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精神对大学的建设与发展具有引领性意义。这同样适用于中国应用型大学的建设。伴随高等教育大众化 的深入发展,中国一大批院校必须转向应用型的发展道路。巨大的社会需求和严重的转型困难之间存在的矛盾,决定了 处于应用型大学建设初期的很多院校在需要技术层面的指导之外,更需要转型的决心与气魄。创业精神是对国外一些 成功改革或转型后的大学所具备的精神特征的归纳,主要包括主动精神、勇于创新的精神、坚持不懈的精神、融合的精 神,这对中国应用型大学的建设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创业精神;应用型大学
中图分类号:G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225-01
根据所培养人才的面向不同,高校大致可以分为学术型大学、应用型大学和高职院校。在中国,越来越多的本科院校意识到自身“综合性、研究型(学术型)”定位的不可持续性,转而走向应用型大学的 建设道路。这种转变不仅有利于学校个体的可持续发展,更有助于中国高等教育整体优化。对于如何才能成功建设应用型大学有千万种的回答,在笔者看来,处于应用型大学建设初期的中国大多数院校目前最需要的是一种“创业精神”。
一、用创业精神建设应用型大学的原因分析
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和强大的外部需求,决定了应用型大学建设的必要性,而现实中的诸多困难则决定了创业精神成为应用型大学建设的必然选择。
(一)应用型大学的机遇:外部需求迫切。
发现并把握机遇,是创业精神的首要体现。目前,中国应用型大学建设的机遇表现在两个方面: 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和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首先,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并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增长,还将伴随出现一系列的转变。伴随中国 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社会生产和生活不断涌现出大量 新技术、新成果,使得企业对应用性和实用性人才的 需求不断增加和细化,这就要求大学不能仅仅培养学术型的研究人员,而且要为工农业生产发展培养应用型科技人才和基层工作人员。十八大报告指出,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短短一句话已经把中国社会目前所需要的人才规格和数量关系表达了出来。這里所说的专门人才指的是高水平的专门人才,这种专门人才在中国有非常广泛的需求。
(二)应用型大学建设的现状:困难重重。
虽然外界有着很强的需求,而且从国外的经验 来看,应用型大学很受欢迎,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目前,中国的应用型大学的建设却处于一种“雷声大、雨点小”的状态。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高校在发展转型中遇到一系列非常现实的难题。
第一,从精英到大众,中国高等教育的转型速度快。10年之内,中国高等教育在规模上实现了快速增长。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实现,使很多高校还没完全从精英高等教育的思路中转变过来。学校的领导、老师都是从精英时代走过来的,他们的思维习惯、理念、方法都是精英时代的产物,想象不出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接受应用型大学建设的思想。
第二,精英导向的外部评价。如今,包括5年一轮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部分学科水平评估、高等学校学位授予单位评审以及大学科研评估等多种外部评估中,其评估指标明显体现出传统精英大学的特点,缺少对“学科与经济的结合”、“科研成果转化”、“与校外机构的合作”、“培养人才的应用适切性”等应用性指标,或分量不够重。这样在评估结果与学校经费挂钩的情况下,学校在进行应用型大学建设时就会面临很大的经费压力、舆论压力,进而导致积极性不够。
事实上,应用型大学在中国的发展目前处于一种临界状态。一方面,社会已经有了巨大要求,迫切需要大量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很多高校不能再按原来的学术道路发展,需要重新探索自身的出路,但是由于发展惯性等各方面的原因,尚未意识到转型为应用型大学的必要性与迫切性,也缺乏转型的魄力与决心。此时,“创业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帮助学校突破困境、寻求资源、实现大学的成功转型、满足社会要求的关键所在。
二、应用型大学创业精神的内容
