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感教育是利用各种情感因素,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达到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目的的一种方法。语文作为初中的最主要的科目之一,其情感成分是不容小觑的。运用好情感教育对提升学生内心修养、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甚至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都有很大帮助。
语文教材是具有感情色彩和美的色彩的,如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等。同样,把情感教育运用在语文教材上也具有一些神秘的色彩,这就是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魅力。
纵观我初中三年的语文教学历程及对学生的观察,发现有以下情形:学生对语文课的上课热情明显比其他科目要低;学生对语文作业不认真,甚至对语文考试马虎应付;偶尔听到学生说晚自习都几乎不看语文,甚至上午到语文课时就倒头睡觉等。仔细分析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不能说百分之百,我想很大一部分都是由于教学过程中情感培养不到位,这是一个目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都很难解决的问题。但难解决并不代表难改善。
语文教学,是一种具有强烈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教师通过教学让学生产生对语文知识的强烈渴求,并且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这种强烈的求知欲望,也能促使老师强化自己的教法和学法,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到知识。改进语文教学中的方法和水平则非常需要人文教育。只有在教学中运用人文式的关怀和教育,才能教出更多的人才。
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好情感教育呢?我认为可以做如下几点尝试。
一、运用教学导语,创设情境
导语是情感意境的突破口,也是强化学生在课堂的第一步。上课铃响起,学生便应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内容上面,但也有部分学生不能很快完成这一心理转变。这时,教师便可以采用细致的导语,酝酿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氛围。这种情感氛围将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并且能使枯燥的语文课堂变得生动起来。
二、朗读情感的特色
有表情的朗读是学生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和获得作品情感的基本途径。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或者学生代表带领学生朗读,可以把朗读当做一种游戏,这样会很有趣。例如我初中的一次语文课,老师点了一名学生,要求有感情地朗诵,那学生平时比较活泼,读的是《最后一课》的结尾“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苍白,说,我——我——”读得非常有情感,带有悲伤的语气,一时间感染了整个班级。试想,如果每节课都有这氛围,学习成绩怎能不提高?
三、广拓课余练习,丰富学生的情感积淀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很强的学科,单凭课堂朗读学习是很难较快地增强学习效果的,所以还需要在课余时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增强知识情感的积累,所谓厚积才能薄发。这就要求同学们要养成摘抄的习惯。一些懒惰的学生,教师或同学可以督促。通过摘抄积累一些优秀的范文、精美的诗文片段、格言警句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在此基础上,对摘抄的东西还要认真揣摩体味。另外,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经常写一些观察日记、周记,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热爱生活。这些主要是学生自己完成,养成习惯才能起到作用。但这个步骤对于学生情感的积淀又是必不可少的。当然,这不仅对于语文科目,其他科目也同样可试。
四、进入一种情感美的境界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先“情动于己”。何为“情动于己”?就是要求学生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能运用形象的语言,再现课文所提供的艺术形象或具体画面,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沿着作者的情感轨迹,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師生共同产生感情共鸣。例如课文《背影》所描绘的是以朱自清父亲的背影为题,内容形象且有说服力,让学生有种融入其境的感觉,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还有一篇《社戏》说“虾照例是归我吃的”,显示出这群少年的好客、不拘礼数。更充满诗意的是“夏夜行船”等颇具江南水乡味的画面。这时,教师可以用精湛的语言,勾勒画面、渲染气氛、创设情境,把学生引入作品所描写的特定情境中。有条件的再用多媒体放出这样的画面,做到“情”“境”结合。通过入境的体悟,学生可以深刻认识到作品的感情倾向——对这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追求的情感美的特色就是进入情感境界。
五、着眼兴趣激发,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情感
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创造,需要强烈的兴趣和热情。因此,初中语文教学要尽可能让学生在热爱学习的情感中发展语文能力。教师要在调动情感上下工夫,就要通过恰当的引领,把激发学生美的情感与理解语文结合起来,使其思维更具灵活性;从体验语言所描绘的事物之美,使学生加深对语文语言美、形象美的感受;鼓励学生用顺畅的话语积极地表达所思、所想、所感,促进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发展。如《春天来了》的教学,在课一开始时,激情的朗读可以使整个课堂都弥漫着一种春天的气息。先要引导学生用一种喜悦、欢快的感情读课题,使所有的学生都仿佛投入了春天的怀抱。在朗读阶段,要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增强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力求有感情地朗读。
把教师与学生的情感融入语文科目,用心把枯燥的东西用活,关键是养成课堂上融入情感活动的习惯,这是可以让学生终身受益的良好学习方式。
