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这一现象在地方本科院校尤为突出。如何改进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强化就业指导课效果,使就业指导课成为学生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社会适应力的内驱力,成为解决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不足的主要手段,培养与社会高度接轨、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地方本科院校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 就业竞争力 社会适应力 社会需求
为进一步帮助大学生提高就业能力,国务院办公厅2009年发出通知,要求各高校必须将就业指导课纳入教学计划,同时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高等教育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强调高校培养人才必须适应社会需要。对于一些地方本科院校,尤其处于中部欠发达地区和人口密集地区的部分高校,本身处于转型发展的改革阶段,随着毕业生数量的增多和学校自身硬实力的欠缺,造成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就业竞争力欠缺,从而直接影响就业率。如何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与社会充分接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毕业生适应社会需求,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成为解决这个问题的良好切入点,而如何改进就业指导课,强化就业指导课效果,使毕业生提高就业竞争力、增强社会适应力、加快社会融入度是把握好这个切入点的重要手段。
一、高校就业指导课现态
1.教学模式单一,合班授课居多;教学手段传统,灌输模式为主。对某几所地方本科院校的抽样调查显示,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模式以合班授课教学居多,100人以上的教学班级数量占72%,60人以上100人一下的教学班级数量占25%,30人以上60人以下的教学班级数量占3%,基本不存在30人以下的教学班级。在大规模合班授课的教学模式下,存在两个突出的弊端:一是学生人数众多,无法开展有效的课堂互动,只能采用教师讲授的模式,无法保证良好的教学质量;二是部分专业不同的学生根据教学安排需要被合班上课,教师无法更细致、更有针对性地围绕专业特点展开就业指导。
另据调查显示,就业指导课任课教师大多为兼职教师,多数由二级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书记或专职辅导员担任,兼职教师人数比例约占80%,已取得职业指导师资格证的约占40%,专业化程度不高,加上受个人所学专业的限制,他们虽然长期在学生工作一线奋战,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但仍缺乏系统的培训,所以对就业指导课教学手段运用较单一,多数为照本宣科和PPT简单解读,以灌输模式为主。
2.教育形式封闭,个性指导不足;缺乏热点研讨,疏于课堂管理。从多数地方本科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看,存在普遍的教育形式封闭的问题。就业指导课只针对毕业生,教学内容只围绕简历制作、面试技巧、公关礼仪等方面普遍展开,较仓促和功利化,在一定程度上忽略对学生个体的研究与指导。在教学内容设置上,缺乏与时代紧密同步的热点信息及素材研讨,加上就业指导课本身公共必修课的属性,使学生在接受教育的时候常感乏味,因而产生就业指导课偏理论不重实践、可去听可不去听的心理。
二、高校就业指导课的改进原则及对策
1.针对性原则和趣味性原则结合,改进教学模式。目前就业指导课在扩大师资队伍、压缩班级人数等方面,改进手段已趋瓶颈,但是在提高就业指导对象针对性和提高就业指导课堂趣味性等方面尚有很深的改进潜力和方法。
通过基于不同专业背景的面试情景模拟和基于不同职业取向的求职情景模拟,有效针对专业开展课堂活动,同时,针对相同专业不同职业取向的学生群体进行针对性指导,使学生从就业指导课中充分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认识职业,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充分感受到就业指导课的意义和作用。通过各种能力测试、无领导小组讨论、体验式教学活动等具体教学手段,部分学生参与其中,部分学生观察思考,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加强课堂互动、激活学生思维,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使就业指导课真正成为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社会适应力的内驱力。
2.理论性原则和开放性原则结合,充分接轨社会。就业指导课虽然是一门实践性、指导性很强的课程,但不能忽视政策理论的学习研究,全面掌握各项国家就业政策,认真学习各项就业法律法规,深入了解当地社会就业环境,清晰认识自身具备的优势条件,才能真正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力。所以课堂教学中必须重视必要的理论学习,坚持理论性原则。同时,就业指导课还应充分与社会接轨,引入开放性原则,把就业指导课堂变成开放的课堂,打造理论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的就业指导课程。
通过挑选紧扣时代主题、具有时代特征的热点案例,不仅在课堂进行研讨,而且可以充分利用QQ、微博等新媒体的优势,随时开展网络研讨,使学生开阔眼界,进一步认识社会,正确认识就业期望值过高、自主择业能力较弱、就业法制观念不强等不利于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并指导学生遇到这些不利因素时的具体对策与调整方案。通过邀请职场精英进入课堂,对其自身求职、规划、就业、创业等方面经历进行介绍,并与学生直接交流,使学生了解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学生获得最接地气的指导、借鉴最真实的感受,因而产生思考、汲取经验。通过组织学生观摩各类人才招聘会,学生亲身体验、亲身感受就业求职氛围,认识现实差距和社会需求,增强就业紧迫感与就业危机感。回到学校以后,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市场需要,及时调整学习状态、制订学习计划,有针对性地为适应社会进行必备的职业技能锻炼和必需的专业知识储备。
高校就业指导课对每一位学生今后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对于地方本科院校来说,更是起着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力、提高学校整体就业率及知名度、提升学校软实力的重要作用。同时,广大学生从内心极其渴望学好这门课,利用就业指导课的理论知识及实践指导,为毕业就业及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以针对性、趣味性、理论性、开放性原则相结合,改进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才能破除当前高校就业指导课的困境与课程发展瓶颈,从而有效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力,培养能快速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的人才,培养国家发展真正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周建华,陈旭阳.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导航[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2.
[2]尹思琪.应用型本科院校就业指导课全程化设置探析[J].学理论,2013(21).
[3]杨红光.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学方法改革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4(9).