创业精神并不是一种抽象的理论,它可以分解为几种具体的精神,每种精神的含义各有侧重。对于很多高校而言,只有充分发扬这些精神才能成功实现“创业”,实现向应用型大学的转型。
(一)主动创新精神。
如前文所述,“主动”是创业精神的核心内容, 主动精神在应用型大学的建设中表现为依靠自身的 力量,而不是依赖外部的任何一种组织;立足自身的 实际需求,分析学校所面临的机遇、挑战、自身的优 势和劣势,为学校的发展制定最合理的发展战略。创新是创业精神的重要特点。目前,应用型大学在中国的建设与发展还属于新事物,只有很少的学校在进行尝试,国内没有太多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只有发扬创新精神,才有可能使应用型大学的发展获得空间。比如,在学校的定位上,对于一些地方本科院校而言,如果能大胆地明确自己应用型的 定位,这就是一种创新。在与企业的合作上,应该根 据各自的传统和优势进行多种形式的尝试,不拘一格。外部机构发展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交 给学校来解决,学校组织教师和学生参与到这个项目中,进行实践训练。
(二)融合的精神。
创业精神不是大学中少数人所拥有的精神,也不是一种高高在上脱离实践的理论,而是可以转化成所有成员的思想与动力、演变成整个大学的文化、与实践紧密相连的精神。也惟有如此,创业精神才能得到最为彻底的发挥。正如伯顿·克拉克所说,在创业精神最开始也只是一些比较简单的制度上的想法,以后逐渐才发展成为一些信念,如果这些信念渗透到整所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和日常活动中,并最终形成大家的统一认识和共同的世界观,创业 精神就发展成为了创业文化。同时,由于思想和实践相互影响,创业文化形成之后,对学校的创业活动就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并逐渐发展成为学校的个性和品格。反过来,创业实践又进一步强化了创业精神。二者互相融合,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1]孟晓斌,王重鸣.创业精神模型的构思与测量研究进展[J].心理科学,2008(1):160-162.
[2]亨利·克拉克.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的转型途径[M].北京:人民 教育出版社,2003.
[3]亨利·埃兹科维茨.麻省理工与创业科学的兴起[M].北京:清华大学 出版社,2007.
[4]冒澄.创业型大学研究文献综述[J].理工高教研究,2008:3.
[5]孔繁敏,等.建设应用型大学之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0.
作者简介:符玥(1988.04-),女,汉,浙江东阳人,助教,硕士,重庆科技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辅导员。
关键词:创业精神;应用型大学
中图分类号:G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225-01
根据所培养人才的面向不同,高校大致可以分为学术型大学、应用型大学和高职院校。在中国,越来越多的本科院校意识到自身“综合性、研究型(学术型)”定位的不可持续性,转而走向应用型大学的 建设道路。这种转变不仅有利于学校个体的可持续发展,更有助于中国高等教育整体优化。对于如何才能成功建设应用型大学有千万种的回答,在笔者看来,处于应用型大学建设初期的中国大多数院校目前最需要的是一种“创业精神”。
一、用创业精神建设应用型大学的原因分析
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和强大的外部需求,决定了应用型大学建设的必要性,而现实中的诸多困难则决定了创业精神成为应用型大学建设的必然选择。
(一)应用型大学的机遇:外部需求迫切。
发现并把握机遇,是创业精神的首要体现。目前,中国应用型大学建设的机遇表现在两个方面: 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和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首先,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并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增长,还将伴随出现一系列的转变。伴随中国 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社会生产和生活不断涌现出大量 新技术、新成果,使得企业对应用性和实用性人才的 需求不断增加和细化,这就要求大学不能仅仅培养学术型的研究人员,而且要为工农业生产发展培养应用型科技人才和基层工作人员。十八大报告指出,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短短一句话已经把中国社会目前所需要的人才规格和数量关系表达了出来。這里所说的专门人才指的是高水平的专门人才,这种专门人才在中国有非常广泛的需求。
(二)应用型大学建设的现状:困难重重。