参考资料:
1.周一贯《语文教学优课论》,宁波出版社。
2.张俊《语文教学应突出和强化情感教育》,《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3.邵许飞《融情感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17期。
语文教材是具有感情色彩和美的色彩的,如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等。同样,把情感教育运用在语文教材上也具有一些神秘的色彩,这就是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魅力。
纵观我初中三年的语文教学历程及对学生的观察,发现有以下情形:学生对语文课的上课热情明显比其他科目要低;学生对语文作业不认真,甚至对语文考试马虎应付;偶尔听到学生说晚自习都几乎不看语文,甚至上午到语文课时就倒头睡觉等。仔细分析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不能说百分之百,我想很大一部分都是由于教学过程中情感培养不到位,这是一个目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都很难解决的问题。但难解决并不代表难改善。
语文教学,是一种具有强烈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教师通过教学让学生产生对语文知识的强烈渴求,并且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这种强烈的求知欲望,也能促使老师强化自己的教法和学法,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到知识。改进语文教学中的方法和水平则非常需要人文教育。只有在教学中运用人文式的关怀和教育,才能教出更多的人才。
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好情感教育呢?我认为可以做如下几点尝试。
一、运用教学导语,创设情境
导语是情感意境的突破口,也是强化学生在课堂的第一步。上课铃响起,学生便应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内容上面,但也有部分学生不能很快完成这一心理转变。这时,教师便可以采用细致的导语,酝酿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氛围。这种情感氛围将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并且能使枯燥的语文课堂变得生动起来。
二、朗读情感的特色
有表情的朗读是学生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和获得作品情感的基本途径。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或者学生代表带领学生朗读,可以把朗读当做一种游戏,这样会很有趣。例如我初中的一次语文课,老师点了一名学生,要求有感情地朗诵,那学生平时比较活泼,读的是《最后一课》的结尾“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苍白,说,我——我——”读得非常有情感,带有悲伤的语气,一时间感染了整个班级。试想,如果每节课都有这氛围,学习成绩怎能不提高?
三、广拓课余练习,丰富学生的情感积淀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很强的学科,单凭课堂朗读学习是很难较快地增强学习效果的,所以还需要在课余时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增强知识情感的积累,所谓厚积才能薄发。这就要求同学们要养成摘抄的习惯。一些懒惰的学生,教师或同学可以督促。通过摘抄积累一些优秀的范文、精美的诗文片段、格言警句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在此基础上,对摘抄的东西还要认真揣摩体味。另外,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经常写一些观察日记、周记,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热爱生活。这些主要是学生自己完成,养成习惯才能起到作用。但这个步骤对于学生情感的积淀又是必不可少的。当然,这不仅对于语文科目,其他科目也同样可试。
四、进入一种情感美的境界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先“情动于己”。何为“情动于己”?就是要求学生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能运用形象的语言,再现课文所提供的艺术形象或具体画面,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沿着作者的情感轨迹,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師生共同产生感情共鸣。例如课文《背影》所描绘的是以朱自清父亲的背影为题,内容形象且有说服力,让学生有种融入其境的感觉,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还有一篇《社戏》说“虾照例是归我吃的”,显示出这群少年的好客、不拘礼数。更充满诗意的是“夏夜行船”等颇具江南水乡味的画面。这时,教师可以用精湛的语言,勾勒画面、渲染气氛、创设情境,把学生引入作品所描写的特定情境中。有条件的再用多媒体放出这样的画面,做到“情”“境”结合。通过入境的体悟,学生可以深刻认识到作品的感情倾向——对这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追求的情感美的特色就是进入情感境界。
五、着眼兴趣激发,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情感
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创造,需要强烈的兴趣和热情。因此,初中语文教学要尽可能让学生在热爱学习的情感中发展语文能力。教师要在调动情感上下工夫,就要通过恰当的引领,把激发学生美的情感与理解语文结合起来,使其思维更具灵活性;从体验语言所描绘的事物之美,使学生加深对语文语言美、形象美的感受;鼓励学生用顺畅的话语积极地表达所思、所想、所感,促进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发展。如《春天来了》的教学,在课一开始时,激情的朗读可以使整个课堂都弥漫着一种春天的气息。先要引导学生用一种喜悦、欢快的感情读课题,使所有的学生都仿佛投入了春天的怀抱。在朗读阶段,要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增强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力求有感情地朗读。
把教师与学生的情感融入语文科目,用心把枯燥的东西用活,关键是养成课堂上融入情感活动的习惯,这是可以让学生终身受益的良好学习方式。
参考资料:
1.周一贯《语文教学优课论》,宁波出版社。
2.张俊《语文教学应突出和强化情感教育》,《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3.邵许飞《融情感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