湮灭与永生

来源 :陕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2633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一部名为《湮灭》的科幻电影大热,它设定的背景就是人类去探索一个被“闪光”笼罩的未知区域。《湮灭》讨论的核心问题只有一个:当意料之外的变化到来的时候,我们如何面对。“变化”这一概念始终位于科学幻想的核心,电影将其细化为三个角度:“折射”“分裂”和“湮灭”。
  从光的折射到基因突变
  “折射”是一个最适于银幕表现的视觉现象。在影片开始不久,当镜头第一次投向“X区域”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一片被包裹在七彩“肥皂泡”当中的森林。而当探险队的五位女科学家进入这片区域的时候,所有无线电通信设备都失灵了。对此,影片中物理学家乔茜的解释是,无线电波与光波一样,会在区域内部发生折射,因此不能够被正常接收。
  但这个科幻故事所试图讨论的,显然不仅仅是光线透过水杯这些日常可见的物理折射:它把这个概念拓展到了基因的层面上。我们知道,基因是一条拥有核苷酸序列的多肽链。大部分时候,基因靠自我复制来实现存续。但有时,基因在复制的过程中也可能发生改变,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基因突变。
  那么故事中所虚构出来的基因折射该如何理解呢?我们可以把基因的自我复制过程想象成沿着一个方向不断前行的一束光,当这个过程发生折射时,不同物种之间的基因便彼此交融。
  在这样的“X区域”里,人不过是诸多有待融汇的物种之一。在影片当中,物理学家浑身长出蔓藤,汇入到大片绿植中的时候,脸上的表情几乎是解脱的;而那个身体沿着泳池墙壁生长成诡异“壁画”的士兵,也被镜头刻意展现出了诡异的美感。作为人类的他们已经消失,留下的是变化之后的另一种形态,但生命毕竟得到了延续,问题在于,这是我们可以接受的吗?
  从分裂到永恒
  “分裂”同样是故事中反复出现的核心意象。导演别出心裁的地方在于,他将细胞分裂这一生物过程,与“永恒”联系在了一起。
  在影片的开始,生物学家莉娜在课堂上向学生们展示了一段细胞分裂的画面——那是一个癌细胞,提取自一位美国黑人妇女海瑞塔·拉克斯,由此得名为“海拉细胞”。癌细胞与正常细胞之间最为本质的区别就在于正常细胞会有衰亡的过程,但癌细胞却可以无限增殖。
  当细胞一分为二的时候,它的形状与数学上表示“无穷大”的符号“∞”极为相似。这个符号在影片中反复出现,实际上,这个图案有个专门的名字,叫作“衔尾蛇”。柏拉图将其描述为一种宇宙始祖生物,它的嘴巴衔着尾巴,象征着永恒的轮回。在更多的时候,这个符号都以简单圆环的面目出现,而影片在将其刻意扭曲成“∞”之后,象征意味已然呼之欲出了。
  我们此时必须接受,生命的变化实际上无时无刻不在发生。那么现在影片抛出了“永生”作为诱饵,代价则是自我身份的彻底消解。此时的问题又回到了“变化”本身:当这种变化导向“永生”的时候,是人类可以接受的吗?
  湮灭的隐喻
  此时,我们终于遇见了故事的第三个层次:湮灭。
  影片中心理学家文崔斯博士说:“自杀和自毁是不一样的,自毁是一种无法抑制的冲动。”湮灭与毁灭也是如此,毁灭意味着消亡和结局,而湮灭指向的则是物理意义上的变化过程。具体来说,物理学中的“湮灭”,指的是物質与其所对应的反物质在接触之后,物质消失、能量释放的过程。它的后果并非两种事物共同消失于虚无,而是由物质转化成了能量。在影片中,这种变化成了一种有力的隐喻。
  在影片中,进入灯塔直面外星生命的人类一共有3个,按时间顺序分别是女主角的丈夫、得了癌症的心理学家以及女主角本人。影片中的外星生命并无形体,那个最初浑身银色的人形生物不过是外星生命与人类接触之后发生的变化。这个变化便是“湮灭”:“身体和思想都将被分解成最小块,直到无一剩余”。在这个过程当中,不论是外星生命还是人类,作为旧的生命存在形式都将死去。在此之后,新的生命便从中诞生,它不但重新塑造肉体,也将延续记忆。
  在影片中这一过程并未发生在心理学家身上——永生的癌细胞打破了死亡的进程,湮灭的变化无法完成;女主角的丈夫在自我认知崩溃之后选择了自我毁灭,活着出去的那个新的生物尽管延续了他的面容和记忆,但也仅仅是在灯塔和其中的外星生命真正毁灭之后,才成为完整的个体;至于女主角本人,她的记忆时断时续,又在显微镜里两次目睹了自己细胞的改变,经历了一切之后,手臂上的文身清晰可见,眼睛也与她的“丈夫”一样发出怪异的闪光——湮灭已经发生,她既不是人类,也不是外星人。
  于是我们又一次回到了那个终极的问题。“人”这一生命形态,以及“我”的自我认知,都已经发生了彻底的改变:这种变化是可以接受的吗?
