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868年明治维新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70多年侵华史和德富苏峰近一个世纪的生命证明,日本军国主义称霸之梦不但在亚洲走行不通,在世界也难于前行。德富苏峰辈针对中国制定的“脱亚入欧论”“大日本膨胀论”“大东亚共荣论”,都是基于武力扩张、军事侵略、占领邻国乃至称霸世界来维持日本生存的极端狭隘血腥的国策,最终将日本引入了死胡同。正如野村浩一在《近代日本的中国认识》中所说:“近代日本的历史,是一部在对华认识上失败的历史。”这是一句由衷的心声,也是不争的事实。
中日甲午战争开始后,德富苏峰既兴奋又狂热。他不仅派遣30余名记者随军采访报道,亲自到广岛呼吁日军“大本营”应进入中国以张军威,还在日本海战取胜、陆军占领旅顺后发表文章,认为中日战争是日本在行使“文明之权”,帮助朝鲜脱离落后的中国裹挟,走向文明世界。其论调与对这场战争“感激涕零”的舆论教父福泽谕吉的观点一脉相承,如出一辙。
勾画“膨胀”的蓝图
兵进中国,膨胀的人口终于有了“国土”承载,日本“膨胀”之梦就要实现。德富苏峰急切地在《战后余言》中帮助政府勾勒侵华蓝图:“把旅顺划归我日本帝国的版图……把朝鲜首都迁往平壤,把清国的首都迁往南京……朝鲜迁都是为了确保独立,是方便之计;而清国的迁都,是维持其苟延性命,是外界逼迫,是强制。”他进一步提示政府:“对于日本非常重要的”是抓紧实施“南方经营”,占领台湾,“占据了台湾并将它作为殖民地,使其成为自由港,进而成为我国国防之要冲,乃与英国占领的香港形成犄角,成争雄之势。然后继续南渐,直到菲律宾及苏门答腊海峡,这些几乎都是胜券在握。……占领台湾,将它并人大日本皇帝陛下的主权之内,绝不能有片刻犹豫”。他还谏言:“防御于北方,展开于南方,是大日本膨胀的大方针。”
从他呼吁日军“大本营”进入中国,以张军威的狂热,可以看到福泽谕吉在甲午战争中疾呼天皇亲自率军侵华的影子;而德富苏峰的“方针”,更切近吉田松阴“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当开拓虾夷,晓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之岛,占领整个清国,君临印度”的思路,是吉田松阴思路的继承、细化和延伸。由此可见,日本侵华战略的指导思想是在纵向继承前人、发展前人中渐至成熟,它引导着军国主义分子驱动铁蹄,挥舞刺刀,按既定方针,步步侵华。
德富苏峰并不仅仅满足于“膨胀”理论的思想贡献,而是以笔作刀枪,不断赤膊上阵,具体实践。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后,日本悍然占领台湾,德富苏峰随即抛出了他的《占领台湾的意见书》,再次强调“南方经营”的观点。此后,无论1900年“庚子事变”、1904年日俄战争、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7年卢沟桥事变还是1941年太平洋战争期间,德富苏峰都利用记者、历史学家、贵族院议员、文学家、“大日本文学报国会”会长和“大日本言论报国会”会长的身份,不断抛出宣扬开创、巩固日本在亚洲乃至世界的霸主地位,阐述侵华“膨胀”理论和对外军事扩张的大量著述,他也成为臭名昭著的“大东亚共荣圈”思想的炮制者之一。1941年,他为军国主义效力,参与起草了《日本太平洋战争诏书》,地位作用愈加显赫,被称作“近代日本思想史上仅次于福泽谕吉的思想家”,“地位和皇室、东条英机、军部等同”的人。德富苏峰从民权主义走向鼓噪强权和武力的帝国主义,为许多人所不解,就连他的亲弟弟、进步作家德富芦花也因他如此转折,在中日甲午战争期间与之发生矛盾,到1904年日俄战争后分道扬镳,直到1927年德富芦花死前,两人才见了一面。
“三国还辽”的刺激
在德富苏峰94岁的人生中,有一件事让他终生难忘,用他的话说“几乎支配了我一生的命运”。
