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旅游视野下的博物馆课程开发

来源 :神州民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rt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化和旅游部组建,标志着文化与旅游优势互补、相互促进,逐渐成为一个整体。红色旅游是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有益探索,在新形势下,如何将蓬勃发展的红色旅游融入到博物馆教育体系中来,是每一个博物馆人值得思考的问题。博物馆课程是发挥博物馆教育职能的重要手段,开发以红色文化研学旅行为主题的博物馆课程,是传承红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需要,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关键词]红色旅游;红色文化;博物馆教育;研学旅行;课程开发
  当代博物馆的发展理念中,教育功能被提到越来越重要的位置。2007年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的第21届国际博物馆协会代表大会对博物馆的定义进行了修订,博物馆“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被调整到博物馆业务目标的首位。这表明,“教育”已经成为当代博物馆的主要目的和功能。近年来,博物馆教育活动丰富多彩,教育影响力越来越大。那么,在文化和旅游逐渐融合的大背景下,在红色旅游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博物馆课程开发又将面临着怎样的机遇和挑战呢?
  一、红色旅游与博物馆教育
  2004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纲要中指出:红色旅游,主要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随后,第二期(2011-2015)、第三期(2016-2020)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相继出台,进一步明确了红色旅游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等,为红色旅游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发布的《2017 年红色旅游影响力报告》显示,2015-2017年,全国红色旅游接待游客累计 34.78 亿人次,综合收入达9295亿元。可见,红色旅游的受众面十分广泛,人们的关注度持续上升,整体热度不断上涨,正处在蓬勃发展的时期,未来的发展前景非常可观。
  2018年两会,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将文化部、国家旅游局的职责整合,组建文化和旅游部。2018年4月8日,新组建的文化和旅游部正式挂牌。文化和旅游部的组建,标志着文化与旅游的联系日益紧密,融合日趋加深。给旅游附上文化的灵魂,给文化穿上旅游的外衣,对于双方而言都是魅力的极大提升。红色旅游是红色精神与现代旅游经济的结晶,是新时期革命历史资源与旅游产业巧妙结合的一种创新。博物馆,尤其是革命纪念馆和名人故居,是红色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形势下,博物馆应整合红色文化旅游资源,挖掘文化内涵,提升服务质量,积极推行“文化+旅游”发展模式,以红色文化提升旅游内涵,以红色旅游助推文化传播。在开展教育工作时,博物馆通过深度开发红色旅游,提高红色旅游的发展质量和服务水平,提升博物馆的吸引力和社会影响力,寓教于游,润心无声,使游客以参与者的角色来体验红色文化的内涵,接受思想的洗礼,实践博物馆文化传承的重要职能。此外,针对青少年群体,博物馆逐步开发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课程,吸引更多的青少年群体来此研学旅行,将基地建设成为红色文化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
  二、红色旅游背景下博物馆课程的新变化
  博物馆课程,是依托博物馆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陈列和展览、数据库、藏品、工作人员等,将学习资源整合起来,以促进青少年综合素质发展为目标,以助推青少年自主研学活动开展为主要内容而设计的教育资源。通过博物馆课程挖掘博物馆自身资源的教育价值,将博物馆蕴含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内涵传输给学生,达到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实现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开发博物馆课程来开展红色文化研学旅行时,要注意把握课程的自主性、思想性和趣味性。
  (一)从做中学:更注重自主性
  博物馆课程与学校课程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不是一门由教师来主导的传统教育模式,而是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开发红色文化研学旅行课程时,要引导学生们主动发现问题,通过查找和梳理博物馆的历史文化资源,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从而得出探究学习的结论。在这一过程中,参与者不是被动地接受记忆,而是通过亲身实践,在探索的过程中逐渐浸入到博物馆的学习氛围中,从而提升自我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二)文化传承:更注重思想性
  博物馆课程是青少年群体开拓视野、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红色旅游视野下的博物馆课程却被赋予了更深的内涵。红色文化是红色旅游的核心和灵魂,博物馆开展红色文化研学旅行,其目标是传承红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思想觉悟和道德修养。因此,在红色文化研学旅行课程开发上,要凸显思想的引领作用,培养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其爱国热情、民族情感。在学习过程中,因势利导,引导学生们近距离感触历史,将历史与现实有机地糅合在一起,启发他们的思考,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
