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钟情刺绣,苏州女子怀揣大梦想
记者(以下简称记):听说您从小就喜欢刺绣,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学的?
姚建萍(以下简称姚):我1967年出生在苏州镇湖。这里“户户有绷架,家家会刺绣”,是传统苏绣的发源地。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当地人“刺绣”就等同于“生活”,这种有着2500多年历史传统的古老技艺,被一群心灵手巧的绣娘传承下来,并融入日常生活中。我从小就喜欢刺绣,7岁那年,吵着要学刺绣,妈妈笑着说:“好,小建萍乖巧懂事,我教你。”就这样,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妈妈开始教我穿针引线,开始教我分丝。她说:“先把一根丝线分成两半,叫一绒,一绒再分一半叫半绒,一直分成8丝、16丝。最巧最巧的绣娘,能把一根丝线分成128丝。等你那么巧时,妈妈做梦都笑。”我扬起小脸说,妈妈,我一定能的。有一天,我问妈妈,将来我靠绣花能不能养活自己,妈妈信心满满地回答:“当然能,你瞧王家嫂子的妈妈,绣花绣到毛主席接见呢……”
在妈妈的熏陶下我渐渐领悟到,这看似繁复而细致的祖传技艺,有着无穷的乐趣,而且还可以实现崇高的理想。一粒种子埋在了我的心田:有朝一日,我也要“绣”进北京,“绣”满全国,甚至“绣”遍全世界。每到寒暑假,我就跟着妈妈学刺绣,一绣就是一整天,甚至觉得比上学还有意思。
记:当年您曾放弃高考,独自去了苏州城里的工艺美校“半工半读”学刺绣,是这样吗?
姚:是的。为了我钟情的刺绣事业,我当年放弃高考,走上了求艺之路。十几岁时,我的巧手已闻名乡里,在假期里练习刺绣的小物件就能换回一件新衣裳。可我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选择从业挣钱,而是下决心继续深造,因为能成为一名苏绣艺术家,是我强烈的愿望。当时大多数人都开始做买卖,搞经营,我却选择了一条别样的道路,独自一人去了苏州城里的工艺美校“半工半读”学刺绣。有些亲友不理解,认为我的手艺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绣品拿得出手,为何放着钱不赚,还要一意孤行去学艺呢?我听后只是一笑了之。工艺美校的老师表扬我:“两年的勤学苦练,姚建萍的技艺突飞猛进,但她还不满足,渴望自己的作品有鲜活的生命力,而不仅仅只是一件冰冷的商品。”是的,我明白,要想绣“活”作品就必须要有“绝活”,要有高人的指点。
记:听说有不少刺绣生意人都愿出高价买您的作品,您为什么不答应呢?
姚:我四处拜师学艺,博采众长并大胆创新,将油画、国画、人物、肖像等题材与苏绣艺术巧妙融合,把美术中的素描关系、光影变化、透视与色彩的表现手法,灵活运用到刺绣中,使传统苏绣有了“质”的飞跃。随着技艺的进步,我的作品从动物花草、仕女佛像,到水乡人家、亭台楼阁、江南山水等,一件件栩栩如生。当时确有不少刺绣生意人高价来约我的作品,如果我答应了,我的收入一下子就会是普通绣娘的十几倍,可我没动心。有人笑话我:“建萍,你好傻啊,这么好的价格不出手,真是个傻女子!”可是,我向往的不是这样的“成就”,我要向更高的技艺攀登。
1998年,苏州镇湖成为全国刺绣的开放市场,大家纷纷下海当老板,绣品街满眼都是夫妻店。我没凑这个热闹,而是在自家的三间小楼里注册成立了“镇湖刺绣研究所”。面对众人的不解,我说我不懂得如何做买卖,只懂得刺绣,虽然做老板赚得比做刺绣研究多很多,但我一心不能二用。抛开外界的冷嘲热讽,我躲进了属于自己的一片“世外桃源”,在心里默默地告诉自己,走自己的路,我要将工艺品打造成艺术品!
独创绝技,工艺品向艺术品华丽跨越
记:您追求的目标是要将工艺品变成艺术品,这中间有大师指点吗?
姚:我觉得,一件苏绣作品不应该只停留在工艺品这个层面,它应该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具有文化底蕴和民族魅力。经苦苦寻觅,我遇到了恩师徐志慧。徐老师是苏州刺绣研究所退休的老刺绣专家,她不介意我的出身背景,愿意教授我刺绣,让我很感动。当时,徐老师年事已高且一人独居,我就主动提出住在老师家中,学艺的同时照顾她的起居,成为其关门弟子。而那时,我的大女儿才8个月。在老师家,我不知疲倦地学习,每天练习技艺的时间超过12个小时,很辛苦。白天学难度高的人物肖像,晚上绣我熟练的“螳螂猫”。我绣的猫得到了老师的真传,9个夜晚就能绣完一只传神的小猫,换回180块钱,买好几斤全羊毛的毛线,给我的女儿织小毛衣。我每月回家一次,踏着星光坐末班公交车两个小时到小镇,再步行一小时到家,看一看等待我的家人和早已熟睡的女儿,第二天再坐车返回老师那儿。丈夫见我这么累,劝我别那么辛苦,我不理他。就这样,我整整坚持了四年,终于学有所成。徐老师笑着说:“建萍,你的作品称得上精美的艺术品了!”
