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张扬学生的个性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onesownw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那么如何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呢?近两年来,笔者在阅读教学中就如何使阅读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张扬个性的过程作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内容
  学生有自己的文化价值尺度——童真、童趣、童心,他们用此价值尺度来取舍阅读内容,因而,教师应尽可能地让学生选择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阅读内容。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时,教师不一定按教材安排的春夏秋冬的顺序带领学生读,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段欣赏揣摩。这样,由于内容是自己选定的,每个学生的阅读态度都将是积极主动的,有利于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二、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法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应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阅读。如教学《荷花》第2—3自然段时,我让学生仔细读一读,想想准备用什么方法来学习。通过思考,有的学生说:我准备一句一句地读,边读边想象画面,不理解的地方多读几遍。有的说:我准备和同桌比赛朗读,看谁读得好。还有的说:我想围绕“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这句话展开学习,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一部分也就读懂了。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选择,满足学生的愿望,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
  三、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伙伴
  为了彻底解放学生,教师还可以打破传统的课堂组织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组合,共同探论问题,合作解决问题。如教学《黄果树瀑布》一课时,在组织学生上网学习前,我鼓励学生说:“同学们,黄果树瀑布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它的景观为何如此蔚为壮观呢?你想跟谁一起上网探究呀?”老师的话刚说完,课堂气氛就活跃起来了,有的学生选择自己的好伙伴,有的走过来选择老师作伙伴。这样。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唤醒了学生的自主意识,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投入阅读实践中去,从而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让学生自主交流阅读的感受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学生对阅读的感悟往往是多元的。教师要尊重处于读者地位的学生,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不以权威的身份向学生宣布制定课文的“确切”意思。
  1.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阅读
  德国美学家姚斯认为:文学作品本身没有生命,是读者的阅读赋予了作品无穷的意义。而阅读我角度不同,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意蕴也不同。因此,我们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有创意地去阅读。如学习《三味书屋》第二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抓住不同语句感悟。这样,学生对课文中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作出个性化的反应:有的从“鲁迅的父亲害了病,鲁迅一面上书塾读书,一面帮着母亲料理家务”体会到鲁迅小时候是个孝敬父母的孩子;有的从“鲁迅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把家里的东西拿到当铺去换了钱,再到药铺去给父亲买药”感悟到鲁迅家里很穷;还有的从“把一个坚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心里”“时时早、事事早、毫不松弛地奋斗了一生”感受到鲁迅小时候是个严于律己、勤奋好学的孩子。
  2.鼓励学生用不同形式呈现阅读体检
  由于学生兴趣爱好、个性特点不尽相同,因此他们学习习惯的呈现、阅读体验的方式也不一样:有的喜欢朗读,有的喜欢表演,有的喜欢表述……教师应尊重他们的选择。如阅读了《可爱的草塘》以后,我鼓励学生说:同学们的感受一定很深,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于是,他们有的深情地诵读,有的听着音乐翩翩起舞,有的高歌一曲,有的写起了小诗,有的和同桌交流……课堂成了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表现的舞台。
  五、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体间对话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具有巨大潜力的生命个性。“蹲下来”走近学生,走进他们的心灵,做他们的学习伙伴,这是阅读教学中师生互动、师生互补、平等对话的前提。教学中,我总是努力地创造性地去理解和使用教材,而不是机械地“教教材”,倡导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去学会学习,允许学生出错,鼓励学生挑战同伴、挑战教师。
   在《草船借箭》一课教学中,为了让每个学生真正动起来,我引导学生在学习小组里分角色演练周瑜、诸葛亮、鲁肃、曹操的对话,学生根据故事中人物性格特点及自己的朗读、表演技巧选择角色,有的还大胆邀请老师加入。他们在学习小组里互教互学,互演互评,结果上台表演的小组一组比一组出色。在这样生生互动、互补的探究学习中,学生的整体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也大面积地有效地使他们的个性得到了张扬。
   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阅读教学本质的回归,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在教学实践中,采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切实抓好“教”与“学”的双方积极主动的参与,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能更加科学、扎实、高效的提高。
  (责编韦淑红)
其他文献
会识字就会阅读,阅读必先识字,这似乎成了通识。所有的语文教育教学规划、方案、设计,都是先安排识字,后学阅读。殊不知,这正是造成当前语文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的主要原因。  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现状成为我国小学语文教育的一大硬伤。识字难和作文难,是我国小学语文教育存在的两大难题。尽管小学语文教学的改良、改革始终没有停止过探索的步伐,但总是收效甚微,小学生的识字任务还是那么繁重;学生作业、写作中的错别字现象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它强调的是通过课堂的教学,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获得协调发展。客观地评价以往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师更多地关注的是学生的知识掌握或者是技能的提升,对于能力与情感层面的关注往往有所缺乏。为此,教师更需要立足创新,着力提升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性。  一、更新教学理念,全方位备课  作为上好信息技术课的重要环节,备课质量的高低往往决定了一
不论何时何地,一个人与外界交流,书面表达是必不可少的。表达得是否明了,这主要得益于学生时代的习作训练。作文水平的高低关乎学生今后的发展。我对我校三至六年级学生做了一次作文兴趣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发现:十分厌恶的占 20%,这部分学生平时不喜欢看书,讨厌练笔;没有兴趣的占40%,这部分学生平时不太喜欢看书,不想练笔,习作偶尔得“优”;有点兴趣的占30%,这部分学生喜欢看书,有时也练练笔,习作经常得“优
城市地域是进行城市研究和城市规划的基本单元。针对我国纷繁复杂的城市地域概念,提出"尺度—时间—意义"的三层面认识框架,并总结出我国城市地域概念研究发展的三阶段,即城乡划分需要下城市实体地域的探索建立阶段、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功能地域的界定与实践阶段以及新型城镇化目标下城市地域的多元化识别、监测与规划阶段。在此基础上,对文献中市域、市区、城区、建成区、中心城区、主城区、城市中心区、都市区、大都市带、
左翼乡土小说家在文艺大众化讨论的影响和启示下开始尝试着在小说文本中嵌入民歌民谣,这不仅有助于增强左翼乡土小说的地域色彩和乡土气息,而且部分民歌在经过左翼乡土小说家
为有效落实好各项惠民惠农政策,按要求开展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一卡通”专项治理工作。文章从扩大宣传、自查机制、全面检查和综合施策等方面,以宁县的实际工作经验为例,
通过调整装载机电子秤检定顺序,减少装载机举铲次数,从而实现提高检定效率的目的。
南宁普通话(“南普”)形成于多语接触的复杂环境中,学界已有研究多是将其纳入“中介语”或“地方普通话”范畴进行静态定性描写,不注重动态变化及定量分析,此研究范式不符合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蕴涵着丰富的知识。它是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和拓展知识的范例,除此之外,它还应成为学生锻炼口才的内容。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很好地活用这一源泉,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服务。  一、交流背景材料  传统文化的优秀作品,不仅具有语言基本发展特征,记录和刻下了时代发展的烙印,而且这些内容涉及宽泛的文化背景。让学生理解这些丰富的文化背景,能丰富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