  (三)寓教于游:更注重趣味性
  博物馆课程不是学校课堂的教与学,提升博物馆的吸引力,拉近博物馆与青少年的距离,才能收获满意的教育效果。研学旅行对于青少年群体来说,既是一次提升自我的学习过程,也是一次舒缓惬意的休闲方式。因此,在博物馆课程开发中,不能将博物馆课程设计成政治说教的方式,而应该通过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让参与者愿意参与、喜欢参与、乐在其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感受到博物館的魅力以及学习博物馆课程所带来的成就感,真正使博物馆成为学生们学习知识、提升自我的终身课堂。
  三、以旅带学的博物馆课程开发
  博物馆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课程形态,在课程目标设置上,更加注重学生真实的学习体验和个性的创意表达,促使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思维和眼界的拓展,具有开放性。一门完整的博物馆课程应包含课程主题、课程目标、课程路线、课程内容等。在红色旅游的驱动下,博物馆开发红色文化研学旅行课程时,注重以旅带学,通过对课程路线、内容、实施方法的不断完善,构建新型的纪念馆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   (一)课程路线的探索性
  在日常的博物馆参观学习中,参观路线会被标注指明,由讲解员带领观众循序渐进地参观整个博物馆。作为红色文化研学旅行的博物馆课程,在课程路线上却不用墨守成规、循规蹈矩。一方面,博物馆的参观路线针对大众群体,相对固定,不利于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也会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另一方面,青少年阅历不够丰富,能够接受和理解的博物馆内历史文化资源有限。因此,博物馆课程中应将博物馆中适合青少年消化吸收的部分进行提炼,使学生们不用全部吃透博物馆,而只需要关注被提炼出来的研学内容。在保障学生安全和秩序的前提下,允许学生们自主探索博物馆各处的历史文化资源,让学生们在探索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思考,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
  (二)课程内容的启发性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博物馆教育亦是如此。博物馆课程内容并不是填鸭式的传授,希望学生们通过学习得到千篇一律的结论,而是鼓励学生通过研学旅行创造自己的想象空间,形成自己的思考和见解,得到思想感悟和精神升华。博物馆的旧址、展览、文物是博物馆课程开发的重要依托,也是博物馆独特的教学资源。作为红色文化研学旅行的博物馆课程,以博物馆的历史文化资源为内容,创设一个完整的历史情景,引导学生走入真实的学习情境,通过自主探究实现对红色文化的认识和体验。以博物馆文物为例,通过近距离观察文物实体,在课程教本或博物馆教育人员的启发和引导下,逐渐掌握文物背后的历史信息,并由文物为切入点串联出研学主题的展示线索和脉络,使学生们能够“以物言史”、“透物见人”,达成文化浸染的目的。
  (三)课程实施的多元化
  博物馆在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时,一般采用策划主题展览、多样化讲解、建立互动体验区等形式进行。作为红色文化研学旅行的博物馆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要注重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年龄段群体,调研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知識结构、兴趣爱好等,从而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结 语
  《2016—202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强调要着力凸显红色旅游的教育功能。红色文化研学旅行课程作为连结博物馆教育与红色旅游价值功能的重要途径,在传承红色文化、弘扬革命精神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博物馆要把握新形势、新变化的发展,结合红色文化内涵和爱国主义精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开发红色文化研学旅行课程优秀案例,将博物馆建设成为引导青少年成长、彰显文化自信的红色基因“大课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 http://www.ndrc.gov.cn/fzgggz/fzgh/ghwb/gjjgh/200709/P020150630514113129776.pdf,2007年9月25日;
  [2]黄细嘉,龚志强,宋丽娟著.红色旅游与老区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06):P2,6-7;
  [3]周锦涛.红色文化建设的路径探索——以红色旅游资源为考察中心[M].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14.12:P181-182;
  [4]中国博物馆协会社会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工作指南.北京:文物出版社,2018.5:P30-33。
  作者简介:罗群佳(1991-),男,硕士研究生,文博助理馆员,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现任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管理部宣教人员。
其他文献
