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口对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镇痛模式的影响

来源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peng6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造口状态对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镇痛模式的影响。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本研究经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E2018026)。病例纳入标准:(1)年龄性别不限;(2)经组织学明确诊断为消化道恶性肿瘤,经过CT或者MR证实存在局部复发或转移;(3)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RS)疼痛评分≥4分,需使用阿片类镇痛药物;(4)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早期恶性肿瘤;(2)研究者认为可能存在影响服药依从性的不良精神状态;(3)对阿片类药物超敏反应或过敏性反应。收集2016年9月至2017年4月期间于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肿瘤科进行综合治疗的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将患者有无进行肠造口分为造口组和无造口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包括年龄、性别、造口状态、疼痛部位、有无肠梗阻以及疼痛特点、镇痛药物的选择、镇痛剂不良反应的处理。疼痛的评估采用简明疼痛评估量表(BPI)和NRS疼痛评分。疼痛的治疗主要为强阿片类药物;不耐受阿片类的患者首次用药进行阿片类药物滴定,滴定药物包括盐酸吗啡片、羟考酮和吗啡针。疼痛控制稳定后,换缓释制剂维持治疗,缓释制剂包括硫酸吗啡缓/控释片、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和芬太尼透皮贴。镇痛治疗效果的评价需同时满足NRS评分≤3分、爆发痛<3次/d及持续3 d以上。采用χ2检验和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进行造口组和无造口组患者临床特征的分析,对比造口组与无造口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疼痛特点、镇痛药物选择和应用缓泻剂预防或治疗便秘的情况,应用多元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造口状态对镇痛治疗以及缓泻剂使用的影响。

结果

共计123例患者符合入组条件纳入研究。男性79例,女性44例,中位年龄51岁。造口组52例,包括回肠造口30例,结肠造口22例;无造口组71例。造口组中,40例(76.9%)疼痛部位为腹盆腔疼痛;无造口组中,44例为(62.0%)为其他部位疼痛。造口组和无造口组患者治疗前NRS疼痛评分中位数分别为5.7分和5.6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41);治疗后则分别降为2.1分和2.3分,两组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92)。镇痛治疗有效者共计111例(90.2%),造口组49例(94.2%),无造口组62例(87.3%),两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202)。在镇痛维持治疗中,选用芬太尼透皮贴者造口组更多[34.6%(18/52)比9.8%(7/71)];而选用口服缓释制剂者以无造口组更多[78.9%(56/71)比61.5%(32/52)](χ2=10.023,P=0.002)。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造口状态(OR=0.290,95%CI:0.102~0.824,P=0.009)和疼痛部位(OR=5.691,95%CI:1.709~18.948,P=0.005)是影响一线维持治疗药物选择的独立因素。123例患者在维持镇痛治疗中,98例有缓泻剂使用与否的记载,其中46例使用了缓泻剂预防或治疗便秘,造口组应用缓泻剂的比例(21.2%,11/52)明显低于无造口组(49.3%,3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57,P=0.008)。影响缓泻剂使用与否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造口状态(OR=2.621,95%CI:1.033~6.687,P=0.045)和年龄(OR=0.281,95%CI:0.123~0.684,P=0.010)是影响缓泻剂使用与否的独立因素。

结论

造口可影响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的癌痛治疗模式;有造口的年轻患者,不需要预防性使用缓泻剂。

其他文献
目的检测表皮生长因子样结构域-7(EGFL7)及P185蛋白在乳腺癌患者癌组织及血清中的水平,分析其在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在湖南省肿瘤医院就诊的60例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来湖南省肿瘤医院就诊的乳腺良性病变患者60例为对照组。利用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检测两组患者组织中EGFL7及P185蛋白的表达,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目的观察Ph染色体/BCR-ABL融合基因阴性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患者不同疾病类型及治疗过程中症状负荷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1月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确诊的84例MPN患者,根据其亚型分类将患者分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组、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组、骨髓纤维化(PMF)组,每组各28例。比较3组患者骨髓增殖性肿瘤总症状评估量表(MPN-SAF-TSS)各维度评分情况
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肿瘤(BPDCN)是一种罕见的具有高度侵袭性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因其发病率低,目前尚无标准治疗方案。年轻患者常采用高强度化疗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无法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老年患者采用低强度化疗。2018年12月,美国食品药物监督管理局批准新型靶向药tagraxofusp专门用于初治或复发BPDCN患者(年龄≥2岁)的治疗;venetoclax、daratumumab等靶向药物
微小RNA(miRNA)是一种非编码小分子RNA,可作为癌基因或抑癌基因,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多种miRNA在肝细胞癌中表达异常,可以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中的PI3K、Akt、mTOR、IGF-1R、TGF-β等信号因子,在肝细胞癌细胞的增殖及侵袭转移中起重要作用。
目的探讨两种化疗方案治疗小细胞肺癌的效果差异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人民医院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98例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49例患者采用洛铂+依托泊苷治疗(EL组),另外49例采用顺铂+依托泊苷治疗(EP组),观察两组患者近期疗效、2年生存率及不良反应,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
目的探讨血清中胱抑素C(Cys-C)与β2-微球蛋白(β2-MG)在多发性骨髓瘤(MM)病情诊断及近期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解放军海军安庆医院和浙江省金华市中心医院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450例M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MM组),依据Durie-Salmon分期标准,Ⅰ期、Ⅱ期、Ⅲ期患者各150例;选取同期体检的健康者15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受试者血清中Cys-C和β2-MG
髓母细胞瘤是儿童最好发的脑部肿瘤。Group3型是其中恶性程度最高的亚型,相当一部分基因表型呈MYC扩增。对MYC上游基因位点的阻断主要通过miR-494、DDX3、NOTCH1通道实现;通过BETi、ATR/Chk1双抑制实现MYC复制转录的抑制;针对MYC下游基因的阻断则主要集中于LDHA、SETD8及EZH2上。这些针对MYC扩增进行的一系列抗肿瘤治疗机制的研究,为临床抗MYC相关性髓母细胞
重离子放疗相对质子、光子放疗具有独特的物理学和生物学优势,使其在最大程度杀灭肿瘤组织的同时尽可能地保护周围正常组织。而碳离子则被公认为是目前最适于放疗的重离子。碳离子放疗在脊索瘤、头颈部恶性肿瘤、非小细胞肺癌、前列腺癌及宫颈癌等恶性肿瘤治疗中的优势已得到初步体现。了解碳离子放疗的特点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有助于临床医生在将来的工作中更好地制定临床决策。
微小RNA-490 (miR-490)是miRNA家族中重要的一员,其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研究表明miR-490在胃癌、结直肠癌、乳腺癌等多种肿瘤中异常表达,并在不同肿瘤细胞的增殖、凋亡、侵袭、转移等生物学行为中扮演着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的角色。miR-490有望作为肿瘤诊断和临床预后的指标,对其机制的深入研究有望为肿瘤诊治提供新的方向。
目的分析癌结节数目对Ⅲ期结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探讨将癌结节数目纳入区域淋巴结转移计数是否能更准确地反映患者预后。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病例纳入标准:(1)病变原发于结肠;(2)进行结肠癌根治术;(3)病理诊断明确;(4)根据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第8版结肠癌分期为Ⅲ期;(5)随访资料完整;(6)术前未接受新辅助治疗。收集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行结肠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