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参与——让大班额的语文课堂活起来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j5310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教育结构的调整,大量农村学生进入城镇学校,城镇学校都普遍面临着班额过大的问题。在这种现状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求。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学习的全过程由教师控制,学生被动地进入教师设计好的一系列活动中,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便被剥夺了,教师和学生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由于班额大、学生多,导致课堂上除了少数积极分子外,其他大多数学生只是课堂上匆匆的过客、茫然的观众,无时间、无空间参与活动、参与探究,课堂教学效率大打折扣。这样,让学生全面、全员发展就只能是“空头支票”。总而言之,传统的教学设计不能适应丰富而又具有动态性的现代教学,尤其是在大班额的现状下,传统教学更是严重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与式教学能很好地解决大班额教学中的种种弊端。
  自主参与式教学的理论强调让学生在参与中生动活泼的发展,在发展中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中,师生平等、生生平等,张扬个性,自我发展,教师变成引导着、组织者、参与者,为全体学生搭建展示特长的平台。教师、学生、文本平等对话,和谐相处,使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能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达到自我发展的目的。
  这个平台是在教师的组织与帮助下,由学生个人或小组完成,每个学生都有自我展示、主动探索、相互交流的机会,这样的课堂没有“死角”。这样,大班额不再是学生发展的瓶颈,反而成了学生竞争与展示的广阔舞台。
  笔者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下面就结合《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的教学案例,谈谈对参与式教学的认识。
  一、教材说明
  (一)教学内容
  《祖父的园子》是人教版第十册的一篇略读课文,选自作家萧红的《呼兰河传》。课文写了祖父的园子是一幅明丽、漂亮、富有童话色彩的画,作者用诗意的语言描述她在园子里自由快乐的童年生活。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自由地、入情地读书,感受作者童年的自由与快乐,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从而感悟自己的童年生活。
  (二)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读读记记“蚂蚱、樱桃”等12个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这也是文章教学的难点。
  二、教学流程
  (一)激趣引入,唤起参与
  1.学生唱儿童歌曲《童年》。教师激情导入:是啊,童年是天真烂漫的岁月,在童年里,一个秋千、一个玩具甚至一只昆虫都包含着童年的快乐、梦想与追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作家萧红写的一篇回忆童年的文章,题目是——(板书)《祖父的园子》。
  2.教师引导,让学生猜想。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祖父的园子里会有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导入环节通过唱童歌、教师的激情导入和学生的大胆猜想,营造出一种童真、童趣而具有悬念的氛围,把学生引入文本,唤起学生自主参与的兴趣,做到“课伊始,趣亦生”。】
  (二)导读提示,整体把握
  首先,让学生自由地读课文,提出自学要求:自学课文生字词;说说祖父的园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
  反馈时鼓励学生说说:1.你知道了什么;2.你还有什么不知道;3.你还想知道什么。
  【设计意图:汉语言是一个具有整体性的多彩世界。基于这种认识,对这篇课文的解读要着眼于宏观层面,整体把握文章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在整体上初步感知全文,了解课文内容;同时引导、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导引点拨,精读课文
  1.学生速读课文,讨论:哪些情景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哪些问题你解决不了。合作学习后汇报交流,教师相机出示课件,抓住三个情景重点品味。
  情景一:祖父的园子里有蜜蜂、蝴蝶、蜻蜓、蚂蚱等充满了生机。
  情景二:“我”跟着祖父在园子里边玩边干活的情景。
  情景三:园子里的花、鸟、倭瓜、黄瓜等一切都是自由的。
  【设计意图:这个过程教师要抓住机会,先精心设问,让学生在学习中“碰壁”、“遇险”,然后组织课中评议、讨论,适时点拨。这样就能整体把握,抓住重点,直奔主题,让学生在与文本的直接对话中,品尝语言的“原汁原味”。】
  2.合作学习,突破重点。抓住三个情景要重点讨论。抓住孩子们对昆虫感兴趣的天性,让他们自主地读、自由地想、大胆地说,体会祖父园子里鲜活的生命、艳丽的色彩,感受园子的生机勃勃;体会作者的心情以及感悟借物抒情的表达方法和拟人手法。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把自己当成作者,小组合作,用多种方式进行入情入境地读;在反馈时,教师要适时适当地引导、点拨,让学生充分体会作者的快乐与自由、祖父的慈爱与宽容以及园子里的和谐与质朴。
  要鼓励学生大胆谈自己的体会与看法,通过深入讨论,既深化主题,又给学生浓厚的人文关怀,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
  【设计意图:语文课最注重的是学生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培养和思维的发展。参与式教学鼓励每一个学生进入课文角色,入情入境地读书,坚持以读为主的原则,做到读的目的明、读的层次清、读的感情真,使朗读、感悟、品味有机结合。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中理解,读悟结合,品味课文的语言美、结构美、思想美。
  参与式教学最重要的是要坚持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性原则。对学生富有个性的、与众不同的发言要鼓励、肯定,以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只有这样才能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人人参与的合作活动中学到知识、发展智能、完善人格。】
  (四)导情设境,升华主题
  创设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1. 课件出示:在一个充满阳光、长满了花草树木、飞舞着各种昆虫的园子里,一个小女孩尽情嬉戏,一个慈祥的老人正看着自己的小孙女露出会心的微笑。
  让学生想象:假如,你现是那个小女孩,就在祖父的园子里,你最愿意干什么呢?
