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这是北宋欧阳修对《归去来兮辞》的高度评价。《归去来兮辞》有何独到之处,竟让欧阳公如此折服?
首先,它的语言表达虽平淡自然,却清远潇洒,如诗如画。文章第二、三段中,描写归田的生活乐趣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云气自然而然地从山洞漂浮而出,倦飞的鸟儿也开始归巢。这是一幅远景图,视野开阔,我们甚至能感受到黄昏时分,一位满含微笑的闲人,正醉心地观赏着那远处的山间云卷云舒;时而有归巢的鸟儿从眼前掠过,这样平淡自然且如诗如画的美景怎不让人舒心愉悦,这正是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的追求啊!这样的生活即是诗意的栖居啊!这哪里是散文,这简直就是一首诗,这分明就是一幅画!
文章不仅写景如诗如画,连写实的居家生活也被诗化。“悦亲戚之情话……亦崎岖而经丘”,农忙的时候,就去西边的田地里耕作;农闲的时候,或在家里和亲戚说说知心话,或弹弹琴,读读书;在家里呆腻了,在天气晴好的时候,或驾车郊游,或划船探幽。原来,陶渊明并非孤癖一族,俨然是旷情逸致者,飘然欲仙者。难怪苏轼这样推崇陶渊明之诗:“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陶渊明之诗。”
其次,它的独特之美还体现在弥漫于全文的“旷而且真”的处世态度和人生哲学。陶渊明在序言里交代了自己辞官的原因。一是“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即本性崇尚自然,不愿勉强为官;二是“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即是说虽忍饥受冻,但若违反自己的意志去为官,身心都会痛苦;三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是说为官令人烦恼不定,为此而深感惭愧。
事实是否像作者说的那样呢?我们看他辞官归来的状态就一目了然了。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文章开门见山地发出久蜇胸中之志,好像长吁一口闷气,感到浑身轻松自在。“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则是觉醒和决绝的宣言。归田之后,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无论是写景、叙事还是抒情,那种洁身自好、孤芳自赏,那种卓然独立、坚贞气节“沛然从肺腑中流出”,不加任何矫饰。“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几句极具诗情画意,更重要的是,它寄托深远:出则无心,归则有意。这正是作者痛悔出仕和决意辞官的真实写照。出去做官是无心的,并不是有意追求功名利禄,归田则是因为“倦飞”,厌倦了官场的污浊和黑暗。作者触景生情,又能将这种复杂的感情不露痕迹地轻点出来,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天色已晚,作者还手抚孤松不愿离去,则是因为作者借孤松以咏怀,喻自己卓然独立的坚贞气节。正因为陶渊明内心深处真正热爱田园生活,热爱自然,才有可能将这种感情表达得如此准确含蓄,打动人心。最后,作者借对宇宙人生的感想,表达了自己隐逸生活的志趣:“富贵非吾愿……临清流而赋诗。”天然真色,犹如天籁。欧阳公之赞绝非谬奖。
另外,我们追溯一下时代背景,也可发现欧阳公褒赞之不谬也。
从汉末到曹魏,诗风主要表现为“慷慨”“华丽”;至于西晋,由于社会、政治原因,诗文虽然也慷慨激昂,但许多意思都是隐而不显的(连宋代的颜延之已经说不大能懂,我们现在更难以看懂);至于东晋以后,饮酒遗风犹在,文坛却流为玄远怪异的清谈场所,东晋文学普遍使用抽象语言来谈论玄学命理,使文学成了玄学的牺牲品,变得枯燥无味,而《归去来兮辞》如一阵清风,吹散了两晋文坛的玄风怪韵,这篇散文以清醒和理智的思维,面对恐怖和虚伪的现实,通过辞官隐逸来抒发真实的性灵,保持了文人的独立和高洁,对个人而言,有着高尚的个人魅力;对文学的发展而言,延续了文学求真求善求美的本质。我们文学发展的传统精神到了晋代正因为有了陶渊明及其诗作的存在而得以延续和发展。所以欧阳修激动地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正是这种为情造文,而非为文造情,造就了此文的自然、纯真、可亲,让欧阳修推崇备至,认为两晋只此一文可读。这种隐逸的生活,诗意的栖居,不仅造就了这篇文章,更成为无数文人精神的家园。理解了这些,我们再理解欧阳修对本文的评价,也就不会有“溢美”之疑了。
