圭山精神的维度

来源 :滇池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471143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年前去访友,才一到朋友就兴奋的喊:“你来得正好,快来看看我这杆枪。”我疑惑的坐下,只见电脑中的一张设计稿,松涛掩映中,基座是一组雕塑,一面旗帜飘扬中,一支步枪高高竖起,气势磅礴中直插苍穹。见我疑惑不解,朋友解释说正在设计圭山起义的雕塑。当时有点懵以为朋友说的圭山是龟山,就随口问:“龟山在哪里啊?”朋友答道:“石林”。这么近?石林离昆明,不过几十公里而已,一下子没回过神来,战争曾经离自己这么近?朋友继续兴奋的滔滔不绝:“这是一支人民的军队,圭山起义,可是打响了云南反蒋斗争的第一枪哦。”就这样,圭山的记忆和关于圭山的零星信息,蛰伏在了记忆深处,等待着,在某个时刻,重新走出来。
  2019年的夏天,我随着昆明部分作家采风来到石林,当听到我们采风的下一站要去的地方叫圭山的时候,关于圭山的记忆,像道闪电“啪”一下子从脑海里跃了出来,这个圭山会不会是我认识的圭山呢?有点按捺不住内心的小兴奋,我赶紧致电朋友,问起他雕塑的情况,开始时,朋友很诧异:“你一个人跑圭山去干嘛?”随即跳起骂:“之前我邀请了你几百次,你都不去,这次偷偷跑去,你要去圭山为什么不让我当向导?”只得歉意地笑笑,人和人的遇见需要缘
  分,人和山水的遇见,同样也需要缘分,这次,和圭山的缘分足了,得以圆满,所以,也才有了这次的圭山之行啊。
  想象中的圭山,应该是像个高大威猛的高原汉子,有着结实宽厚的肩膀,黑黑的面容,目光里露出坚毅果敢来,现实中的圭山,除了植被葱笼之外,甚至于有些羞涩与温情,一点也不高大威猛,没有名山大川中的豪迈气魄和幽静险奇,很难想象当年曾经从这里,从这样的一片貌不惊人的丛林中,打响了影响了云南解放战争的第一枪。
  说到圭山的历史,在中国近代史上,可谓是响当当啊。1924年,石林革命先驱者张炽、杨一波、徐景瑚到北京求学,目睹了祖国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也意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有了这样一份清醒的认识之后,三人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张炽作为云南省特委委员与赵琴仙一同到路南(今石林)召开大会宣傳党的主张。随后中共云南省临委书记王德三、陆良起义主要负责人吴永康先后深入到路南圭山地区进行社会调查。到了 1938年,石林迎来了一个巨大的转机,这个转机也为将来的圭山“人民的军队”,奠定了重要基础。就在这年,云大附中搬迁到了石林,杨春洲、杨一波、李公朴、闻一多等许多爱国学者和地下党员云聚石林,传播抗日民主进步思想,在石林广大青年中播下了革命的火种。也是在这一年,彝族人何现龙从延安抗大毕业,受中共地下党的派遣,于 1939年回云南,到南盘江两岸开展武装斗争的准备工作,组织发展培养军事骨干,收集武器弹药等,为开展武装斗争创造了条件。到了 1946年,省工委派毕恒光回到石林负责党的工作,毕恒光以教书为掩护,走村串寨,宣传发动群众,组织革命骨干,逐步形成了以维则为中心的革命工作据点。逐步扩展到糯黑、海宜、跃宝山、北山、南大村、大屯村等地。
  同年,何现龙在省工委指示下收集枪支弹药,在抗日爱国将领张冲的支持下,逐步在上蒲草村、矣维哨、普拉河等地建立了秘密武装组织,为后来的圭山起义,做了积极的准备。
  1947年 12月,中共云南省工委扩大会议决定在路南圭山首先发动武装起义,自此拉开了圭山起义的序幕。圭山地区的各族人民拿起枪杆子开始闹革命,创建和巩固发展了圭山革命根据地,1948年 3月组建了“一支人民的军队”。1948年 6月,“一支人民的军队”改编为“云南人民讨蒋自救军第一纵队”,1949年 1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桂滇黔边纵队,1949年 5月,改编为滇桂黔边纵队。
  怀着一份崇敬和激动,来到圭山革命纪念塔前。高高的塔基掩映在绿树里,一颗红色的五角星在蓝天下,愈发的耀眼,在纪念塔前,遥想着当年这里的风起云涌,遥想着那清脆的枪声,还有那朱家璧、张子斋、祁山、何现龙等人的身影,从这里打响的第一枪,加速了云南和平解放进程。这里,也是革命的先驱者们,在云南革命斗争史上写下的最为光辉的篇章。
