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阐述现有艺术设计专业实践基地模式,分析当前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实践基地模式存在的不足,提出实施自营实践基地模式并充分发挥其效能,必须完成实践岗位、教师职能、教学内容、绩效考核机制四个方面的转变。
【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 校外自营实践基地模式 四个转变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9C-0055-02
一、现有艺术设计专业实践基地模式
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体系自1919年在德国包豪斯学院创立以来,近百年的发展过程证明,社会实践是培育艺术设计人才能力成熟完善的温床,也是检验艺术设计作品价值的主要标准。随着社会进步,艺术设计的实践方式与环境不断演化。近年来,在现代学徒制等实践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各艺术设计专业院校也在专业实践领域展开了积极的探索。其中具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有:
第一,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肖勇于2001年成立第七工作室,是中央美院在教学改革当中引进的一种教学模式和教学结构。工作室不同于传统的校内实训基地,以视觉传达为专业方向,侧重于形象、品牌形象设计,由教师与学生组成独立的设计团体,在真实的经济与市场环境中进行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有效地满足了社会对设计人才专业化和精英化的强烈需求,承接了包括2008年北京奥运会奖牌设计等大型项目。
第二,中国美术学院平面设计教授袁由敏2008年成立“九月九号设计工作室”,由师生组成的设计团队与多家国内外著名设计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综合设计、出版、策展、教学及研究等文化项目,承办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比较研究中西文字编年史等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设计活动,承接G20国际峰会VI系统、世博会生命主题馆等大型政府设计项目。
第三,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周利群教授组建的校内艺术设计实训基地与“工学坊”设计团队,承接了第二十六届世界大运会服装设计等政府及企业的大型设计项目。
一个成熟完善的艺术设计实践基地,不但是师生专业能力提升的助推平台,基地本身也能成为具有强大专业影响力的设计品牌,对于提升院校知名度,形成专业特色,促进招生就业工作的展开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当前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实践基地模式存在的不足
当前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实践基地主要有“校中企”与“企中校”两种模式,笔者经过对国内多家艺术设计专业院校调研,发现这两种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模式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一)“校中企”形式的校内实践基地存在的不足。一是侧重于仿真教学,教师将仿真课题作为实训项目导入课堂。但同一品牌及产品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往往因教师各自理解和能力的不同,被弱化甚至曲解,仿真课题实际缺乏明确的市场信息和设计标准,因此“仿真≠本真”。二是当前国内艺术设计院校专业教师中,具有长期一线设计经验的教师比重不高,而业内资深高水平设计师由于自身业务繁忙,较少能够担任艺术设计专业外聘教师,因此在师资能力配比上存在短板。三是某些院校由于地理位置限制,学生的市场调研与展会等各种专业考察不便展开,导致专业视野狭窄,也不利于引进业界高水平设计师资。
(二)“企中校”形式的校外实践基地存在的不足。第一,许多设计机构缺乏教学经验和组织能力,实践过程缺乏教学规范与实时监控。第二,实践课题依托企业经营及业务,存在较多专业以外的影响因素,不能保证导入课程的实践项目的专业学术价值。第三,对于获奖及申请专利的设计作品,实践成果产权不明晰,容易引发知识产权纠纷。第四,一般设计公司由于自身规模(主要是办公场地面积)限制,无法一次性接收以班级为单位的实践团队,而分散性的专业实践不利于统一的教学管理,并存在安全隐患。第五,教师的企业挂职锻炼中,往往由于企业缺乏对教师的实际监管能力,致使实践过程的管理监控处于真空状态,许多教师的企业挂职锻炼流于形式,无法达到良好的实践效果。第六,对于“企中校”形式的校外实训基地而言,企业自身良好的经营状态是维系实践基地效能的重要因素。打造一个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践平台,需要学校与企业双方在人力、财力方面的不断投入。但企业在市场经营和竞争中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一旦企業经营不善,势必直接影响实践基地的正常运营。