练习
阅读陶渊明的《山海经》(其一),回答后面的问题。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频回故人车。
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1. 阅读本诗,请你用自己的语言还原这首诗前四句描绘的乡居环境。并说一说这首诗体现了怎样的语言特色。
2. 试分析“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在文中的妙处。
3. 浅析这首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 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恬静和谐而充满生机的画面:屋前屋后的大树上披散着层层茂密的枝叶,把茅屋笼罩在一片绿色中,满地的萋萋绿草蓬勃竞长,树绿与草绿相接,众多的鸟儿环绕着鸟巢歌唱着飞来飞去,平和而充满生机,尽情地展现着大自然的和谐与幽静。诗歌语言清丽脱俗,清新自然,表达了隐居乡间的愉悦之情。
2. 初夏的阵阵和风伴着一场小雨从东而至,使诗人享受到了自然的清新与惬意。这里一语双关,既写了环境的滋润和美,又有好风吹来好友、好友如好雨一样滋润着诗人心田的寓意。诗人与朋友在细雨蒙蒙、微风轻拂中饮酒作乐,谈古论今,引发了诗人对闲余浏览《周王传》和《山海经》的一些感想,此句貌似信手拈来的生活实况,其实意境深远,流露出诗人生活的充实而自得、无虑而适意,这样的生活不只是舒畅愉悦,而且逍遥美妙。
3. 诗人在清幽绝俗的草庐之中自寻其趣,耕作之余悠闲地读起书来,诗人体验到的不仅是融入自然的怡然兴致,还有书中带来的时间长河中积淀的风物赏识,这样的人生快乐,在昏昏然的官场上是无法得到的,作者觉得没有什么比这更快乐的了,情调是那样的安雅清闲、自然平和。抒发了一个自然崇尚者回归田园的绿色胸怀,诗人在物我交融的乡居体验中,以纯朴真诚的笔触,讴歌了宇宙间博大的人生乐趣,体现了诗人高远旷达的生命境界。
首先,它的语言表达虽平淡自然,却清远潇洒,如诗如画。文章第二、三段中,描写归田的生活乐趣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云气自然而然地从山洞漂浮而出,倦飞的鸟儿也开始归巢。这是一幅远景图,视野开阔,我们甚至能感受到黄昏时分,一位满含微笑的闲人,正醉心地观赏着那远处的山间云卷云舒;时而有归巢的鸟儿从眼前掠过,这样平淡自然且如诗如画的美景怎不让人舒心愉悦,这正是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的追求啊!这样的生活即是诗意的栖居啊!这哪里是散文,这简直就是一首诗,这分明就是一幅画!
文章不仅写景如诗如画,连写实的居家生活也被诗化。“悦亲戚之情话……亦崎岖而经丘”,农忙的时候,就去西边的田地里耕作;农闲的时候,或在家里和亲戚说说知心话,或弹弹琴,读读书;在家里呆腻了,在天气晴好的时候,或驾车郊游,或划船探幽。原来,陶渊明并非孤癖一族,俨然是旷情逸致者,飘然欲仙者。难怪苏轼这样推崇陶渊明之诗:“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陶渊明之诗。”
其次,它的独特之美还体现在弥漫于全文的“旷而且真”的处世态度和人生哲学。陶渊明在序言里交代了自己辞官的原因。一是“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即本性崇尚自然,不愿勉强为官;二是“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即是说虽忍饥受冻,但若违反自己的意志去为官,身心都会痛苦;三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是说为官令人烦恼不定,为此而深感惭愧。