按照1895年4月17日签订的中日《马关条约》,日本终于割占到数百年来梦寐以求的辽东半岛,为此,日本举国狂欢。而德富苏峰则保持着“矜持冷静”。他认为,中日甲午战争仅仅是“日本膨胀大潮中的一个波涛”——他的理论是要日本到全世界去“膨胀”。
4月初,德富苏峰得意洋洋地来到日军已实际占领的辽东半岛,伴着尚未散去的血腥之气,抒发他“柳树渐渐吐出新芽”“杏花正是盛开”,旷野一望无际,春风吹拂下,悠然地在“新领土”上旅行的占领者的浪漫。他认为,这是他“最大的愉快,也是最大的满足”。
岂料还不到一周时间,俄、法、德三国突然出面武力干涉,强迫日本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消息传来,对德富苏峰来说不啻雷击。他不愿再呆在“归还给别国的领土上”,匆忙登船回国。行前,他像离别故乡一样,用手帕包了一捧旅顺砂砾带走,作为辽东半岛曾经划作日本领土的“纪念”。
回去后,德富苏峰将怒火发泄到伊藤博文内阁身上,抨击内阁的“软弱外交”,甚至致力于颠覆伊藤内阁。
德富苏峰一再荒唐地表白,日军到中国的侵略是“以外科医生拿着截断器从事病体治疗时的想法来面临清国,而不是提刀侵入富家时的心态,我们是为了治活它而欲截体,不是为了杀害它而行刺”。这类观点充斥在当时的日本思想界、舆论界,并在国民之中泛滥。德富苏峰们为赤裸的强盗行径寻找说辞借口,将岛国畸形、急迫的扩张心理和荒唐无耻的侵华逻辑暴露无遗。
“三国还辽”事件,使德富苏峰看到了西洋列强的“强大”,也使他更加崇拜军事实力。他怀着极度复杂的心态,来到内心愤恨的对手——俄国进行考察,以新闻人的身份接触了著名作家托尔斯泰。当托翁当面向他指责日本效仿列强,对邻国诉诸武力时,他居然辩驳说,在列强面前,日本其实是“多年的屡屡受害者”,其论调竟与二战后日本的右翼势力暗合。他还到英国进行考察,期望日本与之结盟。他认为,日本在前进的道路上,“树了许多敌人”,更大的障碍是西方列强。他鼓吹日本要“卧薪尝胆”,树立起与西方抗衡争逐的观念。归国不久,他出任松方正毅内阁的“敕任参事官”,负责内阁新闻事务,把持舆论,致力于促进军备扩张,成为活跃在军国主义扩张一线的御用文人。
不舍的“侵华情怀”
作为一代文人,德富苏峰也有着特殊的中国情结。“清国”“支那”字样以及中国的地名、人名、文物充斥在他的著述中。他不像吉田松阴,梦想吞噬中国,却并未身临其地;也不像福泽谕吉,多把注意力投向西洋列强。早在甲午战争前,德富苏峰就到过中国,甲午战争期间随军到过辽南旅顺。甲午战争后,他又两次长时间实地考察中国,与当时的中国政要名流互访交流,全面研究中国社会,其目的不言而喻。由于他的汉学基础深厚,写出的文字令中国维新派领袖梁启超惊讶,就连鲁迅先生也称他是“日本深通‘支那’的耆宿”。
德富苏峰对中国的态度是中日关系的晴雨表,是随着近代国际形势与中日关系变化而不断转折演化的。
——先是深深的敬畏。
——继之,当成“反面教员”。
——其后,在蔑视中鼓吹将中国纳入日本大东亚势力范围,进行武力“指导”。他提出,要用“力量的福音”对中国进行指导和改造。他的“力量”是什么?就是强权和武力。他在《大正之青年与帝国之前途》中说:“远东问题与我具有重大利益关联,也就是必须以我为大股东来发言。”他的“大股东”意识即霸主地位,“远东的势力范围”即指中日朝的东亚地区,这一论点亦即他的“大东亚共荣圈”的理论基础。
事与愿违,尽管德富苏峰致力于四朝天皇侵华事业,一生留下了200多部著述,他的军国主义膨胀之梦终究化为泡影。1945年日本战败后,德富苏峰被列为“A级战犯”嫌疑人拘禁于自宅内,等候处分。1947年后,由于“冷战”状态的形成和美国的基本政策的变化,对德富苏峰等人的惩治不了了之。1957年,德富苏峰去世,终年94岁,临死时犹高呼“再等500年”。
从1868年明治维新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70多年侵华史和德富苏峰近一个世纪的生命证明,日本军国主义称霸之梦不但在亚洲走行不通,在世界也难于前行。德富苏峰辈针对中国制定的“脱亚人欧论”“大日本膨胀论”“大东亚共荣论”,都是基于武力扩张、军事侵略、占领邻国乃至称霸世界来维持日本生存的极端狭隘血腥的国策,最终将日本引入了死胡同。正如野村浩一在《近代日本的中国认识》中所说:“近代日本的历史,是一部在对华认识上失败的历史。”这是一句由衷的心声,也是不争的事实。
