之间的内涵关联。
   关于“皴”的解释《说文解字》作:“皮细起也,从皮夋声”。《词源》对“皴”的解释是:皮肤受冻而皴裂;毛糙;国画绘画法之一。“皴”与绘画的关系在《梁书·武帝纪》中有:“执笔触寒,手为皴裂。又绘法。”当“皴”与“法”联系在了一起,它也就在一定层面上被赋予了法度和规则,有了程式化和理论化的表达,皴的出现标志着山水画的独立和最终定型。由此可以看出,“皴”与“皴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由“皴”向“皴法”的转变是“皴法”用易记的符号方式代替皴;皴法是对皴的清晰化表达;艺术家逐渐选择用特殊的情感阐释“皴”。
   皴法,《辞源》的解释:皴法是中国画绘画的画法。《百度百科》的解释:中国画表现技法之一,表现中国画中山石、峰峦和树木表皮纹理的画法。皴法是历代画家在艺术实践中根据各种不同的山石地质结构和树木表皮状态,加以概括而创造出来的表现技法。早期山水画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以线条勾勒轮廓,之后敷色。随着山水画的发展,为表现山石树木的脉络、纹路、质地、阴阳、凹凸、向背,逐渐形成了皴擦的笔法,即利用毛笔线条各种运行方式来表现山石的形貌、山岳的明暗和凸凹等,以此所形成的各种程式化的皴擦方法,有的称之为“皴法”,皴法的种类有以各自形状而命名,也有以不同画家或画派为“代名词”。
   山水“質有而趣灵”,可归结为是山水皴法生命的显现。皴法经过一代又一代画家们“师造化”的提炼和积淀、继承和发展,不断成熟和丰富,成为山水画完备的绘画语言体系,也为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早期的山水画山石无皴,如展子虔的《游春图》,只有线条勾勒轮廓,然后着色。最早关于“皴法”的记载,出自于五代时期荆浩的《山水节要》一文,最早用皴法表现山石结构的也是荆浩的《匡庐图》,他的“豆瓣皴”,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最为完整的山水画。之后历朝历代山水画家不断从实践中创新,皴法的演进到宋元时期达到了顶峰。皴法的出现,既是画家求“真”悟“道”的结果,也是他们求“真”体“道”表达的手段。
  二、皴法的演进与山水画的发展
   中国山水画生命和灵魂的存在,皴法是不可或缺,无可替代的生命脉络。皴法从晋朝的“萌芽”到五代的蓬勃发展,先后经历了七百余年。从隋唐以前山水画中所表现的“空勾无皴”到五代时期山水画的“皴染俱备”,从荆浩的“斧劈皴”、董源的“披麻皴”,到范宽的“雨点皴”、郭熙的“卷云皴”、李唐的“斧劈皴”、马远和夏圭的“大斧劈皴”等,都是历代画家对不同山石纹理的感受,由笔墨的幻化和意象感悟的艺术表达。由历代山水画家在“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实践中提炼,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在不断发展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成为与中国山水画同步发展的重要标志,从而具有了独特的价值地位。
   中国山水画来自于对大自然山川美景的真实描绘和精华凝练。我国地域辽阔,南方山水巍峨雄壮,北方山水秀丽柔美,不同的地域环境,千差万别的自然风光,山水画的表达也需要别具多样。山水画外在审美意象的表达要求与画家内在情感思想的外化,就需要画家用一个契合的途径和载体——“皴法”去立体的塑造山石的肌理和力度、山水的生机和活力……从而使画家“因心造境”的山水精神得以彰显。
   皴法的不断演进和创新为山水画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和条件。皴法的形式极为丰富,种类大致有:点皴(如雨点皴、豆瓣皴、钉头皴、米点皴),线皴(披麻、卷云、荷叶、解索、牛毛、折带皴等),面皴(大斧劈皴、小斧劈皴等)三大类,形成了一套规范化的“程式”。由变幻的线条凝练出的丰富 “笔墨语言”,塑造出了多样的“皴法”表现,也造就了山水画多样的风格,众多的流派,推进了山水画的生生不息地发展。披麻皴是皴法中最为经典的一种的技法,由五代的皴法鼻祖董源所创。“其状如麻披散而错落交搭”,由参差松软的条形墨线组成,皴擦并用,浓淡干湿有着丰富的变化,线条舒展、轻松自然,表现出南方山石土质疏松的地貌、浑朴清秀的特征,长线条称“长披麻”,短线条为“短披麻”。“披麻皴”柔美的线条、笔墨的湿润恬淡,恰到好处表现出江南山水清秀淡雅的特征。“披麻皴”成为表现江南山色的典型“符号”,其诗情画意性的表现方法也为后世所发扬。