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与国民利益

来源 :商界·中国商业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cky883374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有企业,垄断企业真的为国家财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吗?
  
  作者简介:孔善广,宏观经济及农村问题研究专家
  
  什么是全民所有制企业?就是政府代表全民投资和管理的企业。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全体国民理应享有对企业收益的索取权,同时也承担企业的财务风险。政府对国企收取的费用用来保证全体国民的公共开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统收统支”的制度正是这一思想的具体实践。
  但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4年》的资料,从1989~1993年国有企业累计上交国家的财政收入只有326.05亿元,5年累计还低于1978年的571.99亿元和1980年的435.24亿元。
  1993年底颁发《国务院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实行新的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后,作为企业所有者(国民)投资的企业,自此以后和其他所有制企业一样只交纳税金,其所得的利润,甚至是通过行政垄断获得的利润根本就没有上缴国家财政用作国民的公共开支。
  而这十年来国家却平均每年补贴国企亏损近300亿元,累计补贴已经达到了3088.2亿元。如果从1989~2003年计,平均每年需要补贴企业亏损近400亿元,累计补贴了5632.45亿元。
  不仅如此,根据《中国财政年鉴2001年》的数据,从1985年至2000年,国家财政税收总额从2040.79亿元增至12581.51亿元,年均增长12.89%,同期国有企业的所得税从595.84亿元增至827.41亿元,年均仅增长2.21%,远远低于税收总额的增长速度。
  一方面是补贴的增长,另一方面是所得税贡献比例的下降,两个方面都说明了一个事实:国企所得税对国家税收总额的贡献在逐步下降,而国家却一直在不停地为其输血。
  如果说国有企业交纳了大部分的税收给国家作为财政的贡献,如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在全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会议上说,“1/7的企业给国家交纳了2/3的税收,你还要说什么?”但是,按现在的状况来说,难道非公有制企业就没有交税吗?国有企业退出竞争领域后由非公有制企业经营,国家就会失去全部的这些税收吗?
  因为作为主要税收来源如增值税等工商税,是不分企业所有制形式的,所以在税收贡献方面国企和其他所有制企业是一样的。并且国有企业没有将利润上交给国家财政,因此只能说在所得税上对国家财政税收方面的贡献多少有所分别而已。
  反过来我们考量一下国企的利润来源。
  据统计,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从1998年到2003年实现利润从213.7亿元提高到4951.2亿元,增长了22.2倍,2004年1~11月实现利润6970亿元。在6年时间里利润增加超过33倍,其中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宝钢集团、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7家公司实现的利润,就占到了全部中央企业利润的78%,而里面有6家是国家垄断的石油石化和电信行业。可想而知,这种巨额利润来源自然是高度垄断的结果。
  垄断是垄断定价权实现巨额利润,而遭受垄断之害的,恰恰是本应该享有垄断利益的普通国民。打一个比方,就是你投资了一个企业希望他为自己赚取利益,但是他反过来同你做生意赚你口袋里的钱,而你却不得不接受这种条件并且不停地给他投资。
  由此可见,一方面政府用属于国民的公共财政资金填补国企漏洞;另一方面是垄断的国有企业利润并没有上交财政收入作为投资者及所有者(国民)的公共开支,出现企业所有者的企业“剥削”企业投资者及所有者的现象。
  公共选择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是,政府部门并不必然以社会大众的利益为目标,当社会不能有效约束政府时,政府部门有可能利用其垄断性权力谋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事实上目前政府自身的激励机制决定了它必然追求所管理的国有企业的规模和速度,这与政府及其国有资产是为公共利益服务的职能存在根本的冲突。
  我们假设一组数字说明垄断利润对国民利益的损害。假如国有企业的税前利润为1000亿元,其中500亿元为垄断利润,那么其对国家公共财政的大概贡献是:1000×33%=330(亿元)(33%为所得税率)。
  而没有垄断利润的贡献及对国民的利益是:
  a、所得税:500×33%=165(亿元)
  b、没有垄断时国民减少的消费负担:500(亿元)
  合计:665(亿元)
  也就是说,国有企业垄断经营产生的垄断利润,对国家的财政收入贡献为330亿元。但是,假如没有这500亿元的垄断利润,那么国民的消费(生产)就可以少支付500亿元,直接从中得益;还有165亿元所得税转为国家财政收入中间接获益,国民整体得益为665亿元,对比起来国民整体利益增大了:665-330=335(亿元)。
  如此类推,如果假如垄断利润为200亿元、100亿元、50亿元,失去垄断后国民的收益分别增大为134亿元、67亿元和33亿元。无论怎样举例计算的最终结果是,哪怕出现一点的垄断利润,国民的利益都受损害。
  另一个角度,我们从整体经济效益的角度来考量国企存在的必要性:
  如果不上缴利润只交税,或只交税和上交垄断部分利润(也难以界定),那么从对国民的贡献相比较,国企和其他经济主体没有太大的差别。而且根本不用设置从中央到地方众多的国资监管部门,可以节省巨大的管理成本。
  如果按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原则,将国企和其他经济主体一样对待,既上缴利润,又失去垄断地位的话,那么是否可以生存下去呢?从《中国财政年鉴》(2001年)的数据可知,从1985年到2000年,国有企业上交的利润才109.46亿元,但补贴亏损就高达6501.12亿元,结果显而易见。
