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纹枯病是茭白中典型的病害,由于分布较广泛,发生频率较高,危害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发展。纹枯病会使茭白的茎叶腐烂,严重破坏疏导组织,并直接阻碍着水分和营养物质的传送,使茭白肉因水分丧失和缺乏营养导致干枯,从而造成茭白的产量下降,质量无法得到保障。本文通过对茭白纹枯病的发生症状进行分析与探讨,并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旨在全面提高茭白的产量及质量,保障人们的食用安全,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茭白纹枯病;发生症状;防治措施
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于绿色蔬菜的安全也越来越重视,茭白是营养成分高、脂肪含量低的水生蔬菜,但在其生长进程中,会产生相应的疾病会严重阻碍茭白的健康生长,纹枯病是茭白中常见的典型病害,主要受到真菌感染引起的,由于扩散范围快、发生频率高,会直接导致植株的死亡,其危害性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纹枯病主要是破坏茭白组织的根茎结构,形成水渍,并引起深绿色或黄褐色的云纹状的病变。在湿度较高的情况下,患病的植株会逐渐演变成黄棕色菌核,因此,全面强化对茭白纹枯病的防治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茭白纹枯病的发病症状
纹枯病病害扩散初期为茭白叶鞘,其次是叶片,分蘖期及结茭期是极易发病的时期。发病起初是从接近水面的叶鞘开始出现患病,初期会产生暗绿色的水渍形状、边缘不明显的小斑点,后期不断经过蔓延与扩散会产生椭圆、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的病斑。产生的病斑中部会呈现淡白色或褐色的斑点,周围湿度较高时会产生墨绿色的斑点,病斑的边缘部分呈现深褐色,与正常的组织结构分界有明显的区别,病斑蔓延扩散严重时将会出现多个病斑重叠的现象,并产生虎斑状或云纹状的大斑点,病斑一般是有下向上蔓延的,直至感染叶片,导致叶片也出现云纹状的病斑。病情扩散严重时将会直接导致叶鞘颜色变褐且溃烂。叶片发黄枯烂,茭肉缺乏水分直接干瘪。在潮湿度较高的生态环境下,患病处将会出现灰白色的蜘蛛网状的菌丝体,并逐渐发展成棉絮状团,最终会才形成黑褐色油菜籽大小的颗粒状菌核[1]。
影响茭白纹枯病发病的原因
田间遗落的菌核
在茭白收获完成之后,大量的病菌菌核会遗留在田间并进入土壤中进行越冬,来年春天将会继续成为田间主要的病原体来源;少数的菌丝及菌核将寄生在病残体或其他寄主中进行越冬。土壤中的菌核存活时间可长达一到两年。次年春季将会随水流进行传播,大部分的菌核将会漂浮和混合于杂水当中,当温度升高至15℃之后将会广泛侵染茭白,几天后将会产生病斑;在水面下层的菌核也会侵染正在生长的茭白;茭白的生长发育期间,落入田间的菌核也会再次随着水流进行二次病菌侵染。因此,田间遗落的菌核的数量多少对茭白发生该病的概率起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温湿度
温湿度是造成茭白纹枯病产生的重要原因,茭白纹枯病属于高温高湿类型的病害,纹枯病的发病高峰期集中在夏季,温度大多是在25℃~31℃,湿度高达97%以上就会引发严重的病害,会造成大量茭白患病。因此,在保持品种与栽培环境的稳定不变的同时,各季节病害蔓延及扩散的严重程度与温湿度的差异化起着决定性作用。
水浆管理
田间长期采用深灌的方式将会加重茭白纹枯病的发病率,而多次浅灌、适宜的干湿控制更有利于茭白的健康成长,更有利于为茭白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病情发病症状较轻。特别是控制好搁田的时间和力度,可以提高水和土壤的温度和湿度,拓宽土壤中的空气含量,并起到严格控制无效的分蘖,使根茎能茁壮成长,提高茭株的抵抗力,从而有效的抑制病毒的蔓延及扩散[2]。
施肥情况
施肥量的多少对茭白纹枯病的产生及发展具有关键的作用,生长前期阶段施氮肥过量会使茭株迅猛发展,提早封行;后期施氮肥过量会导致茭白生长速度过快,田间环境封闭,湿度较高,有利滋生较多的病菌,加重茭白的病情蔓延及发展。
种植密度