本栏编辑/牛泽群
中日甲午战争开始后,德富苏峰既兴奋又狂热。他不仅派遣30余名记者随军采访报道,亲自到广岛呼吁日军“大本营”应进入中国以张军威,还在日本海战取胜、陆军占领旅顺后发表文章,认为中日战争是日本在行使“文明之权”,帮助朝鲜脱离落后的中国裹挟,走向文明世界。其论调与对这场战争“感激涕零”的舆论教父福泽谕吉的观点一脉相承,如出一辙。
勾画“膨胀”的蓝图
兵进中国,膨胀的人口终于有了“国土”承载,日本“膨胀”之梦就要实现。德富苏峰急切地在《战后余言》中帮助政府勾勒侵华蓝图:“把旅顺划归我日本帝国的版图……把朝鲜首都迁往平壤,把清国的首都迁往南京……朝鲜迁都是为了确保独立,是方便之计;而清国的迁都,是维持其苟延性命,是外界逼迫,是强制。”他进一步提示政府:“对于日本非常重要的”是抓紧实施“南方经营”,占领台湾,“占据了台湾并将它作为殖民地,使其成为自由港,进而成为我国国防之要冲,乃与英国占领的香港形成犄角,成争雄之势。然后继续南渐,直到菲律宾及苏门答腊海峡,这些几乎都是胜券在握。……占领台湾,将它并人大日本皇帝陛下的主权之内,绝不能有片刻犹豫”。他还谏言:“防御于北方,展开于南方,是大日本膨胀的大方针。”
从他呼吁日军“大本营”进入中国,以张军威的狂热,可以看到福泽谕吉在甲午战争中疾呼天皇亲自率军侵华的影子;而德富苏峰的“方针”,更切近吉田松阴“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当开拓虾夷,晓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之岛,占领整个清国,君临印度”的思路,是吉田松阴思路的继承、细化和延伸。由此可见,日本侵华战略的指导思想是在纵向继承前人、发展前人中渐至成熟,它引导着军国主义分子驱动铁蹄,挥舞刺刀,按既定方针,步步侵华。
德富苏峰并不仅仅满足于“膨胀”理论的思想贡献,而是以笔作刀枪,不断赤膊上阵,具体实践。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后,日本悍然占领台湾,德富苏峰随即抛出了他的《占领台湾的意见书》,再次强调“南方经营”的观点。此后,无论1900年“庚子事变”、1904年日俄战争、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7年卢沟桥事变还是1941年太平洋战争期间,德富苏峰都利用记者、历史学家、贵族院议员、文学家、“大日本文学报国会”会长和“大日本言论报国会”会长的身份,不断抛出宣扬开创、巩固日本在亚洲乃至世界的霸主地位,阐述侵华“膨胀”理论和对外军事扩张的大量著述,他也成为臭名昭著的“大东亚共荣圈”思想的炮制者之一。1941年,他为军国主义效力,参与起草了《日本太平洋战争诏书》,地位作用愈加显赫,被称作“近代日本思想史上仅次于福泽谕吉的思想家”,“地位和皇室、东条英机、军部等同”的人。德富苏峰从民权主义走向鼓噪强权和武力的帝国主义,为许多人所不解,就连他的亲弟弟、进步作家德富芦花也因他如此转折,在中日甲午战争期间与之发生矛盾,到1904年日俄战争后分道扬镳,直到1927年德富芦花死前,两人才见了一面。
“三国还辽”的刺激
在德富苏峰94岁的人生中,有一件事让他终生难忘,用他的话说“几乎支配了我一生的命运”。
按照1895年4月17日签订的中日《马关条约》,日本终于割占到数百年来梦寐以求的辽东半岛,为此,日本举国狂欢。而德富苏峰则保持着“矜持冷静”。他认为,中日甲午战争仅仅是“日本膨胀大潮中的一个波涛”——他的理论是要日本到全世界去“膨胀”。
4月初,德富苏峰得意洋洋地来到日军已实际占领的辽东半岛,伴着尚未散去的血腥之气,抒发他“柳树渐渐吐出新芽”“杏花正是盛开”,旷野一望无际,春风吹拂下,悠然地在“新领土”上旅行的占领者的浪漫。他认为,这是他“最大的愉快,也是最大的满足”。
