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学生吸引到大课间体育活动中来

来源 :新世纪教育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rb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减负”后许多学生无所事事,学校组织全校师生参加大课间体
  育活动,是一个一举多得的好办法。有人说:“大课间体育活动像一朵艳丽
  的奇葩,深受师生的喜爱;”“大课间体育活动像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丰富
  多彩的体育活动更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增长学生的技能,使学生的身心更
  能受益”。但我觉得这也必须以学生自愿为原则。如果作一硬性规定,强迫
  学生参加,恐怕也不符合“减负”的精神。因为强制学生参加,势必导致
  “身顺心违”,无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此,我认为作为学校体育教研
  组,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努力把学生吸引到大课间体育活动中来,以达
  到预期的目的。(1)提高全校师生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认识;(2)争取学
  校各部门支持,变可能为现实;(3)加强宣传教育,创设体育氛围:(4)
  把大课间体育活动作为全校性的工作来抓;(5)加强管理,持之以恒。
  【关键词】大课间体育活动;吸引;争取;创设
  “减负”后许多学生无所事事,学校组织全校师生参加大课间体育活
  动,是一个一举多得的好办法。把大课间活动作为学校作息制度的教育手
  段,是学校每天必不可少的活动内容,也是全校师生共同进行体育活动的
  时间。有人说:“大课间体育活动像一朵艳丽的奇葩,深受师生的喜爱;”“大
  课间体育活动像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更能陶冶学生的
  情操,增长学生的技能,使学生的身心更能受益”。但我觉得这也必须以学
  生自愿为原则。如果作一硬性规定,强迫学生参加,恐怕也不符合“减负”
  的精神。因为强制学生参加,势必导致“身顺心违”,无助于学生身心健康
  发展。因此,我认为作为学校体育教研组,应当在争得学校各部门支持的
  前提下,力争把学生吸引到大课间体育活动中来,这样才有可能达到预期
  的目的。
  1提高全校师生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认识
  我作为学校副校长,是站在育人的高度上来认识大课间活动的价值和
  作用的,并力求把自己的认识变成全校师生的认识,从而提高全校师生对
  大课间活动的重视程度。
  1.1做好大课间活动是培养学生良好作风的需要:
  一般来说,大课间活动大多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一个薄弱环节。从表面
  上看,大课问活动天天做,而实际上,许多学生都“出工不出力”,做起操
  来无精打采,懒懒散散,随随便便,马马虎虎,甚至吊儿郎当。我认为这
  样的大课间活动不仅达不到锻炼的目的,反而使学生养成了一种应付差事
  的坏作风,这是与我们的育人目标格格不入的。
  1.2做好大课间活动是调节身心,提高学习效果的需要:
  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学生经过两节课的学习之后,学习中枢逐渐疲
  劳,由兴奋转入抑制。此时,学生参加大课间活动,由于中枢的兴奋,可
  以加深学习中枢的抑制,使学生的学习中枢能得到更好的积极性的休息,
  从而消除疲劳。这将有利于提高大课间体育活动后室内课的效果。
  1.3做好大课间体育活动是提高学生体育能力的需要:
  作为小学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体育能力,例如:喊口令、整队调队,
  组织学生唱游、编操、教操和领操等等。这些能力仅靠体育课来培养是不
  够的,大课问活动也是培养学生体育能力的重要途径。
  2争取学校各部门支持,变可能为现实
  “减负”后如何安排和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有不同的认识和做法。
  一开始许多学校、老师都采取“放”的办法。觉得既然对学生在校学习的
  时间作出了具体规定,我们遵照执行就是了。下课、放学后学生爱干什么,
  我们不管就是了。因而才出现学生课间无事可做,导致玩危险、不健康的
  游戏等。
  后来多数人觉得这样不妥,既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又给家长和社
  会增添了不必要的负担。于是,不少学校就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
  各种兴趣小组活动,或开设若干第二课堂活动,并不是“减负”后的课余
  都给体育,也没有什么理由非得都给体育不可。为此,学校体育教研组就
  根据《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关于“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活动的时间"
  的规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关于“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确保
  体育课和大课问体育活动时间”,“举办多种多样的群体性体育活动”等有
  关精神,做好学校各部门的工作,争取全校师生的重视和支持,给开展大
  课间体育活动安排必要的时间,这是作为体育教研组同志开展工作的前提。
  3加强宣传教育,创设体育氛围
  (1)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对体育
  锻炼缺乏一个正确的认识。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的红领巾广
  播站、电教媒体、墙报、黑板报等各种形式,向学生广泛宣传体育锻炼的
  意义、作用及有关知识,为他们创设一个良好的体育文化环境,使学生在
