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1917年美墨关系研究

来源 :历史教学·高校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ncech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1916年1月墨西哥反政府武装比利亚的部队袭击了美国边境。同年3月15日,美军侵入墨西哥围剿比利亚,激起了墨西哥民众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1917年2月在美军长期驻扎墨西哥也无法解决美墨之间问题的情况下,威尔逊总统被迫撤回了美国军队。尽管威尔逊本人是一位理想主义者,但是他在处理墨西哥问题时运用老师训斥学生的方式暴露了美国外交在理想与行动上的差距。
  [关键词]墨西哥革命,美墨关系,威尔逊,卡兰萨
  [中图分类号]K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09)08-0060-05
  
  1913年2月22日,墨西哥将军韦尔塔(Huerta)杀害了墨西哥民选总统马德罗和副总统苏亚雷斯,建立了军人政权。为了在墨西哥建立一个符合美国标准的民主政府,美国新当选总统威尔逊拒绝承认韦尔塔政府。1914年4月9日,墨西哥军队扣留了一艘正在坦皮科港加油的美国小艇上的水手。不过,墨西哥人很快就将他们释放并赔礼道歉,但指挥美国分舰队的海军少将梅奥却向坦皮科的墨西哥将军发出一份最后通牒,要求他在24小时之内“在海岸上一个突出的位置公开升起美国国旗,并用21响礼炮向国旗致意”。墨西哥将军根据韦尔塔的命令拒绝了这种奴颜婢膝的做法。威尔逊以此次事件为借口出兵墨西哥逼迫韦尔塔下台,7月韦尔塔流亡国外。1914年8月墨西哥立宪派武装控制墨西哥城,一年后美国政府承认立宪派领袖卡兰萨(Carfariza)领导的政府为墨西哥事实政府。
  
  一、比利亚(Villa)与美国边境袭击事件(1916年1月—3月)
  
  1 圣塔伊萨贝尔事件(1916年1月)
  美国对卡兰萨政府承认后,两国关系逐渐得以改善。为了进一步打击政治对手比利亚的势力,卡兰萨要求威尔逊政府允许其通过得克萨斯和亚利桑那的铁路运送墨西哥军队,这一请求得到美国政府的批准。不久,威尔逊向参议院提名亨利·P·弗莱什为美国驻墨西哥大使,而卡兰萨则提名阿兰纳多(1uredondo)为墨西哥驻美大使。
  然而1916年年初,形势突然发生变化。由于威尔逊对卡兰萨的承认,比利亚觉得自己被出卖,因此想方设法报复美国人,他希望通过挑起美墨之间的冲突将自己塑造成为抗击美国的民族英雄。1916年1月10日,一伙比利亚分子杀害了16名在墨西哥索诺拉州的圣塔伊萨贝尔(Santa Ysabe)工作的美国工程师。此外,比利亚的暴行还有其经济动机,1915年12月,比利亚曾要求美国铁路公司支付给他150万美元作军饷,但公司以资金不足为由拒绝了他的请求,因此他一直寻找机会报复美国人。
  虽然威尔逊本人不愿意派遣军队深入墨西哥,但他觉得不能够让凶犯逃脱惩罚,否则将会开启一个糟糕的先例,因此,威尔逊希望卡兰萨能够采取措施追击那些谋杀犯。于是,国务卿兰辛根据威尔逊的指示致函美国国务院驻墨特使约翰·R·西利曼,在电函中兰辛表达出对卡兰萨未能采取有效措施保障边界安全的愤怒,同时强烈要求卡兰萨派遣军队进入事发领域,以追踪和惩罚相关肇事者并保护其他矿工。实际上,卡兰萨在抓捕凶犯和保护外国人的生命财产上还是尽了力。卡兰萨的部队捕获并处决了几名参与圣塔伊萨贝尔事件的比利亚分子。此后,卡兰萨回应国务卿兰辛的呼吁,派出300余名步兵至美墨边境的一处矿区保护美国公民的矿业财产。随后,他又派出一支数量可观的墨西哥政府军来到索诺拉的雅基河谷地区,保护外国定居者免受当地雅基印第安人的骚扰。
  