记:苏绣中最难的人物肖像绣,是您的拿手绝活,您是怎样练成的?
姚:呵呵。毛泽东、邓小平、董建华、何厚铧以及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日本皇妃等一个个中外名人的风采神韵,在我的一针一线下化作永恒。我的不少作品还被作为国礼赠送给国内外的知名人士。如倾注了我大量心血的《沉思——周恩来肖像》,给人以强烈的艺术震撼,在京展出时令许多老辈人激动得热泪盈眶。这幅绣像在第四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首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博览会上,均获金奖。刺绣,是一种修行,心凝聚于针尖,人的呼吸均勻了,眼睛会越用越亮。我既靠老师的传授,又靠自己的摸索,27岁那年,基本将苏绣技艺练得炉火纯青,并且掌握了其中的顶尖技法:双面绣三异绣。双面绣三异绣是中国传统刺绣的独门绝活。如果把刺绣比作工艺美术中的皇冠,那么双面绣就是皇冠上的明珠。同一件绣品,正反两面呈现截然不同的画面,却丝毫不露破绽。同行看到我这样的作品,往往都会露出羡慕的目光,赞一声:“建萍,你真行啊!” 记:您的刺绣艺术馆是什么时候建立的,有何意义?
姚:2004年3月28日,在二十八届世界遗产大会召开之前,以我名字命名的“姚建萍刺绣艺术馆”正式对外开放。相关专家说:“这是几千年传统艺术苏绣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得到这么高的评价,我听得都有点脸红了。刺绣艺术馆位于千年古镇木渎镇,共占地六亩,是一座具有东方特色和神韵的园林式建筑。艺术馆融设计、制作、研究、展示于一体,有苏绣展示大厅、刺绣工作室、接待厅、艺术培训基地等,它不仅为苏绣艺术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幽雅的文化氛围和坚实的设施支持,也让苏绣艺术在新时代后继有人。海内外许多买家愿出几万乃至几十万元人民币购买我创作的精品,但我舍不得,因为这些作品见证了我的成长足迹。现在,我把它们放在刺绣艺术馆里,希望海内外人士能够通过这些艺术品穿过历史的长廊,看到苏绣的辉煌发展,更希望苏绣这一古老的民间工艺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记:听说您在清华大学建立了一个教学实践基地,是吗?
姚:那是2014年,我应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邀请,开设中国刺绣专项研修班,为来自祖国各地的18名学员教授了一年的刺绣。随后,“清华美院·姚建萍中国刺绣教学实践基地”建立。该基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开办的“全国艺术理论与工艺美术创作高级研修班”项目之一,将借助清华美院的学术平台和我的刺绣实践平台,着力培养“能绣懂画、能画懂绣”的新一代复合型刺绣人才。我的大女儿是清华美院研究生,如今也回到家乡,加入到我的设计师团队。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说我是“匠心”精神的最好注解,赞叹我是把传统工艺品打造成“艺术品”的国人杰出代表,真把我说得有点不好意思了。
国礼赠品,让中国“元素”走向世界
记:一次您应邀赴荷兰进行艺术交流,听说被一批外国大使夫人围住,有这事吗?
姚:那是2002年8月,我应荷兰一家基金会之邀,作为中国唯一的民间艺术家到荷兰进行文化交流,举办刺绣艺术展。荷兰鹿特丹市市长观赏了我的刺绣精品后连呼神奇,当即向各国驻荷兰大使夫人发出邀请函,请她们共同分享来自中国的艺术珍品。我当时在鹿特丹市的行程早已排定,只逗留几天,而按常规,邀请函至少应提前10天发出。由于时间仓促,主办方担心到场的客人不会很多,孰料一下子来了几十位大使夫人。这些见多识广的大使夫人置身于精美苏绣之中啧啧称赞。澳大利亚驻荷兰大使夫人说:“中国的刺绣艺术了不起。”说真的,那一刻,我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真为自己是一名刺绣工作者感到自豪。
记:南京青奥会期间,您的作品在一些外国人面前也火了一把吧?
