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一定要读熟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uochang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起读书这个话题,似乎很多人都有很多话可说,特别是教师这个群体。应该说,我们的绝大多数教师,平日里都比较喜欢读书,而且所读之书的类别也比较广泛,教育的、文学的、历史的、艺术的、音乐的……但是,往往又都存在着很大的甚至可以说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存在着主动被动之分:所谓主动,是指本身有读一点书的愿望,喜欢读书,愿意读书;所谓被动,又分两种情形,一种是功利性的,即要完成某一项任务,要做某一项课题,但又缺少这方面的资料,于是乎,临阵磨枪,恶补一番,这是一种;第二种是上级有要求,某一阶段必须读多少书,必须读哪些书,不读不行,于是乎,囫囵吞枣,浏览一番。
  二是存在着效果好坏之分:大凡主动愿意读书者,因为有读书的欲望和兴趣,这样他就会边读书,边思考,边记忆,还会把自己的所学内容应用于自己的工作实践,其效果自然很好。而被动读书者,由于他内心根本就没有读书的欲望和兴趣,只是在外力的催促之下不得不读一点书,是任务性的,是应付性的,所以虽说书读了不少,可读过的书,要是要求说出个子丑寅卯来,常常很难做得到。当然,我们也不是说要每个人必须记住自己读过的所有书的内容,这谁也不可能做得到,可如果读过的东西什么也都记不住,那读不读又有什么意义呢?岂不白白浪费时间!
  由此可见,还是有一点读书的喜好的,为什么呢?“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可以使人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摆脱平庸;读书还能滋养我们的人生底气,使我们的灵魂变得高尚而伟大起来。
  有了喜好,接下来就是效果问题,也就说一定要读熟。
  前不久,在网络上看到一个著名学者的演讲视频,由于他年事已高,口语表述不是很利落,也没有什么激情,但我充分的感觉得到,他能非常熟练的记住他读过的许多经典著作中的许多内容。比如说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他竟能用十分陶醉的语气语调顺利的背诵下来。这让我非常震惊且感慨,震惊的是他以老境之年,能有如此的记忆力,说明他读过的经典,已经牢牢地刻印在他的脑子里,读书如此之熟,可以想象他一定下过“头悬梁,锥刺股”的功夫。感慨的是我也多次读过这本书,可到如今我只能记住开篇关于“境界说”的前四小节内容,其它早就流于过眼云烟了,想来我也是“高级、特级”的职称和荣誉,真是徒有虚名,惭愧!
  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读的不熟,由于读的不熟,理解的就不深刻,理解的不深刻,就记不住,就容易忘记。
  想来,熟读、读熟,是读书的最大法则。
  前不久,翻看《朱子语类》中“读书法”一节,其中强调最多的便是熟读。《朱子语类》是朱熹学生的听课笔记,虽然其中有很多也许是不同的学生记录的,但仍能看出朱熹在读书时十分重视熟读,最终达到读熟。朱熹的著作不算多,但他一生似乎都在反复的修改自己的著作,最重要的便是《四书章句集注》,朱熹为了给它做注几乎用尽了他一生的时间,也正因为他真正把书读熟了,所以,他的思想虽然在他活着的时候,没有完全得到人们的理解,而在他死后的七百多年来,在中国的思想史上教育史上,其影响之大在某些方面真是无与伦比。我比较喜欢闲暇时翻看曾国藩的“家训”,这其中关于读书一事,他便要求儿子必须熟读,他把读书分为看和读,说看是为了扩大视野,读是为了心领神会。他特别强调,读是要读出声来,相当于今天说的朗诵和背诵,在朗诵和背诵中反复体会,这样,一可以记得牢,二可以理解得深,三可以达到灵活运用。从这个意义上看,要把书读明白,光看显然是不行的,虽然说展卷有益,看也不是没有一点用处,但要想真正获益,必须真正的读,而真正的读,便是由熟读到读熟。读而不熟,从某种意义上说,还不如不读。
  其实,关于读书的重要性和如何读书,古今中外的很多名人有很多这方面的论述,也有很多事例鲜明的告诉了我们读书的好处,更何况,作为一名教师,整天的和书本打交道,不愿读书,不会读书,还真是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
  还是让我们重温一遍高尔基的话吧:“热爱书籍吧,它是知识的源泉。”
  陈贵有,语文特级教师,现居吉林扶余。责任编校:石在中
其他文献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不论中考还是高考,散文阅读近年来倍受命题者的青睐,在整个试卷中所占分值的比重也越来越大。从应试的角度来看,这一块也是学生丢分比较严重的地方,为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中考命题经历及学生答题的误区,就中考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备考策略略作探究如下。  一.概括主题类  这类试题难度并不大,但从答题的情况看,学生的得分率并不高,主要原因是因答题要点不全而失分。为此,解答这类试题时,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思考
<正>在语文教学研讨活动时,常有老师问我:"陈老师,你怎么会这样来想问题?你怎么会这样来设计教学?"仔细分析,这类问题中其实隐含着多层疑问。其一,教学过程呈现的是"什么问题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也许你和我一样有过这种经验:一件起初看来会让自己开心的事,最后却反而让自己痛苦。比方现在大家都在热议ipad和iphone4,假设我想我也可以拥有一件,必定会很快乐。于是我高高兴
<正>姜夔在其《扬州慢·淮左名都》中,共引用杜牧的《题扬州禅智寺》《赠别》《遣怀》等三首诗中的诗句和诗境,并有一处明白点出"杜郎"即杜牧本人。为什么一首词中要集中地大
高级的思维永远是包含了欢乐的思维。清晰的话语永远是包含了真实的话语。最美好的感受是最被称之为爱的感受。
“关于回归阅读‘原点’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是笔者申报的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该课题已获准立项,批准号为:C-c/2011/02/112,现介绍如下。  在数学上,座标系统的原点是指坐标轴的交点,引申开去,原点可指事物的源头,也可指事物最本质的内容。“阅读‘原点’”有两层意思。首先,它强调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本根地位,回到“原点”就是要把语文阅读作为一个最根本的任务。文学,始终把刻画和探究人性作
我的脑海中,常有一个老先生的影子,站在寒风中,犹如苍劲的枯竹,守住心中的“节”。  清朝哲学家王夫之,晚年讲求“溯源心性”,“我心送你三十里”便是佐证。一日送别友人,王夫之老迈无力,仍是送了一程又一程。遥看长亭古道,落日欲坠,他郑重地告诉朋友:“君自保重,我心送你三十里。”  十五里外,友人想起落在王家的雨伞,遂从原路折回。见老先生立于道旁,寒风中,白发摇曳,身体纹丝不动,老先生在“心送”。如果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