  克苏鲁与现代文明的恐惧
  无论是电影还是小说,其实创作者本身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回应,但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变化”已经在进行当中,无论我们是否已经做好准备。
  我们早已意识到,现今人类的躯体与完美的生物形态还去之甚远。诸如腹中的盲肠、眼中的盲点、扭曲的脊柱、分块的腹肌、外露的耳廓与鼻窦、与食道相邻的呼吸道,甚至是衰老和死亡本身,无一不是物种演化过程当中逐渐在人类身体上积累而成的种种“bug”——更可怕的是,基因工程的发展和生物技术演进似乎彰显了“纠正”这些错误的可能。从古至今,人类所追求的“永生”也许就在前方向我们招手了,我们是否真的意识到这意味着什么?
  人类科技飞驰向前的残影甚至模糊了关于“人”本身的定义,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后人类”日渐成为一个学术研究界炙手可热的课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要到哪里去?这些穷尽了人类几千年的智慧也无法得到解答的问题,在这日新月异的时代里,也许又会有新的答案。
  在科学飞速进步的年代里,有许多智者往往是通过书写科技所可能带来的灾难,以此来表现对这一知识系统的强烈忧虑。这就是“克苏鲁”文学文化所着力塑造的“恐怖宇宙”:“这个世界最仁慈的地方,莫过于人类思维无法融会贯通它的全部内容。我们生活在一个名为无知的平静小岛上,被无穷无尽的黑色海洋包围”。克苏鲁神话不仅仅是书写种种哥斯拉式的庞大怪兽,而是强调它们的形体和生存方式就与我们对“生物”的理解截然二致。
  正如我们现代人类的生活早已凭借种种工具超越肉体的限制一样,克苏鲁神话中怪物们的行为也并不受限于他们的肉身——实际上大多数作品当中,他们往往是以传说、遗迹和心理感应的形式出现。这种强调氛围营造和人类探索行动的特征,使得克苏鲁在近年来日渐成为许多影视和其他艺术形式所乐于采用的题材和风格。
  具体来说,这些作品都隐约暗示着一个极其庞大幽远的世界背景,人类以及我们所习惯的日常生活方式,仅仅是其中微不足道的边缘部分。其中的非人生物往往是强大的“巨大沉默之物”,对我们人类的存在毫无兴趣也并不在意。故事往往发生在人类试图去追寻和理解这些生物的过程当中,死亡和新生随处可见,但最大的恐怖,则在于对我们习惯经验的彻底颠覆。
  克苏鲁神话本质上是对当代科学发展的人本隐喻:我们并不知晓下一个科学发现将把我们带往何方,但对它的磅礴力量却有明晰的触感。洛夫克拉夫特在二战之初就已经去世,而他创作的影响仍在不断扩大。尤其在后来原子弹、基因技术和网络科技的发展面前,这种来自宇宙和历史更深处的未知存在成为一种愈发珍贵的体验。
  这种体验是非认知性的。当我们面对量子论或高维空间的困惑时,我们即便无法想象双缝干涉实验的内部机理、四维物体在三维世界中的投影过程,但至少还有数学作为描述和解释的工具。而克苏鲁神话抗拒提供理解这些非人之物的可靠路径,在他们面前,“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那种高扬的人文精神,反而被晕染上了夜郎自大的意味。人类真正能做的事情,是在彰显自己的好奇心与认知冲动的同时,保持谨慎,随时准备接纳全新的历史走向。
其他文献
红色熏染 筑梦成长  大山环绕,涧深溪长,民风淳朴,这是西乡东南隅最偏远的大河镇。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物质匮乏,经济落后,没有楼房工厂,只有勤劳朴实、吃苦耐劳、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乡亲们。我,就出生在这个年代这个镇上的小村庄。与众不同的是,我有走出大山的雄心壮志和奋斗不息的梦想。  大河镇是红色乡镇。作为在红色土地上生长的大河儿女,我从小就喜欢围着老一辈,听他们述说亲身经历或他们听闻的革命先烈的事迹。在
期刊
西安市长安区教育局举办“长安教育大讲堂”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为教师提供持续的专业培训,更是唤醒教师生命意识成长的大手笔,力图在长安这样一个正在走向都市化的区域里打造一种教师自觉成长的文化生态。大讲堂的举办本身就格局高远,气度非凡,每次走进讲堂的都是那些声名远播的名师,比如窦桂梅、李镇西。名师的影响力并不局限于对教育规律游刃有余的把握,更多的是对教育与生命无比透彻的理解。  长安区的同志几次邀我去听听大
期刊
世界上最美的景致都敌不过爱,归根到底所有的旅程都与人有关。在我们的生活中,总会踏上陌生的土地,呼吸陌生的空气,看过陌生的风景,再与那些陌生的人们擦肩,我们习惯将这样的经历称为“旅程”。  做老师,何尝不是一场别有滋味的旅行?我们用生命参与孩子们的成长,在他们最美的青春华年里,留下生命的印记,陪伴、成长、收获、感恩,做教师,就是做一个幸福的“旅行者”。在这场声势浩大的旅行中,作为一个老师,虽然才从教
