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米黄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tlerabit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冬日的午后,闲散,房间里空气有些闷,情绪就有些躁动。百无聊赖,翻开家里的一本旧相册,随意看看一些过去的旧照片。突然,一张老照片映入我的眼帘,看着它,过去一些温暖的画面就浮现在眼前了。
  这张照片是奶奶生前为我们过年摊米黄时留下的记忆。我上高中的那年腊月,放寒假后从城里赶回老家过年,刚进院子,就闻到一股久违的味道。走进窑里,土炕上的大笸箩里放满了米黄,奶奶盘腿坐在炕上摊米黄的鏊子前,消瘦的脸上染上了一层美丽的红晕。这个时候,我趁机拿起手中的傻瓜相机,为奶奶拍了一张永恒的留念。
  从我记事起,陕北的年总是离不开米黄的味儿。米黄,在我们老家也叫摊米饭,摊馍馍,记得腊八节一过,乡村人家就开始陆陆续续地摊米黄了。这米黄虽然是小米做成的,但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我们才能吃到它,因为每摊一个米黄要抹上薄薄一层油,就像当今摊煎饼,而油那时在农村可金贵呢!
  由于奶奶是村里出了名的摊米黄高手,所以一到腊月,她整天不是给张家帮忙摊米黄,就是给李家帮忙摊米黄。而我家摊米黄,一般要到腊月二十七八,等到村子里的乡亲们米黄都做的差不多了,奶奶才开始动手张罗自家的。每当到了她摊米黄的时候,我就满心欢喜地期待着,并用心记下了摊米黄的过程。首先,奶奶先把小米浸泡一夜,浸透后捞出沥干,然后在碾子上碾压,并用精细的“罗子”把面筛出来,最后把小米面调成稠糊状,再经过一夜的发酵后,才成了摊黄儿的备料。摊黄儿在陕北有一种特制的鏊子,它铸铁制成,内径有大碗大小,有三条一扎长的腿。每到摊米黄时,奶奶会在每个鏊子下面支起两三根玉米棒,待鏊子烧热后,便舀起一勺面糊倒入其中,盖上盖子,数分钟后鏊子里就会冒出香味。圆形的“摊黄儿”出锅后,用两只手一对摺,就成了半月形状的米黄。出锅的米黄颜色金黄,兼有蒸和烙的双重风味,上面有很多小小的蜂窝,吃起来香甜松软。等到米黄在笸箩里凉的差不多时,我便会迫不及待地拿几个吃,那穷酸的窘相总是惹得前来帮忙的婶子们大笑一通。
  米黄好吃,但摊起来得费一番功夫,因为摊一个只能用一勺面糊,面糊用多了不但会溢出鏊子,还会造成边沿太厚。其次就是注意火候,不能大也不能小,小了摊不熟,大了就会烧焦,必须拿捏的恰到好处。每次摊米黄时,奶奶总是把前炕上的竹席卷起来,然后把鏊子放在土炕上,和邻里乡亲的婆姨们盘腿坐在上面,一边摊着米黄,一边拉着家常。看到火势不旺时,她们就用口对着鏊子下的柴火呼呼地吹气,不一会儿,整个窑洞里就烟熏火燎起来,虽然大家都会时不时被烟火呛的流点眼泪,但一想着是迎接新年,她们的笑声还是从窑洞里飘了出来。
  乡村人摊米黄,一般都会摊满满的一大笸箩,把它们一个个整齐地摆放好,放在阴凉一点的窑里等着家人过年吃。临近年关时,我们小孩最喜欢去张家串串,李家看看,在每家阴凉的窑洞里,我们都会看到金黄金黄的米黄,那种颜色总是像根馋虫,时不时勾引着我们的味蕾。记得有一次,有大婶看见我们咂巴口水的样子,就赶紧拿几个米黄让我们吃,可是我们不敢要,就在前面跑,她就在后面追,一直追到家里,躲无可躲,我们才在大人的劝说下把米黄接了下来。乡村人对别人的好,总是那种掏心窝子的好,谁家有事,都会上门去帮忙,就连这米黄,虽然家家都有,但正月出去串门,大家还会把米黄当做新年礼物送给亲朋好友。
  每年过年,品着米黄里的年味儿,看着乡村人家的礼尚往来,我总是能感受到陕北黄土人家为人厚道和淳朴的民风,这一民风,无论我在何方,都成了我做人最基本的品质。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慢慢长大了,并离开故乡去外地求学。在城市里,故乡的米黄成了我向他乡人炫耀的“资本”之一。大二的时候,第一次从家里带去奶奶做的米黄,室友们见我一口一口地吃着这个金黄颜色的食物,莫不感覺诧异,因为在他们的印象里,陕北的小米只能熬粥,尝过后,室友们又莫不惊叹,用小米做的米黄竟然是如此的香甜。参加工作以后,故乡的米黄对我来说又是一个载体。记得在南方打工的那几年,奶奶总会找个借口让父母给我打电话,她会说:“兰儿呀,家里的米黄都摊好了,你什么时候回家吃呢?”