三、艺术设计专业校外自营实践基地模式的实施
基于以上情况分析,笔者认为,通过院校专业创办校外自营实践基地的模式,能够在融合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功能的基础上,有效地解决“校中企”与“企中校”实践模式中存在的诸多不足之处。所谓自营实践基地即在创意产业园等艺术设计资源集中区域选址,以学校为投资主体,以专业教师为管理运营团队,以专业骨干学生为培养对象,以实际设计项目驱动课堂教学,以提升艺术设计师生专业实践水平为根本目的,属于学校自有产权及管理权的艺术设计机构。自营实践基地并非传统的校办企业,不以盈利为根本目的,更侧重于建设一个真实且能有效监管的设计环境,通过打造设计精英团队,树立自身的设计品牌,形成专业特色等方式,达到增强实践教学效果和专业社会影响力的目的。实施自营实践基地模式并充分发挥其效能,必须完成以下四个方面的转变。
(一)实践岗位的转变。自营实践基地不同于一般实践教学基地,也有别于纯营利性质的校办企业。首先,自营实践基地以实体机构的状态承接社会设计项目,教师将实际项目引入课堂教学,学生参与项目的投入预算、成本消耗、最终盈利的全部过程。盈利虽不是创办自营实践基地的主要目的,但盈利过程本身却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在这一实践环节,对于学生今后创业过程中合理安排设计项目的运作流程,准确测算项目收支,维系设计机构健康成长,起到传统课堂教学难以达到的示范效果,也为学生今后进入设计机构管理岗位打下基础。其次,传统的艺术设计实践基地对于专业岗位设置较为单一,更多侧重于设计本身的岗位需求。但艺术设计属于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仅设计过程便涉及沟通、定位、策划、设计、执行等多个环节。自营实践基地不能仅限于打造一个校外的设计场地,更应根据设计项目的运营过程,设置客服、策划、设计、执行等协作部门,学生通过轮岗实习方式,熟悉艺术设计机构的岗位设置、协作方式,体验艺术设计机构中不同的岗位角色,寻求适合各人潜质的发展方向,达到毕业后就业岗位多元化的目的。 (二)教师职能的转变。参与自营实践基地的教师团队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具有较强专业设计能力与设计水准,且具有稳定设计业务来源的教师,以自营实践基地管理者、项目总监等身份,负责基地日常管理、设计项目引进、设计过程监控、实习师生的指导等工作内容。此类教师将作为自营实践基地的主干设计力量,承接大型政府与企业的设计项目,将专业教学队伍打造成为精英设计团队,通过项目产生的社会影响力,树立自身的设计品牌形象。第二部分是具有企业实践锻炼需求的新入职教师,此类教师主要承担两方面的工作任务:一是作为专业教师,负责学生的设计专业基础教学;二是作为自营实践基地的培养对象,参与各设计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并担任相应的功能角色,以提升自我的专业实践水平。针对专业教师顶岗实习,基地必须完善相关教师监督考核机制,确保顶岗实践过程的规范与效果。
(三)教学内容的转变。对进入自营实践基地进行实践的学生进行员工化管理考核方式,实践遵循“学习→见习→实习”的转换,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针对已具备一定设计专业基础的大学二年级学生,以“学习、见习”为主要目的,通过分解各设计项目中的子项目(如字体、标志、插图、招贴、包装等),将子项目带入对应的专业课程中,使学生在具有完整产品信息、明确客户需求及客观市场评价的前提下,完成各个子项目的设计任务,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单项设计作品的市场成熟度。第二阶段针对毕业班级,学生以项目团队形式,承担某个具体完整的品牌设计项目,实践过程贯穿前期沟通、项目洽谈、策划定位、成本核算、设计执行各个环节,这一过程占用课时较多,将以毕业设计形式实施,项目团队将之前所有的单项设计技能综合融入这一过程,实现“课堂→岗位、课业→就业”的无缝对接。通过这一阶段的实践过程,学生获得成熟完善并能够投放市场、产生效益的设计作品,成为实现就业的重要砝码。自营实践基地中开放式的课堂,也能让学生直接面对企业,在创作过程中向各用人单位展现不同的专业能力,使自营实践基地成为毕业生的就业平台。
(四)绩效考核机制的转变。在自营实践基地中,教师具有教学活动组织者与设计项目管理者双重身份,学生也具有教学培养对象与岗位实习对象双重身份,自营实践基地内的绩效考核机制必须对此做出相应调整。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获得课酬,学生完成课程作品获得学分,对于师生组成设计团队完成设计项目获得的收入,在扣除基地运营成本后,将以项目提成的方式对参与者进行分配。同时,对于具有高水准,在专业大赛中获奖及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力的设计作品,对项目参与者给予课时与学分上的奖励。在自营实践基地内建立一套完善的分配奖励制度,使经济手段成为师生积极参与设计项目、提升专业能力的催化剂。