  就是这样的一支“人民的军队”,来自人民,在石林圭山这个地方,实现了精神上的一个高处,一种敢为人先的壮举,一种炙热的爱国情怀,让圭山精神的维度,不断的扩展开来,让圭山的精神,永存史册。
  顺着“边纵”辉煌的历史脉络和足迹,从圭山来到糯黑村,这个以石头而闻名的彝族村寨,在解放战争时期是“边纵”司令朱家璧等同志在此整编部队的地方。这里现在还保存着边纵司令部的旧址。村子里的老学校是 1927年张冲将军曾经居住过的地方,解放前曾经是中共陆良地下党的联络点。这里,还有一处叫王家大院的地方。王家大院作为石头寨唯一一个民居特色保护完好、革命历史悠久的石板房院落,具有无可争议的唯一性和独特性。解放战争时期,“边纵”司令员朱家璧和原全国政协副主席时任云南省政府副主席的张冲曾带领边纵小分队在圭山一带开展游击战争,期间就住在王家大院。王家大院也从一个普通民居,上升到了有历史意义和有了红色记忆的地方,时时接待着一波又一波的来访者。
  糯黑村的历史,可追溯到 600多年前的明洪武年间,闻名世界的石林风景区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这石头也是石林的一大特色,丰富的石头资源,让这个叫糯黑的石头寨原住民们就地取材,把石头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筑城垒墙,遮风挡雨,石头墙、石板路、石板广场、石磨、石碾、石台、石房子,甚至于猪圈也是石头垒成的,一座石头城,历经 600多年,到了今天,还熠熠生辉。
  一进村子,触目所及之处,无一不是石头,村里的道路,是一块一块的石板铺就而成,村里的民居,也是一块一块的石头筑成的石板房,就连围墙,也是一些不规则的石头垒成的。这些石头,见证着糯黑村发生过的每一桩或奇迹或平凡的大小事件。
  顺着石板路,在村子里转转,下午的阳光,像撒花针,扎得裸露的手臂生疼,随处可见的石头墙透出古意,拿了手机,随意一拍,都是大片的感觉,路边,一株高大的杏子树上,结满了杏子,黄灿灿的,想起了苏轼的这首: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这小小的青杏子经过了一个春天的生长,如今已经成了大大的黄杏子了,站在杏子树下,使劲的吞了一口口水,杏子太高,吃不到,看看总可以吧。同行的村里人跳起来,摘了几个,赶忙接了过来,迫不及待的一口下去,我的那个天啊,酸得我直皱眉,真是提神醒脑啊。
  今年云南干旱很严重,石头城也没能例外,在村里的一道围墙边,爬满了粉色的蔷薇花,远远的看过去,星星点点的红或者粉红,欣欣然奔过去,却发现枝头正在绽放的花朵已经枯死在枝头了,一朵朵的蔷薇还没来得及完全盛开,就像突然遭遇横祸的少女,抱死枝头,一副依依不舍的感觉。心下有些惆怅,再仔细看,蔷薇的藤有的都干死了,剩下的也是奄奄一息。多期盼能来一场雨,救救这些花朵们。突然又想到了圭山,那些个在圭山上拿起枪的人,不正像是一场及时雨吗?把云南人民的解放之花,浇灌得更加鲜红了。
  在一个十字路口,一块《盘江报》旧址的指示牌引起了我的兴趣,我住在昆明的盘龙江畔,见这盘江二字格外的亲切,有时候我会把盘龙江简称为盘江,不晓得这盘江可与我的盘江有什么关系?经过了解,才知道此盘江非彼盘江,在云南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张报纸《盘江报》就在糯黑村这里诞生的。1947年 8月,庄田任粤桂边纵队司令员。后转赴滇桂黔边区,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司令员,在环境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他率前委机关和一支精干队伍挺进云南省南部等地区。于 1949年 2月在中共路南县工委圭山额冲衣举办了干部培训班,庄田司令员亲临干训班给学员讲课。司令部曾经还驻扎过大糯黑村,在此期间,他紧紧依靠当地党组织和革命干部,深入发动群众,发展人民武装,建立人民政权,创建革命根据地。指挥部队作战,粉碎了驻云南省国民党部队的大规模军事“清剿”,巩固和发展了边区革命根据地,使所部由一千余人发展到三千余人,配合主力部队的行动,为解放圭山解放云南和解放整个大西南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司令部驻扎在糯黑期间时,创办了《盘江报》,每月一期,每期印发 900——1200份,发行到边纵二支队各单位,弥泸地区各护乡团、游击队,以及所属各县,通报各县群众革命活动、对敌斗争、建政情况等等,是当年边纵部队驻扎在糯黑村的临时新闻单位。创作于这个时期的《圭山游击队歌》也随着《盘江报》而家喻户晓,如今“盘江报社”旧址现仍保存完好。《盘江报》传播的是精神上的食粮,当年的《盘江报》,犹如黑暗中的明灯,不知道为多少民众送去了希望啊,给予了多少人精神的力量,透过这张报纸,圭山精神的维度也再次得到了扩大和发扬。
