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磺酸修饰的共价有机框架用于二氧化碳吸收和染料吸附

来源 :化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urus_Go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环境污染是地球现今的重要问题之一,而其中就包括水污染与温室效应.共价有机框架(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s,COFs)作为一种新兴的晶态多孔聚合物,因其优异的吸附性能,在污染治理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工作报道了一种基于β-酮胺单体通过迈克尔加成-消除反应合成的磺酸型微孔COF (JUC-603).该COF不仅能有效分离水中染料,而且具有显著的二氧化碳吸收能力.本研究为环境修复中的染料分离和二氧化碳吸收领域提供了一种具有潜力的材料.
其他文献
以团簇Co4P作为非晶态合金Co-P体系的局域结构,对其进行全参数优化计算,最终得到6种优化构型.通过对团簇Co4P 6种优化构型的Mulliken自旋布居数(包括团簇原子各轨道自旋布居数、团簇轨道自旋布居数及团簇原子自旋布居数)进行分析,对团簇Co4P各优化构型的成单电子进行研究,发现Co原子的d轨道成单电子数最多;再通过电子自旋密度、磁矩及轨道态密度进行分析,发现Co原子对团簇Co4P的磁性贡献较高,且团簇Co4P的d轨道较低能量区片段处对团簇Co4P的磁性贡献较高.
教师拥有选择与组织教学内容的自由,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存在某些对教材的依赖主义或虚无主义倾向.基于现有的研究成果,提出在准确理解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前提下,可以依托教材在选择内容时进行纵向分析,规划教学内容的深广度、精心剪裁,将化学史融入课堂教学;采用切合学情,变教材逻辑为教学逻辑、创新观念,优化整合教学顺序等组织方式;实施横向比较,选择最佳表征方式、以图表代文字,加强表征直观性等策略以实现教学内容的结构化.
脯氨酸聚酯(PPEs)是一类分子量较高且分子量分布较窄的新型可降解脂肪族聚酯,有巨大的应用潜力.然而,还没有关于PPEs力学性质的报道.本工作使用基于原子力显微镜的单分子力谱(AFM-based SMFS)实验技术和熵焓弹性耦合模型研究了PNC 12PE(一种PPEs)在极性有机溶剂中的力学性质.熵焓弹性耦合模型对PNC 12PE的实验力曲线的拟合结果很好,并且可以将PNC12PE重复单元视作库恩链段,说明得到了PNC 12PE的本征弹性.PNC12PE的典型实验力曲线和C—C骨架的理论力曲线在整个力区间
Pickering乳液因其极强的稳定性、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对环境友好等特点在众多领域有着广泛应用.虽然乳液必须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但实际应用中通过适当的触发机制使其能够实现快速破乳也是非常重要的.响应型Pickering乳液由于在特定因素刺激下可以轻易实现可逆乳化-破乳成为近些年研究的热点.早期研究学者主要研究单一刺激因素响应性Pickering乳液的研究,近些年学者们也发现双重甚至多重刺激响应性Pickering乳液中,更具优势也有着更广泛的应用.因此,对外响应型Pickering乳液的相关研究内容进行了
本工作设计合成了分别含有B—N键和C=C键的薁基[4]螺烯类分子1a/1b和2,其中B—N键和C=C键互为等电子体.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电化学循环伏安测试和理论计算结果表明B—N键可以调控共轭骨架的电子结构及芳香性.单晶结构表明1a具有螺旋几何构型,晶体中存在JP和M两种对映异构体.B—N键具有部分双键性质,硼氮六元环具有一定的芳香性.大位阻基团2,4,6-三甲基苯基(Mes)使得1b在三氟乙酸(TFA)作用下不会发生类似于1a的脱硼化,而是发生和2相似的可逆质子响应,B—N键对薁单元的质子响应性质无明显
柔性高吸附性材料在废水废气处理、防护服制造、有毒有害物质监测等诸多领域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本工作采用水相合成的方法,以三氟乙酸(trifluoroacetic acid,TEA)为结构导向剂,以水为溶剂,在静电纺纳米纤维上原位生长了金属有机框架材料NO2-UiO-66,制备了NO2-UiO-66@PAN(聚丙烯腈)柔性纳米纤维膜材料.并研究了不同配比的三氟乙酸/去离子水、不同的金属盐与有机配体比例以及水热生长时间对NO2-UiO-66形貌和负载效果的影响.最佳TFA添加含量为φTFA=30%,金属盐与配体
鉴于磺酰基在有机分子中的重要意义,磺酰基的引入与磺酰化合物的合成被广泛报道.其中,磺酰肼化合物因在抗肿瘤、抗菌等方面表现出的生物活性,其相关合成备受关注,本工作发展了可见光照射下烷基三氟硼酸钾、DABCO·(SO2)2(1,4-Diazabicyclo[2.2.2]octane,DABCO)和芳酰肼的有机光反应,一锅法获得了中等到良好收率的N\'-酰基-N-磺酰肼化合物,该反应底物适用性广、绿色温和.机理研究表明该反应经历自由基反应历程,即由烷基三氟硼酸钾在光催化作用下原位生成的烷基自由基引发的,随后
具有可控配位环境的高催化活性和选择性的稳定单金属位点催化剂的合成仍然具有挑战性.本工作采用阳离子交换策略合成了两种具有不同配位结构的Cu单原子催化材料.该策略主要依赖于硫化物的阴离子骨架和富含N的聚合物壳在高温退火过程中产生大量的S和N缺陷,精确合成了富边缘S和N双修饰的单金属Cu位点催化材料.在这两种材料,一种Cu单原子具有硫(S)、氮(N)双配位,一种Cu单原子只有单一的S配位.Cu中心原子的第一壳层配位数为4,Cu-S/N-C的结构为Cu-S1N3,Cu-S-C的结构为Cu-S4.实验表明,S、N双
以木质素、铁盐、亚铁盐为原料,首先将木质素胺化,然后调节溶液pH值,以共沉淀法制备木质素/Fe3O4纳米颗粒.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操作简单,所制备的纳米颗粒粒径均匀、孔隙率高,可进一步用于吸附领域.该实验从内容设计、方案开发、结果分析等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碳基复合材料由于结构可变、形貌可调、成分可控,能够展现出优异的理化特性,在能源存储和转化领域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其中,锂-硫电池作为高效的能源存储和转化器件,长期受困于硫(S)和硫化锂(Li2S)绝缘的瓶颈,亟需开发高导电的储硫载体帮助锂-硫电池实现可逆充放电.研究表明,碳基复合材料具有强的导电能力,且可以通过表/界面和缺陷工程的技术制备获得,易于实现多功能的耦合,能够显著改善长循环中硫正极的流失,缓解容量和倍率的衰减.本综述通过总结碳基复合材料在锂-硫电池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详细讨论功能化的碳基储硫载体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