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贫穷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n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出生在河北省枣强县枣强镇新村,枣强县是河北省贫困县,人均收入极低。
  我有两个弟弟,大弟弟和我一起就读于枣强中学,小弟弟还在上幼儿园。我们一家人的生活,仅靠着两亩贫瘠的土地和父亲打工的微薄收入。
  第一次直面贫穷与生活的真相,是在八岁。姥姥被诊断出患有乳腺癌,一家人焦急慌乱,却难以从拮据的手头挤出救命钱来。姥姥的生命像注定熄灭的蜡烛,慢慢地变弱、燃尽,直到失去最后的光亮。姥姥辛苦了一生,却未换来一日的闲暇,病床上的她仍然记挂着牲畜与庄稼。姥姥一辈子勤勤恳恳,她的离世,让幼小的我第一次感到被贫穷扼住了喉咙。
  我清楚地记得那些灰暗的日子里母亲无声又无助的泪水,我也开始明白:谈钱世俗吗?不,并不是的,它给予了我们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也让我们能尽全力去留住那些珍爱的人和物。
  而这些也让敏感的我意识到:生活才刚刚揭开她的面纱。
  我和弟弟相继踏上了求学路,给家里添了不少经济负担。母亲由于身体原因,更因为无人料理的农活及生活难以自理的外公,而无法外出工作,只能靠父亲一人养家糊口。父亲工作不稳定,工资又少,一家人的日常花销都要靠母亲精打细算,才勉强收支相抵。
  亲戚家常会把一些旧衣服拿到我家,有些还能穿的衣服经母亲洗洗,也就穿在了我和弟弟身上。她常说,穿衣原不图多么好看,干净、保暖就很好了。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母亲现在仍穿着二十年前的校服了。我和弟弟也十分听话,从不吵着要新衣服、新鞋子。不过,班上免不了有几个同学嘲笑我磨坏的鞋子、老气的衣服和奇怪的搭配。
  记得初一有一个男生嘲弄我袖子长出一截的“土掉渣”棉袄,我哭着回家,妈妈只说:“不要理他,踏实做事就好。”那件衣服我穿了初中三年,那句话我也记到现在。
  除了衣着,上学带来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交通。
  家里只有一辆自行车,我坐在后座,弟弟只能坐在前面的梁上,两条腿翘起来。别人眼中近乎是“演杂技”的样子,竟让弟弟坚持了三年。
  记得一次下大雪,雪积了有一尺厚,车子出不了门,妈妈裹着棉袄,顶着寒风,走到学校来接我们,一路上也不知道有多少雪融化在母亲的脸上。
  但我和弟弟兴奋得不得了,一边玩雪,一边和妈妈说着今天学到的新知识。我们三个人就这样一直走到天黑才走到家。
  那時我便懂得了,幸福不是因为生活是完美的,而在于你能忽略那些不完美,并尽力地拥抱自己所看到的美好与阳光。
  贫穷带来的远不止痛苦、挣扎与迷茫。尽管它狭窄了我的视野,刺伤了我的自尊,甚至间接带走了至亲的生命,但我仍想说,谢谢你,贫穷。
  感谢贫穷,你让我领悟到真正的快乐与满足。
  你让我和玩具、零食和游戏彻底绝缘,却同时让我拥抱到了更美好的世界———我的童年少了动画片,但我可以和妈妈一起去捉虫子喂鸡,等着第二天美味的鸡蛋;我的世界可能没有芭比娃娃,但我可以去香郁的麦田,在大人浇地时偷偷玩水;我的闲暇时光少了零食,但我和弟弟做伴,爬上屋后高高的桑葚树,摘下紫红色的果子,倚在树枝上满足地品尝。
  感谢贫穷,你让我能够零距离接触自然的美丽与奇妙,享受着上天的恩惠与祝福。
  我是土地的儿女,也深深地爱着脚下坚实而质朴的黄土地;我从卑微处走来,也从卑微之处汲取生命的养分。
  感谢贫穷,你让我坚信教育与知识的力量。
  物质的匮乏带来的不外乎两种结果———一种是精神的极度贫瘠,另一种是精神的极度充盈。而我,选择后者。
  我来自一个普通但对教育充满执念的家庭。母亲说过,这是一条通向更广阔世界的路。从那时起,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便深深地扎根在我的心中。
  母亲早早地教我背诗算数,我一岁时就能背下很多唐诗。她让我比别人早一年上学,因为她盼望我更早地摆脱蒙昧与无知。来自真理与智慧的光明,终于透过心灵中层层的雾霭,照亮了我幼稚而懵懂的心。
  贫穷可能动摇许多信念,却让我更加执着地相信,知识的力量。
  感谢贫穷,你赋予我生生不息的希望与永不低头的气量。
  农人都知道,播种时将种子埋在土里后,要重重地踩上一脚。第一次撒种,我很奇怪,踩得这么实,苗怎么能破土而出?母亲告诉我,土松,苗反而出不来,破土之前只有遇到坚实的土壤,才能让苗茁壮成长。
  当我们从一开始便遇到阻碍与坎坷,当命运看似在刁难自己,不要怀疑,她只是想让我们成为最好的自己。
  选自《知识窗》
其他文献
