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服从多数”?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r20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我们都知道,无条件地实施"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往往会有缺陷和局限---在这个原则下,非主流的声音常被斥为异端邪说,少数派的权利往往受到漠視、压抑乃至践踏(据报载:在一个人人"各顾各"的村里,学雷锋做好事的复员军人被村民们强行送进了精神病院)。其结果,是人人都在自觉或不由自主地选择随大流、选择"中庸之道"---一个常见而又意味深长的小例子是:单位部门年终"评先"时,十几个、二十来个人坐在一起,评出的"先进人物"往往不是技术骨干,业务尖子,而是那些平时默默无闻、从事着体力劳动、重复劳动的门卫、打字员、收发员之类,因为他们最能"和群众打成一片"。
  当然,我们并不能因此否认"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在社会中的合理性。这里我想说的是另一种常见情况:在某些制度条件下,掌权者常常挥舞手中权杖,将"少数"与"多数"的比例作"肆意"调整、颠倒---他们将对手轻而易举地推向"少数派"的孤立位置,而使"多数"群众最终站到自己一边。
  比如40年前的"庐山会议",开始是开"神仙会","成绩讲够,缺点讲透"(刘少奇语 ) ;会议的主要风向是批"左"、"反冒进"。在这种气氛下,彭德怀将一些不便在会上公开讲的意见写成信,呈送毛主席参考、阅处。
  此后,即使毛泽东未经政治局常委讨论而直接将彭的信印发给了中央全会,即使毛在全会上作了怒气冲冲的讲话,"从高度原则上批判了那封信,说它是一个右倾机会主义的纲领;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 《彭德怀自述》),即使部分中央委员确实对彭的信产生了看法,但也认为只是某些提法的问题、遣词造句的问题、思想认识的问题等,所以对信的讨论、批判也未离开信件本身,且批评的语气和缓,会议气氛正常,而更有人认为彭老总敢说真话,说出了他们的心里话。
  就是说,在彭给毛写信是否意味着"右派分子猖狂向党进攻"这个问题上,这时候毛泽东还是"少数派"---无论在政治局常委会还是在中央全会,他都是绝对的"少数派"。
  但毛泽东向来信奉的准则是:"少数"与"多数"的比例是可以通过"斗争"转换的,此时他习惯性地要这样做了---在政治局常委会的"斗争"中,他从山下召来了林彪,充当急先锋的角色。林一开口便给彭扣上了"野心家、阴谋家、伪君子"的帽子,并得到了毛的默许;而朱德在发言中就事论事,语气温和,毛便粗暴地打断他的发言,讥刺说是"隔靴搔痒"。这压力迫使后面的发言者只能一步一步提高"斗争"的调子。毛还历数彭德怀在以往共事中不服自己、搞对抗的例子:"我与你的关系,融洽三成,搞不来七成,三十七年,一贯如此。"这种揪小辫子的做法十分可怕---人谁能无错、无过?谁能没有或大或小的"历史污点"?这些老账平时一五一十给你记着,关键时刻全揪起来,看你服也不服?将历史上的过错与现在的表现联系起来,以证明你一贯反动,问题便严重得多了。此时,摆在其他政治局常委面前的,便不再是分清谁对谁错的问题、"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问题,而是"你们要站在哪一边,要跟着谁走?"的关键问题了。
  同时,毛还批评彭"十个元帅,除自己外,都对你有意见---你一个也不佩服;十个大将更不在话下",与刘少奇等人也合不来,以此证明彭平时就是"少数派",来进一步孤立彭德怀。
  在中央全会上,当毛泽东发现各小组对彭的批判仍局限在"意见书"本身时,便立刻发出指示:"对事也要对人---党内右派分子在猖狂进攻,要划清界限!"如此一来,不管发没发过言的、批没批过彭的,都争先恐后亮明立场,与彭等"划清界限",坚决斗争。更有康生、陈伯达之流源源不断地提供列宁、斯大林的论述作批彭的"理论依据",提供以往毛、彭"斗争"的历史资料作为证据,这些"炮弹"使得会议的火药味越来越浓。毛由"绝对少数派"变成了"绝对多数派",而彭德怀、张闻天、黄克诚等人则须一次比一次"深刻"地"对自己的错误作不合事实的夸大检讨"(《彭德怀自述》),以求过关。最后,如不是毛泽东有意保留几个"右派分子"以供批判、斗争,这些"少数派"很有可能转化得一个也不剩了。□(编辑:橡子)
其他文献
背景:  这是一个话题尖锐,阵容豪华的个人学术生涯的研讨会。会议开得如此之激烈。除了因为吴敬琏先生本人的德高望重、桃李天下外,改革局势显然也是大家共同关注的切身之痛。  今年2月26日,"中国经济改革回顾与展望---吴敬琏教授从事经济研究50周年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总共有100多位海内外知名的经济学家、学者型官员和企业家出席了研讨会。  会议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梦奎致开幕词,从上午9时一直进
期刊
