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彝族传统婚丧礼仪文化是民间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根据凉山彝族传统的婚礼习俗和丧葬习俗,总结礼仪文化特点,并对其重要性进行论述,期望对这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瑰宝进行保护。
关键词:凉山彝族;婚礼习俗;丧葬习俗
民间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彝族传统婚丧礼仪文化又是民间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彝族因其人数众多,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五十六个民族中,拥有自身语言,文字,历法的少有的几个少数民族之一。因此对其重要的婚丧礼仪文化研究非常重要,能够完善彝语文化与汉语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以及个人文化立场、价值观、审美观与时代文化发展趋势之间的复杂关系。
一、婚礼习俗
凉山彝族实行严格的包办婚姻制,男女双方的婚配权不在于自己而掌握在
父舅手中。严格实行同等级内婚,家支内禁婚,姑舅表优先婚,姨表不婚的制度。除此之外,不同外民族通婚,只能在同一等级内择偶,不能与有传染病的家族联姻,占算男女双方生辰是否命相合;家庭经济状况也是影响婚姻成立与否的重要条件。
子女在几岁时,甚至出生不久,父母就代为订婚,举行两次(男女方各一
次)隆重的仪式,邀请双方亲友共同参加,议定交付一定数额的聘金,使双方和家支都明确双方婚姻关系的“合法化”和“正规化”,也更有约束力。双方父母通过媒人商定择吉日举行订婚仪式。女方送亲队伍进入男方地界能见到男方房屋后,为了表现本家姑娘的尊贵,显示本家人不可輕视,便停坐于途中,表示“怄气”,随行的迎亲人赶紧去告知男方家,男方便派德高望重的人带一坛酒去迎接,从母舅依次敬酒。太阳落山后,伴娘就背新娘入新房。这时“新房”内外的气氛都格外活跃而紧张,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审金而”,即是“过门肉”---煮熟的鸡。主客们拼命哄抢,都为可以分到新人的福气。来参加婚礼的人围着火塘而坐,边喝酒边唱歌,评歌,对歌。第二天早饭后,由男方作为赏礼酬赠钱物给新娘全家---母舅、叔父、胞兄、叔弟和送亲的人。赏钱放入一个精致的木盘,另外加一杯酒,由一英俊的青年男子双手敬上。然后举行最精彩的摔跤和赛马等传统体育活动,传统的彝族婚礼也以此结束。
二、丧葬习俗
凉山彝族普遍实行火葬。葬后,就地挖土,石盖严,或将骨灰装入袋子,用马驼藏于洞穴。老人不留遗言而去,儿孙不光彩,所以老人在无病之时就要留遗言,以口头传授给儿孙和众人,其内容大都涉及财产的分配和小孩的养护
凉山彝族特别重视死事。每死一人,必须通知在外的儿女、亲人。通风报信前需确定葬期,必须准确告诉亲朋好友聚人和火葬两个时间。算定葬期后,遣人四处报丧。凉山彝族把死视为自然而然,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认为有生就有死,生死是人生的连续反映,并非人力可为。基于这一认识,凉山彝族在聚人之夜即火葬前夕举办热闹非凡的吊丧。“万子里”是吊丧之夜最重要,贯穿始终,直至通宵的活动。所谓的“万子里”就是以舞蹈的形式演说历史。凉山彝族认为,人在世时做了肮脏污秽的事情,死后归天必是一身清白,所以请毕摩做除污去病仪式,使死者“清白健康”地到天上去。
太阳升起后,即可点火抬尸。火把从死者家中火塘引出两把,由两人抬起来以后,集中所有的枪鸣放,为死者开辟通天大路。死者抬到柴堆上后,由主持人来解开盖压于尸体上的祭帐布带,将尸体反扣成面向火,背朝天的俯卧状。此后手不能碰尸体,用一根丫状木杈进行焚烧。尸体必须少得干干净净,否则不能归天。最后由小伙子抬坨坨肉、荞粑,从后往前分发,不论大人与小孩,头人与百姓,不分高低贵贱,人人一份,不可重得,也不可漏发。当发完坨坨肉和荞粑后,主持人宣布:“圆满了”,用一排枪声作结束的尾声。
三、总结
彝族传统婚丧礼仪作为彝族文化的一部分,由于其自身的重要性和独特性,将会吸引更多的人对彝族文化关注,不仅可以补充彝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还可以为本地的外事宣传起到积极的、正面的影响。此外,这些研究材料也可以为大学旅游专业的学生及社会上有意于从事凉山旅游接待业务的学习者所用,并产生重要的社会效应。最重要的是可以对彝族传统的婚丧礼仪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
