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科学是一门具有科学启蒙性质的学科,主要是为了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而开设的,是对新课程改革要求的实际践行。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使用有效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科学素养,是当前小学科学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
对学生善于观察习惯的培养
客观性 科学研究的基础与理念是实事求是,因此,小学科学教师需要有目的的培养小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让学生学会客观地看待事物,认真观察事物的每一个细节,从而遵守科学研究应有的严谨性、科学性与客观性。
持久性 保持持久的观察能力是一名成功科学家必备的基本能力,这是除严谨的态度以外应具备的第二个基本能力。科学研究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对学生观察持久性能力的培养实际就是对小学生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与严谨科学态度的培养。小学科学教师需要从课堂教学入手,有意识、有目的对小学生恒心与细心的培养,让他们学会观察事物的全面与细微,进而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能力。
敏锐性 提高小学生观察能力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对学生观察敏锐性的培养。例如,瓦特对蒸汽火车的发明就是从对蒸汽的观察中而获得的启发。科学家之所以能够成为科学家,因为他们往往具备比常人更敏锐的观察性,总能捕捉生活的微妙反应。因此,小学科学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敏锐性,让学生能够留心生活中的小细节与现象,并主动去探究与发现。
目的性 小学生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趣味性、新鲜性的事物上,对世界充满好奇与想象,难以集中注意力,由于对事物的认识有限,很难把握事物的本质。那么就需要教师有目的的引导,让学生学会集中注意力并养成良好的观察事物的习惯。
学生动手与动脑习惯的培养
小学科学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很多教学内容都需要学生动手来完成。但是小学生的耐心比较差,在拿到实验器材以后往往急切的想要动手操作,却不会对实验的目的、过程与意义做出思考。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就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动手过程养成动脑的习惯,带著一定的目的性去做实验,并且养成善于对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的习惯。小学生只有养成善于思考与分析问题的习惯,才能够在实验过程中保持严谨性,才会注意到每一个细微的情节,才能够有能力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特点。
例如,对材料的分类一课内容的讲解,教师准备好教学需要使用到的材料,然后引出给材料分类的话题,为学生讲解身边的材料分为人工制造材料与天然材料,再进一步作出人工材料与天然材料的具体说明,然后拿出准备好的实验物品,让学生分组进行交流与讨论,将给出的物品作出分类。待全部学生完成分类之后让小组代表作出汇报,并阐述分类的理由,允许其他小组提出不同的意见。最后,教师作出点评,对于结果进行客观分析,并指出存在的问题,解答疑惑,让学生进一步作出总结。这种从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思路与小学生对事物的认知特点相符合。同时,让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做好记录,对于存在的疑惑及时记录并积极寻求解决策略。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严谨性,并且在探究过程逐渐形成边动手边思考的探究习惯。
学生总结反思习惯的培养
由于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有一定的局限,做出的实验结果很容易存在偏差,甚至会出现结果错误。这种现象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是很正常的现象。出现这种问题时,教师不要责怪或批评学生,要和学生一起去寻找是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认真回顾实验过程,对每一个步骤都做出思考,小学生的记忆力有时会表现的很惊人,他们会给出乎意料的结果,教师就要善于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形成一个严密的逻辑分析与运行体系,使实验的每一个步骤都有章可循,都能够清晰的呈现出来,在环节回顾中才不会没有头绪和混乱。
小学生实验的失败并不一定是坏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教师需要做的就是让学生能够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失败的原因,避免同类错误的发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用耐心不断鼓励学生,肯定学生的能力与付出,懂得欣赏学生的优点与长处,教师的欣赏是对学生学习与付出的最大认可。他们在获得认可之后往往会更加努力,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对实验做出总结与反思,并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
总结与反思不仅是对已经发生实验的总结,更多的是对实验经验的获得,帮助学生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不断调动主观能动性、思维发散性,当有了一定的经验与知识体系的时候,学生就具备了一定的创新能力和意识,就不仅仅局限于对教材实验的照搬,而是通过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进行自主探究与实验。因此,小学科学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反思与总结,敢于面对自己的问题与不足,理性看待失败与成功,才能领悟科学实验教学的精髓。
小学生正处于精力旺盛时期,对世界充满着好奇与幻想,小学科学课程的设立就是对小学生好奇与幻想的满足,为小学生提供一个对自己的好奇心进行自我探究与发现的过程。小学科学教师在对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把握的基础上,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鼓励学生进行探究与创新,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与看法,从而提高小学科学的教学效率,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摄山星城小学)