90年代以来,清华北大等著名高校出现了一种引人注目的新现象:以名校科技和智力为依托,形成一系列充满活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上市企业,并以这些企业集团为骨干,在校园周边形成大学科技园,同时这些大学还在全国各地实现了广泛的产学研联合。这种现象被称为"清华北大现象"。  1988年,北大投入资金40万元成立北大方正公司,到1998年,公司销售收入74亿元,净利润接近2亿元,跻身全国国有工业企业500强。目前
期刊
反思"偏宽偏软"    今年1月14日,当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四次全会在北京召开时,许多人认为,这不过是中纪委的年度例会而已。虽然中共总书记江泽民身着绿军装,率领政治局全体常委出席大会让人有些意外,但联想到近期的反腐形势,这种鲜明姿态所表明的政治含义也能让人充分理解并深受鼓舞。  在会上,总书记的一段讲话当即被时事观察家们注意到:  "对领导干部中发生的违纪违法行为一定要严肃查处。要坚决改变失之于
期刊
在联产承包责任制成功解决了长期困扰中国的农村发展问题以后,在一种粮食大幅丰收,民心空前统一的美景下,中国的改革大船开始调转船头,向城市改革全面进发。  当时有两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很能代表那个时代人们的心情,一是《在希望的田野上》,一是《年轻的朋友们来相会》,一种乐观的激情弥漫着整个社会的各个阶层。但是,城市改革全然不是一个农村式的联产承包就能理定大局,与希望的田野相应的是举步维艰困难重重的城市雷区。
期刊
过去的一年,中国的社会经济发生了很大变化,阳光化、公平、公正的市场经济制度开始深入民心,反腐败工作也引人瞩目。下面是去年一年中有关部门查处的各地"第一贪"。  浙江第一贪:现年34岁的宁波中拓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华光, 1999年6月10日因涉嫌贪污被依法逮捕。据查,被告人朱华光在任期间,利用职务之便,在短短的一年半时间里,侵吞公款达989万余元。  甘肃第一贪:1999年5月7日,蘭州中级人民
期刊
现在回过头来看,这3年对改革来说是进入了一个被人审视的阶段。左中右的人都对改革生疑。有人认为还没改到根子上,有人认为把利益改到了贪官手中,有人认为把社会主义根基改没了,有人认为太慢,有人认为太快。思想的争论导致行动的迟缓。观察家评价说:1991年的中国在左顾右盼。连以深圳为代表的特区也被卷入了争论,被人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从表面上看,改革并没有停步,与"治理整顿"一样重要的口号是"深化改革"
期刊
由美国新闻机构美联社主办的20世纪大事选举,由36个国家的71家新闻机构选出了20世纪的20宗历史大事。結果美国   1945年在日本的广岛及长崎投下两枚原子弹,迫使日本投降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被公认为20世纪最重大的事件。   除了战争及政治事件外,科学发展也被视为本世纪影响深远的大事。美国太空人阿姆斯特朗在1969年首度踏足月球;莱特兄弟于1903年首次驾驶动力飞机升空;1918年首次发现抗生
期刊
中国的1992年,被世界称为"邓小平年",邓小平南巡被称为"使中国回到既定轨道"。那年,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第二次浪潮。中国人的观念和中国的经济都像被一阵旋风刮过。事后看来,这两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已是"飞"起来了。  新的形式同时伴随着新的矛盾。1993年,由于货币投放过量,造成了金融秩序一定程度上的混乱;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过于膨胀,财政困难状况加剧;股市热、债券热、期货热、房地产热伴随着资金不足的
期刊
弊端之源     最近,浙江金华四中高二学生徐力不堪学习重负杀死生母,震动全国。各界人士群情涌涌,纷纷反思教育弊端,提出改进措施。   有人认为,家长逼子成龙心切,子女承受力弱,是造成悲剧的主要原因。有人提出,中小学生负担过重,已成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主要障碍,因而急切需要减轻学生负担。也有人说,学校片面的教育质量观和陈旧的人才观导致追求升学率的倾向,"一手硬一手软",使分数价值高于人的价值,降低了
期刊
自1991年以来,美國经济如同一匹脱缰野马,奋勇向前,创造了连续9年增长的神话。今年1月28日,克林顿总统在其任内的最后一次国情咨文中再次说到了美国经济的奇迹,并称美国将在本年度还清所有国债。  只不过,最近美国两家调查机构的调查得出了同一个结论:美国经济持续增长的背后是贫富差别的急剧扩大,同时,贫富差距拉大的速度要大大高于美国经济增长的速度。  美国预算和政策优先中心和经济政策研究所,将美国联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