姚:2014年8月16日,在青奥会期间,我和团队的苏绣作品确实也大放异彩。国家主席习近平的夫人彭丽媛邀请出席青奥会开幕式的部分外国领导人夫人参观南京博物院。在巨幅苏绣作品《江山如此多娇》大背景下,彭丽媛陪同来宾们兴致勃勃地观看了苏绣展示与表演。当时,我正在绣制《中国梦·花韵系列》,团队成员在绣制《丝绸之路》。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我真是很激动很兴奋。外国领导人夫人看到绣品连声说“OK”,彭丽媛便向她们发出热情邀请:“有没有兴趣来体验一下我们中国的苏绣?”一开始,夫人们还有些拘谨,不敢下针。我和团队技师礼貌地让出刺绣工位后,夫人们也就高兴地一一落座了。技师们每人辅导一位领导人夫人,为她们做刺绣示范。彭丽媛也尝试着做了一回“绣娘”,她认真地拿起绣花针,穿针引线的动作流畅自然,在苏绣作品《丝绸之路》上绣制了黑马的流苏飘带。中外领导人夫人们共绣《丝绸之路》,这对苏绣来说意义非凡。
记:您两次为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绣像,能说说具体经过吗?
姚:2015年10月20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白金汉宫为到访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女士举行欢迎宴会。宴会后,伊丽莎白女王和习主席在会客厅互换礼物,习主席赠送给女王一幅精美的苏绣《岁月如歌》——女王夫妇肖像。这幅长达1.18米的刺绣作品由我带领四名最得力的助手,用时100天才创作完成。为了达到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动针之前,我首先用素描手法对人物轮廓进行了精准勾绘,以确保每个创作细节的准确传神。创作过程中,我综合了多种传统针法和现代针法,力图形象地表现出女王夫妇高贵非凡的神韵和气质。另外,我选用了256种颜色的天然蚕丝线进行巧妙配色,才达到了满意的光影及色彩效果。难度真挺大的,不过作品深得女王夫妇的青睐和赞赏,这也让我非常骄傲。
其实,这已经是我第二次为英国女王创作肖像作品了。早在2012年6月,在伊丽莎白二世登基60周年庆典之际,我的苏绣作品《英国女王》就被白金汉宫正式收藏。那一幅作品,我凸显了女王慈爱、睿智、坚毅的神态,力求把女王母仪天下的气派表达准确。当时,我一家受邀到白金汉宫做客。安德鲁王子会见我时,惊喜地说:“我彻底被你的艺术征服,原来女王眼角的皱纹是这样长的,你比我这个做儿子的观察还要仔细啊!”
记:您的作品多次作为国礼赠送给各国领导人,被冠以“国绣手”“苏绣皇后”的美誉,感到很自豪吧?
姚:是有那么一点自豪。从1996年为马来西亚总理创作苏绣作品《马哈蒂尔》开始,我的作品已经数十次作为国礼由国家领导人赠予外国政要。2014年11月13日,习近平主席向墨西哥总统培尼亚亲手赠送了我创作的苏绣《培尼亚和里韦拉》。2017年初,习近平主席会见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巴赫时,向国际奥委会赠送的苏绣作品《仕女蹴鞠图》也出自我手。《仕女蹴鞠图》是一幅精致的双面绣,我采用最古典和精粹的平针绣,表现五位衣衫飘逸的古代仕女,在后花园里优雅地玩着蹴鞠,画面生动传神。那幅作品虽然是运动题材,但是画面很典雅,丝线的光泽散发着优美质感,让人赏心悦目。习主席向巴赫介绍说,蹴鞠运动起源于2300年前的中国。作品深深打动了巴赫,他表示:“我们要在博物馆里找一个最好的地方把这件珍贵的礼物陈列出来。”而蹴鞠和现代足球的渊源正是东西方文化融汇发展的见证。如今,这幅苏绣艺术品与历届奥运会金牌、火炬等珍贵藏品一起,被永久陈列在国际奥林匹克博物馆。
记:您从事刺绣艺术数十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荣耀,未来又有什么打算呢?
姚:2017年11月8日,民进江苏省委(我是省民进成员)、苏州市委市政府举办了“改革开放四十年姚建萍刺绣艺术回顾展”,向改革开放40周年献礼,那也是我首次向家乡父老全面汇报自己的艺术成果。展览共展出我69幅刺绣精品代表作。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严隽琪出席了开幕式,我很荣幸。
从事苏绣30余年,我在国内和国际上获奖无数,在传承前辈技艺的基础上,开创了独具特色的“姚派”——“融针绣”风格,创作出一系列表达时代和民族精神的扛鼎之作。我在上海美术馆、中国美术馆等艺术殿堂举办了个人刺绣艺术大展,成为中国第一人。我还多次出國交流与展出作品,并受聘南京大学兼职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我还先后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十大艺术英才、全国“双学双比”女能手标兵等荣誉。我知道,我能有这些荣誉,都是因为我生在一个好时代。我感恩这个伟大的时代,未来将继续不懈努力,不断提升苏绣在国内乃至国际上的影响力。今后我的主要任务就是利用刺绣艺术馆和研究所的基地平台,竭尽全力培养一批又一批出色的刺绣新人,让苏绣艺术这朵奇葩代代相传,大放光彩!
〔编辑:潘金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