民族文化可以形成良好的凝聚力和民族自信心,积极参与传统民族文化对于文化民主和政治民主建设提供了现实的可能。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对本民族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对增强民族认同意识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文化资源的保护工作越来越重要,所以需要对此引起重视,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和手段来保护彝族传统婚丧礼仪文化。
彝族地区人民善于歌舞,并且有着非常多优秀的传统民俗艺术遗留下来,这些文化资源对于带动国家经济发展,丰富国民精神文化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我们要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引起重视,能够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来强化对全社会民族文化的保护,对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以及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年轻一代需要对彝族传统婚丧文化精髓进行保护,积极进行宣扬,为民族经济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持。让更多的人了解它,认识它,并加以保护。
参考书目
[1]何光群,“浅析彝族传统礼仪文化的思想价值”,《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9年
[2]尔古日哈,“凉山彝族婚姻习俗中的伦理价值”,《华人时刊》,2014年
[3]吉火阿且,“彝族传统文化—定亲”,《宁波通讯》,2014年
[4]王昌富,《凉山彝族礼俗》,四川民族出版社,2012年
[5]刘魁立,《婚嫁礼俗》,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年
作者简介:段莉,1981年11月出生,女,汉族,四川省西昌市,西昌学院英语教师,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民族文化及跨文化交际。
陈红梅,1967年4月出生,女,汉族,四川省西昌市,西昌学院英语教师,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民族文化。
本文是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民间文化研究中心项目“凉山彝族传统婚丧礼仪文化研究”项目编号(合同号):MJ15-22
关键词:凉山彝族;婚礼习俗;丧葬习俗
民间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彝族传统婚丧礼仪文化又是民间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彝族因其人数众多,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五十六个民族中,拥有自身语言,文字,历法的少有的几个少数民族之一。因此对其重要的婚丧礼仪文化研究非常重要,能够完善彝语文化与汉语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以及个人文化立场、价值观、审美观与时代文化发展趋势之间的复杂关系。
一、婚礼习俗
凉山彝族实行严格的包办婚姻制,男女双方的婚配权不在于自己而掌握在
父舅手中。严格实行同等级内婚,家支内禁婚,姑舅表优先婚,姨表不婚的制度。除此之外,不同外民族通婚,只能在同一等级内择偶,不能与有传染病的家族联姻,占算男女双方生辰是否命相合;家庭经济状况也是影响婚姻成立与否的重要条件。
子女在几岁时,甚至出生不久,父母就代为订婚,举行两次(男女方各一
次)隆重的仪式,邀请双方亲友共同参加,议定交付一定数额的聘金,使双方和家支都明确双方婚姻关系的“合法化”和“正规化”,也更有约束力。双方父母通过媒人商定择吉日举行订婚仪式。女方送亲队伍进入男方地界能见到男方房屋后,为了表现本家姑娘的尊贵,显示本家人不可輕视,便停坐于途中,表示“怄气”,随行的迎亲人赶紧去告知男方家,男方便派德高望重的人带一坛酒去迎接,从母舅依次敬酒。太阳落山后,伴娘就背新娘入新房。这时“新房”内外的气氛都格外活跃而紧张,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审金而”,即是“过门肉”---煮熟的鸡。主客们拼命哄抢,都为可以分到新人的福气。来参加婚礼的人围着火塘而坐,边喝酒边唱歌,评歌,对歌。第二天早饭后,由男方作为赏礼酬赠钱物给新娘全家---母舅、叔父、胞兄、叔弟和送亲的人。赏钱放入一个精致的木盘,另外加一杯酒,由一英俊的青年男子双手敬上。然后举行最精彩的摔跤和赛马等传统体育活动,传统的彝族婚礼也以此结束。
二、丧葬习俗