  我们需要考虑:建立或维持国有企业的目的究竟何在?是为了向民众提供公共品,还是纯粹为了赢利?
  产权改革之所以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焦点,是因为国有企业仍然存在深层次的问题。现存的国有企业要靠政府庇护下成为享有特权的企业,通过非市场的手段获得稀缺资源进行垄断经营,同时又在侵害其他市场主体及国民的利益,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怎样得以确立?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停滞不前,政府也难以从对市场的干预中脱身,实现真正的职能转变。
  确实,现在这一个问题已经摆在我们面前——国有企业通过垄断追求利润最大化却损害作为投资者和所有者的国民的利益,政府是要追求国有企业的利润最大化,还是追求国民利益的最大化?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思考。
其他文献
一家公司,他的某个部门生产三种产品:A、B和C。表1显示了每种产品的单位收入和单位成本、月销售量以及贡献毛利(单位收入和单位变动成本的差额乘以销售量)。  表1(单位:元)  产品      A     B    C  单位收入    10    15    5  单位变动成本  5     5    3  月销售量    10000  2000   2500  贡献毛利    50000  20
期刊
20世纪管理者所犯最多最致命的错误是腐败,而21世纪管理者听犯最多最致命的错误则可能是泄密……    引子  企业与员工签订了保密协议,为何仍被窃取了商业机密?  属于企业一级机密的核心技术,为何轻易就被软件复制?窃密生产的同类产品没有产销,为何被判“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一起看似并不复杂的商业秘密窃取案,值得企业反思的却很多……    案情回放  2004年10月,斯维数字技术公司的两位工程师
期刊
我国商法环境正在经历一个前所未有的世纪大转型,以《公司法》、《证券法》为代表的商事法律修订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商法环境的巨大变迁将从根本上修改企业的生存环境与生存法则。    《公司法》大变脸    国务院常务会议已经通过了新公司法修订案,并决定进一步修改后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该法案有望在今年上半年获通过。  “公司是市场经济的细胞”,目前,我国有300万家公司,《公司法》的修改无疑牵动着它们
期刊
民营经济这种近乎率性而为的所有制形态,是人顺乎其然的造化,而法律则是人类给自己创制的一个笼子。  民营企业的法律风险是什么?就是民营企业冲撞既存法律笼子的代价。    法律危机之殇    1945年,黄炎培先生在与毛主席的一次谈话中说:“历史上无论是一个个人、一个政党、还是一个朝代,都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对此,毛主席在新中国成立的前夜仍然反复咏叹。  时值今日,中国民营企业家群体似乎再次陷
期刊
新野蛮人    美国《福布斯》2006年9月18日  在IT行业,一些技术人才脱离老牌巨头企业,创建基于互联网和免费软件的新型公司。这些“新野蛮人”正在开创一场颠覆性的“廉价革命”,将行业巨头们置身于非常危险的境地。相对于巨头们产品与服务的所有权限制、多余的备份系统和巨额暴利,“新野蛮人”将免费软件、廉价芯片、互联网和自身的技术结合起来,为消费者提供替代性产品和服务,而技术成本甚至可以比行业巨头低
期刊
缺乏继任计划是许多家族企业没有继续生存下来的重要原因。大约70%的家族企业在其创始人死后或者退休后,被出售给了别人或进行了清算。    引子  老人去世,数十亿元家产何去何从?面对步步紧逼,为何遗嘱继承人步步退让?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疑点重重的第二份遗嘱再掀波澜!感情与利益纠葛,在家族式管理下的民营企业,能否承受住“遗嘱门”的风吹雨    案情回放    2006年6月,一纸诉讼将大连新型集团这个家
期刊
引子  一个公司内部居然出现了两个水火不容的董事会,原因何在?  公司原董事会6名成员 为何悉数被关进监狱?    案情回放  罢免董事长 2004年的国庆节,芜湖巨龙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张俊过得确实窝火。因为那期间,他不但未能迫使董事会通过新的投资议案,反而被董事会“逼宫”,把自己给罢免了。更加令他没有想到的是,紧接着到来的竟然是牢狱之灾。  事情得从那次投资谈起。  2004年国庆节期间,张
期刊
法律风险有高有低,如同电压,高时可以一击致命,低时似乎可有可无。对于中国民营企业来说,如何准确感知风险大小,未雨绸缪,同时又不杞人忧天,过于敏感呢?  根据对英国路伟国际律师事务全球数据库,以及对中国企业关于法律风险防范的研究报告进行综合评估,我们发现,民企所涉及的主要法律风险有:行业、组织形式、管辖地、知识产权、采购和销售行为发生地。  在这五大因素中,每一种因素都有风险高低的差异。比如:在知识
期刊
商法维新引发的变局,足以考验企业家们的智慧。世易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企业不管是创业、守业,抑或是腾飞,都必须学会在商法变局中去发现机会、降低风险、扩展空间,演绎好在市场经济下的法治化生存。  市场经济也是法治经济,企业的生存实际上是一种法治化生存。在目前商法大维新的当口,破解变局,调整企业生存运作之道,应当是每一个企业家思考和决策的重要议题。  此次商法变局可以说是全局性和根本性的,包括《公司法》
期刊
冷箭并不致命,但却不可不防。由于“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支“冷箭”就可能让本身治理有缺陷的企业陷于瘫痪。    冷箭一:“有限责任”变成“无限责任”    民营企业大多是从小到大,规模不断扩大,注册的公司越来越多,而当家的只有一个。在他眼里,手心手背都是肉,每个子(分)公司的钱与人都是他的。出现这种意识后,会造成旗下各个公司管理有大量的往来借款,以及人员身份的混杂等。根据新的《公司法》,这样做可能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