虽然外界有着很强的需求,而且从国外的经验 来看,应用型大学很受欢迎,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目前,中国的应用型大学的建设却处于一种“雷声大、雨点小”的状态。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高校在发展转型中遇到一系列非常现实的难题。
第一,从精英到大众,中国高等教育的转型速度快。10年之内,中国高等教育在规模上实现了快速增长。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实现,使很多高校还没完全从精英高等教育的思路中转变过来。学校的领导、老师都是从精英时代走过来的,他们的思维习惯、理念、方法都是精英时代的产物,想象不出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接受应用型大学建设的思想。
第二,精英导向的外部评价。如今,包括5年一轮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部分学科水平评估、高等学校学位授予单位评审以及大学科研评估等多种外部评估中,其评估指标明显体现出传统精英大学的特点,缺少对“学科与经济的结合”、“科研成果转化”、“与校外机构的合作”、“培养人才的应用适切性”等应用性指标,或分量不够重。这样在评估结果与学校经费挂钩的情况下,学校在进行应用型大学建设时就会面临很大的经费压力、舆论压力,进而导致积极性不够。
事实上,应用型大学在中国的发展目前处于一种临界状态。一方面,社会已经有了巨大要求,迫切需要大量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很多高校不能再按原来的学术道路发展,需要重新探索自身的出路,但是由于发展惯性等各方面的原因,尚未意识到转型为应用型大学的必要性与迫切性,也缺乏转型的魄力与决心。此时,“创业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帮助学校突破困境、寻求资源、实现大学的成功转型、满足社会要求的关键所在。
二、应用型大学创业精神的内容
创业精神并不是一种抽象的理论,它可以分解为几种具体的精神,每种精神的含义各有侧重。对于很多高校而言,只有充分发扬这些精神才能成功实现“创业”,实现向应用型大学的转型。
(一)主动创新精神。
如前文所述,“主动”是创业精神的核心内容, 主动精神在应用型大学的建设中表现为依靠自身的 力量,而不是依赖外部的任何一种组织;立足自身的 实际需求,分析学校所面临的机遇、挑战、自身的优 势和劣势,为学校的发展制定最合理的发展战略。创新是创业精神的重要特点。目前,应用型大学在中国的建设与发展还属于新事物,只有很少的学校在进行尝试,国内没有太多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只有发扬创新精神,才有可能使应用型大学的发展获得空间。比如,在学校的定位上,对于一些地方本科院校而言,如果能大胆地明确自己应用型的 定位,这就是一种创新。在与企业的合作上,应该根 据各自的传统和优势进行多种形式的尝试,不拘一格。外部机构发展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交 给学校来解决,学校组织教师和学生参与到这个项目中,进行实践训练。
(二)融合的精神。
创业精神不是大学中少数人所拥有的精神,也不是一种高高在上脱离实践的理论,而是可以转化成所有成员的思想与动力、演变成整个大学的文化、与实践紧密相连的精神。也惟有如此,创业精神才能得到最为彻底的发挥。正如伯顿·克拉克所说,在创业精神最开始也只是一些比较简单的制度上的想法,以后逐渐才发展成为一些信念,如果这些信念渗透到整所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和日常活动中,并最终形成大家的统一认识和共同的世界观,创业 精神就发展成为了创业文化。同时,由于思想和实践相互影响,创业文化形成之后,对学校的创业活动就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并逐渐发展成为学校的个性和品格。反过来,创业实践又进一步强化了创业精神。二者互相融合,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1]孟晓斌,王重鸣.创业精神模型的构思与测量研究进展[J].心理科学,2008(1):160-162.
[2]亨利·克拉克.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的转型途径[M].北京:人民 教育出版社,2003.
[3]亨利·埃兹科维茨.麻省理工与创业科学的兴起[M].北京:清华大学 出版社,2007.
[4]冒澄.创业型大学研究文献综述[J].理工高教研究,2008:3.
[5]孔繁敏,等.建设应用型大学之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0.
作者简介:符玥(1988.04-),女,汉,浙江东阳人,助教,硕士,重庆科技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