[4]韩红.关于就业指导课体验式教学的思考[J].南风,2014(24).
关键词: 就业竞争力 社会适应力 社会需求
为进一步帮助大学生提高就业能力,国务院办公厅2009年发出通知,要求各高校必须将就业指导课纳入教学计划,同时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高等教育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强调高校培养人才必须适应社会需要。对于一些地方本科院校,尤其处于中部欠发达地区和人口密集地区的部分高校,本身处于转型发展的改革阶段,随着毕业生数量的增多和学校自身硬实力的欠缺,造成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就业竞争力欠缺,从而直接影响就业率。如何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与社会充分接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毕业生适应社会需求,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成为解决这个问题的良好切入点,而如何改进就业指导课,强化就业指导课效果,使毕业生提高就业竞争力、增强社会适应力、加快社会融入度是把握好这个切入点的重要手段。
一、高校就业指导课现态
1.教学模式单一,合班授课居多;教学手段传统,灌输模式为主。对某几所地方本科院校的抽样调查显示,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模式以合班授课教学居多,100人以上的教学班级数量占72%,60人以上100人一下的教学班级数量占25%,30人以上60人以下的教学班级数量占3%,基本不存在30人以下的教学班级。在大规模合班授课的教学模式下,存在两个突出的弊端:一是学生人数众多,无法开展有效的课堂互动,只能采用教师讲授的模式,无法保证良好的教学质量;二是部分专业不同的学生根据教学安排需要被合班上课,教师无法更细致、更有针对性地围绕专业特点展开就业指导。
另据调查显示,就业指导课任课教师大多为兼职教师,多数由二级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书记或专职辅导员担任,兼职教师人数比例约占80%,已取得职业指导师资格证的约占40%,专业化程度不高,加上受个人所学专业的限制,他们虽然长期在学生工作一线奋战,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但仍缺乏系统的培训,所以对就业指导课教学手段运用较单一,多数为照本宣科和PPT简单解读,以灌输模式为主。
2.教育形式封闭,个性指导不足;缺乏热点研讨,疏于课堂管理。从多数地方本科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看,存在普遍的教育形式封闭的问题。就业指导课只针对毕业生,教学内容只围绕简历制作、面试技巧、公关礼仪等方面普遍展开,较仓促和功利化,在一定程度上忽略对学生个体的研究与指导。在教学内容设置上,缺乏与时代紧密同步的热点信息及素材研讨,加上就业指导课本身公共必修课的属性,使学生在接受教育的时候常感乏味,因而产生就业指导课偏理论不重实践、可去听可不去听的心理。
二、高校就业指导课的改进原则及对策
1.针对性原则和趣味性原则结合,改进教学模式。目前就业指导课在扩大师资队伍、压缩班级人数等方面,改进手段已趋瓶颈,但是在提高就业指导对象针对性和提高就业指导课堂趣味性等方面尚有很深的改进潜力和方法。
通过基于不同专业背景的面试情景模拟和基于不同职业取向的求职情景模拟,有效针对专业开展课堂活动,同时,针对相同专业不同职业取向的学生群体进行针对性指导,使学生从就业指导课中充分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认识职业,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充分感受到就业指导课的意义和作用。通过各种能力测试、无领导小组讨论、体验式教学活动等具体教学手段,部分学生参与其中,部分学生观察思考,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加强课堂互动、激活学生思维,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使就业指导课真正成为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社会适应力的内驱力。
2.理论性原则和开放性原则结合,充分接轨社会。就业指导课虽然是一门实践性、指导性很强的课程,但不能忽视政策理论的学习研究,全面掌握各项国家就业政策,认真学习各项就业法律法规,深入了解当地社会就业环境,清晰认识自身具备的优势条件,才能真正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力。所以课堂教学中必须重视必要的理论学习,坚持理论性原则。同时,就业指导课还应充分与社会接轨,引入开放性原则,把就业指导课堂变成开放的课堂,打造理论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的就业指导课程。
通过挑选紧扣时代主题、具有时代特征的热点案例,不仅在课堂进行研讨,而且可以充分利用QQ、微博等新媒体的优势,随时开展网络研讨,使学生开阔眼界,进一步认识社会,正确认识就业期望值过高、自主择业能力较弱、就业法制观念不强等不利于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并指导学生遇到这些不利因素时的具体对策与调整方案。通过邀请职场精英进入课堂,对其自身求职、规划、就业、创业等方面经历进行介绍,并与学生直接交流,使学生了解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学生获得最接地气的指导、借鉴最真实的感受,因而产生思考、汲取经验。通过组织学生观摩各类人才招聘会,学生亲身体验、亲身感受就业求职氛围,认识现实差距和社会需求,增强就业紧迫感与就业危机感。回到学校以后,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市场需要,及时调整学习状态、制订学习计划,有针对性地为适应社会进行必备的职业技能锻炼和必需的专业知识储备。
高校就业指导课对每一位学生今后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对于地方本科院校来说,更是起着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力、提高学校整体就业率及知名度、提升学校软实力的重要作用。同时,广大学生从内心极其渴望学好这门课,利用就业指导课的理论知识及实践指导,为毕业就业及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以针对性、趣味性、理论性、开放性原则相结合,改进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才能破除当前高校就业指导课的困境与课程发展瓶颈,从而有效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力,培养能快速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的人才,培养国家发展真正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周建华,陈旭阳.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导航[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2.
[2]尹思琪.应用型本科院校就业指导课全程化设置探析[J].学理论,2013(21).
[3]杨红光.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学方法改革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4(9).
[4]韩红.关于就业指导课体验式教学的思考[J].南风,201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