对学生善于观察习惯的培养
客观性 科学研究的基础与理念是实事求是,因此,小学科学教师需要有目的的培养小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让学生学会客观地看待事物,认真观察事物的每一个细节,从而遵守科学研究应有的严谨性、科学性与客观性。
持久性 保持持久的观察能力是一名成功科学家必备的基本能力,这是除严谨的态度以外应具备的第二个基本能力。科学研究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对学生观察持久性能力的培养实际就是对小学生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与严谨科学态度的培养。小学科学教师需要从课堂教学入手,有意识、有目的对小学生恒心与细心的培养,让他们学会观察事物的全面与细微,进而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能力。
敏锐性 提高小学生观察能力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对学生观察敏锐性的培养。例如,瓦特对蒸汽火车的发明就是从对蒸汽的观察中而获得的启发。科学家之所以能够成为科学家,因为他们往往具备比常人更敏锐的观察性,总能捕捉生活的微妙反应。因此,小学科学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敏锐性,让学生能够留心生活中的小细节与现象,并主动去探究与发现。
目的性 小学生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趣味性、新鲜性的事物上,对世界充满好奇与想象,难以集中注意力,由于对事物的认识有限,很难把握事物的本质。那么就需要教师有目的的引导,让学生学会集中注意力并养成良好的观察事物的习惯。
学生动手与动脑习惯的培养
小学科学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很多教学内容都需要学生动手来完成。但是小学生的耐心比较差,在拿到实验器材以后往往急切的想要动手操作,却不会对实验的目的、过程与意义做出思考。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就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动手过程养成动脑的习惯,带著一定的目的性去做实验,并且养成善于对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的习惯。小学生只有养成善于思考与分析问题的习惯,才能够在实验过程中保持严谨性,才会注意到每一个细微的情节,才能够有能力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特点。
例如,对材料的分类一课内容的讲解,教师准备好教学需要使用到的材料,然后引出给材料分类的话题,为学生讲解身边的材料分为人工制造材料与天然材料,再进一步作出人工材料与天然材料的具体说明,然后拿出准备好的实验物品,让学生分组进行交流与讨论,将给出的物品作出分类。待全部学生完成分类之后让小组代表作出汇报,并阐述分类的理由,允许其他小组提出不同的意见。最后,教师作出点评,对于结果进行客观分析,并指出存在的问题,解答疑惑,让学生进一步作出总结。这种从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思路与小学生对事物的认知特点相符合。同时,让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做好记录,对于存在的疑惑及时记录并积极寻求解决策略。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严谨性,并且在探究过程逐渐形成边动手边思考的探究习惯。
学生总结反思习惯的培养
由于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有一定的局限,做出的实验结果很容易存在偏差,甚至会出现结果错误。这种现象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是很正常的现象。出现这种问题时,教师不要责怪或批评学生,要和学生一起去寻找是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认真回顾实验过程,对每一个步骤都做出思考,小学生的记忆力有时会表现的很惊人,他们会给出乎意料的结果,教师就要善于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形成一个严密的逻辑分析与运行体系,使实验的每一个步骤都有章可循,都能够清晰的呈现出来,在环节回顾中才不会没有头绪和混乱。
小学生实验的失败并不一定是坏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教师需要做的就是让学生能够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失败的原因,避免同类错误的发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用耐心不断鼓励学生,肯定学生的能力与付出,懂得欣赏学生的优点与长处,教师的欣赏是对学生学习与付出的最大认可。他们在获得认可之后往往会更加努力,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对实验做出总结与反思,并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
总结与反思不仅是对已经发生实验的总结,更多的是对实验经验的获得,帮助学生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不断调动主观能动性、思维发散性,当有了一定的经验与知识体系的时候,学生就具备了一定的创新能力和意识,就不仅仅局限于对教材实验的照搬,而是通过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进行自主探究与实验。因此,小学科学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反思与总结,敢于面对自己的问题与不足,理性看待失败与成功,才能领悟科学实验教学的精髓。
小学生正处于精力旺盛时期,对世界充满着好奇与幻想,小学科学课程的设立就是对小学生好奇与幻想的满足,为小学生提供一个对自己的好奇心进行自我探究与发现的过程。小学科学教师在对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把握的基础上,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鼓励学生进行探究与创新,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与看法,从而提高小学科学的教学效率,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摄山星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