  糯黑村穿过了风云激荡的岁月之后,迎来和平。厚重的历史和独特的民俗文化,吸引了大批的画家、艺术家以及摄影爱好者们,糯黑成了和平时代写生和摄影的天堂。最初,一批画家来到糯黑,在这里随处是美景的地方,画家们用自己的画笔将糯黑再次渲染,糯黑也成就了周刚、谢江水、张晓刚、毛旭辉等知名画家,让他们一跃成为国内顶尖的画家。摄影师们用相机镜头定格糯黑的景致与精致,让糯黑从一个小山村,走到了云南以及全国更多人的眼中。随着云南大学、云南艺术学院、西南林学院等高校学生的实习点在糯黑挂牌。前前后后上万名学生到石头寨写生、体验生活,创作了一大批深具影响力的独具民族特点的画作,人和村寨,相互成就,相互依托,相互成全,使得古老的糯黑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
  从石林归来,这和圭山有关的一切,一直盘桓在脑海,战争,早已经成为过去。在这安宁祥和的日子里,我们享受着和平的恩宠,透过一丝缝隙,再来窥视那一段和圭山有关的历史,再次透过历史的硝烟,回望圭山精神。圭山的精神,到底是什么呢?怀揣着这个问题,我拨响了朋友的电话,朋友说圭山的精神,就是四个字:敢为人先。的确,这圭山第一枪的打响,就是敢为人先。也正是有了这敢为人先,才迅速的推进了云南解放的脚步。在和平时期的敢为人先,糯黑才有了民族团结示范村、阿诗玛民族文化旅游生态村、市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以及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世界大会五个学术考察点之一。
  也就是因为传承了圭山精神的敢为人先,糯黑一路高歌猛进,成功创建为云南省卫生村、国家级生态村;2013年成为昆明市首批外事接待点。近年来先后又被列为昆明市文化旅游特色村、昆明市民俗文化生态旅游村、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阿诗玛文化传承点、石林糯黑彝族文化保护区、昆明市文明村等。2013年 9月,糯黑村被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公布为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单。2015年创建为云南省文明村,被云南省科技厅命名为第十批“云南省科普教育基地”。没有这种敢为人先的精神,哪里会有这么一块块闪光的招牌呢?
  朋友继续兴奋地说:“不是每个人都有这份幸运来走进圭山的,我很荣幸,能有这份幸运,用艺术的形式来讲述圭山故事,到我老了的时候,我能带着孙子,来到圭山起义的雕塑前,自豪的告诉他,这是你爷爷我做的。”听完之后,很是动容,每个人和圭山的交集不同,但是圭山精神同样影响着他们乃至他们的下一代,我想,这也是精神能够生生不息的道理吧,圭山精神的維度,不会随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而结束,而会随着圭山精神对人们的影响,多维度多角度的延续下去,生生不息。
其他文献
一  一天清晨,刘勇先用卷纸,接着用湿厕纸拭净屁股,拉上内裤和睡裤,从马桶上站起,挤出 3滴洗手液,洗净双手,擦干,发现自己被反锁在了卫生间里。  他用右手往下压门把手,往怀里拽,这个动作他重复过上万次,每一次,“咔哒”一声,门应声而开,他像个没有血气的幽灵,飘出卫生间,飘进空无一人的客厅。这一次,门不听话了。他又试了一次,门依然紧闭。他吃惊地盯住门,盯住门把手。被铝合金分成 6格的毛玻璃,银光闪
期刊