四、结语
对于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而言,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目前国内艺术设计专业实践基地主要有与校外设计机构合办、教师私人组建团队与学校利用校内自有场地设备组建团队三种形式,而以学院为投资主体,专业教师直接参与企业的生產经营艺术设计校外实习基地的运作模式探索尚处于空白。自营实践基地模式的探索是进一步完善当前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方式的有益尝试,可以为艺术设计实践模式提供新的建设思路。一个成功的自营实践基地,对于学生而言,能够更为有效地缩短他们与社会的距离,促进专业实践的积极性,提高专业水准与岗位适应能力,完善学生从课业到就业的“最后一公里”行程;对于学校自身而言,为专业建设提供大量真实、有效的产教结合支撑案例,建设一支精英的设计教学团队,最终能够形成学院自身的设计品牌。
【参考文献】
[1]裴朝军.实现校企合作,提高学生应用能力——谈艺术设计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J].艺术教育,2011(9)
[2]郭晓霞.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2(33)
[3]邸小松.对艺术设计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8(12)
[4]张迪.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基地现状及问题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5(7)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立项课题“高职院校校外自营实践基地模式研究与实践——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广告设计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为例”(2017C533)
【作者简介】熊 璇,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高级工艺美术师,硕士。
(责编 苏 洋)
【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 校外自营实践基地模式 四个转变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9C-0055-02
一、现有艺术设计专业实践基地模式
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体系自1919年在德国包豪斯学院创立以来,近百年的发展过程证明,社会实践是培育艺术设计人才能力成熟完善的温床,也是检验艺术设计作品价值的主要标准。随着社会进步,艺术设计的实践方式与环境不断演化。近年来,在现代学徒制等实践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各艺术设计专业院校也在专业实践领域展开了积极的探索。其中具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有:
第一,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肖勇于2001年成立第七工作室,是中央美院在教学改革当中引进的一种教学模式和教学结构。工作室不同于传统的校内实训基地,以视觉传达为专业方向,侧重于形象、品牌形象设计,由教师与学生组成独立的设计团体,在真实的经济与市场环境中进行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有效地满足了社会对设计人才专业化和精英化的强烈需求,承接了包括2008年北京奥运会奖牌设计等大型项目。
第二,中国美术学院平面设计教授袁由敏2008年成立“九月九号设计工作室”,由师生组成的设计团队与多家国内外著名设计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综合设计、出版、策展、教学及研究等文化项目,承办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比较研究中西文字编年史等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设计活动,承接G20国际峰会VI系统、世博会生命主题馆等大型政府设计项目。
第三,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周利群教授组建的校内艺术设计实训基地与“工学坊”设计团队,承接了第二十六届世界大运会服装设计等政府及企业的大型设计项目。