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将“披麻皴”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他善用“长披麻皴”,“以书入画”“浓淡墨一气混成,淋漓活泼,无一笔滞气”灵动多变的显现;线条排列疏松,略带弯曲,似疏而实,似松而紧,表现出山石柔媚的纹理和形态,渗透出秀润淡雅的风貌,清雅脱俗的逸气,传递出“简率苍茫,浑厚韵致”风骨神韵。唐李思训所创“斧劈皴”,常用中锋勾勒山石轮廓笔线苍劲,以侧锋横刮之笔画出皱纹,运笔多顿挫曲折,笔力劲利阔略,皴法硬朗,犹如刀砍斧劈,故称为斧劈皴。笔线细劲的称小斧劈,笔线粗阔的称大斧劈。这种皱法宜于表现质地坚硬、棱角分明的岩石,往往用于描绘北方巍峨的高山,呈现的是遒劲有力的风格。南宋马远善用“斧劈皴”,他的《踏歌图》在画法上卧石与秀峰用大斧劈皴,遒劲有力地呈现出如刀割的突兀奇峭的山峰,强力的视觉冲击力,给人以力度感;秀峰上再用少许长披麻皴,再现了山石凝重的质感。画面上下连为一体,既有静穆庄严之感,又有苍劲坚硬的力量感。北宋郭熙所创“云头皴”又称为“卷云皴”,如“夏云多奇峰”,运笔多屈曲迂回,向中心环抱,犹如云彩一般。用湿笔皴出山的轮廓,凹处以片或卷曲之笔密皴,具体形态变化多样难以言明,故将其混沌、多变的样式以“卷云”来比拟。此皴法着重表现北方丘陵山川的气势峥嵘、浑厚苍健之貌。郭熙的《窠石平远图》就是“云头皴”的代表作。窠石用卷云皴法,依云涛的造型创出,圆劲有力地勾勒山石的轮廓,烟岚重深的景致,表现出北方山水的浑厚和盘礴。特别是表现曲折的溪水,与历历的窠石相联系,给人以“水落石出”的感觉。画面描绘的是北方深秋的田野,没有萧瑟和悲凉,而是秋高气爽,让清幽辽阔的景色赋予了神韵。“雨点皴”亦叫“豆瓣皴”,皴法为长点形的短促笔触,常用中锋稍间以侧锋画出,秃笔沿着山石的形态,由上向下皴行笔,密点攒簇,似雨点般的密集,聚点成皴,故称为“雨点皴”,它主要表现北方地区山峦的浑厚苍劲,呈现“峰峦浑厚,势状雄壮”的山水风格。北宋范宽的《雪山萧寺图》是成功运用“雨点皴”的范例。以短而有力的雨点皴画出岩石的形貌质感,山石雄健老硬,群山簇拥,直指天空,有着逼人的气势。山下寒树苍劲坚挺,势如铁帚,深沟丛岩叠嶂密林之中隐藏着寺院,“溪出深虚,水若有声”。由近而远堆叠的山峦,“折落有势”,显示出范宽“写山真骨”“与山传神”的精湛技艺。综上简述,皴法作为中国山水画生命的脉络清晰而丰满。    当历代画家从客观地表现自然不断演化为主观驾驭自然的审美意识这一过程时,程式化的皴法,为了适应主题的表达也在不断地演进发展,如元代王蒙将“披麻皴”“解索皴”演化成了“牛毛皴”,这种皴法因细若盘丝厚若牛毛而得名,着力表现江南山川植被茂密,郁郁苍苍的景象。倪瓒创造出了“折带皴”……皴法的形式演化丰富未有停息。20世纪以来,很多艺术家依然致力于皴法的改革与创新,傅抱石创设的“抱石皴”以大笔侧锋“刷”,再以破锋“勾”,不拘泥于山水皴法之法理,冲破了中锋、侧锋、破锋的“散锋笔法”表现出不似自然山川,又能在酣畅淋漓的山川机理中,捕捉自然山水的真实面貌。“抱石皴”是他对石涛绘画思想和技法的继承和发扬。现代山水画家陆俨少所创造的“墨块皴”以大块水墨作为皴法运用,下笔如疾风骤雨,笔根着力,笔笔铺开,顺势连续点去,积大点而成块,运用“黑块皴”产生了峰峦厚重,云气蒸腾,水墨淋漓,大气磅礴的艺术效果。黄秋园创设的“秋园皴”用丰富的带有棱角的线条勾勒出千变万化的山石,并将线条与块面层层叠加,表现被大雪覆盖的山石冰冻的质感。这种皴法既体现出山石的肌理美、力度美,又给人高寒、清冷之气。徐墨然从搏击长空、展翅高飞的写意雄鹰之羽翼的表现手法中迁想妙得出“鹰羽皴”,线条似疏而实,似松而紧,表现出的山石既富有质感又有厚重感,既有形式美,又有韵律美,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江南山水的“淡墨轻岚”。皴法不仅只是一种绘画技法,不仅仅与中国山水画相生相长,它还是山水画大家最靓丽的“名片”。董其昌云:“凡大家神品,必于皴法有奇。”
  三、皴法的意象表达和美学思想
