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意无需证明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cfasd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都很熟悉这样一幕:去某个机关某个单位,或者去某个居民小区,“你是谁?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三个“终极哲学问题”,是门卫师傅的必问题。在门卫师傅眼里,你总是“来者不善”,得证明自己是个有善意的人。
   这背后除了责任心,还有对善意的理解问题。也许是被人骗多了,我们遇人遇事总习惯性地先朝坏处想,选择怀疑,选择警惕,选择不相信。比如,老人倒地有人去扶,会怀疑是不是他撞的;買卖双方都认可无理由退货,真去退的时候,卖方则一定会忘了“无理由”,会问是什么原因要退;医生向患者推荐某种有效的药品,常被怀疑有利益裹挟其中。
   前段时间,在柳州至南宁东的动车上,陈医生应列车紧急广播要求,救治了一位突发疾病的乘客。结束救人准备返回自己车厢时,陈医生被列车乘务员叫停,让她出示医师证。陈医生表示自己没有携带,列车乘务员又提出查看其身份证和车票,拍照存案,还要求她写一份情况说明并签字。在救人过程中,列车乘务员还全程录像。出手救人原本是善意之举,做了好事的人,搞得如同“犯了事”。
   相比之下,笔者在国外读书、旅游和考察时,也常遇到门卫,但多数人只和你打个招呼,善意的脸上漾着微笑,因为他们相信你是善意的,不需要任何证明。善意无须证明,实际上是民法的一条基本规则。为维护市场交易秩序,民法上确立了“善意取得”这样一项基本民事制度。所谓善意,是指行为人动机纯正,没有损人利己的不法或不当目的的主观态度,或行为人在实施某种民事行为时不知存在某种足以影响该行为法律效力的因素。比如在高铁上救人的陈医生,在应召前去时,既没有想到做好事还要凭证,更没有想到通过救治病人获得什么利益,这就是一种善意。
   “善意取得”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不知情,主观无故意,且没有重大过失,那么他就可以不受受让物上的权利瑕疵的限制,而取得受让物。如果在物的受让过程中有纠纷,原权利人、债务人不能证明受让人为恶意即视为善意,受让人无须证明自己的善意。简单说,我按照市场交易价购买了一部手机,但不知道这个手机其实是别人的,当所有人让我归还手机时,如果他不能证明我具有事先知情或以明显低于市场价格购买等恶意,那么我购买手机的行为就受到法律的保护,不需要证明善意。
   这种做法在法律上叫“善意推定”,与刑法上的“无罪推定”类似。在法律上保护了善意第三人的合法利益,维护了正常的市场交易秩序,在道德上也保护了行善者的善心。善意无须证明,但需要鼓励。我国《民法总则》第185条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立法者设立这一规定,是为了解决“英雄流血又流泪”的问题。假设那天陈医生在高铁上的救人行为造成了患者的某种损害,无论陈医生有没有带医师证,列车员有没有全程录像,有没有写什么情况说明,陈医生都不用担责。
   这是对善意的最好鼓励,应该成为常态。因为在陌生人社会里,善意正如信赖一样,不可或缺。希望有一天,门卫师傅不再问“终极哲学问题”,而代之以“你好,我能为你做什么?”