岂料还不到一周时间,俄、法、德三国突然出面武力干涉,强迫日本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消息传来,对德富苏峰来说不啻雷击。他不愿再呆在“归还给别国的领土上”,匆忙登船回国。行前,他像离别故乡一样,用手帕包了一捧旅顺砂砾带走,作为辽东半岛曾经划作日本领土的“纪念”。
回去后,德富苏峰将怒火发泄到伊藤博文内阁身上,抨击内阁的“软弱外交”,甚至致力于颠覆伊藤内阁。
德富苏峰一再荒唐地表白,日军到中国的侵略是“以外科医生拿着截断器从事病体治疗时的想法来面临清国,而不是提刀侵入富家时的心态,我们是为了治活它而欲截体,不是为了杀害它而行刺”。这类观点充斥在当时的日本思想界、舆论界,并在国民之中泛滥。德富苏峰们为赤裸的强盗行径寻找说辞借口,将岛国畸形、急迫的扩张心理和荒唐无耻的侵华逻辑暴露无遗。
“三国还辽”事件,使德富苏峰看到了西洋列强的“强大”,也使他更加崇拜军事实力。他怀着极度复杂的心态,来到内心愤恨的对手——俄国进行考察,以新闻人的身份接触了著名作家托尔斯泰。当托翁当面向他指责日本效仿列强,对邻国诉诸武力时,他居然辩驳说,在列强面前,日本其实是“多年的屡屡受害者”,其论调竟与二战后日本的右翼势力暗合。他还到英国进行考察,期望日本与之结盟。他认为,日本在前进的道路上,“树了许多敌人”,更大的障碍是西方列强。他鼓吹日本要“卧薪尝胆”,树立起与西方抗衡争逐的观念。归国不久,他出任松方正毅内阁的“敕任参事官”,负责内阁新闻事务,把持舆论,致力于促进军备扩张,成为活跃在军国主义扩张一线的御用文人。
不舍的“侵华情怀”
作为一代文人,德富苏峰也有着特殊的中国情结。“清国”“支那”字样以及中国的地名、人名、文物充斥在他的著述中。他不像吉田松阴,梦想吞噬中国,却并未身临其地;也不像福泽谕吉,多把注意力投向西洋列强。早在甲午战争前,德富苏峰就到过中国,甲午战争期间随军到过辽南旅顺。甲午战争后,他又两次长时间实地考察中国,与当时的中国政要名流互访交流,全面研究中国社会,其目的不言而喻。由于他的汉学基础深厚,写出的文字令中国维新派领袖梁启超惊讶,就连鲁迅先生也称他是“日本深通‘支那’的耆宿”。
德富苏峰对中国的态度是中日关系的晴雨表,是随着近代国际形势与中日关系变化而不断转折演化的。
——先是深深的敬畏。
——继之,当成“反面教员”。
——其后,在蔑视中鼓吹将中国纳入日本大东亚势力范围,进行武力“指导”。他提出,要用“力量的福音”对中国进行指导和改造。他的“力量”是什么?就是强权和武力。他在《大正之青年与帝国之前途》中说:“远东问题与我具有重大利益关联,也就是必须以我为大股东来发言。”他的“大股东”意识即霸主地位,“远东的势力范围”即指中日朝的东亚地区,这一论点亦即他的“大东亚共荣圈”的理论基础。
事与愿违,尽管德富苏峰致力于四朝天皇侵华事业,一生留下了200多部著述,他的军国主义膨胀之梦终究化为泡影。1945年日本战败后,德富苏峰被列为“A级战犯”嫌疑人拘禁于自宅内,等候处分。1947年后,由于“冷战”状态的形成和美国的基本政策的变化,对德富苏峰等人的惩治不了了之。1957年,德富苏峰去世,终年94岁,临死时犹高呼“再等500年”。
从1868年明治维新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70多年侵华史和德富苏峰近一个世纪的生命证明,日本军国主义称霸之梦不但在亚洲走行不通,在世界也难于前行。德富苏峰辈针对中国制定的“脱亚人欧论”“大日本膨胀论”“大东亚共荣论”,都是基于武力扩张、军事侵略、占领邻国乃至称霸世界来维持日本生存的极端狭隘血腥的国策,最终将日本引入了死胡同。正如野村浩一在《近代日本的中国认识》中所说:“近代日本的历史,是一部在对华认识上失败的历史。”这是一句由衷的心声,也是不争的事实。
本栏编辑/牛泽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