1  人在世最大的幸福感应该是那四个字的表述——安居乐业。为此,我搜了“安居乐业”这个词组的出处。《后汉书·仲长统传》写到——安居乐业;长养子孙;天下晏然……  2  我是1984年的秋天进入昆明城的,上大学。四年后,1988年大学毕业后我留在昆明工作。其后,人生之旅便是顺其自然地恋爱结婚生育。  工作十年后的1998年,我从内心里开始认同昆明是“我的城”,因为在这个城里我有了一个配套房,一个居所
期刊
1  老书记披着大衣,双手背在身后,踩着薄霜,咔嚓咔嚓走进小露家。大白哦啾哦啾叫着迎了上去,排开翅膀,抻长脖子,脑袋潜伏着,像挺着根长枪,挡在老书记面前。这场面,小露上礼拜还在作文里写过。作文的题目叫《我家的大白》,她形容大白是位威猛的将军。将军这天早上吃了大亏,老书记一矮身,长脖子就被他捏在了手上。老书记拎着它,走到院子里,咳嗽几声。  奶奶正在上香,知道是老书记来了,把香插上神龛,连揖都顾不上
期刊
应邀参加“我们的脱贫故事”主题采风活动,我被分配到寻甸小组。出发的那天,昆明城区下起了雨。对于久旱的昆明而言,这雨带给人们的心境却是灿烂而明丽的。我承认我是带着一种近乎于爽爽朗朗的心情踏上去寻甸的旅途的。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收集故事的活动总是那么激动人心,一路上,我都在跟来自于市文联的作家段爱松愉快的交谈,时不时还开开玩笑,我们浑身轻松的模样,更像两个在城里挣到了工钱的农民工,踏实而自在地进行着一次
期刊
翠湖  早上,出连云宾馆,进斜对面的一条小街,买了一个从皮到馅都不及大理的饵块,转身回到通向翠湖的大道,边走边吃边看街景。晚间同《滇池》杂志社的张庆国、李小松先生吃罢饭出来,李先生说翠湖和圆通寺离这里很近,并指明了方向。翠湖和圆通寺在宾馆的左右侧,绿荫里下一段斜坡,便是翠湖。昆明是座阳光和鲜花绚烂的城市,九月底,翠湖的荷花还在开放,晨练者如初秋的落叶一样遍布湖岸。走到一棵苍郁的古滇合欢下,站在树下
期刊
1  西山睡美人躺在浩大滇池的眠床之上。云气鼓荡,山势谲异,烟水迷茫。远处烟火似城,雨村如梦,山色荡虹影,灯火入荒烟,滇池真如海,神在云水间。  这是云南雨季到来的雨,密集迅猛,植物疯长。特别是巨大的热带植物,张扬着它们奇怪的枝叶。但又似乎有江南的雨韵,不过那种暮色到来的凉寂却又是高原特有的。  我被草海大坝的壮观和宽阔镇住了,这相当于一个2.4公里的广场,石板铺路,路灯像莲花瓣,也像海鸥的翅膀,
期刊
从滇池方向刮来的风,异常的神速、猛烈、固执。有时像电视屏幕上飞奔而去的一头猎豹,听到吼声时早已不见了踪影;有时像怀了深仇大恨,钉住一棵树不依不饶地摇搡,大有不把树杆摇得腰肌劳损绝不罢休的狠劲儿,让人胆寒;有时呢,又像历经千山万水取得真经回来的高僧,颠过来倒过去嘤嘤嗡嗡地反复吟咏,该是在祈祷来年的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七星高照吧。  再过十来天就要过年了,这天中午我正帮着父母打扫家里的卫生,听到这不同寻常
期刊
为更好展示嘉风采,提升嘉知名度、美誉度,推动文学发展,经研究,决定举办双柏嘉首届“”杯全国农民诗人诗歌作品大赛。大赛由楚雄州文联、楚雄州作协、双柏县委宣传部、双柏县文联、嘉镇党委、政府主办,《滇池》杂志社嘉蚕桑诗社承办,受到了全国文坛文友的广泛关注。  大赛自2019年7月2日发布征稿启事启动以来,大赛组委会共收到全国100多名农民诗人朋友提交的100多件作品,这些作品反映了双柏县嘉的自然风光、厚
期刊
公元2003年4月,即那场全民抗击“非典”的特殊期间,彭老曾有过一次为期四天的宜良县之行——应邀参加第二次岩泉文学笔会,并在随后很短的时间内一气呵成,写下七篇一组关于岩泉、关于宜良文学和他对文学后辈寄予殷切希望的散文佳篇。这在彭老晚年岁月中,可算是极为珍贵的一段文学情缘。而我,则有幸即此而首次拜识彭老,从始至终见证了期间的一切,数日朝夕相处,亲聆謦咳,从此与彭老结为亲密的忘年之交,深得他的关爱与指
期刊
一  这个是桃树,明年就会开花,后年就可以吃桃子了。父亲指着面房后的几株小树说。  桃子。我咽了咽口水,桃花湾有一株清水梨树,每年都会结很多梨子,快成熟的时候,我们姐弟几人,会轮换着守在树下,防止被人偷摘。桃花湾除了梨子,还有核桃板栗,可远处的大村,那是什么果树都没有的,我们要防备的,就是大村的小孩。桃子我自然吃过,桃花湾名副其实,正房后一排的桃树,但是那些桃树是爷爷栽种,属于桃花湾所有人。我们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