   皴法作为山水画中重要的技法,它的产生实现了山水画由点、线向面的完善,使得山石在三维立体的空间中得以展现,拓展了山水畫的审美表现,实现了山水画由外到内的升华。在中国古典美学,真正的美不在于自然之物象本身,而在于人与物理世界之外建构的“意象”世界。皴法是艺术家审美意象的一种外化,无论是点皴、线皴还是面皴,它不但有自身线条、力度、肌理的形式美,也蕴含着山水浑厚、空灵、舒展等内在美。点是绘画最基本的元素,线皴与面皴都是由点发展而来。“点皴”虽小,但点的延伸无穷,用其来营造绘画之意境,但其意象表达所创造出的云烟缭绕、风稀月浅、重叠深厚的苍茫……的意韵,可以影响山水画的整体效果。天地万象唯“一画”——线条可以呈其形,摄其魂,得其神。线皴是山水画的核心,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线皴”的运用千变万化,不同线条的排列组合赋予了线条别样的生命力和灵动感,其意象表达和审美特性使得山峰和岩石产生了不同的效果,线条的韵律美和形式美被展现得淋漓尽致。线皴其象征性功能是人的情感的迹化,传达出山水的生命精神,反映出画家的个性风骨、生命情思和艺术风貌。无数个点与线组合成的“面皴”形态多样,在表现山石的坚硬和嶙峋、空间起伏变化上赋予了山水生机与活力。程式化的皴法意不在本身,而是画家审美意象的一个载体,是实现其山水画“传神”“写意”的途径。中国山水画的皴法蕴含了艺术家们对所描绘对象的情感表达,而正是这些不同的情感感受,形成了不同的艺术表现形象。
   中国山水画在美学思想上受禅宗和老庄影响,秉承着“天人合一”“无为而无不为”……的哲学思想,强调内在与外在、精神与物质的沟通。山水画不仅仅是单纯的画景,而是通过对自然的描绘来寻求生命的内在颐养,通过各种点线面皴法对万象的溶解,对山水景象的再造,去观照自然,感悟生命,在一景之中感悟到“一草一天堂”“一花一世界”的生命意义。画家仰观俯察天地万物,独出机杼,将大千世界精约为生命本源相通,从物质世界中透视出精神世界。忘物存道之境,使之超越语言物象之上,儒、道、释还是其各杂家思想,在山水画这一艺术形式中得到很好的融通和一统。
   翻开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史,不同时代、不同流派、不同面貌大师们的“创新”历历在目。那是后学者掌握了已有的皴法元素,再破茧化蝶,自出机杼,“以无法生有法,以有法贯众法”(石涛语)。山水皴法承与启的过程,就是山水画推演发展的历程。
  
  参考文献:
  [1]袁培玉.浅谈中国山水画皴法的发展[J].文艺生活,2017,(01).
  [2]王岳川.山水画呈现的东方文化精神[J].艺术百家,2006,(04).
  [3]陈金梅.试论中国山水画皴法的历史演变和审美意义[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4]徐国喜.摭谈傅抱石的“抱石皴”[J].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8,(10).
其他文献
制备了一种活性炭负载硫酸催化剂(H 2 SO 4/AC),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和X射线衍射仪(XRD)表征了其形貌。在该催化剂作用下,以芳醛、尿素、环戊酮(环己酮)为原料,
地铁列车停车精度是列车自动驾驶系统性能的重要指标。结合车辆参数、列车冲击、电空转换等性能建立了列车制动模型,并提出了利用在线识别的方式对每一列车的空气制动参数进
《楚辞·天问》中的"顾菟在腹"是最早的关于月中之物的记载。"顾菟"应为动词与名词的组合,"顾"为"养育"之义,而"菟"专指月中之物。通过对早期文献的整理,以及出土的汉代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智能助手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利用大数据和算法来实现一个智能助手已经成为新时代的主要研究方向。用户使用智能助手作为实时交互的方式,能大大加强用
脆弱性分析是提升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干扰应对能力的关键性课题。运用复杂网络原理,构建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模型,建立多维度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计算机仿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的前身是1958年建校成立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教研室。著名物理学家施汝为、钱临照教授先后担任主任,吴有训、严济慈教授等我国物理学界
通过溶液浇铸法制备不同组分的左旋聚乳酸(PLLA)和聚(L-2-羟基-3-甲基丁酸)(PL-2H3MB)共混物。运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偏光显微镜(POM)、广角X射线衍射(WAXD)和热重分析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