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南瓜

来源 :民间故事选刊·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ior99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们南门村,最喜欢种南瓜的是南门酉。
  “南门”是个复姓,相传其先祖是京城看守南门的官,也就有了这个姓。南门酉常说的一句话是:“先人守南城门,我守南瓜地,不算辱没老祖宗。”他之所以名“酉”,因为他是酉时出生的。不过,他对酉字有另外的解释,“酉”与“酒”同义,所以他此生酷爱杯中之物。
  南门酉年近花甲了。大脸盘、大眼睛、大嘴巴,矮墩墩的,结实粗壮,像一个老南瓜。他姓里有个“南”,又喜种、会种南瓜,便有了个外号“老南瓜”。其实他读过初中,又喜欢看书,待人亲和,整天快快活活的。
  别人家种南瓜,不过是一畦两畦,作为瓜类中的一个品种而已。南门酉是成片成片地种,屋后的坡地上,屋前的菜园子里,种的都是这些玩意儿。当然他也种别的蔬菜,不过是个点缀,供餐桌上自用调换口味儿。
  他种的南瓜品种,是家传的,叫落地鼎瓜。三月点种,藤叶满地爬,不需要搭棚立架。夏秋之间,南瓜陆续成熟,像立地的鼎,壮实、笃定,重的可达四五十斤。南瓜是个好东西,鲜嫩的叶、藤、花可以做菜,清香可口;瓜肉可炒可煮,既当菜又当饭,还可以和入米粉做成南瓜粑粑。把瓜肉切成片,晒干,再下油锅炸,就成了可口的点心──油炸南瓜片。
  有人问他为什么喜欢种南瓜,他说的理由很充分,第一是好看,第二是祖传的“合花”技术需要历练,第三是有喝不完的南瓜酒。
  南瓜好看吗?南门酉认为它比什么花草都经看耐看。南瓜点种后,下过几场春雨,出秧了,长藤了,爆叶了,慢慢地从藤叶间冒出一朵朵金黄色的小花。渐渐宽大的叶子,成五裂状,密密匝匝,碧沉沉的;花冠也长出大的裂片,花身长而尖,像一支支裂口的铜喇叭。南门酉走在藤叶间,裤管被刮划出清亮的声音,好像出自铜喇叭口,很阳刚,很撩拨人。
  可惜如今到瓜地里来,只有他孤零零一个人了。老伴儿早两年在一场大病后走了。儿子早已在城里安家立业,孙子也上初中了,他們要接他到城里去住,他说:“我离不开这些南瓜地,城里哪里去找南瓜酒?再说,我身体好着哩,多余的南瓜有人上门来收购,你们别记挂我。”
  南瓜要结得多、长得壮实,全靠“合花”。南门酉的“合花”诀窍,是他爷爷和父亲手把手教的,可惜老人们都过世了。南门家的“合花”,不是在白天,而是在有月亮的晚上。月亮叫作太阴,这时候给雌花授粉,真正是天造地合。
  南瓜是雌雄同株异花植物,每株苗上有雌雄两种花。当天色渐暗,月亮升起来时,南门酉提一盏马灯,拎一张草席,一个人悄悄去了南瓜地。先在一块空地摊开席子,放下马灯,然后借着月光慢慢巡看南瓜花。看准了,他掐下一朵雄花,把花冠朝下,与雌花的花心相对,先是轻轻抖动雄花,然后把两花的大裂片互相交结,就像男女的手足交结在一起,再扯一茎细长的草,把交结处不松不紧地缠绕起来。南门酉看过这方面的书,叫作“合花”或“卡花”,还有个雅致的说法是“合欢”,乡下人干脆叫“戮花”。南门酉不忘在“合花”后,摘一片南瓜叶,盖在两朵花上面。月光洒在瓜叶上,稠稠的,慢慢地流动。瓜叶下,是南瓜花美美的梦。
  南门酉在“合花”时,总感到有一双眼睛藏在什么地方,在偷偷地窥视他。他只是淡然一笑:你能看出什么门道吗?他装着什么也不知道,想看就看吧。干完了该干的活儿,他在草席上坐下来,抽烟,仰头望天上的月亮。
  忽然不远处,传来一个好听的声音:“合了花,为什么还要盖一片叶子?”
