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只用5 分钟,真的可以吗?

来源 :大众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dyhar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下面是一位患者看病后的疑虑:
  我最近总感觉口干,睡眠也不好,想找一位经验丰富的中医给看看,为此,我提前很多天预约了某中医医院的专家号。翘首盼望,终于盼来了看病的那一天。谁知,这位知名医生从看检验报告、问诊,到开药方,一共也就用了5分钟。
  不仅是中医,西医也是这样,这种现象挺普遍的。我不了解,是因为这种专家级别的医生都经验丰富,对业务无比熟悉,所以对大多数患者的病情都胸有成竹么?从接待病人,到给出治疗方案,真的可以只用短短的5分钟吗?
  
  多数情况下不必担心
  先回答问题:
  医生从接诊病人,到给出诊断和处理,只用5分钟,真的能做到吗?或者说这样的诊治效果是可以接受的吗?以我的经验,大多数情况是可以的。
  其实,可能有70%的患者,在他一进诊室跟医生简单交流几句之后,医生就已经有个大体的诊断了。也不需要什么神医,只要是具备应有的临床思维,有一定临床经验的医生,就可以做到。
  医生获取诊断的过程,就是通过对患者主动提供信息(病史)和医生主动获取信息(体格检查),按照各种临床原则进行整合,然后给出一个初步印象。有经验的医生询问病史会重点突出、思路清晰,体格检查会目标明确,整个过程中大脑一直在运转,对信息进行处理,等到得出初步印象的时候,就已经是一个初步的诊断了。然后针对初步诊断和鉴别诊断进行辅助检查,比如抽血化验或者B超、CT之类,等到医生认为已经获得足够信息了,就会给出治疗措施。这就是医生接诊病人时的大体流程。
  由于门诊接诊的大多数患者都是常见疾病,所以医生思考的流程已经很熟练了,在5分钟内就给出判断和处理,是完全可能的,而且绝大多数情况下也是可靠的。如果医生判断这个患者的情况比较复杂,那么他会更进一步地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时间就会比较长一些,不过这种情况其实所占比例不高。
  很多人有过这样的经历:医生头也不抬地没问几句话就给你开了化验单检查单,然后拿了报告瞟了一眼就埋头开药或者开住院单,于是大家会有担心。其实,医生问的虽然简单,但也都是瞄准了问的,以获取最有效的信息;报告单虽然没看多久,但也是瞄准了看的,只要可以提供有效证据就够了,所以大多数情况下,对于治疗效果也不必太过担心。
  但存在不等于合理
  那么这样做合理吗?我觉得不合理。
  这个不合理,体现在医生和患者的体验都很差上。对于患者来说,既然会对5分钟的看病效果产生疑问,本身就说明这种体验是不满意的。
  其实不但是患者,医生对于这样的体验也不满意。我曾经一个半天看将近100位患者,就是这样的节奏,就像有一条鞭子赶着你一样。我会在一位患者讲述自己病情的时候打断她,因为我认为这些信息对于我来说不重要,但有时我也会担心漏下哪个患者的什么情况。我多么希望能有足够的时间,去从容地获取信息作出判断,这样的工作体验真的很差!
  这样的就医环境是有原因的,因为你必须得尽快看完一个患者,才能使后面的患者也有机会看上病,这样的局面不是医生有能力去解决的,但是不等于这么做是合理的。
  我的一个朋友曾经对我说,他看过这么多医生,就是觉得其中有一位专家特别好。专家的这个好,不是表现在他懂得多,他诊断得准,他治疗的效果好,而是说他会给你画图,给你解释,让你明白你的病到底是怎么回事。
  医生看的是病人,既然医生的工作对象是一个人,那么医生就有义务向病人解释清楚,而且是用病人可以接受的方式。
  作为医生,我清楚这种毫无解释的冷冰冰的诊治处理是不对的,所以,一旦条件允许,就应该尽可能去做好。否则,即使是我们迎来了一个上午只看15位患者的就医局面,恐怕患者也还是得不到很好的医疗服务。
  健康宣教是治疗的一部分
  其实,针对病人进行健康知识的宣教,比如如何改变生活方式,如何更好地预防,这本身就是治疗的一部分。医疗处理不仅仅是开药和做手术,还包括健康宣教。还有一部分的患者教育其实就是解释,我为什么建议你用这种方式治疗而不是另外的,或者你还有什么其他可选的方法,这些都应该是医生有义务解释说明的。
  有医生可能觉得患者专业背景不够,无法理解,所以就不解释了。这是不对的,即使解释会失败,也应该尝试着去做。就好像很多疾病我们都没办法治愈,难道因为这个我们就不治疗了吗?我们还是得治疗处理啊。所以说,不能因为可能解释不通,就不去解释。
  既然看病只用5分钟是不合理的,既然健康宣教是治疗的一部分,那么,站在病人的角度,当需要了解更多的时候,即便病人很多,也完全可以要求医生给予一些解释,讲解必要的知识。
其他文献
有些人不能按时进食,打乱了胃的正常生理节律,导致胃动力不足,使胃变得越来越脆弱,成了时时犯病的“玻璃胃”  消化内科专家告诉我们,预防“玻璃胃”,要注意不能暴饮暴食、尽量按时就餐、注意休息。饮食要注意时间,两餐之间要有间隔,除了前一天的晚饭和第二天的早饭间隔时间比较长,其余的时候隔4~5个小时为宜。建议在食品种类方面,要尽量多样化。  吃热食,保胃气  对于胃病患者来说,饮食是调理的关键。通常,“