  2 哥伦布事件(1916年3月)
  1916年3月9日大约500名比利亚分子再次侵扰了美国边界,他们袭击了新墨西哥小镇哥伦布并射杀了17名美国普通民众。为了将袭击者一网打尽,美军少校弗兰克。托普金斯率军追入墨西哥境内,直到当天下午,他才率部队返回美国。虽然托普金斯的行为确实侵犯了墨西哥主权,但墨西哥一方并无人细究。
  哥伦布事件在美国国内引起轩然大波,美国的报纸无一例外要求政府向墨西哥派兵并将相关凶犯缉拿归案,因为只要比利亚和他手下的暴徒依然逍遥法外,那么边境地区美国公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就无法得到保障。威尔逊总统认为在美国积极调停欧战之际,美国的国际形象绝不能受到影响,他从法国、英国和俄国那里获得了对于即将可能进行干涉的支持。此外,威尔逊的重要朋友弗兰克林·K·莱恩也力主出兵,他认为不对武装袭击做出反应将毁掉美国在拉丁美洲国家中的形象。在政府内部一贯持温和立场的约瑟夫,图玛尔蒂也开始对美国长期坚持的小心观望政策表示失望,他认为美国应该准备全面战争。当潘兴将军的讨伐部队越过美墨边境后不久,图玛尔蒂要求总统将对比利亚的追逐进行到底。牠指出假如卡兰萨阻扰美军的行动,那么美军应该采取“一切必要的行动”。如果不这样做,美国“将永远失去有效处理墨西哥问题的机会”。他还提醒威尔逊在墨西哥问题上的任何迟疑将使威尔逊失去连任总统所需要的选举人票。尽管压力很大,威尔逊仍对是否应该出兵犹豫不决,他很想确认卡兰萨的支持。在袭击发生的当天,兰辛会见了墨西哥驻美大使阿兰纳多,大使保证墨西哥政府支持两方拥有“追逐权”(right of pur-suit),即越境追逐武装分子的权利。3月11日,卡兰萨在会晤美国记者詹姆斯。卡森时宣称,他希望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相互越境权。
  
  二、潘兴的远征(1916年3月—1917年2月)
  
  1 美国远征军对墨西哥的侵略(1916年3月)
  美国政府根据兰辛对相互越境协议的解读积极准备了一支远征军。3月15日清晨,在美国政府未与墨西哥政府沟通的情况下,美国军队在潘兴将军领导下进入墨西哥境内。威尔逊是在自认为派兵不会引起两国冲突的前提下做出出兵决定的。在之前一封给约瑟夫,图玛尔蒂的私人信件中,威尔逊称他准备命令远征,但是在未得到事实政府的完全合作之前。他是不可能派兵进入墨西哥的。此外美国国务院官员和高级军官一致认为即使遇到抵抗,这些抵抗也只会是孤立和零星的,绝不会代表墨西哥事实政府的立场。当听说墨西哥驻帕勒莫斯(Palomas)指挥官允许潘兴通过他的驻地后,威尔逊总统感觉两个国家在跨界问题上已经达成完全的一致。
  可是当美军进入墨西哥后,卡兰萨发现美军的规模和装备远超出他的想象。与上一次托普金斯在哥伦布事件后短暂进入墨西哥追逐匪徒不同,这次美国人似乎准备长期留在墨西哥。卡兰萨对此异常恼火,他认为美国人的行为严重违背当初双方达成的相互间越境协议。3月19日,一份由墨西哥方提出的建议书送抵美国国务院,在这份建议书中,墨方要求越境的范围应在距边境线的60公里范围内,部队数量应控制在1000人以内,而且时间也应该较短。但是威尔逊总统拒绝了对美军所增加的各种限制。威尔逊的决定在相当程度上是基于对卡兰萨武装的不信任,他认为他们不具备击溃比利亚 武装的能力,他自信美国军队有能力摧毁比利亚武装并在边境地区恢复秩序,在美军完成他们的使命之前,威尔逊并不希望军队撤出该地区。于是,威尔逊命令潘兴继续其对比利亚的追逐,而不用理会具体的距离和方向的限制,他完全低估了卡兰萨对此产生的愤怒和墨立宪派内部持强烈民族主义立场的将领们的反应。