  是啊!我已经很久没有吃到奶奶做的米黄了。等我辞掉南方的工作返回陕北过年时,奶奶却永远地离开了我们。那一年,故乡的米黄没有了奶奶的味儿,老家的房屋也显得空空荡荡,看着那几个躺在土炕上的鏊子,一种说不出的惆怅和寂寥涌上了心头。
  奶奶走了,老家自然经济的农耕时代在机械化的潮流中也渐渐隐退了,但故乡的米黄却没有被历史的车轮碾压,它与时俱进,努力跟上时代,再也不是过年才能吃到的美食。从乡村走到了城市里,经过喜爱它的人传承和推广,我们开始在大街小巷甚至酒店里都可以看到它。有时候在家乡的小吃摊上,我会经常听到食客在说:“人们的生活日日如过年过节,不到过年也照常吃米黄哩!”以前没钱的时候,只在过年的时候吃米黄,如今有钱了,在酒店里也能吃米黄,这种情形总是让老一辈人感慨万分。
  冬日的午后,闲散,房间里空气有些闷,情绪就有些躁动。可是看到照片上的奶奶,想起故乡的米黄,我那颗烦躁的心刹间就被温暖抚平。老照片留存了亲人的体温,凝固了逝去的光阴,而故乡的米黄更是蕴含了一些亲情和人情世故的气脉,这种气脉不仅透着陕北特有的风情和韵味,还经常让我们萌生着一种幸福,一种满足,那就是在生活这条路上,大家总是时不时地享受着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的那份情谊。
  ——选自2018年1月化工作家协会微刊

其他文献
叫小石桥的地方早已经没有了桥。  那时候,我考进红专中学(现在的一中)读初中。刚好是星期六晚上,就在北街花五分钱看了电影《画皮》,回宿舍后,不知是兴奋还是害怕,我没有能够睡踏实;刚好,离着我们在城河边的宿舍一百米开外连夜建盖商场,搅拌机咣当咣当的声音,就和电影的恐怖音乐一起在梦里亦幻亦真的响着。  好像也就是那个时候,城里的不知武装部抑或哪个单位撘建的简易石桥就被取缔,总之,水泥就把这一段城河覆盖
期刊
肥沃的土地上平铺着一层绿绿的生命,锯齿的条叶索性无拘地躺在地上——这就是蒲公英。她们一株挨一株,手挽着手头对着头,给大地罩上新绿。她们没有打算站起来出人头地让人心动的毅力,更没有稗子草霸道炫耀的行为。阳光普照直立的百草,百草的阴影将她们笼罩,她们不需要多少,只从那百草身影的缝隙中沐浴一点点微不足道的温暖和斑斑驳驳的光照,根须却扎得很深很深!汲取深土层中微薄的养分。  秋天,稗子草们甩着狗尾般的毛穗
期刊
外面车马喧嚣,办公室里的同事们安安静静的。桌椅电脑、甚至窗台上的花草也都静静的。我好久没有听到这静静的声音,绿萝的一根长藤侧着身,对我。  远处的高楼,被浓云吞没。云峰像一个大写的“七”,横霸天空。  “七”真的是玄妙的变迁。就像一周有七天的轮回,大自然有七色的斑斓,音乐里有七符的跳跃,人有七情七窍,还有所谓的七年之痒……冥冥中,是不是真的有最好的安排,只不过波澜起伏?我来到鄂尔多斯已然七年,一个
期刊
延安历史悠久,人杰地灵,革命圣地,红色摇篮。这片土地上流传着许多珍贵传说,感人肺腑的故事,它们构成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动人画卷。  心口呀莫要這么厉害地跳,  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每当吟诵起这首流传的经典《回延安》,就想起延安的宝塔山,枣园的灯火,杨家岭的故居,漫山遍野盛开的山丹丹花。这些难以忘怀的红色记忆,总会在我的心海掀起对祖国河山无限热爱与憧憬的层层涟漪,激起对革命圣地,红色摇篮壮观