  这种体育文化氛围中不知不觉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但强调这种宣传必须
  符合学生年龄特征,是学生能够接受的,而不是空洞的说教。
  (2)尽可能增设一些学生所喜爱的快乐体育设施。   (3)组织学校领导、班主任及各学科任课教师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体性体
  育活动,形成一种人人热爱体育、人人参与锻炼的气氛,并发挥领导与教
  师的样与示范作用。
  (4)通过学生会、少先队、共青团等组织发动学生参加体育课外兴趣小
  组、体育特长小组、单项体育协会、县、校级运动会等各种群众性的组织,
  并指导学生自觉组织开展活动。
  (5)学校运动会、班级体育比赛可以邀请学生家长和关心、支持学校体
  育的社区领导与社会知名人士参加。加强家长和社区对学校体育的了解与
  支持。
  这样就可以在学校形成一种强烈的体育氛围,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得
  到教育和熏陶,自觉积极地投身到大课间体育活动中来。
  4把大课间体育活动作为全校性的工作来抓
  要做好大课问体育活动光靠体育教师和体育教研组是远远不够的,我
  们把大课问体育活动作为全校性的工作来抓,让全体师生都来关心它,齐抓共管,各司其责。
  (1)校长挂率,学校主要领导到操场,亲自参与活动,同时了解情况,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即便是校领导班子开会,到了大课问体育活动的时
  间,会议也要停下来,出操后再回来开会。
  (2)全体教师参与大课问体育活动,既锻炼了身体,又起到了示范的作
  用,而且还有利于了解学生,拉近师生问的距离。
  (3)班主任参与并负责本班学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加强对学生的教育、
  引导和激励。
  (4)要求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及培养目标的要求,创编四季
  不同的大课间活动内容。如:健身操、武术操、队形操、趣味操、素质操、
  韵律操、竹竿舞、游戏等。使学生体会到参加大课间体育活动不仅是健身
  的需要,而且也是将来工作的需要。
  (5)组织学生轮流带操,以班为单位创编操、游戏,并轮流展示,学校
  领导和有关教师都参与评选,将评比结果纳入年度考核、评优条件。
  5加强管理,持之以恒
  把学生发动起来,把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轰轰烈烈的开展起来并不太
  难,难的是如何保持学生的锻炼热情,把大课间体育活动持之以恒地开展
  下去。
  (1)不要把吸引学生参加大课间体育活动当成是权宜之计。而应当把此
  项工作作为深化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的一项重要措施,把它纳入学校体育
  工作整体计划,长期抓下去。
  (2)方便学生,让学生在想锻炼时有器械可练。为此,一是,在不影响
  教学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学校的场地器材,让学生随时都有自己喜欢的体
  育器材玩,学校可以把一些轻便的体育器材,发放到班级中去,由体育委
  员负责保管;二是,在班主任的支持与配合下,发动学生自购一些他们所
  喜爱的器材,如: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跳绳等;三是,
  在班主任的支持与配合下,结合劳动教育,发动学生自制一些小器材,如:
  沙包、毽子、跳绳、皮筋等。
  (3)在摸清学生体育兴趣、基础、特长的基础上,本着自觉、自愿、自
  主的原则组织成立各种体育活动小组,根据不同季节和条件广泛开展小型
  多样的体育竞赛。如:跳皮筋、跳方格、跳绳、沙包投准、沙包掷远、投
  篮、立定跳远、纵跳摸高等比赛,并创设本校的“体育杰尼斯记录”。
  (4)定期举办班级单项体育比赛与学校运动会,层层选拔,以赛促练。
  但竞赛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有参赛的机会。
  (5)结合全国的、市级的、县级的、学校的形势或重大节假日,开展纪
  念性、庆祝性、游戏性、象征性的体育活动,这不仅能有效地调动他们的
  锻炼积极性,也有利于他们身心的全面发展。
  (6)定期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班级评比,设立流动红旗。凡连续或累
  计获得几次流动红旗的班级,授予“体育先进集体”的称号,并颁发奖旗
  与奖状。有条件的还可以奖励一些体育小器材。
  (7)定期对学生进行身体机能与身体素质测验,使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
  到体育锻炼对提高自己的体质健康水平有好处。
  (8)要持之以恒地把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好,还要注意两点:一是要保
  证安全,千万不要发生重大伤害事故。二是必须得到全校教师特别是班主
  任的支持。为此,一方面体育教研组要注意经常沟通关系,主动听取各方
  面的意见,及时改进工作;另一方面绝不能搞“体育至上”,必须把握好大
  课问体育活动的“度”,必须以不影响其他课程的教学和学生的文化课学习
  为原则。否则,就会走向反面。
  总之,加强大课间体育活动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是提高学生体质
  健康水平的呼唤。作为体育工作者,我们应当牢牢把握“减负”的有利时
  机,努力工作,把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得有神有色。
其他文献
1具备数学学科专业素养  小学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和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前后的内容联系十分紧密。联系包括知识上的联系,智力、能力上的联系,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上的联系。作为数学教师,提高数学学科专业知识水平已迫在眉睫。具备了一定专业水平,才能为“专业化”提供知识与思维上的保证。才会让教师通过体验、思考和实践,对专业知识进行感悟、内化而成为专业技能。  数学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知识的构建者和创造者。