  此时卡兰萨发现自己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一方面他根本无力与美国这个北方最强大的邻国进行一场战争,而另一方面对威尔逊的妥协又必然削弱他在国内极其脆弱的民意支持,所以他小心翼翼地在两种极端状态之间寻找一条现实主义的中间道路。在公开场合卡兰萨发表了一系列态度强硬的声明谴责美国的入侵,同时他又私下与兰辛频繁接触以便双方达成妥协。卡兰萨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保证墨西哥人民对他的支持同时维护与美国的良好关系。他私下答应威尔逊总统将有足够的墨西哥武装部队被调往北部阻载比利亚。此外,他要求美国政府限制进入墨西哥的人数和他们可携带武器的种类,这样就会最终减少美国军队可活动的范围,并加速美军的撤军。3月27日卡兰萨提出一个正式的方案,在这一方案中,卡兰萨希望双方士兵越境天数不超过15天或者在袭击发生3天后不能发动追击。威尔逊再一次明确拒绝了这一可能在未来阻碍美军自由行动的计划,到4月1日,进入墨西哥的美国军队人数超过6675人,并进入墨西哥350英里。
  但是,由于国内的反战运动,美国人的干涉热情很快冷却下来,对事态发展的冷漠取代了狂热,关于干涉的新闻经常被报纸放在末版。美国军队原计划招募两万名志愿兵,可在事件发生10天后只招募了1269名。
  
  2 全面战争的边缘
  (1)帕罗事件(1916年4月)
  当局势朝好的方向发展时,4月12日发生的一起偶然事件再次加剧了美墨之间的紧张关系。这一天来自帕罗镇(Parral)的墨西哥当地民众向美国的一个140人的骑兵巡逻队开火,美国军队在遭遇一人死亡和多人受伤后撤出这一小镇。虽然很可能是墨西哥平民首先开枪,但卡兰萨仍然指责汤普金斯的巡逻队未能避开居民集中地,因此卡兰萨要求驻美大使阿兰纳多去说服或尔逊,如果美国军队留在墨西哥,那么类似的冲突以后很可能再次发生。
  受国内反卡兰萨情绪的影响,威尔逊对惩罚性远征的主要目的发生动摇。此时威尔逊总统已经将潘兴的远征看做是解决美墨之间一系列问题的一种手段。他希望利用美军直接保护美国公民的安全并迫使卡兰萨政府也采取必要措施来保护他们。此外他还希望通过美军对比利亚势力的打击来巩固卡兰萨政权,从而稳定美墨间关系。威尔逊深信墨西哥领导人卡兰萨对美国惩罚性远征的口头攻击只是为了迎合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而并非官方政策的阐述,然而威尔逊总统错误地估计了形势。首先民族主义是维持卡兰萨政权生存的一个重要支柱。对于美国入侵墨西哥问题上的任何妥协都会使立宪派政府失去墨西哥中产阶级和底层平民的支持;其次美国在墨西哥的公民对于美军是否应长驻墨西哥的问题也分歧严重。有人希望推翻卡兰萨政权扶植一个亲美的政府而另一些利益集团则担心替代卡兰萨的政府可能更糟糕更加激进。
  与此同时。美墨之间为减少彼此的敌对情绪展开了一系列外交谈判。5月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厄尔帕索(E1Paso)美国的斯格特将军和墨西哥陆军部长奥布雷根将军举行了会谈,但成果寥寥,美墨双方在关键问题上都坚持自己的立场。卡兰萨政府要求美国立即五条件从奇华华撤军,而美国则支持美军不设立具体的撤军时间表,只承诺在方便的时间撤军。
