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鸟啼》中的两类意象

来源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nishib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劳伦斯是一位有强烈的生命意识的作家,在《鸟啼》这篇文章中,他使用大量丰富的意象来奏响生命的乐章,表达对自然界无数生命的无限敬畏。在作者看来,自然界中的生命都是伟大的,有着顽强拼搏精神,无论是勇敢的野鸽子还是胜利的番红花,都在以独特的方式表达它们对自由的渴望。下面,笔者就对文章中的这两类意象进行分析,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作品。
  一、勇敢的野鸽子
  “午后,太阳露出了几星光亮,鸽子开始不间断地缓慢而笨拙地发出咕咕的叫声。这声音显得有些吃力,仿佛还没有从严冬的打击下缓过气来。”当寒冬渐去,海风带来暖意,野鸽子第一个发出啼叫之声,虽然它们发声时是那么的笨拙和吃力,仿佛还未从严冬的打击中恢复过来,但它们还是大胆地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当大地仍在束缚中时,那小小的清越之声已经在柔弱的空气中呼唤春天了。它们的啼鸣,虽然含糊,若断若续,却把明快而萌发的声音抛向苍穹。”这声音是对严冬的抗击,虽然微弱,却如星星之火一般点燃了整片大地,唤醒了它的同类,无数的鸟儿纷纷加入其中,清脆的鸟啼声此起彼伏,汇成人世间最优美的乐章,奏出一曲生命的特殊旋律。野鸽子的勇敢与无畏带动和鼓励了无数的鸟儿,使它们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在不能进入的荆棘丛底,每一个夜晚以及每一个早晨,都会闪动出鸟儿的啼鸣。”野鸽子就如同鸟儿们的先锋军,当严寒尚未彻底消散之时,它们便开始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反抗,与寒冬作着不屈不挠的斗争。这样的野鸽子是勇敢的,是无畏的。在文章当中,作者不止一次提到野鸽子,也不止一次对鸟儿们的啼声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作者正是借野鸽子这一勇敢无畏的形象来赞颂鸟儿们的英勇,来表达自己对生命的礼赞。野鸽子既是鸟儿们的代表,也是自然界一切顽强生命的代表,因为只有强者才有资格跟随春天的步伐,击败冰冷的寒冬,迎来新生,在新的天地里翱翔。
  二、胜利的番红花
  “当冬天抑制一切的时候,深埋着的春天的生机一片静默,只等着旧秩序沉重的阻碍退去。”冬天是残酷无情的,严酷的寒冬使得大地变得更加沉闷,不见半点生机,一切都被封锁在大地的深处,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生机。还有一些看似弱小的生命其实一直在默默地积蓄力量,只待冬天离去。“有一天,黑色的浪潮精力耗尽,缓缓后移,番红花就会突然间显现,胜利地摇曳。”番红花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花朵,即使是严冬的酷寒,也无法扼杀它的生命力。作者以“黑色的浪潮”来比喻严冬的寒流,而“胜利的番红花”则代表了自然界中众多的生命。“我们知道过去的是冬天,漫长、恐怖。我们知道大地被窒息、被残害。我们知道生命的肉体被撕裂,零落遍地。所有的毁害和撕裂,啊,是的,过去曾经降临在我们身上,曾经团团围住我们。它像高空中的一阵风暴,一阵浓雾,或一阵倾盆大雨。”在寒冷的冬季,万物凋零,整个大地一片沉寂,但是大地的深处却潜伏着无尽的生机,一旦寒流消逝,那些原本深埋于地底的生命便会焕发生机,宣告它们的胜利。相比于勇敢的野鸽子,番红花更显得风姿绰约,绚丽多彩,就如同阵地上的战旗,当它们开遍大地之时,就表明寒冬已经成为过去,旧的秩序被完全打破,新的秩序得以重建。在這场无声无息的战斗中,番红花最终取得了胜利,它们是骄傲的,并且有骄傲的资格与权利。
  《鸟啼》是一篇具有诗化意象和哲理意味的散文。作者运用多种意象来演奏一曲特殊的生命乐曲,在这首曲子中,不同的生命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声音。细读《鸟啼》,我们不难感受到,野鸽子在歌唱,番红花也在歌唱,它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春天的向往,坚决地与一切困难作斗争,直至取得最后的胜利。这样的生命无疑是值得歌颂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中学)
其他文献
两匹马各拉一輛大车。前面的一匹马走得很好,后面的一匹却常常停下来不肯往前走。于是,车夫就把后面一辆车上的货都卸下来挪到了前面那辆车上。于是,后面的那匹马轻快地跑向前去,嘲笑前面的那匹马说:“你辛苦吧!流汗吧!你越是努力干,人家越是要折磨你。”  看到这情形,主人心想:“既然只用一匹马就可以拉这么多货,我养两匹马干嘛?不如好好地喂养一匹,把另一匹卖掉,还能换不少钱呢。”  一个人工作时的态度和精神,
期刊
同伴互评作为二语习得理论中的重要工具之一,是依托于建构主义理论基础的一种语言学习活动。同伴互评十分尊重同伴之间的合作关系,它能够让大家在写作的过程中,通过与同伴之间交换信息、反馈意见等方式来提升作文质量,并且相对于老师评改作文而言,同伴互评更注重同学们在写作过程中的交流与互动。那么我们该如何进行有效的同伴互评呢?文章将结合实例,给大家指点一些同伴互评的注意事项,希望能够使同学们的写作更加高效。  