期刊
做一位快乐成功、受学生欢迎的班主任是我不断努力的目标,而培养学生拥有健全人格、健康的身心、勤奋好学勇于探索以发挥其最大潜力,在掌握知识、方法的同时学会做人,则是班主任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我觉得做班主任首先要有一颗爱学生之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热爱学生应当成为班主任工作的一项基本原则。特别是要善待班中的“学困生”,恢复他们的自信、激发他们的热情。其次,做班主任还要舍得投入,不仅要投入时间和精力,更要
期刊
素质教育是当今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而物理学科的教学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极好课程。一堂习题课下来之后,我便更坚定了彻底打破“三中心”(教师、课堂、书本)的信心。高中学生想象丰富,思维敏捷,又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只要我们教师能将他们的时间和空间还给他们,他们就会得出一些教师平时不会去想也想不出的一些观点和有用的结论。  2010年全国百所名校示范卷上有如下一道试题:  离子推进器是利用反冲原理获得
期刊
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个不可忽视的艰巨任务,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客观要求。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教育的这种反差效应告诉我们:对后进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将融融的师爱洒向他们,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
期刊
诗歌中的空间描写是一种“时空合一”的描写艺术,主要体现为诗情与画意的交融。苏轼对王维“诗中有画”的评价,不仅说明了王维诗歌的特点,同时也总结了他诗歌创作的经验——诗情和画意交融的浪漫主义精神。空间描写对于表达诗人的情怀有着突出的意义,也使诗歌的审美意境得到更好的体现与发挥。因此,诗歌所展示的空间意识,是一种提升意境升华的主要艺术手法之一。  1空间描写场面调度的灵活性,可以使意境鲜明可感  诗歌的
期刊
“兴趣”是学生各种创造力、求知欲的原动力,只要学生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就会无止境地去追求、去实践、去发展。而数学教学往往以一些枯燥无味的数字、符号和抽象的概念、公式的形式出现,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甚至出现厌学情绪。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前苏联教育家斯卡金认为:教育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家孔子有句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
期刊
【摘要】在新课改的课堂背景下,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在新课改的理念下转变意识,以发展学生个性为中心,对课堂教学要进行认真细致的探索与研究。21世纪最重要的是创新,创新的土壤是什么?是个性。这让我想到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因为新课改的实施,因为新课改的理念,我们也应该让开拓变得鲜活生动,让课堂挥洒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尤其体现在生物课堂教学中。  【关键词】新课改;学生;主人;生物教学  卢梭说
期刊
【摘要】地理学科是义务教育阶段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它以地理学知识为基础,结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为一体,对于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美的全面发展,民族素质的提高,将起到重要作用。学好地理课,可为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打下必要的基础。  【关键词】人口素质;地理知识;环保;人地关系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联系的一门科学。地理学与人类的生活、生产,
期刊
知识来源于动作,小学生只有自己参与各种活动,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形成自己的假设,并给予证实和否定.数学学习也不例外,通过动手操作、实践活动,用外显的行为来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并把外显的行为过程抽象成数学的表达,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的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学习数学的方法和过程,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  1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
期刊
思维能力又要有高度的形象思维能力,而这两种能力正是人的左、右脑所分别具有的优势功能。在过去的教育中,由于受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具有创造性才能的人,他既要有高度的抽象形象思维是最低级的思维活动,抽象思维是高级的思维活动,这种片面的影响,对形象思维的研究很不够。形象思维活动只局限在幼儿阶段,甚至在小学阶段就忽视了形象思维训练,即使象音乐这样一门主要是是开发幼脑功能的学科,也忽视 了形象思维训练。音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