  (2)郎赫恩—西伯利(Langhore-Sibley)的远征(1916年5月)
  就在双方紧张谈判之时,又一次对美国边境的袭击事件发生,使得两国离战争更进一步。1916年5月6日, 75名墨西哥武装分子袭击了得克萨斯州边境小镇格兰泉(Glen Springs)和波奎拉斯(Boquillas)。他们杀害了三名美国士兵和一名儿童,并抓住数名当地居民作为人质。美军士兵在西伯利上校和郎赫恩少校的带领下进入墨西哥境内追剿袭击者并救回被抓人员。他们深入墨西哥境内达160英里后,就地安营扎寨。卡兰萨对新的入侵事件极为恼火。他认为美国对他应对袭击事件负责的指控是不公正的,因为即使美国军队也无法对付这些人;此外卡兰萨认为是在美国国内的墨西哥人挑起了事端。不久忠于卡兰萨的大约1000A的部队开始在墨西哥的阿兰德(Allende)集结。他们的使命就是防止美国军队的进一步南下。5月20日卡兰萨发出警告,如果郎赫恩一西伯利的部队不立即撤离,那么他的部队将消灭他们。5月22日威尔逊政府召回这支部队,危机才得到缓和,但是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因为潘兴的部队还依然驻留在墨西哥境内。同一天,卡兰萨的外交部长向威尔逊总统发出一份措辞极其严厉的电函,他在电函中指责美国在未与墨西哥政府就相互越境问题达成正式协议,并在未事先通知墨政府的情况下,向墨西哥派兵破坏了墨美之间一系列已经达成的协议,侵害了墨西哥的主权并且宣称美国向墨西哥增派步兵和炮兵的行为无疑是对全体墨西哥人民的挑衅。墨外长阿奎拉强调墨西哥的奥布雷根将军已经被要求不再允许任何美国军人再次由美国进入墨西哥境内,而且这一命令已经被传达到驻守在边境的墨西哥战地指挥官那里。他还指责美国一方面要求墨西哥保证边境安全,一方面纵容墨西哥反政府分子在美国的活动。阿奎拉部长在电函结尾处写道:任何进一步的流血冲突责任都在美国。尽管卡兰萨态度异常强硬,但他在诸多问题上仍然显示出灵活的姿态,他命令推迟征收有争议的矿产税,将自己手下一位年轻冲动的军官没收的7000头美国人所有的山羊和绵羊悉数退还。
  (3)局势的进一步恶化
  在6月连续发生的针对美国边境地区的袭击,减弱了这些合作努力所带来的正面效果。在一群武装分子攻击得克萨斯州小镇圣伊格纳西奥(San Ygnaeio),打死3名美国士兵并打伤7人后,美国的第三划、规模的远征军迅速进入墨西哥境内。虽然在第二天该部队就返回美国境内,但是这次越境事件给墨西哥普通民众的心理造成的负面影响却是巨大的。卡兰萨意识到美国不但拒绝撤回潘兴将军的远征军,而且还会在他们认为必要的时刻随时派其他部队进入墨西哥。卡兰萨明白如果墨西哥政府对美国态度不够强硬,那么他的政府很可能会失去墨西哥普通民众脆弱的支持。于是,他的具有强烈民族主义倾向的政府开始纵容其手下的一些过激行为。随着两国关系的日益恶化,6月中旬,美墨两国几乎陷入战争之中。6月12日卡兰萨手下的部分士兵装扮成比利亚分子袭击了美国边境。美军从被击毙的袭击者头目身上搜到了他的身份证明,证实此人为卡兰萨军队的比利亚雷尔(Villareal)上校。此时根据美国国务院的建议和海军部长约瑟夫,丹尼尔斯的命令,美国太平洋舰队的海军舰艇被部署到墨西哥沿岸各港口附近,以备在必要时 采取行动保护美国人的安全。16日,美军高级将领开始为沿铁路线由北向南全面入侵墨西哥制定详细的军事计划。17日墨西哥的锡那罗亚(Sinaloa)州单独向美国宣战;驻墨西哥港口城市马扎兰(Mazatlan)的墨西哥军人向美国军舰安纳波利斯号下来的小艇上的美国水手开火。