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学视野审视儒家文化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6293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儒家哲学、儒家文化一直是中国哲学、中国文化的研究重心,特别是对于孔、孟、荀的研究,更可以说具有基础性的地位。王杰先生的新著《儒家文化的人学视野》以早期儒家思想为自己的研究课题,并不使人感到新颖,但是从人学视野,对早期儒家文化重新作出解释,以至重新给予检讨,不能不说作者具有独到的眼光。仔细想来也确实如此。虽然对于什么是人学,学术界尚有争议,但是儒家,特别是先秦之孔、孟、荀,其思想主要是围绕“人”而展开的,其学都可以名之为“人学”,恐怕不会有什么异议。
  世界各民族的发展初期,都曾经历过对于神的无上崇拜的阶段,中华民族也是如此。至殷代,神的绝对权威开始出现动摇,“民权”意识开始觉醒。到了周代,神人关系之中,人的地位更进一步增强,其最主要的表现就是明确提出了“敬德保民”和“以德配天”的思想。周人之所谓“德”,泛指人的善行,德是联结神与人的纽带和中枢。春秋时期,更出现了“重人事、轻鬼神”、“天道远、人道迩”的思想。作者运用大量的历史资料,详细论证了“人”怎样一步步摆脱神的束缚而走向独立,而越来越引起思想家们高度重视的历程。这既是中国当时的社会历史现实,也是孔子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孔子对天命、鬼神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究其实,是为了模糊淡化人们对于天命、鬼神问题的关注,而使人们的注意力集中于“人事”方面。孔子于人性也少有论及,其讲得最多的还是人,讲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然而孔子之论人,是通过对于“仁”的论述而体现出来的。作者通过对孔子之“仁”的仔细辨析,认为孔子所讲的仁,是一种服务于“理想人格”的境界。孔子提出仁的目的,是为了给人们的自觉意识树立一个目标,使人们在人格修养上向着好的方向、向着完善人格的方向努力。在孔子人学思想中,仅次于仁的范畴是“礼”。作者认为,孔子之所谓“礼”,涵盖了从政治制度到个人道德修养,从国家大事到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仁与礼,在孔子思想中是互为表里的。如果说,孔子之人格理想在于实现仁,那么,礼则是孔子理想人格修养的重要手段之一。仁与礼,共同构成了孔子人学思想体系的基本结构。这些论述,都是非常之中肯的。
  如果说孔子对性与天命有语焉不详之嫌,那么,孟子在这两个方面则说得清楚明白多了。孟子并不否定命,强调应当知命,但孟子更强调“立命”、“正命”,强调“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强调应当“修身以候之”,也就是说,孟子并不否定自然,但却更强调人为。人性学说更是孟子人学思想的基本点,孟子人学思想的理论大厦就是建构在人性论的基础之上的。孟子把人性规定为人与动物本质区别,规定为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特征,从这一高度出发,孟子认为人性善。孟子人性善的理论是孔子“为仁由己”思想的进一步深化,其根本目的是为人的修身养性确立理论上的根据。所以孟子的人性论在整个儒学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与孔子一般地讲仁、一般地提倡仁不同,孟子更具体地讲“仁政”,大力提倡“仁政”。作者认为,儒家人学思想作为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有两个最基本的概念,一个是孔子提出的“仁”,另一个是孟子提出的“仁政”。这两个基本概念,从内在的道德修养到外在的社会理想目标,共同构成了儒家思想的逻辑起点,从而为中国未来文化之发展指明了方向。