期刊
有一面五星红旗,从2002年开始,便有规律地起落在阡陌包围的农家小院里,在故乡的炊烟和蓝蓝的天宇中兴高采烈地飘扬着,形成了黑土地上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  ——题记  2017年10月21日,星期六,十九大开幕第三天,我亲眼目睹了这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农家院庄严地升起。  七十六岁的老梁,瘦小,精神。从五十一岁时起,便把鲜艳的五星红旗“请”进了他的生命里。老梁在自己家一亩三分地上,每到两会召开、党的生
期刊
冬阳普照,万物静置,静坐冬阳之小,时光的翅膀无声飞长,一年的光阴随瞬即逝,心路渐長,却有莫明的怀念,亦如怀念我常至的过往和期待未知的坦然……  蓦然的忆起曾经成长的过去,绵长的贫积与成长的单纯、活着的勇气与静默的傲骨都融入卑微的骨髓伴随甜酸苦辣的交响轮回。那里有记忆中永远无法忘却的细碎河流与细碎的土地,我曾经将灵魂深深根植于其中反复洗濯,也曾经努力让自己生长为一棵坚韧的大树,渴望的梦想在凛冽中飞翔
期刊
五月,循着麦香,循着紫罗兰的芳香,一梦江南,走进震泽古镇。震泽,一如我梦中的样子,小桥、流水、家;粉墙、黛瓦、青石板路……  位于丝绸之乡盛泽西部的震泽古镇,历史上名胜古迹甚多。最有名的当属禹迹桥与慈云寺塔。  清晨的震泽,洗尽铅华,水一般宁静。或许是来的太早的缘故,宁静的小镇,被突然而来的我们给吵醒了!  走进震泽,犹如行走在画中。顾不得解决早餐,便直奔禹迹桥而去。站在桥上,远眺頔塘河两岸错落的
期刊
我走在马阴山的峡谷里,感觉到了人的渺小。特别是人在低处,别说与这大自然相比,单就你所处的人与人相比,差别就有天壤之别。说真的,我在低处保持一颗纯真的心,在小镇待了三十年(按岁数是五十年,但前二十年我一直上学,所以这里指的是参加工作以后),我感觉我像一棵树,我的根已经一节一节地扎在这的泥土里了。  三十年前,我毅然决然地来到生我养我的故乡。我萌生的第一个念头,我在这里能有所建树吗?我感觉当时的自己就
期刊
远方的朋友一路辛苦,请你喝一杯下马酒,洗去一路风尘,来看看美丽的草原……  略带油渍的白围裙裹住隆起的腹部,红润的瓜子脸上镶嵌一对含情的眼睛,笑起来声音像草原上的百灵鸟的鸣叫一样动听,她是西日嘎村的一家旅店里的老板,双臂抬高显出敬酒的神态,在飘满的肉香、奶香与酒香中,向我们唱起了蒙古人的敬酒歌。  《下马酒之歌》本是深情而豪迈的,是表现草原人广阔的胸怀与热情好客的美好心灵的歌曲。但从老板娘腹腔里唱
期刊
背靠着黄河面对着天  陕北的山来山套着山  东山上的糜子西山上的谷  黄土地里笑来呀黄土地里哭  夜黑着,我贴着窗站着,清楚地看见外面还有一个我,正默默地紧盯着我看。我跟“我”只隔着一层厚玻璃。夜越来越黑,正前方的山头有亮着的灯光,证明那里存在着一个家。太远了,太远了。除了那点光,我啥也看不见——在黄土地上的无数个夜晚,我都是这样与窗外的“我”对视,我从来没有看清过“我”,却无比清晰地看见了时间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