日历越翻越薄,竖看是墙上的一页纸,横看却是季节的门槛,站上去,满眼空旷。这是立冬的第一个夜晚,寒流依然没有过。站在小屋的窗前,可以看到街头的行人从公交车上下来,缩着脖子疾步而走,只一小会儿,站台便空荡荡的,只有风声,忽远忽近,扑打在门窗和玻璃上,像一些旧时歌谣,熟稔地,一张嘴,便从唇边滑落。很快,夜色弥漫,四下寂寥。偎依在床头,读汪老的《葡萄月令》,有白月光,从窗外破入,静卧在鞋尖上,静得像河边上
很快地,鸟鸣声悄然杳去,冬天,就姗姗而来了。我听到的鸟鸣就在这片土地上响起来又落下去,起起伏伏,像倏忽不定的天外之音,那悠闲、自在、无拘无束的腔调在我短促的惊喜和渴望中忽然急雨似的飘下来,转眼又消散无踪,眼见那一群星光似的身影纷纷射入草原深处和云隙里边去,我的惆怅也就在干净的花草之间停滞下来,静静地等待着、幻想着,直到一片嘤嘤的啼鸣和流星般的幻影又从太阳的晨光里飞回来,我的心灵就被一种静静的快乐和
顾城说“人可生如蚁而美如神”。这句诗把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完美并列,衍生出了我们对生命的多种解读。人的俗身可以像蚂蚁一样在最低处生存,也可以像神一样在高处生活。这种精神的游离升腾让我不由得想到古代几位诗人类似的生命感慨。曹植在《善哉行》中写道“人生如寄,多忧何为?”杜甫在《旅夜怀书》中写道“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人生在世,到处飘游不定,这像什么呢?就像那天地间四处飞翔的一只沙鸥!在苍茫天地间
多少年后才知道,许多的过往消失了,正在被遗忘。当岁月抹过泥土村庄的时候,让变化了的一切都有了变迁。时代造就人,改变了村庄的一切。追梦里,他们的脚步没停下。别了,泥土的村庄,我把那过往永久地珍藏。泥土的村庄,泥砌的屋子,泥打的灶台,泥垒的床,泥制的储粮瓮,泥下挖出个茅坑连着泥猪圈。一条弯弯曲曲延伸的泥巴路,去了村子的尽头。生在泥土村庄的我,在这泥土路上不知走了多少遍。从村庄到田园,有着无数条泥土路。
郁达夫与王映霞的爱情传奇被认为是“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情事之一”,著名诗人柳亚子曾赠诗二人的结合,诗中有“富春江上神仙侣”一句,堪称经典。相比之下,郁达夫原配孙荃的知名度要低得多。可是,最富感染力的爱往往是以平淡打动人心的,孙荃对郁达夫的情意更令人动容。孙荃的父亲是饱读诗书之士,且经营笔竹生意、造纸厂等,孙家在当地可谓数得着的富裕人家。在父亲的教育下,孙荃自幼诗书不辍,琴棋书画都是上上之选,一
母亲的针线笸箩已磨得少棱缺角,连边角的线都脱落了,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经历风雨坎坷,走过岁月长河,已迈入风烛残年……针线笸箩里放着大小两把剪刀、一个针锥、一个顶针、一包纽扣、半包针、一盘松紧带、几根拉链,褪了漆皮的眼镜盒里放着一副缺了腿的眼镜,还有母亲的一双棉线手套,这双手套是母亲多年前亲手织的。过去,每到冬天,我就抢着戴母亲的手套。后来,我买了新的,便再也没戴过。针线笸箩里有母亲没有用完的各
高一那一年,我还是个肩膀单薄的少年,离开村子,来到城里,从此开始了一段颠沛流离的岁月,多处碾转。每回陪我搬家的都是父亲。当时学校宿舍紧张,十二个人挤在一间四十平米不到的寝室里,像一群被关在笼中的鸽子每天啄着彼此的羽毛。家里因治疗父亲的头痛散尽钱财,生活极为拮据。父亲一听我说完住宿情况后,就立马去找亲戚,安排我住在学校附近小区的杂物间里。没有床,父亲就拿他们家不要的门板架在结实的桌腿上,给我当作睡觉
1814年,14岁的哈利耶塔·康斯坦斯·斯密森在都柏林的乌鸦街剧场首次登台。三年后,她在伦敦演出。她那担当剧场经理的父亲相信女儿的美貌,然而美貌并不一定兑现为成功。直到27岁这个不尴不尬的年纪,她在英国都不算成功,于是决定去巴黎碰碰运气。那会儿,大家都说巴黎人浮华:似乎任何一个意大利人或英国人去那里演歌剧,都能成功。她去了巴黎,1827年在奥戴翁剧场,她扮演朱丽叶,随后是《哈姆雷特》中的奥菲利亚。
今天你从图书馆抱回一大摞书,砰一声丢在地板上,哭丧着脸说:“才两个礼拜,怎么读得完?”又说英文老师早讲了,她要给你们“上吨”的书去读,还说会天天布置功课,就算十题中只有一题没做,也要扣一半的分数。接着你又抱怨物理老师,说他教得太快了,害你回家要花好多时间一点一点想,才想得通。孩子,才开学三个礼拜,我发现你已经瘦了,而且在夜里两三点钟,还能听见你的脚步声。我发现不能不教你用时间的方法了。还记得我们不
自然界的风霜,是一种物候现象;人生中的风霜,则意味着逆境、危机、艰难险阻,乃至无奈、低落,悲哀、痛苦。然而,面对风霜,去直面它,会懂得坚强;去熬过风霜,便迎来收获。晓晴寒未起,青霜染黄叶。下霜的日子,冷。干冷。太阳未出时,地面、屋舍、树叶、一根谷草,都覆着一层寒冷的雪意:有的是长出点白毛毛,有的是镶上了蕾丝花边。美是美的,但真冷。霜降,像一声轻喝,阻住了万物;铁打的规矩,不可通融。古书说,霜降三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