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上海高考试题和江苏新高考喝彩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juanq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都知道,目前高考语文试题,除了名句名篇默写涉及教材内容外,其他都将教材拒之千里之外。这种命题构想已积重难返,衍生了许多祸端,一些学校视美文佳作如敝屣,忽视对教材的阅读,废弃课文的学习,急功近利,一头扎进题海之中,不能自拔,弄得学生焦头烂额。这种抛弃一日三餐的“主食”而靠吃“零食”过日子的做法,势必导致语文教材被弃之不顾,语文教学无人喝彩的可怜境地。
  如何扭转师生轻视教材的倾向?高考改革应是当务之急,高考指挥棒应发挥其良好的导向作用,高考试题中适当设计课内外阅读鉴赏相结合的题目应是一种较好的办法。
  2008年上海春季高考试题就设计了这样一道别开生面的好题。
  [考题传真]作者在第四段写道:“因为注意‘留白’,小小说的天地便很宽余了。”请以莫泊桑的《项链》为例,阐述“留白”手法的妙用。(4分)
  [语段信息]……越是篇幅有限,越要从容不迫。小小说自成一体,所以也叫“微型小说”。小小说就像咫幅盆景,可以仿宏伟之自然。小小说就像宋人在扇子上画龙舟竞渡图一样,用笔虽极工细,但是一定要留出很大的空白,不能挤得满满的。空白,是小小说的特点。可以说,小小说是空白的艺术。中国画也讲究“计白当黑”。因为注意“留白”,小小说的天地便很宽余了。所谓“留白”,简单直截地说,就是少写。应该在写的时候就控制往自己的笔,每琢磨一句都要想一想——这样才能做到句有余味,篇有余意。
  [答题方略]该文为说明类文体,主要介绍小小说的特点。答案拟写包括两方面,一是指出留白之处(1分),二是阐述用法(2分)。回答前者,对《项链》的熟悉很重要,比如,项链是怎么丢的,丢在哪里,是舞会上、街上还是马车里;佛来思节夫人十年来是怎么处理玛蒂尔德的真项链的;还有结局——当玛蒂尔德听到佛来思节夫人道出这挂让她用十年的辛苦劳作换来的项链是假的时小说便戛然而止;这些都是“空白”。回答后者,需要理解领会语段中的关键词,如“天地宽余”、“句有余味,篇有余意”等,结合所学知识领会留白艺术:虚实结合,隐显相益,创造出象外之意、言外之旨、含蓄空灵的艺术境界。
  [答题示例]《项链》的结尾,“唉!我可怜的玛蒂尔德!可是我那一挂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明白真相后,佛来思节夫人和马蒂尔德会有怎样的反应,接下来又会有怎样的故事发生,全部留给了读者去想。言有尽而意无穷,引人深思,留给读者无限的想像空间,启发读者在省略号中去慨叹唏嘘命运之神对人们的捉弄,给读者带来强烈艺术震撼力和审美乐趣,意蕴更显含蓄和深远。
  其实,上海高考对教科书的考查一直是个传统。
  如,2007年夏季卷,第二个文学作品阅读第六题:写出高中课本鲁迅小说的一个篇名(1分)(《阿Q正传》(或《药》、《祝福》、《非攻》));2007年春季卷,《父爱无价》第五题:这篇小说的结局方式使我们联想到美国小说家___________短篇小说的结尾艺术。(2分)(欧·亨利);2006年春季卷:“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是唐代诗人___________《秋夕》中的诗句。(杜牧)
  这些试题的价值,首先使人眼前一亮,犹如万丛绿中发现一点红,获得愉悦的精神享受;其次,也是最主要的,就是这道题明显的导向作用,使上海中学生更注重对课文的学习和探索,从而获得全面营养,健康发展。
  我们欣喜地看到,2008年江苏省新高考在这方面步子跨得更大,走得更深更远。
  考试说明规定本年度文科加试必考十大名著名篇,其中有曹雪芹的《红楼梦》、沈从文的《边城》、曹禺的《雷雨》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而该省实验教科书即涉及相关篇目,必修二的《林黛玉进贾府》、《边城》(节选第三章至第六章)、必修四的《雷雨》(节选第二幕)和必修五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第二幕)。
  另外,未列入2008高考考试范围的名著名篇还有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欧亨利短篇小说》、《普希金诗》、《鲁迅杂文》、《朱自清散文》和王实甫的《西厢记》,而相关的必修课文有《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最后的常青藤》、《致西伯利亚囚徒》、《拿来主义》、《纪念刘和珍君》、《荷塘月色》、《长亭送别》。
  这种调整对名著名篇迁移和应用能力的辅助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有些甚至是直接的。高考都考了,谁还敢掉以轻心,麻木不仁?
