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先生把自己一生对教育事业的追求称之为“开发生命”。他说:“生命的可贵,因为她具有价值。看今日世界的花团锦簇,享有了高度文明,不正是无数人类生命世世代代惨淡经营所产生的价值积淀。生命的可贵,还因为她是‘唯一’的,这就注定每个生命都有其独特性。独特生命的价值,有赖于每个独特个体的自我开发!”语文课程标准也第一次密切关注学生的生命意识。它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这些论述意味着对学生作为一个大写的“人”的一种尊重,意味着对学生生命的唤醒和欣赏,意味着在人格平等基础上的心灵对话。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没有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情趣,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能力发展。”语文教学,实质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心灵对话。
1 尊重学生的生命人格
1.1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学生是学习的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师生之间角色的定位,也说明师生之间的关系是民主、平等的。这种民主、平等关系是学生完整人格和教师完整人格的相互交流,是师生之间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双边互动过程。教师组织、引导学生去感悟语文,去品味生活,反对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也反对教师跟着学生后面走,师生要在共同学习、平等对话、互动交流中一步步奔向教学目标。有一位特级教师上课,他完全放下教师架子,走入学生之中,跟学生亲切对话,但当他范读课文之后,有一个学生大胆直率地指责他的范读:“我可以比你读得更好。”这位教师坦然微笑,说:“我为有你这样勇敢的学生而感到骄傲。”他特级教师的架子没有失,反而令人尊敬。
1.2 体贴生命,呵护每一个学生
语文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但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生幼小的心灵。人都是有感情的,当学生感到教师在真心爱护他,为他操心时,学生不会无动于衷,既要呵护每一个学生,又要有所倾斜,把更多的爱去关注、投向更需要关心的学生。比如,对一个语文学习吃力的学生,有次听写20个生字,他写错14个,写对6个,于是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在他的本子上印了6颗小星星;第二次又让他听20个生字,结果他写对14个,窦老师非常高兴:“你真了不起,这回20个生字你竟然对了14个,这是多大的进步哇!下次我还考这些生字,你用心记一记,肯定都能对。”学生是否获得眼下的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心里播下自信、成功的种子,重要的是语文应该成为师生之间一种精神的交流和对话。
1.3 正视生命,追求学生生命的真实性
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语文教育不在于教师把一个真理告诉学生,而在于引导学生去发现真理。对于学生成长来说,语文学习如果能成为他们终身追求真善美的伙伴、朋友的话,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学生有鲜活的思维,有追求的个性,有创新的火花。语文教师要正视学生生命活力,让学生自信成功,永远保持一股追求真理的欲望。教《再见了,亲人》,学生质疑课文有假:“小金花妈妈没了她没有哭,而送志愿军时她却哭了。”教《我的战友邱少云》,学生说:“邱少云既然是打仗,身上一定挂了子弹和手榴弹,自己身上烧了这么久,为什么这些东西不爆炸?”教《中国石拱桥》,他们提出要给课文题目加双引号……他们有问不完的为什么,而会问一个问题比会回答一个问题更有价值。柏拉图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2 重视学生的生命发展过程
2.1 重视学生在教学中参与、体验过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只有参与才有感悟,只有体验才有结果。首先要让学生思维动起来,参与教学过程。要让学生有思维的参与,关键是教师的问题设计:要能一石激起千层浪。例如支玉恒老师教《西门豹》,设计的几个问题堪称精妙:“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痛快不痛快?佩服不佩服?有没有愤恨?有没有同情?”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但要学生颇费心思,因为与读课文的感悟息息相关。这样的提问,让人体会到学生不是被动接受者,而是一个参与者,有体会的空间,有自主的余地。让学生积极参与,跳一跳,才能“摘桃子”。其次,课堂教学中还有很多动手操作、表演、动口朗诵、讨论等,都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验教学的过程。
2.2 重视学生探究、发现能力的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能“主动地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探究就是在教师启发下,学生自读、自悟、自主参与阅读实践活动,捕捉、搜集、处理与探究问题有关的信息。例如教学《迷人的张家界》,学生扣题发现问题:张家界在哪里?那里的景色为什么会“迷人”?为获取这些知识,学生可以读课文,可以查资料,甚至上网,看有关影视录像。在学习方法上,学生边读边想,图文对照,抓重点词句,有感情朗读课文等。这样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自主发展的位置,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3 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与合作,自主是基础,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学习内容、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等,学生都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就拿读书方式来说吧:可以突破传统的呆板的读书方式,放手让学生读,可以自己单独读,可以和同桌一起读,甚至可以下位邀好朋友一起读。这是支玉恒老师在上《只有一个地球》时的做法,让学生在宽松、自主的氛围中充分感知课文,只要目标明确,至于什么形式或途径大可不必讲规范。有自主,也要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小合作有小成就,大合作有大成就!”学生也要根据学习的内容,看看合作的价值性。同桌讨论、小组交流、师生辩论等都是培养学生合作的有效途径。
3 重视学生生命的飞扬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在对作品的理解和鉴赏上很多时候都存在“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情况。但是由于小学生的知识面窄,想象力不够丰富,因而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既要学生对课文有自己独特的诠释,又要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交流,认识到自己思维中的偏差,必要时,教师还要对学生不合理处晓之以理,细心纠正。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起到激励的作用,以激活他们的思维,开发他们深藏的潜力,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匆匆》一文,当学生通过读文,了解时间过得匆匆后,笔者出示“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等语句,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感情读句子,并请读得好的学生介绍他们为什么能读好,让学生明白怎样才能读进文字中去。最后让学生仿写句子。这样的教学环节,既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又为学生的多元交流搭建平台;既注重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积累,又让学生在运用语言文字时发散思维。学生就在这平等的交流中与作者达成共识,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作者单位:河北省威县章台学区鱼堤小学)