凉山彝族普遍实行火葬。葬后,就地挖土,石盖严,或将骨灰装入袋子,用马驼藏于洞穴。老人不留遗言而去,儿孙不光彩,所以老人在无病之时就要留遗言,以口头传授给儿孙和众人,其内容大都涉及财产的分配和小孩的养护
凉山彝族特别重视死事。每死一人,必须通知在外的儿女、亲人。通风报信前需确定葬期,必须准确告诉亲朋好友聚人和火葬两个时间。算定葬期后,遣人四处报丧。凉山彝族把死视为自然而然,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认为有生就有死,生死是人生的连续反映,并非人力可为。基于这一认识,凉山彝族在聚人之夜即火葬前夕举办热闹非凡的吊丧。“万子里”是吊丧之夜最重要,贯穿始终,直至通宵的活动。所谓的“万子里”就是以舞蹈的形式演说历史。凉山彝族认为,人在世时做了肮脏污秽的事情,死后归天必是一身清白,所以请毕摩做除污去病仪式,使死者“清白健康”地到天上去。
太阳升起后,即可点火抬尸。火把从死者家中火塘引出两把,由两人抬起来以后,集中所有的枪鸣放,为死者开辟通天大路。死者抬到柴堆上后,由主持人来解开盖压于尸体上的祭帐布带,将尸体反扣成面向火,背朝天的俯卧状。此后手不能碰尸体,用一根丫状木杈进行焚烧。尸体必须少得干干净净,否则不能归天。最后由小伙子抬坨坨肉、荞粑,从后往前分发,不论大人与小孩,头人与百姓,不分高低贵贱,人人一份,不可重得,也不可漏发。当发完坨坨肉和荞粑后,主持人宣布:“圆满了”,用一排枪声作结束的尾声。
三、总结
彝族传统婚丧礼仪作为彝族文化的一部分,由于其自身的重要性和独特性,将会吸引更多的人对彝族文化关注,不仅可以补充彝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还可以为本地的外事宣传起到积极的、正面的影响。此外,这些研究材料也可以为大学旅游专业的学生及社会上有意于从事凉山旅游接待业务的学习者所用,并产生重要的社会效应。最重要的是可以对彝族传统的婚丧礼仪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
民族文化可以形成良好的凝聚力和民族自信心,积极参与传统民族文化对于文化民主和政治民主建设提供了现实的可能。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对本民族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对增强民族认同意识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文化资源的保护工作越来越重要,所以需要对此引起重视,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和手段来保护彝族传统婚丧礼仪文化。
彝族地区人民善于歌舞,并且有着非常多优秀的传统民俗艺术遗留下来,这些文化资源对于带动国家经济发展,丰富国民精神文化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我们要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引起重视,能够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来强化对全社会民族文化的保护,对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以及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年轻一代需要对彝族传统婚丧文化精髓进行保护,积极进行宣扬,为民族经济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持。让更多的人了解它,认识它,并加以保护。
参考书目
[1]何光群,“浅析彝族传统礼仪文化的思想价值”,《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9年
[2]尔古日哈,“凉山彝族婚姻习俗中的伦理价值”,《华人时刊》,2014年
[3]吉火阿且,“彝族传统文化—定亲”,《宁波通讯》,2014年
[4]王昌富,《凉山彝族礼俗》,四川民族出版社,2012年
[5]刘魁立,《婚嫁礼俗》,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年
作者简介:段莉,1981年11月出生,女,汉族,四川省西昌市,西昌学院英语教师,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民族文化及跨文化交际。
陈红梅,1967年4月出生,女,汉族,四川省西昌市,西昌学院英语教师,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民族文化。
本文是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民间文化研究中心项目“凉山彝族传统婚丧礼仪文化研究”项目编号(合同号):MJ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