期刊
11月15日,在美丽的珠海国际会展中心,第四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以下简称“教博会”)落下帷幕。此届教博会由教育部、广东省政府、九三学社中央、中国科协共同指导,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联合主办。以“共建共享教育创新成果,汇聚中国教育创新智慧,服务中国教育创新实践,发出中国教育创新声音,提供中国教育创新方案,影响世界教育创新趋势”为宗旨,力求指向教育内涵发展,实现教育政策、思想、
期刊
本刊讯 2018年,汉中市略阳县教体系统各项工作有力推进,呈现健康持续发展态势。  抓学校党建、促教育改革、促教育脱贫工作做法经验已经在全省打出了品牌,全省基础教育党建现场会在略阳召开以来,该县经验先后在教育督导委员会内参刊物《教育督导决策参考》,教育部、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扶贫办等门户网站及陕西省教育脱贫信息上登载,咸阳旬邑、宝鸡太白和市内兄弟县区先后到略阳考察学习。夯实控辍保学教育、行政双线管
期刊
学校的第一要务就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学校担负着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职责,而校园文化作为一所学校精神风貌的直接体现,对学生的身心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关乎学生未来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因此,学校应该将培育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做好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  近些年来,国家对乡村校园的投入力度不断增加,如今许多农村学校都有了新的教学楼和先进的教学设备,师资力量已有了长足的提高和进步。然而,乡村
期刊
本刊訊 近年来,兴平市教育局以创建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为目标,以发展现代化媒体教学和提升教师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为手段,不断加大教育信息化投入,切实强化安全网络保障,全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积极探索创新大数据应用,为实现兴平教育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  以“集中建设、城乡同步、资源共享”为原则,兴平市教育局统一规划方案,统一布局管理、统一实施建设,投入资金6900多万元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教育
期刊
10月8日,旬阳坝村七里沟组的村民林任芬家里来了几位特别的客人,他们与林任芬两岁半的孩子覃浩宇玩游戏,教孩子唱歌、跳舞,读画册,并跟林任芬嘱咐如何教孩子学习数字……近两个月来,林任芬家几乎每周都会招呼这几个“客人”,他们是宁陕县“养育未来”儿童早期发展活动中心的养育师,定期为偏远农户开展儿童教育“送教上门”活动。  率先在贫困地区实现15年免费教育的宁陕县在推进教育扶贫的进程中又有新举措,今年开始
期刊
在家中整理旧物,发现了几本泛黄的《小学生天地》《少年文艺》,在其中一本书的扉页有一行潇洒俊逸的钢笔字:多读好书开眼界,勤勉上进成良才。落款是:唐,2002。我猛然想起这是小学时的恩师赠送我的。  十几年前我在故乡一所特别破旧简陋的乡村小学寄宿,唐老师既要上课,还要照顾我们生活。  唐老师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教我们语文。他中等身材,瘦削的脸上颧骨很高,眼睛清亮温和。他的普通话不太好,带着方言的嗓子总是沙
期刊
本刊讯 11月6日上午,陕西省委教育工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进行第14次集中学习,专题学习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精神。省委教育工委书记董小龙主持学习并讲话。  会议全文学习了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民生相关内容、人民日报社论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以及省委书记胡和平同志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