  2.让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童年生活的趣事,说说现在怎样寻找童年乐趣。
  【设计意图:教师创设情景,带着学会一起去寻找童年乐趣,一起去体验文章所表达的感情,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这种感情内化为自己的情感。】
  (五)交流反馈,总结提升
  1.小组合作讨论:回顾本节课,说说你学懂了什么,掌握了哪些学习方法,还有哪些没弄懂。小组交流,取长补短,解疑释惑。
  2.把你学到的知识和学会的方法讲给老师和全班同学听,互相评议总结。
  3.教师总结、点评。
  【设计意图:教师根据课前的既定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理性加工,自我小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所用的方法,并将结果反馈给老师,培养学生自我总结、自我发展的能力。】
  (六)开放作业,拓宽视野
  1.搜集作家萧红的有关资料,进一步了解作者。
  2.读一读萧红的《呼兰河传》,把读后的感受讲给同学、家长听。
  三、总评
  以读为主是本设计的立足支点。教师提供学生展示自我、以读为主的平台,让他们在自主学习、自主读书、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形成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学生通过参与教学过程,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良好的语感、正确的价值观,最终达到学生各方面素质都得到全面发展的目的,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这是参与式教学全面性原则的体现。
  为了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教学设计努力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语文学习深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让他们觉得生活处处有语文,生活处处可以学语文。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把学生合理地分成若干个小组,鼓励每一个学生参与动手、动口、动脑,力图使全体学生参与到活动中、讨论中、合作中、朗读中,给每个学生参与的机会、展示的空间、表演的舞台。学生在主动、平等的参与中获得知识、发展智能、完善人格。这是参与式教学互动性原则的体现。
  在大班额教学短期无法改变的现状下,语文课堂若能真正实现全面性、全员性和互动性的参与式教学,就能使课堂教学具有深层次的、鲜活的生命力!
  (责编 韦 雄)
其他文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第三学段的学生提出了要“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的要求 。显然,“简单”两字的表述,指向的是基础,是一般性的非连续性文本,它更多限制在信息整合层面,而不要求过于复杂的计算和推理。我们学校地处粤北山区,结合课标的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预案,并在语文课上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从而使“非连续性文本”这个陌生的概
目前,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基本是以“主题”为单元来编排的,打破了以“文体”为单元编排的模式,一个单元中有时兼有数种文体。对于这种编排体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现在又逐步重视文体教学,与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状况有一定的关联。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尤其是中高年级的课堂教学,面对任何文体的文本基本都采用统一的模式“情境导入——字词疏通——整体感知——语言品味——拓展延伸”来组织教学。阅读教学基本不关注
要培养一个在社会上有竞争力的人,必须发展其理性思维。而当前学生说理能力缺乏,写作中不讲逻辑、以偏概全、以情感宣泄取代理性分析等问题较为突出。这与中学阶段议论文教学不重视基础能力培养,热衷于体验式指导、技巧训练,过早、过多地投入应试作文训练不无关联。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拟定了以随文学习为主又各年级有所侧重的写作教学原则,但写作能力训练应集中解决哪些问题,这些问题是否具有共性,尚缺乏理论研究和实践支撑。
古老优雅的汉语是华夏文明最美丽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文化标志。音分四声,律有平仄,构成了汉语诗文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横平竖直的方块字将我们胸中的丘壑山水,化为不尽的纸上烟云,令才子佳人魂牵梦萦、欲罢不能。千百年来,隽永有致的汉语言承载着我们民族独特的思维,我们依靠它倾诉,运用它思想,通过它记载,凭借它穿越了五千年历史文化隧道……  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我们需要用心追寻和丰
设计缘起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材以及小学生课外诵读的古诗文中有不少篇目都与“春天”这一主题有关。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设计了一节以“走进春天”为主题的复习课,以避免复习内容的散乱、琐碎,切实提高复习效率。  教学过程  一、积累“春”词  导语:本学期我们学习了不少类型的成语,其中《练习2》中的成语具体反映了四季的特点,请同学们读一读。  1 请同学们看一看,《练习2》中哪两
曾几何时,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忽视了精心地钻研教材,而是一味地追求课堂上的“亮点”——课件做得令人耳目一新,学生表演的环节排练得无懈可击,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安排得当,恰到好处地抓住语言训练点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曾几何时,我们的课堂上充斥着“散乱的活跃”,变得热闹过后只剩下一片茫然;曾几何时,我们的学生在急匆匆地对答,扫描式的观看,蜻蜓点水般地训练过后,回首课堂所学才发现自己对该掌握的知识却模糊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儿童掌握阅读和写作的工具。  课改实验教材要求学生增加识字量,在一年级上学期要认识汉字500个左右,下学期要认识汉字800个左右。识字量如此之大,教师应如何让五六岁的孩子在识字过程中识得快,记得牢,又能感受到识字的乐趣呢?下面我以一年级下册第七课为例,谈一谈我
一、品诗赏画,导入新课  1.师出示:味摩诘(王维)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苏轼)  (学生齐读这句话)  2.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师:昨天我们欣赏了一幅美不胜收的画。(出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是一幅怎样的画?  点拨:六月的西湖边,翠绿的莲叶挤挤挨挨,一直涌到天边;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这是一幅色彩绚丽、充满生机的画面。这就是——诗中有画。
写作是的心灵释放,是个人的情感表达。作文只有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只有让学生的独特思维激情奔涌,作文教学才算是完成了课程标准的要求,真正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那怎样才能真正激发起学生的独特思维呢?  一、放大细节差异,形成选材独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便提出“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的要求。那怎样才能寻找到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呢?请看下面《
“习惯决定命运”也许已成为人们普遍的共识。的确,习惯不是小问题,它反映着一个人的修养与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学习、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并进而影响、决定他一生的成功与幸福。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注重学生实践体验与亲身经历的课程,而学生观察习惯的养成对于我们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学生的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观察,然而学生观察力的发展水平不是先天决定的,而是教师在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