有些患者拿到化验单后问医生:为什么我的尿蛋白定性和定量结果为什么不一致?这也是很多医生的疑问。  临床医学和检验医学的专业重点不同,在日常工作中容易产生一些小矛盾。比如,有些临床医生经常会产生疑问,尿蛋白定性和定量结果为什么不一致?下面仅就此给予解释,供参考。  浓度不同  尿蛋白定性用晨尿或随机尿,而定量则用24小时尿,在物质浓度方面会有明显不同。虽然尿中出现蛋白质表示有一定肾损伤,但肾的浓缩稀
2003年9月至2006年7月,裴傲在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北京天坛医院攻读博士学位,师从中国内镜神经外科的奠基人与开拓者——张亚卓教授。期间接受了系统的神经外科培训,特别是掌握了内镜神经外科的基本技术。在科研方面,参与了脑胶质瘤遗传易感基因方面的研究。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  博士毕业之后的裴傲比以前更忙了。工作之余,他还进行了大量的临床资料收集工作。每周抽出一天时间,把所有患者的病
2011年9月上旬一个周二的上午,解放军总医院普通外科董光龙教授的专家门诊来了一个特殊的病人,这是一个身高168cm,体重却达到了155公斤的20岁的年轻女孩。  病人由父母带着,低着头,步履缓慢的挪进了诊室。通过女孩及其父亲的叙述董教授了解了病情。这个叫小青(化名)的女孩来自辽宁,从小就比别的同龄孩子胖,但由于进食量大且自己不能有效控制,在近5年体重增加显著增加,体重由80公斤迅速增加到155公
“起不来床”这件事还真不是少数人才遇到的难题,闹钟只是个摆设,随手一按,继续蒙头大睡。然而赖一会儿床并不能让你更清醒,反而会有些疲惫。这个团队为了拯救赖床患者,设计了一款“地毯闹钟”。清晨闹钟响起,你必须从被窝里爬出来,双脚踩在地毯上至少3秒钟,待传感器感受到压力信号,铃声关闭,估计这个时候你便也困意全无了。
《自然·神经科学》 2017.08.14  科学家们发现了多种基因突变组合,它们为脑胶质瘤的发展提供“燃料”。更重要的是,美国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确定了胶质瘤的两个化学抗性基因突变,这一发现可能为这种致命脑瘤的个体化治疗提供新的手段。虽然脑胶质瘤的確切原因尚不清楚,但是研究人员之前确认数以百计的基因突变可能参与了肿瘤的发展。近期,来自耶鲁大学的研究团队更加确定了这一观点,这些基因突变共同形成恶性胶质
美国梅奥诊所和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悉尼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一类称为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的白细胞水平的高低,可能预测卵巢癌患者的生存期。  研究人员研究了5500多名患者,其中包括3196例晚期卵巢癌患者。研究人员发现,晚期卵巢癌患者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的多少,与生存期有关。这项研究显示,肿瘤中细胞毒性CD8肿瘤浸潤淋巴细胞的水平越高,晚期卵巢癌患者的生存率越高,(《科学日报》)
出生缺陷筛查作为健康拼图的最后一环,可以在早期,在一切还来得及逆转的时候,挽救许许多多宝宝的生命。  有人曾经这样说:给我一群健康的儿童,我能把他们每一个人都培养成专门的人才:医生、律师、艺术家……相信每位年轻父母,也都希望自己的宝宝健康聪明。然而,有些疾病,我们以为它遥远,其实离我们很近。  我在出生之前,老妈是做过羊水穿刺的,并且是由协和医院孙念怙教授做的产前诊断。当时对那些年龄高风险的孕妈妈
22位健康专家联合推出了全球最佳饮食排行榜。其中,排名第一的方式为降压饮食。这种饮食方式被称为DASH饮食,提倡多吃全谷食物和蔬菜。因为这些食物富含膳食纤维、钙、蛋白质和钾,有助于控制或降低血压。该饮食方式还要求少吃高脂肪、高热量甜品和红肉,同时限制食盐的摄入量。这种饮食不但能降血压,还有助于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  (美国新闻网)
(9期名药名方)慢性病患者若出现感冒,不防试试治疗虚人感冒的参苏饮加葳蕤汤,也许,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南宁市一位阿姨,今年65岁,2013年因肾癌在瑞康医院接受射波刀治疗,治疗后各项指标均良好。不久前,她因为咳喘在其他医院入院治疗,检查发现有肺不张,经治疗后不见好转,为求综合治疗她转入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放疗科治疗。  入院后经过综合调理,她的症状有所好转,后因饮食不当出现呕吐和便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