事实是否像作者说的那样呢?我们看他辞官归来的状态就一目了然了。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文章开门见山地发出久蜇胸中之志,好像长吁一口闷气,感到浑身轻松自在。“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则是觉醒和决绝的宣言。归田之后,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无论是写景、叙事还是抒情,那种洁身自好、孤芳自赏,那种卓然独立、坚贞气节“沛然从肺腑中流出”,不加任何矫饰。“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几句极具诗情画意,更重要的是,它寄托深远:出则无心,归则有意。这正是作者痛悔出仕和决意辞官的真实写照。出去做官是无心的,并不是有意追求功名利禄,归田则是因为“倦飞”,厌倦了官场的污浊和黑暗。作者触景生情,又能将这种复杂的感情不露痕迹地轻点出来,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天色已晚,作者还手抚孤松不愿离去,则是因为作者借孤松以咏怀,喻自己卓然独立的坚贞气节。正因为陶渊明内心深处真正热爱田园生活,热爱自然,才有可能将这种感情表达得如此准确含蓄,打动人心。最后,作者借对宇宙人生的感想,表达了自己隐逸生活的志趣:“富贵非吾愿……临清流而赋诗。”天然真色,犹如天籁。欧阳公之赞绝非谬奖。
另外,我们追溯一下时代背景,也可发现欧阳公褒赞之不谬也。
从汉末到曹魏,诗风主要表现为“慷慨”“华丽”;至于西晋,由于社会、政治原因,诗文虽然也慷慨激昂,但许多意思都是隐而不显的(连宋代的颜延之已经说不大能懂,我们现在更难以看懂);至于东晋以后,饮酒遗风犹在,文坛却流为玄远怪异的清谈场所,东晋文学普遍使用抽象语言来谈论玄学命理,使文学成了玄学的牺牲品,变得枯燥无味,而《归去来兮辞》如一阵清风,吹散了两晋文坛的玄风怪韵,这篇散文以清醒和理智的思维,面对恐怖和虚伪的现实,通过辞官隐逸来抒发真实的性灵,保持了文人的独立和高洁,对个人而言,有着高尚的个人魅力;对文学的发展而言,延续了文学求真求善求美的本质。我们文学发展的传统精神到了晋代正因为有了陶渊明及其诗作的存在而得以延续和发展。所以欧阳修激动地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正是这种为情造文,而非为文造情,造就了此文的自然、纯真、可亲,让欧阳修推崇备至,认为两晋只此一文可读。这种隐逸的生活,诗意的栖居,不仅造就了这篇文章,更成为无数文人精神的家园。理解了这些,我们再理解欧阳修对本文的评价,也就不会有“溢美”之疑了。
练习
阅读陶渊明的《山海经》(其一),回答后面的问题。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频回故人车。
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1. 阅读本诗,请你用自己的语言还原这首诗前四句描绘的乡居环境。并说一说这首诗体现了怎样的语言特色。
2. 试分析“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在文中的妙处。
3. 浅析这首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 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恬静和谐而充满生机的画面:屋前屋后的大树上披散着层层茂密的枝叶,把茅屋笼罩在一片绿色中,满地的萋萋绿草蓬勃竞长,树绿与草绿相接,众多的鸟儿环绕着鸟巢歌唱着飞来飞去,平和而充满生机,尽情地展现着大自然的和谐与幽静。诗歌语言清丽脱俗,清新自然,表达了隐居乡间的愉悦之情。
2. 初夏的阵阵和风伴着一场小雨从东而至,使诗人享受到了自然的清新与惬意。这里一语双关,既写了环境的滋润和美,又有好风吹来好友、好友如好雨一样滋润着诗人心田的寓意。诗人与朋友在细雨蒙蒙、微风轻拂中饮酒作乐,谈古论今,引发了诗人对闲余浏览《周王传》和《山海经》的一些感想,此句貌似信手拈来的生活实况,其实意境深远,流露出诗人生活的充实而自得、无虑而适意,这样的生活不只是舒畅愉悦,而且逍遥美妙。
3. 诗人在清幽绝俗的草庐之中自寻其趣,耕作之余悠闲地读起书来,诗人体验到的不仅是融入自然的怡然兴致,还有书中带来的时间长河中积淀的风物赏识,这样的人生快乐,在昏昏然的官场上是无法得到的,作者觉得没有什么比这更快乐的了,情调是那样的安雅清闲、自然平和。抒发了一个自然崇尚者回归田园的绿色胸怀,诗人在物我交融的乡居体验中,以纯朴真诚的笔触,讴歌了宇宙间博大的人生乐趣,体现了诗人高远旷达的生命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