1 尊重学生的生命人格
1.1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学生是学习的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师生之间角色的定位,也说明师生之间的关系是民主、平等的。这种民主、平等关系是学生完整人格和教师完整人格的相互交流,是师生之间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双边互动过程。教师组织、引导学生去感悟语文,去品味生活,反对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也反对教师跟着学生后面走,师生要在共同学习、平等对话、互动交流中一步步奔向教学目标。有一位特级教师上课,他完全放下教师架子,走入学生之中,跟学生亲切对话,但当他范读课文之后,有一个学生大胆直率地指责他的范读:“我可以比你读得更好。”这位教师坦然微笑,说:“我为有你这样勇敢的学生而感到骄傲。”他特级教师的架子没有失,反而令人尊敬。
1.2 体贴生命,呵护每一个学生
语文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但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生幼小的心灵。人都是有感情的,当学生感到教师在真心爱护他,为他操心时,学生不会无动于衷,既要呵护每一个学生,又要有所倾斜,把更多的爱去关注、投向更需要关心的学生。比如,对一个语文学习吃力的学生,有次听写20个生字,他写错14个,写对6个,于是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在他的本子上印了6颗小星星;第二次又让他听20个生字,结果他写对14个,窦老师非常高兴:“你真了不起,这回20个生字你竟然对了14个,这是多大的进步哇!下次我还考这些生字,你用心记一记,肯定都能对。”学生是否获得眼下的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心里播下自信、成功的种子,重要的是语文应该成为师生之间一种精神的交流和对话。
1.3 正视生命,追求学生生命的真实性
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语文教育不在于教师把一个真理告诉学生,而在于引导学生去发现真理。对于学生成长来说,语文学习如果能成为他们终身追求真善美的伙伴、朋友的话,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学生有鲜活的思维,有追求的个性,有创新的火花。语文教师要正视学生生命活力,让学生自信成功,永远保持一股追求真理的欲望。教《再见了,亲人》,学生质疑课文有假:“小金花妈妈没了她没有哭,而送志愿军时她却哭了。”教《我的战友邱少云》,学生说:“邱少云既然是打仗,身上一定挂了子弹和手榴弹,自己身上烧了这么久,为什么这些东西不爆炸?”教《中国石拱桥》,他们提出要给课文题目加双引号……他们有问不完的为什么,而会问一个问题比会回答一个问题更有价值。柏拉图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2 重视学生的生命发展过程
2.1 重视学生在教学中参与、体验过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只有参与才有感悟,只有体验才有结果。首先要让学生思维动起来,参与教学过程。要让学生有思维的参与,关键是教师的问题设计:要能一石激起千层浪。例如支玉恒老师教《西门豹》,设计的几个问题堪称精妙:“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痛快不痛快?佩服不佩服?有没有愤恨?有没有同情?”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但要学生颇费心思,因为与读课文的感悟息息相关。这样的提问,让人体会到学生不是被动接受者,而是一个参与者,有体会的空间,有自主的余地。让学生积极参与,跳一跳,才能“摘桃子”。其次,课堂教学中还有很多动手操作、表演、动口朗诵、讨论等,都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验教学的过程。
2.2 重视学生探究、发现能力的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能“主动地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探究就是在教师启发下,学生自读、自悟、自主参与阅读实践活动,捕捉、搜集、处理与探究问题有关的信息。例如教学《迷人的张家界》,学生扣题发现问题:张家界在哪里?那里的景色为什么会“迷人”?为获取这些知识,学生可以读课文,可以查资料,甚至上网,看有关影视录像。在学习方法上,学生边读边想,图文对照,抓重点词句,有感情朗读课文等。这样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自主发展的位置,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3 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与合作,自主是基础,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学习内容、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等,学生都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就拿读书方式来说吧:可以突破传统的呆板的读书方式,放手让学生读,可以自己单独读,可以和同桌一起读,甚至可以下位邀好朋友一起读。这是支玉恒老师在上《只有一个地球》时的做法,让学生在宽松、自主的氛围中充分感知课文,只要目标明确,至于什么形式或途径大可不必讲规范。有自主,也要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小合作有小成就,大合作有大成就!”学生也要根据学习的内容,看看合作的价值性。同桌讨论、小组交流、师生辩论等都是培养学生合作的有效途径。
3 重视学生生命的飞扬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在对作品的理解和鉴赏上很多时候都存在“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情况。但是由于小学生的知识面窄,想象力不够丰富,因而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既要学生对课文有自己独特的诠释,又要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交流,认识到自己思维中的偏差,必要时,教师还要对学生不合理处晓之以理,细心纠正。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起到激励的作用,以激活他们的思维,开发他们深藏的潜力,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匆匆》一文,当学生通过读文,了解时间过得匆匆后,笔者出示“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等语句,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感情读句子,并请读得好的学生介绍他们为什么能读好,让学生明白怎样才能读进文字中去。最后让学生仿写句子。这样的教学环节,既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又为学生的多元交流搭建平台;既注重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积累,又让学生在运用语言文字时发散思维。学生就在这平等的交流中与作者达成共识,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作者单位:河北省威县章台学区鱼堤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