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颜色是用来看的,我们通常所说的五颜六色是用眼睛来分辨的,只有视觉才能辨别出颜色来。但有一个民族,不仅能看颜色,还能踢颜色。这个民族就是蒙古族。  踢的是什么颜色?  是红色,红色蒙古语叫“乌兰”,这个活动就叫“踢乌兰”。踢乌兰是传统体育比赛项目,它最早来源于战争前的占卜,后来演变成了民间游戏娱乐。关于踢乌兰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相传成吉思汗统一了漠北蒙古诸部,开始西征乃蛮部,乃蛮
期刊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仍在广东乡下村子生活。那些年,每逢新年前后,无论早晚,家庭或贫或富,总会望见炊烟袅袅,闻到香味洋溢,此时正是村人在煮蒸年糕。  在那个购买许多生活必需品都要凭证的年代,只要挨近春节,任何人家都会想方设法,做几盘简单菜肴,蒸煮些年糕,尽可能消除心内的苦涩,给春节添些喜气。  中国很多地方都有吃年糕的习惯。年糕一般分有黄、白两色,意即金银。年糕又称“年年糕”,取“年年高”谐音,新年吃
期刊
[摘 要]浈江区靖村历史遗迹是韶关古建筑的代表,对其进行活态性保护与创意性开发的研究是我们的责任。其中,需要解决在保护与开发过程中面临的村落“空心化”、村民对古村落保护价值的认识不足、过度的商业化严重破坏村落原貌以及缺乏村落“活化”升级的指引问题,并找到切实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靖村;历史遗迹;保护与开发  靖村位于广东省韶关市浈江区,形成于唐朝以前,宋朝时形成了多姓杂居,号称“千家村”,明朝
期刊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重要,它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主要体现,不过,从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实际传承情况来看,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之处,最为明显的一种现象便是没有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制定相应的维护体系,使其在后期传承和发展过程受到了一定的约束和限制。在本篇文章中,主要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入手,详细论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过程中面临的相关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此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目标。  
期刊
[摘 要]广东乳源瑶族,属中国瑶族四大支系中过山瑶、盘瑶的两支,旧分东边瑶、西边瑶(又分属平地瑶、盘瑶支系)。在社会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乳源瑶族民俗,在经历了远古盘瓢时代后,逐步走上了人类社会文明发展之路,在其婚俗文化方面,一改其古瑶耕山、游猎传统婚姻风俗,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礼仪、婚姻习俗。  [关键词]乳源瑶族;文化;婚俗礼仪;习俗  乳源瑶族婚俗,始于远古盘瓢时代,伴随社会文明的发展,古瑶婚
期刊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最主要的力量乃来自于群众的自觉自愿。因此,非遗工作者在开展非遗保护工作中要尊重群众、贴近群众、引导群众、依靠群众,与群众需求联系起来,服务群众,真正成为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充分发挥群众力量,更好地保护和增强非遗的生命力。  [关键词]群众;保护;传承;非遗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为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文物、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大都可以通过其自
期刊
2013年入冬之后,华北、华中、华东等地成为雾霾重度污染区,25省市遭遇“十面霾伏”。这场席卷大半个中国的雾霾天气,持续时间最长、影响力度最强,让我们遭遇了“史上最差”的空气。  实际上,雾霾天气的加剧,除去地形、风力、风向等客观原因外,在燃煤、机动车排放、沙尘和建筑扬尘等众多人为因素中,不合理的能源结构,特别是燃煤过度排放是重要原因。据了解,目前我国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7%,占全球煤炭消费
期刊
[摘 要]20世纪初期,为招徕更多顾客购买洋酒,不少香港酒商开始在报纸上刊登广告。本文以“波打酒”为例,试探洋酒进驻香港与如何“本地化”推销的历史。  [关键词]香港;洋酒;本地化;定位  香港从《南京条约》后一直成为外国商品进驻的良好市场,尤其西洋商品的引进更是中国大陆无可比拟的。其中,洋酒的引入较早,从19世纪中期开始,便已开始有品牌进驻。而到了20世纪初期,很多洋酒的引入经常伴随着报纸广告以
期刊
可浏览网页的眼镜、能收发信息的手表、携GPS定位系统的鞋子……这些莫不是科幻电影中让当代人惊叹的可穿戴设备,让人忍不住神游一番,若是自己也可购买到这样的设备,生活该多了多少便捷。  可穿戴设备即直接穿在身上,或是整合到用户的衣服或配件的一种便携式设备。它们不仅仅是一种硬件设备,更是通过软件支持以及数据交互、云端交互来实现强大的功能。在用户无意识之下,完成数据收集、分析与交互。这个数据既可以是健康监
期刊
伴随着21世纪又一次辞旧迎新的跨年钟声响起,承载着世人新梦的2014年,又悄然展现在我们面前。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冬去春来之际,每个人的阅历又平添了一笔,《物联网·智慧城市》也翻启了新的篇章!  2014年开年首期,本刊编辑部特制了一顿别致精美的“时尚大餐”,让读者率先品尝到2014年的大热品——可穿戴设备。这个被视为继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之后移动互联网的又一热点,可穿戴设备在2013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