  与孟子不同,荀子以“性恶论”作为自己思想的逻辑出发点。如果说,孟子主要发挥了孔子学说中“仁”的部分,那么,荀子则着重发展了孔子学说中“礼”的部分:如果说,孟子人学的重点在于儒家的“内圣之学”,那么,荀子人学的重点则在于儒家的“外王之道”。他们共同构成了儒家的“双峰”。从学术史来讲,荀子的主要贡献在于使儒家人学思想的实践性大为增强。在天人问题上,荀子主张“明于天人之分”,主张“制天命而用之”。作者认为,荀子之天人论,并不是要将人与天对立起来,恰恰相反,其目的是为了使人在认清“天人相分”的基础上达到与客观外界的协调发展,“知天”是为了更好地“用天”。这一结论可以说抓住了荀子天人论的本质。在人性问题上,荀子主张用外在的道德秩序来制约和规范人性中“恶”的成分,通过“化性起伪”的工夫,使人性得到彻底的改变。荀子于各家思想既有批判,亦有继承,是中国早期思想文化之集大成者。
  作者认为,《大学》与《中庸》当成于战国末期或秦汉之际,且非一人之作,而是多位儒家学者共同努力的结果。《大学》明确提出了两条最基本的儒家人学思想原则,即“三纲领”、“八条目”。这两条思想原则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对儒家理想人格的修为之道进行了从内到外的总结,这种概括性的理论总结表现在纲领式的描述与表达上,这些描述和表达既体现了个体的行为准则,又是个体修为追求的价值目标,同时还是进行治理国家的最一般准则。《中庸》的人学思想则以“内圣”之修养论为主要内容,阐述了“诚”在内圣之道中的关键作用,它不仅在理论上支持了儒家理想人格的修养论,而且从实践上给人的道德修为以指导。作为儒家人学思想的一部重要著作。《易传》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对“圣人”、“君子”的解释和说明,对先秦儒家人学思想中理想人格作了总结与概括;二是在对人的价值的规定性上,把握了人是自然界的产物这一根本特性,处处以自然之运动规律即天地之道,来解释和规范人道的各个方面。作者认为从这一方面讲,《易传》天人和谐思想并不侧重于研究天,而在于通过天来研究人、规范人、引导人的各种活动。这些论述无疑也是非常之中肯的。
  本书通过对中国早期儒家人学思想的反思和评述,旨在对我国的人学思潮研究提供某种借鉴。全书资料丰富,推理论证严谨周密,是一部言之有物而又饶有兴趣的学术著作。
  《儒家文化的人学视野》,王杰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10月版,22.00元
其他文献
近些年来,学术界的各种丑闻越来越频繁地见诸报端,广大读者已经敏锐地意识到,当前的腐败正在向着神圣崇高的学术领域长驱直入。这样下去,我国的精神生产和文化建设实在堪忧。例如,今年湖北省社会科学1994—1998年优秀成果奖政府奖的评奖活动、尤其是其中的哲学社会学组的评奖活动,就是学术腐败在政府评价体制中的一次公开的粉墨亮相。在本次评奖过程中,评奖主持人和个别评委利用职权,在哲学社会学组把一场严
期刊
(9)正面辨认  一个术语让人如此折腾,不知他们西方这二百年来是否有过。  通常设想,在他们,这种事,大不了是几个国家语种彼此间语音转写而已。大致相同的历史背景,久矣夫所处相近的环境,共同面对的现象,恼人的同类型问题,语系不同也言语风习相近,思维结构机制接近,术语能指所指几乎多不待言传而易沟通领会。有的暗转就可了之,需要明转的也不待多折腾。  如今狭路相逢,认真较劲,连累我沈恒炎、燕宏远二君编《国
期刊