  “那叶子是它们的碧罗帐。”
  “老南瓜,你是个惜花人。我走了。”
  “不送。”
  南门酉一年四季都有南瓜酒喝。他酿酒的方法很独特,当第一个南瓜快熟时,他便在瓜蒂旁钻两个深深的小洞,把做甜酒的酒曲捣碎成粉,从小洞中灌进去,再用湿湿的泥巴把洞口封死。过上十天左右,酒便酿熟了。他饮酒的方法也很有趣,干了一阵活儿,从口袋里掏出一根打通了节巴的小竹管,抠开南瓜洞口的泥巴,插入瓜内,俯身吸吮。啧啧,太好喝了。喝几大口后,再用湿泥巴封住小洞,留待下次再喝。他会按时间顺序,酿出一“坛”一“坛”的酒,于是酒如长流水不断。冬春两季呢,他的地窖里放着一个一个的老南瓜,都是灌了酒曲的,上面标好了日期,到时取出来喝就是。
  南门酉的酒曲,是从村里夏秋香开的小店里购来的。这个店里日杂百货,什么都有卖。夏秋香不到五十岁,人长得好看,待人也客气。只是命不好,丈夫早几年在外跑生意,出车祸死了,她硬撑着让孩子读完了大学,然后留学去了美国。南门酉除买酒曲外,油、盐、酱、醋、茶,什么都到小店去买。
  这一天,南门酉去买一件红背心。夏秋香问:“老南,我想买你一样东西,不知肯不肯。”
  “叫我老南瓜吧,亲切。买什么东西呢?”
  “南瓜酒。”
  “你也想喝酒?不用买,我给你送来就是。”
  “老南,那怎么好意思?”
  “住在一个村,不是一家人吗?”
  夏秋香的脸蓦地红了,然后说:“有月亮的晚上,我想……近近地……看你怎么合花……”
  南门酉愣了一下,说:“只要你不嫌弃,只管来看……”
  选自《百花园》
其他文献
黄义斌到任临州知府,带来了一个名叫陈文静的师爷。陈文静瘦得皮包骨头,但两眼放光,很是精明。陈文静到临州不久,因为水土不服,就得了口疮。  口疮当然算不得啥大病,但久治不愈,真让陈文静有苦难言。他时常手托着下巴,还不住地揉着腮帮子,那是要缓解痛楚。后来疼得更严重了,他那张瘦脸都变了形,痛不欲生的样子。有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一个走方郎中,人家给他出了一个偏方,就是嚼嫩芦根。陈文静就跑到运河边,挖出两根嫩
期刊
北宋时期,东京汴梁最繁华的朝正大街这天出了件怪事。一夜之间,各家酒楼商铺门檐上挂的匾额不翼而飞。作案者显然是趁着夜半人们熟睡之时动手的。能够飞檐走壁之人,手段自然高明,可这个人不盗金银、不窃珠宝,单单对着这匾额来神,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  失了匾,酒楼和商铺老板们纷纷去请人重写。只有翠青坊的酒楼老板徐舰犯了愁,要知道他家的匾额可是价值万金。  “翠青坊”三个大字是徐舰的父亲徐若愚花了三千两银子,请
期刊
南宋年间,华山之巅有慈云寺,江湖上盛传,住持一灯大师有慈善一阳指,天下无敌。很多人想学这门功夫,成为天下第一。  于是,无数武功高手上山拜师,这些人有的作恶多端,有的杀人如麻,一灯大师都没有收下。但这些人自从华山归来,却都大行善事。  铁豫原是江洋大盗,巨富后,就在真定建宅造院,但暗地里仍干些杀人越货的勾当。他得知华山之巅有绝世高手,便也赶到慈云寺,要拜一灯大师为师。  一灯大师端坐蒲台,慈眉善目
期刊
明洪武年间的一天,京城突降大雪,气温骤降。几天后的早朝上,明太祖朱元璋铁青着脸对着一干文武官员吼了起来。  原来,突降大雪后的第二天,朱元璋就微服私访,在京城内转了大半天,是越看心越沉。京城应天府本属江南,气候温暖,可突然间一场百年难遇的大雪降临,冻死了许多无家可归的百姓。朱元璋忍着怒气,等官员们向自己汇报。可谁料一连几天过去了,文武百官上朝还是国泰民安的那一套。朱元璋忍不住了,因此这天的早朝上,