一个成熟完善的艺术设计实践基地,不但是师生专业能力提升的助推平台,基地本身也能成为具有强大专业影响力的设计品牌,对于提升院校知名度,形成专业特色,促进招生就业工作的展开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当前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实践基地模式存在的不足
当前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实践基地主要有“校中企”与“企中校”两种模式,笔者经过对国内多家艺术设计专业院校调研,发现这两种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模式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一)“校中企”形式的校内实践基地存在的不足。一是侧重于仿真教学,教师将仿真课题作为实训项目导入课堂。但同一品牌及产品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往往因教师各自理解和能力的不同,被弱化甚至曲解,仿真课题实际缺乏明确的市场信息和设计标准,因此“仿真≠本真”。二是当前国内艺术设计院校专业教师中,具有长期一线设计经验的教师比重不高,而业内资深高水平设计师由于自身业务繁忙,较少能够担任艺术设计专业外聘教师,因此在师资能力配比上存在短板。三是某些院校由于地理位置限制,学生的市场调研与展会等各种专业考察不便展开,导致专业视野狭窄,也不利于引进业界高水平设计师资。
(二)“企中校”形式的校外实践基地存在的不足。第一,许多设计机构缺乏教学经验和组织能力,实践过程缺乏教学规范与实时监控。第二,实践课题依托企业经营及业务,存在较多专业以外的影响因素,不能保证导入课程的实践项目的专业学术价值。第三,对于获奖及申请专利的设计作品,实践成果产权不明晰,容易引发知识产权纠纷。第四,一般设计公司由于自身规模(主要是办公场地面积)限制,无法一次性接收以班级为单位的实践团队,而分散性的专业实践不利于统一的教学管理,并存在安全隐患。第五,教师的企业挂职锻炼中,往往由于企业缺乏对教师的实际监管能力,致使实践过程的管理监控处于真空状态,许多教师的企业挂职锻炼流于形式,无法达到良好的实践效果。第六,对于“企中校”形式的校外实训基地而言,企业自身良好的经营状态是维系实践基地效能的重要因素。打造一个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践平台,需要学校与企业双方在人力、财力方面的不断投入。但企业在市场经营和竞争中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一旦企業经营不善,势必直接影响实践基地的正常运营。
三、艺术设计专业校外自营实践基地模式的实施
基于以上情况分析,笔者认为,通过院校专业创办校外自营实践基地的模式,能够在融合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功能的基础上,有效地解决“校中企”与“企中校”实践模式中存在的诸多不足之处。所谓自营实践基地即在创意产业园等艺术设计资源集中区域选址,以学校为投资主体,以专业教师为管理运营团队,以专业骨干学生为培养对象,以实际设计项目驱动课堂教学,以提升艺术设计师生专业实践水平为根本目的,属于学校自有产权及管理权的艺术设计机构。自营实践基地并非传统的校办企业,不以盈利为根本目的,更侧重于建设一个真实且能有效监管的设计环境,通过打造设计精英团队,树立自身的设计品牌,形成专业特色等方式,达到增强实践教学效果和专业社会影响力的目的。实施自营实践基地模式并充分发挥其效能,必须完成以下四个方面的转变。
(一)实践岗位的转变。自营实践基地不同于一般实践教学基地,也有别于纯营利性质的校办企业。首先,自营实践基地以实体机构的状态承接社会设计项目,教师将实际项目引入课堂教学,学生参与项目的投入预算、成本消耗、最终盈利的全部过程。盈利虽不是创办自营实践基地的主要目的,但盈利过程本身却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在这一实践环节,对于学生今后创业过程中合理安排设计项目的运作流程,准确测算项目收支,维系设计机构健康成长,起到传统课堂教学难以达到的示范效果,也为学生今后进入设计机构管理岗位打下基础。其次,传统的艺术设计实践基地对于专业岗位设置较为单一,更多侧重于设计本身的岗位需求。但艺术设计属于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仅设计过程便涉及沟通、定位、策划、设计、执行等多个环节。自营实践基地不能仅限于打造一个校外的设计场地,更应根据设计项目的运营过程,设置客服、策划、设计、执行等协作部门,学生通过轮岗实习方式,熟悉艺术设计机构的岗位设置、协作方式,体验艺术设计机构中不同的岗位角色,寻求适合各人潜质的发展方向,达到毕业后就业岗位多元化的目的。 (二)教师职能的转变。参与自营实践基地的教师团队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具有较强专业设计能力与设计水准,且具有稳定设计业务来源的教师,以自营实践基地管理者、项目总监等身份,负责基地日常管理、设计项目引进、设计过程监控、实习师生的指导等工作内容。此类教师将作为自营实践基地的主干设计力量,承接大型政府与企业的设计项目,将专业教学队伍打造成为精英设计团队,通过项目产生的社会影响力,树立自身的设计品牌形象。第二部分是具有企业实践锻炼需求的新入职教师,此类教师主要承担两方面的工作任务:一是作为专业教师,负责学生的设计专业基础教学;二是作为自营实践基地的培养对象,参与各设计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并担任相应的功能角色,以提升自我的专业实践水平。针对专业教师顶岗实习,基地必须完善相关教师监督考核机制,确保顶岗实践过程的规范与效果。