期刊
长期以来,高中语文教师始终围绕着国家统一编订的教材开展教学活动。试行地方教材后,我们江苏省的语文教师又把苏教版语文教材当成唯一的指导资料。很多语文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始终不敢离“书”太远。然而,语文的世界是复杂多样的,各种体裁的文章、文化现象、哲学思辨、生活经验等都是语文的一部分。教师若将眼光仅放在规定的教材上,不仅会淡化语文这一学科的特色,还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此时,校本教材应运而生。但
期刊
《童年》是苏联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以自身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分别为《在人间》《我的大学》)。  该作品讲述了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三岁到十岁的童年生活,生动地再现了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沙俄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写出了高尔基对苦难的认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字里行间展现了他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姥爷突然把房子给卖了,卖给了酒馆的老板。  在卡那特街上另买了一所宅子,宅子里长
期刊
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文言文文化常识的内容过于琐碎,且与中学生的生活相距较远,因此,这一部分内容常常成为学生复习的难点。那么,在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该如何指导学生复习文化常识呢?下面,我就分享一下自己的经验:  一、依循高考轨迹。确定复习重点  从全国卷近五年的选文来看,高考命题人大多会选择《二十四史》中的人物传记作为出题的材料,这些传记中的人物几乎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或出将入相,为民造福;或刻苦读书
期刊
古诗词以其凝练的语言、优美的节奏、动人的韵律,成为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李白的作品浪漫飘逸、杜甫的作品沉郁顿挫、王维作品的恬淡含蓄、李清照作品的婉约凄切、辛弃疾作品的气势雄浑……正是有了古诗词,我们才能在千年之后仍能一睹古代文学大家的风采。客观地说,古诗词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难点。这些作品的创作年代久远,学生往往无法理解其中的真意。对此,教师就要学会创设情境,让学生沉浸在诗词的意境中
期刊
一位维吾尔族的青年油画家(他看来很有才气)告诉我:天池是不能画的,太蓝,太绿,画出来像是假的。  天池在博格达雪山下。博格达山终年用它的晶莹洁白吸引着乌鲁木齐人的眼睛。博格达是乌鲁木齐的标志,乌鲁木齐的许多轻工业产品都用博格达山做商标。  汽车出了乌鲁木齐,驰过荒凉苍茫的戈壁滩,驰向天池。我恍惚觉得不是身在新疆,而是在南方的什么地方。庄稼长得非常壮大茁实,油绿油绿的,看了教人身心舒畅。路旁的房屋也
期刊
传统文化是我国历史文明长河中的耀眼明珠,它见证了我国历史文明的发展与进步。高中语文教师应在教学中适时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将优秀的文化传承下去。下面,笔者就结合教学实例,谈谈如何渗透传统文化。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不注重创设情境,习惯以“满堂灌”“一言堂”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于是,课本中的传统文化因子便在教师滔滔不绝的讲授中流走了,学生无法在学习的过程
期刊
去年有一位乡先辈发愿修“志”。我们那里本来有一部旧志,是乾隆年间一位在我乡做官的人修的。他是外路人,而且“公余”纂修,心力不专,当然不免有些不尽不备。但这是我乡的第一部“志”。  这一回,要补修了,经费呢,不用说,那位乡先辈独力担任;可是他老先生事情忙得很,只能在体裁方面总起成,在稿子的最后决定时下一判断,事实上的调查、搜辑以及初稿的编辑,他都委托了几个朋友。  是在体例的厘订时,他老先生最费苦心
期刊
中国历史悠久,国画杰作众多,价值连城。有些画作在战争中损毁或遗失,但更多画作传世千年,现藏于国内外各大博物馆。此文辑录的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  Nymph of the Luo River  《洛神赋图》  Artist and writer Gu Kaizhi (ca. 344–406) painted Nymph of the Luo River on a long silk scroll d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