6月21日美军上尉查理斯·T·鲍义德(Charles T.Boyd)带领一支规模较小的巡逻队进入奇华华的卡利萨尔(Carrizal)小镇,遭到数量占优势的卡兰萨部队士兵和当地平民的伏击,美军有12人阵亡,另有23人被俘。尽管威尔逊对卡兰萨释放战俘的意愿深表怀凝,但他还是坚持要求墨方立即释放所有被俘人员。此时美国各州开始征召国民警卫队并将其并入美国正规部队,但威尔逊拒绝向墨西哥宣战。1916年6月30日,卡兰萨出人意料地释放了被俘美军士兵。与此同时,新的证词到达威尔逊那里,美军路易斯·莫瑞(LewisMorey)上尉承认美军指挥官鲍义德上尉对美墨军队的冲突也需要承担责任,因为尽管潘兴一再要求属下避开卡兰萨的部队和亲卡兰萨的居民点,但鲍义德还是坚持率骑兵直接穿过墨西哥小镇。
  
  三、美墨联合委员会(1916年7月—1917年1月)
  
  由于美国方面并非完全有理而卡兰萨也表现出友好姿态,于是威尔逊的态度也开始变得缓和。此时的威尔逊需要找到一个既可以撤回潘兴将军的军队,又能够保证边界安全的方案。7月4日,机会终于来临,这一天卡兰萨给威尔逊一封超乎寻常礼貌的信件,在信中卡兰萨询问总统是否愿意通过直接对话或通过拉丁美洲国家的调停来解决冲突。威尔逊和兰辛拒绝由拉丁美洲国家参与调停。因为根据以往的经验,此类调停结果往往是不了了之,于是他们提议建立美墨联合委员会来解决边界问题。为了提高委员会成功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兰辛国务卿请卡兰萨为会议提出具体建议。兰辛很快发现卡兰萨的立场从斯科特一奥布雷根会谈以来未曾改变,卡兰萨愿意讨论的问题只有两个,即潘兴领导的美国远征军撤离墨西哥和制定相互越界权的具体规则,而兰辛认为在不解决促使美国出兵的根源问题前,讨论潘兴将军撤军的方式是徒劳无益的。这一观点似乎很有道理,但是卡兰萨决心捍卫墨西哥主权的坚定立场似乎更加无懈可击。美墨联合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于1916年9月6日在康涅迪格州的新伦敦举行。美国代表团主要成员是美国内政部长富兰克林·K·雷恩(Franklin K.Lane),而墨方主要代表是财政部长路易斯,卡布雷拉,谈判一开始就陷入僵局,卡布雷拉坚持双方应首先讨论美军从墨西哥撤军的问题而且在撤军完成前其他问题一概不予讨论,雷恩认为卡布雷拉的态度部分是真实而部分是为了拖延时间以等待11月美国总统大选的结果。在获得大选胜利后,威尔逊总统指示雷恩起草一个美墨双方都能接受的撒军计划。卡布雷拉于11月24日在草案上签了字,随后草案被呈送给双方政府等待批准,在此之前,雷恩要求卡兰萨以书面形式保证他将允许在随后的谈判中讨论结束墨西哥的无政府状态和恢复稳定的问题。卡兰萨不但拒绝任何承诺同时还拒绝接受卡布雷拉已经签字的草案。1917年1月15日,在互不信任的气氛中,该联合委员会被迫中止工作。
  联合委员会失败的最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威尔逊完全错估了墨西哥的国内形势,他认为卡兰萨绝望的金融困境将会迫使他同意美国的提议从而获得必要的货款。此外在新伦敦会议开始后不久,比利亚就在未遭遇大规模抵抗的情况下占领了墨西哥城北部重镇奇华华城和托雷翁,所有的一切似乎都表明卡兰萨的政权极其脆弱。然而这位墨西哥领导人巧妙地利用美国对墨西哥的入侵计划来抬高自己的威望,他坚决拒绝任何形势的妥协以突出自己的爱国主义,从而获得了其手下将领对他的绝对忠诚,他还从日本进口武器并强行从银行获得巨额贷款,与此同时,他还呼吁召开国民大会制定出一部新的墨西哥宪法。因此,在美墨联合委员会工作期间,卡兰萨的权力非但没有被削弱,还得到极大增强。