  我们有理由相信,江苏的这种努力正在或将要极大地激励中学师生钻研课文,重视名著,江苏从今年起就会掀起一股钻研教材的热潮,学生的语文素养将会大大提高。
其他文献
所谓分层次教学,即根据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对其进行分类排队,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层次,针对每个层次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借以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  实施分层次教学,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所决定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所必须的。招生难、就业难、收费难、管理难已经成为制约中专教育发展的瓶颈因素。由于招生难,中专学校由过去的对考生挑挑拣拣
一、设计意图  学诗重在通过吟哦咏诵来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有的人》是一首富含哲理的现代诗,对于八年级的学生而言基本上没有难懂的生字词,但他们能读准字音并不等于读懂了这首诗。有些学生对朗读有这样的误解:声音忽大忽小,语速忽快忽慢,语气忽轻忽重就叫做“有感情”。他们不能根据原作的含义来确定朗读的音高、语速、轻重、声调等。因此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任务型”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和总的教学方法,已为广大教学工作者所熟悉。以学生“能做某事”为目标要求,教师应该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合理采取“任务型”教学途径。任务型教学(Task?鄄based approach)就是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力或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来体现教学的成就。本文通过对任务型教学理论的学习和探索,联系实际教学,谈谈“任务型”教学
诗人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作为文章的题目,可以说是文章的眼睛和窗户,透过它可以看出文章的灵魂。作文命题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好的作文命题不仅可以激活学生思路,启动作文激情和兴趣,引发写作欲望和冲动,而且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反之,则会抑制甚至窒息学生思维。  长期以来,作文命题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脱离实际,题目不是太大就是太空,学生无所适从。叶苍岑教授曾一语中的:“作文教
地理“新课程标准”最基本的理念是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学”是为了“用”,“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高境界。那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新课程标准理念,让生活走进地理,构建和谐地理课堂,让学生认识到地理对于生活的价值,学会用地理知识与技能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增强生活与生存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呢?我在实际教学中做了如下的尝试:  一、在地理课上引入生
历史教学是中学素质教育的基础课之一,它同样担负着传授知识、思想教育、能力培养三大任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不少新颖的历史教学方法也层出不穷。“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各种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不是排斥的,而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那么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呢?以下结合自己的教学谈点体会。    一、在历史课堂运用合
自思想品德新课程走进课堂以来,活动就成为承载教学的平台,因而,活动自然也就成为教师教学预案设计的主线和实施教学的依托。这里所说的活动即教学活动,它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只强调外在刺激对教学的决定意义,也不像有的教师所误认为的,活动为主的教学方式就是让学生单纯地去开展活动的活动课。思想品德新课程的教学活动是指“使内容的呈现与活动设计融为—体,即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其中,活动为内容的展开带来了活力,
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在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得到了确立。通观现在的语文课堂,尤其是公开课的教学,教师们更加注重人文性,却削弱了工具性,甚至可以说忽略了工具性。2007年上半年,笔者有幸观摩了某地级市语文优质课评比的课堂教学和某教研员在一所中学举行的语文公开课,得到一个有共性的认识:语文课变了味,上成了说教的政治课、音乐美术欣赏课、讲故事课……这正是“荒了自己的田,肥了别人的园”。  如一位参
开展研究性学习是高中课程改革和发展的一个新内容、新形式和新探索。这场改革给每位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下面结合教学的实践,谈一谈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    一、转换角色,创设研究情境    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转换角色,即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相对于学生而言,他们的优势就在于有丰富的人生经
“百家讲坛”现在是央视的一个品牌栏目,其中有几个主讲人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学术明星”,赢得了广大观众,尤其是在校学生的认同。他们的成功的讲授,对于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常遇到的一个问题——难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也许可以使我们从中得到某些启发。  我们可以从以下这些方面注意去改进提高,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以刻苦的探究态度,严谨的科学精神,储备丰厚学识,加强知识更新。主讲人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