(三)教学内容的转变。对进入自营实践基地进行实践的学生进行员工化管理考核方式,实践遵循“学习→见习→实习”的转换,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针对已具备一定设计专业基础的大学二年级学生,以“学习、见习”为主要目的,通过分解各设计项目中的子项目(如字体、标志、插图、招贴、包装等),将子项目带入对应的专业课程中,使学生在具有完整产品信息、明确客户需求及客观市场评价的前提下,完成各个子项目的设计任务,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单项设计作品的市场成熟度。第二阶段针对毕业班级,学生以项目团队形式,承担某个具体完整的品牌设计项目,实践过程贯穿前期沟通、项目洽谈、策划定位、成本核算、设计执行各个环节,这一过程占用课时较多,将以毕业设计形式实施,项目团队将之前所有的单项设计技能综合融入这一过程,实现“课堂→岗位、课业→就业”的无缝对接。通过这一阶段的实践过程,学生获得成熟完善并能够投放市场、产生效益的设计作品,成为实现就业的重要砝码。自营实践基地中开放式的课堂,也能让学生直接面对企业,在创作过程中向各用人单位展现不同的专业能力,使自营实践基地成为毕业生的就业平台。
(四)绩效考核机制的转变。在自营实践基地中,教师具有教学活动组织者与设计项目管理者双重身份,学生也具有教学培养对象与岗位实习对象双重身份,自营实践基地内的绩效考核机制必须对此做出相应调整。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获得课酬,学生完成课程作品获得学分,对于师生组成设计团队完成设计项目获得的收入,在扣除基地运营成本后,将以项目提成的方式对参与者进行分配。同时,对于具有高水准,在专业大赛中获奖及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力的设计作品,对项目参与者给予课时与学分上的奖励。在自营实践基地内建立一套完善的分配奖励制度,使经济手段成为师生积极参与设计项目、提升专业能力的催化剂。
四、结语
对于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而言,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目前国内艺术设计专业实践基地主要有与校外设计机构合办、教师私人组建团队与学校利用校内自有场地设备组建团队三种形式,而以学院为投资主体,专业教师直接参与企业的生產经营艺术设计校外实习基地的运作模式探索尚处于空白。自营实践基地模式的探索是进一步完善当前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方式的有益尝试,可以为艺术设计实践模式提供新的建设思路。一个成功的自营实践基地,对于学生而言,能够更为有效地缩短他们与社会的距离,促进专业实践的积极性,提高专业水准与岗位适应能力,完善学生从课业到就业的“最后一公里”行程;对于学校自身而言,为专业建设提供大量真实、有效的产教结合支撑案例,建设一支精英的设计教学团队,最终能够形成学院自身的设计品牌。
【参考文献】
[1]裴朝军.实现校企合作,提高学生应用能力——谈艺术设计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J].艺术教育,2011(9)
[2]郭晓霞.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2(33)
[3]邸小松.对艺术设计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8(12)
[4]张迪.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基地现状及问题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5(7)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立项课题“高职院校校外自营实践基地模式研究与实践——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广告设计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为例”(2017C533)
【作者简介】熊 璇,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高级工艺美术师,硕士。
(责编 苏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