  当联合委员会停止工作后,美方成员建议威尔逊无条件撤出墨西哥,同时美国驻墨西哥候任大使弗莱彻应立即前往墨西哥城,他们认为美国这支庞大军队在墨西哥的驻扎不可能不引起邻国的担心。威尔逊接受了该建议,1917年2月5日,最后一批美国士兵离开墨西哥。
  威尔逊总统墨西哥政策的最大问题是尽管他想指导墨西哥革命,希望墨西哥领导人建立一个稳定的宪政制度,但是墨西哥的革命者们的想法则完全不同,他们的目标不是所谓的有秩序的投票制度而是彻底摧毁旧政权赖以生存的社会和经济基础。美国的投票制度、尊重私有财产和个人自由原则对于一个逐步摆脱半封建社会和经济制度约束的广大墨西哥人民来说是相当遥远的事情。威尔逊总统等人往往将卡兰萨等人的桀骜不驯归咎于他个人的无知、个人野心和对自由主义价值观的憎恶,而觉得有必要对他进行“教导”,这种将老师训斥学生的方式运用到外交上的行为,暴露了美国外交在理想与行动上的差距。威尔逊“在使(拉美)人民得到其自由的努力中;否决了他们选择自己命运的权利。
  
  [作者简介]朱适,江苏苏州人,南京大学历史系国际关系史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20世纪初美国对外关系。
  黄河,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国际关系。
  
  [责任编辑:柳文全]
其他文献
[关键词]冷战国际史,美国,解密档案,中美关系  [中图分类号]K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9)14—0012—05    同中国史研究相比,目前国内(也许对任何国家相关学者而言都是如此)世界史研究最让学者们挠头的,一是在资料尤其是档案资料收集整理上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二是资料必须首先认真翻译后才能加以利用。可信的汉译档案资料的相对缺乏,成为目前阻碍中国世界史研
期刊
庙会和戏场是中古时期民众娱乐生活的重要地点和场所。庙会起源于宗教活动,戏场发端于集体娱乐.庙会与戏场的结合表现了中古时期宗教活动世俗化的一种发展趋势,也是民众对休闲娱乐生活需求的一种必然结果。唐代是中古时期宗教发展的重要时期,全国各地佛寺、道观林立,庙会和戏场作为一种专门的娱乐场所迅速地发展和成熟起来。唐都长安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活动中心,寺庙宫观更是星罗棋布,庙会与戏场异常的兴盛和发
期刊
[摘要]如何引导银行资金投向农村,解决农村金融困境?民国华洋义赈会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它充当着银行资金流向农村的桥梁,通过将银行资金与自有资金搭成贷放,注资农村合作社,形成“银行——义赈会一信用社——社员”的贷放模式,进一步发展为“银行——合作社——社员”的放款形式。华洋义赈会在“资金归农”中所做的开拓性工作,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的资金匮乏,更为银行资金找到新的投资领域,并推动民国政府建立现代
期刊