去年刘小枫先生在北大等校讲演尼采的思想与接受,很是成功,颇引起了大学生们的欢迎。但他到底讲了哪些独到的精神体认,我们无从得知。个别刊物报道了只言片语,读者自然不能从中发现丰富的价值。当我在刚刚踏进新世纪的门槛时,意外得到一本真正的新书——《中国大学学术讲演录》(广西师大出版社2001年版),里面刊发了刘小枫的3万多字的讲演全稿。我很快就读完了这篇精彩的讲稿,感到一种特别的喜悦。作为研究西方思想的学
期刊
熟悉黄裳先生作品的,想来都知道先生于文章结集之事颇为矜慎,这回的《春回札记》篇幅近四百页,新章旧作率多前所未曾收集者,其价值不问可知。  近些年来,四十年代的书报每有重刊重印者,黄裳先生当日的文采风流也因之偶然再现,像《蠹鱼篇》和《万象》杂志的选本中就有先生以笔名发表的作品,单以文章论,似乎较其时纪果庵、周黎庵等所作略胜一筹,然而先生似乎对这些文章不大认可,从未加以理董,殊为遗憾。收入《春回札记》
期刊
伦纳德·史莱因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位外科医生,业余爱好艺术,特别是绘画。1979年上半年的一天,他带12岁的女儿去参观纽约市的现代艺术博物馆。史莱因医生的打算是,想让女儿一开眼界,见识人类文化遗产的若干出色代表。  边走边看,史莱因医生试着努力激起女儿对伟大画作的崇敬和兴奋,女儿一个劲地问个不休,让父亲解释为什么这幅画是“杰作”,那幅画是“瑰宝”,面对一幅幅印象派、立体派的现代作品,医生也感到难
期刊
《回归五四》这本书是早就翻过,但却是一直到最近才认真读过的。  如果再收入舒芜1955年所提供的当时妇孺皆知的《关于胡风反党集团的一些材料》,应该说,《回归五四》这本书将是一部具有特别意义的历史文献。从这本书中,读者将不难看出,舒芜是怎样从一个追随时代进步的知识青年,在胡风、路翎等师长朋友的引导下,成为积极参加四十年代启蒙运动的思想斗士;又是怎样在遭受挟政治威权的理论打击后,在五十年代决然否定过去
期刊
去年7月中旬,老作家梅娘要去加拿大居住一段时间,就便顺访温哥华,参加卑诗大学特意为她安排的东北沦陷时期女作家座谈会。我前往她那小小的两居室话别。闲谈中,她告诉我,她翻译的《中国的光荣与悲哀——评赵树理》玉川大学出版社,1979一书,出版了。听到这个消息后,我的高兴并不亚于她。  我知道,解放初期的一段时间里,她与赵树理过从密切,有过思想上的碰撞。我编《梅娘小说散文集》北京出版社,1997时
期刊
“北地冱湿的高丘,寂立着一棵孤松;皑皑的冰雪蒙头,他立在那里做梦。它梦见远远东方,那儿有一棵棕榈,立在如焚的坡上,伤心地默默无语。”  这是四川籍创造社、浅草社诗人邓均吾(1898—1969)早年翻译的德国著名诗人海涅的名诗《松》。原诗是海涅诗集《抒情插曲》(1822—1823)中的第35首,曾被众多作曲家谱成乐曲,邓均吾用优美的韵律、隽永的译文准确地传达了海涅诗歌的意蕴。  为纪念
期刊
读了三联书店新版《黄仁宇作品系列》中的后三本——《关系千万重》、《地北天南叙古今》和《放宽历史的视界》,黄仁宇的思想和性格更加鲜活地凸显在人们面前。从《万历十五年》到《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他还是站在历史之外观察和品评历史,无论是考察微观的历史人物,还是纵览世界大历史,都还是一个冷静客观的仲裁者,而在这里,他似乎把自己融入了人类的文明历程,于是便从有我之境进入了无我之境。  无论有我无我,黄仁宇
期刊
二十世纪末,人类叫得最响的词除了“跨世纪”、“迎千年”之外,恐怕当数“回归”了。出去了,再回来,就叫“回归”,本来十分普通。然而,中国的百年历史却赋予了这个普通词汇极不普通的意义。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  如同失散的儿女回归母亲的怀抱,这是二十世纪末中华民族骨肉团聚的两大盛事,是全球华人的共同的节日。  这是中国百年屈辱、百年抗争、百年聚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