   聂勇荐自《宁波日报》2019年4月11日
其他文献
读通讯《戴煌,一辈子说真话的硬骨头》(《新京报》2016年2月21日),让我久久心绪难宁——一番沉思默想后,忍不住就“说真话”说点儿真话。  戴煌的人生,可谓命途多舛。“16岁入党,19岁入新华社,右派21年,50岁改正”,“1957年,因发言‘反对神话和特权’,戴煌被打为右派……每月工资由155.75元改为生活费28元。接着,前妻提出离婚,刚会叫声‘爸’的十个月的小女儿改名换姓送了人。”  在劳
期刊
看过《皇帝的新装》的人,都知道那两个老大臣在皇帝面前说了假话。可是,作者偏偏用“诚实”二字形容“老大臣”:“诚实的老大臣”,“另一个诚实的老大臣”。是安徒生误用了“诚实”?非也,他乃另有深意。  在《皇帝的新装》中,皇帝是最主要的受骗者,也是作者最主要的嘲讽对象。但是,皇帝也不是愚蠢到极点,一下子就相信了骗子(如果这样写,故事就无趣了),而是对骗子半信半疑。因为有半信,他让两个骗子留在宫中织布。因
期刊
翻译家林少华在博客上谈到一件事,说某年参加一个会议,与会者多数是大学里的教书匠。林先生会上会下共收到九张名片,他一时兴起,就摆到桌子上“相面”,发现款式颜色各不相同,但有一点不约而同——九张名片无不堂而皇之地印有各种行政职务:副校长、校长助理、院长、副院长,最小也是个系副主任,还有一个“政协常委”,唯独把“教授”二字小小地印在了一串职务后面。林先生戏言,这“教授”二字“像刚进城的农民工,一副低眉垂
期刊
南北大街东西走/十字街头人咬狗/拿起狗来砸砖头/却被砖头咬了手/有个老头才十九/喝着藕来就着酒/从没见过这种事/三轮拉着火车走/……  大白天的,说梦话呀?  谁说梦话啦?  你那儿嘟嘟囔囔的,一会儿什么“人咬狗”,一会儿什么“砖头咬手”,不是梦话是什么呀?  我那是在背诵《颠倒歌》。  啥……啥歌?  颠倒歌。  啥歌也得符合逻辑呀!你家砖头长着嘴,会咬手哇?你见过用三轮拉火车的吗?  这您老兄
期刊
原只知林黛玉“多愁善感”,现如今,多愁善感的,成批。大批量的,尤其在电视上。小小屏幕,时常挤着一大群抹泪的人。一则,电视特别擅长做泪腺的“引流”,特会打造“引泪”的由头;二来,把着摄像机的,特会适时地将镜头拉近到夺眶而出的晶莹泪花上去。在寻常的环境下,一个人的流泪未必有大面积的连锁反应,可这泪一进入“大特写”镜头,就特别具有感染力。一滴泪,可在亿万个电视终端,汇成一条河。  不能说这泪水是“矫情”
期刊
杂文是思想的结晶。思想性是杂文的特质,其主要表现形式是批判性。杂文创作应该注重批判的思想美。  思想美是杂文之大美。按约定俗成的看法,杂文属“散文科”,属文学范畴,杂文作品就是文艺作品。文艺作品追求美学价值,杂文亦不例外,也要讲究标题美、结构美、语言美,一句话,追求艺术美。但杂文应该更加注重思想美,追求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维护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公民的“爱国、敬业、
期刊
很多人不理解杂文动机,以为是刻簿之文章,非“正能量”,即使被誉为“民族魂”的鲁迅,至今还有人不理解甚至抵触。其实杂文是大善之文,最能代表大善的文章也是鲁迅的杂文,鲁迅的杂文就是奔着善来的,如果读懂了鲁迅的杂文,那就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善的大门。  悲天悯人才能达到大善。给人灌蜜或什么“心灵鸡汤”,那是小善,或者根本不是善,是麻醉。习惯于歌功颂德与歌舞升平,掩盖矛盾,离善更远。鲁迅在自己的一篇序中谈到过
期刊
“很抱歉给您带来不好的用户体验,您的问题我已经记录下来,会尽快向上级反馈。”咨询某一下载软件的售后使用问题时,“90后”小伙王斯得到了客服这样“礼貌又认真”的答复。然而,十几个工作日过去了,所谓的反馈却不了了之。不少消费者反映,本应是职业规范的“礼貌”客服,在部分企业却成为互联网消费维权路上的一道“关卡”。(3月26日新华网)   对于一些互联网企业而言,客服往往是消费者与商家在售后这一环节唯一的
期刊
学校小卖部要“退学”了!规定一出,没想到引发舆情沸腾,社交媒体上,网友们满满的回忆将“学校小卖部”推向热搜。太多太多的人,都有学校购物的时光:课间十分钟,那舔也舔不完的冰棍在上课铃终止的最后一秒不得不投入垃圾桶;父母给的零花钱放学后偷偷在小卖部买了零嘴,放学路上和同学一边吃一边聊,回到家嘴边还挂着碎渣渣;和同桌闹了矛盾又不好意思直接道歉,悄悄在同桌桌斗里塞进自己从小卖部买来的零食以示歉意……学校小
期刊
这条视频让人看过初觉意外,随后百感交集:在重庆江北观音桥商圈的广场上,一群大妈每天跳广场舞,但这里的广场舞却是“静悄悄”的。原来,她们身上都挂着一个接收器,音乐直接传到耳机里。3年多来,这群大妈一直通过这种方式跳广场舞,在观音桥商圈形成了一道特殊而亮丽的风景线。   广场舞没有节奏感强烈的伴奏,这还是广:场舞吗?看过重庆这群大妈的“无声广场舞”,多少有点令人忍俊不禁。然而,沉浸在舞蹈和韵律中的大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