19世纪前半期,随着条约恶劣的荒地以及西部旧土官统治区开垦事业的发展。出现了新的社会精英——以移民为主的土地开垦事业的中坚力量。与此同时,在处理纳税问题的过程中还出现了对地方官的治理积极提出各种问题的地方领袖。尽管这些新兴势力并没有获得科举头街,但对于陷入治理僵局的地方政府而言,他们的举动具有填补官方统治职能以及恢复人们对政府已经失去的信心的可能性。清朝政府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这股新兴势力的重要性,而
期刊
[摘 要]加拿大和美国间的不设防边界可以追溯到1817年由英美双方确定的《拉什-巴格特协定》。该协定是在1812—1814年英美战争之后,两国达成的有关五大湖流域非军事化的协议。在其后的执行过程中,该协定历经两次大的挑战,最后得以保留并存续至今。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和加美不对称双边关系的确立,协定的执行过程体现出更多的灵活性和建立在妥协、谅解基础上的原则性。《拉什-巴格特协定》为加美不设防边界的形成
期刊
[摘要]19世纪前期,为了满足民用国需,越南阮朝采取较为灵活的外贸政策,以对华贸易为主导,发展东南亚地区国际贸易,并与西方国家保持一定的通商关系,对外贸易一度较为活跃,但由于受自身社会经济结构限制和传统农本思想的影响,以及对西方殖民入侵的戒备心理,这一时期越南参与东南亚地区乃至世界贸易的程度和规模都极其有限。  [关键词]越南,阮朝,明命,东南亚,经济史  [中图分类号]K14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明清时期,迎神赛会屡禁不止的原因很多,经济原因却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16世纪开始的商业化促进了迎神赛会经济功能的深化,主要表现为:迎神赛会的市场功能不断强化,就业功能被广泛认可。市场功能的强化保证了商人对赛会的持续捐助,稳定了赛会的资金来源;就业功能被部分士人认可,并最终得到乾隆帝的承认,促成了乾隆朝“宽禁”政策的出台。由此,迎神赛会屡禁不止的现象演变为朝廷弛禁赛会的局面,反映了朝廷对民
期刊
马尔库斯·图利乌斯·西塞罗(公元前106-前43年)出生于奴隶主骑士家庭,自幼在罗马接受教育,年轻时便开始学习法律,在早年还曾游学雅典。出道不久,西塞罗在律师界就名声大振,旋即在政界崭露头角,最后官至总揽罗马军政事务大权的执政官。他为后人留下了《论共和国》《论法律》等著作。  现今政治法律思想著作都不能不提到西塞罗,西塞罗在政治思想史上的地位与影响,在于他是沟通古代希腊与欧洲中世纪、乃至近代的桥梁
期刊
1905年的废科举产生了影响深远的广泛社会后果。在乡村造成办学主体由私向公的转变,减弱了民间办学和就学的积极性。新学制对贫寒而向学之家的子弟有所排斥,导致乡村读书人数量日益减少、平均识字率逐渐降低。而乡民对新教育传播的“知识”却不那么承认,使新学生在乡村中不受重视,流向城市寻求发展。乡村读书人心态也开始转变,厌弃固有生活,甚至轻视农民。随着城乡的分离,在都市中游荡的知识青年和失去读书人的农村都成为
期刊
对于一个被公共化的共享概念,西方人权文化的历史背景不意味着解释的特权,既然人权被认为是普遍有效的概念,它就必须在理论上是开放的,在文化上不可以设限。天赋人权在理论合法性的失败,特别表现为它所包含的自毁逻辑。人权制度只能以公正原则作为唯一最高原则去定义人权体系,人权就是每个人能够被公正对待的权利。预付人权理论认为,每个人生来就获得人类预付借贷给他的与任何他人相同的权利,人权虽然不劳而授,但绝非不劳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