期刊
北魏孝明帝元诩出巡,所到之处,诸侯无一不盛情款待。  这日,他到了章武王元融的地盘,元融富可敌国,于是想用最高的礼遇接待他。  不料,元融的幕僚杨胜制止道:“王爷万万使不得!”  “为何?”  杨胜问:“王爷,你一年的俸禄是多少?”  “白银三千两!”  杨胜说:“据我所知,王爷一只盛酒的赤玉杯就要五千两银子,盛饭的玛瑙碗一只则要八千两银子,天然碧玉雕琢而成的餐桌则高达两万两……皇上就算是再不精于
期刊
一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的铁蹄开始踏入中国,东北三省沦陷。1933年山海关失守,令故宫博物院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  国亡可以复国,但文物断代不可复制,因此故宫人接到文物南迁通知就马不停蹄地开始闭馆装箱打包,时达半年之久。  那时我寄居在堂祖父欧阳道达家中,因文物南迁工程浩大、旷日持久,故宫博物院批准护送国宝的人员可带家属随行,我跟随其中。  文物刚刚运到上海,七七事变爆发,淞沪会战开
期刊
陈州城除去“龙氏装裱坊”享有盛名外,还有个不起眼的裱画店,人称神裱店。  既称“神裱”,必然要有别人不及的高招。  相传民国初年,项城袁家的一位少爷,从水寨镇乘坐轿车亲自送来一幅米芾写的中堂,由于保管不善,长期受潮受压,黏结在一起,活脱一个杂面饼子,曾经找了很多裱画师傅,皆未有人敢接此活儿。经人推荐,便找到了神裱店。袁家少爷对店主任振乾说,只要能揭裱好,愿付工钱三百大洋。任振乾看了看那块纸坨坨,表
期刊
北直隶盐山县新河镇上,有个王石匠,做碌碡出了名,人称碌碡王。乡亲们都说,他做出的碌碡,不光是拉着轻,而且軋场匀。有更神的说法,就是他给东庄陈寡妇做的碌碡不用拉,自己会走。当然,这只是传说,信的人就不多了。  石匠是个苦差事。那么大一块麻石,动辄几百斤重,要翻过来调过去地凿凿雕雕,自然很费力气,身板差的人根本干不了这活儿,就算身板好,一天下来,也累个半死。而且,乡下石活儿还少,无非就是打个碌碡,开个
期刊
听说广州的各大菜场生意兴隆,什么小菜都不愁卖,江西老表李华君跑到广州的花都区以种菜为生。他在一个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包下了一百亩地,只种田园三剑客:长豆角、茄子、辣椒。眼看第一批长豆角就快上市了,他喜滋滋的,做梦都在数钞票。可是,他不知道,他那长势良好的一架架长豆角已经给一个叫杨大毛的“野菜客”盯上了。  头天下午三点半,他才给长豆角喷完农药,打算过几天,等农药过了劲儿再上市去卖。不料到了第二天早上
期刊
河中救人  知府黄开运赴宴回府,一条大河横在前面,黄知府下轿正要过河,却看见一位身材苗条的弱女子跳进湍急河水中。知府立即令手下救人,河水太深水流又急,手下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女子拖到岸上控水救活。女子喘过气来,不但不谢救命大恩,反哭说:“谁让你们救我呀?大人,你救得了我一时,却救不了我一世!”  知府见女子行礼落落大方,说话字正腔圆,瞧这样子不是官宦千金,就是大家闺秀。知府回道:“姑娘,看你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