茭白的种植密度较密集,田间的通风通光性较差,不利于植株进行光合作用,同时田间湿度的提高,会使病害得到大范围的蔓延,茭白纹枯病的发病概率会提高。
茭白纹枯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合理调整水旱轮作时间
不同区域的茭白纹枯病的发病情况存在差异性,对于病情较为最严重的重灾区,可采取三年以上的水旱轮作的方式,这种方法能有效的遏制病情的传播及蔓延,并且能达到很好的病情防控效果。
做好田间菌源的清理工作
春季进行种植茭白前的灌水及翻土工作时,可用砂带布、淘米箩、簸箕等工具筛淘田边或田角遗留的菌核,或者将这些菌核带出田外进行焚烧或深埋,可以有效减少菌源的数量,极大的降低茭白的发病率[3]。
加强肥水管理
施肥过程中要保障肥料的用量,增加腐熟的有机肥料用量,适当增加磷钾肥,避免氮肥的过量施用。严格按照前期促增茭株分蘖、中期防控无效分蘖、后期促孕茭的基本原则进行科学有效的施肥,严格控制氮肥的用量用时,这是防治茭白的重要环节。水浆管理应该采取浅灌的方式进行,把握好深灌的次数,用水来调节生长环境和施肥效果。
合理密植
由于茭白的生长密度较为密集,通风性和通光性较差,因此,养孩子人员需要定期的观察茭白的生长情况,对于下部产生黄叶、病叶进行及时的摘除处理,保障茭株之间的通透性,保持茭株之间适当的距离,保持一定的通光性,使茭白能够进行良好的光合作用[4]。
发病初期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对于刚发病的茭白可以采取及时的喷药处理措施,可采用40%多菌灵井岗霉素悬浮剂500-700倍液;或5%井崗霉素水1000-1200倍液;或5%田安水剂400-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液等喷雾,同时要注意喷雾喷洒要均匀,药量要喷足,可在药液中掺杂适量的洗衣粉,这样就会使药液能够更好的吸附于茭株上,每间隔半个月进行喷洒,共喷两到三次。
结语:
综上所述,纹枯病的出现严重威胁着茭白的生长及发育,并且扩散范围广、危害性极大,会对茭白的质量及产量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因此,就需要对茭白纹枯病的发病原因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合理控制水旱轮作的时间,做好田间菌源的清理及合理密植工作,加强肥水管理及有效的防控措施,从而保障茭白的健康成长,提高茭白的产量,保障茭白的整体质量,为人们提供更加高质量的绿色产品。
参考文献
[1]江扬先.茭白纹枯病的发生及防治[J].科学种养.2009(07):28.
[2]徐允元.茭白纹枯病及其防治[J].江苏农业科学.2016(07):31.
[3]茭白纹枯病菌菌丝融合群及其致病性测定[J].梁继农,徐强,苏彩霞,李国祥.长江蔬菜.2012(12):33-24.
[4]纹枯病对不同茭白品种产量的影响[J].徐强,曹碚生,梁继农,江解增.长江蔬菜.2012(S1):23-24.
关键词:茭白纹枯病;发生症状;防治措施
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于绿色蔬菜的安全也越来越重视,茭白是营养成分高、脂肪含量低的水生蔬菜,但在其生长进程中,会产生相应的疾病会严重阻碍茭白的健康生长,纹枯病是茭白中常见的典型病害,主要受到真菌感染引起的,由于扩散范围快、发生频率高,会直接导致植株的死亡,其危害性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纹枯病主要是破坏茭白组织的根茎结构,形成水渍,并引起深绿色或黄褐色的云纹状的病变。在湿度较高的情况下,患病的植株会逐渐演变成黄棕色菌核,因此,全面强化对茭白纹枯病的防治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茭白纹枯病的发病症状
纹枯病病害扩散初期为茭白叶鞘,其次是叶片,分蘖期及结茭期是极易发病的时期。发病起初是从接近水面的叶鞘开始出现患病,初期会产生暗绿色的水渍形状、边缘不明显的小斑点,后期不断经过蔓延与扩散会产生椭圆、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的病斑。产生的病斑中部会呈现淡白色或褐色的斑点,周围湿度较高时会产生墨绿色的斑点,病斑的边缘部分呈现深褐色,与正常的组织结构分界有明显的区别,病斑蔓延扩散严重时将会出现多个病斑重叠的现象,并产生虎斑状或云纹状的大斑点,病斑一般是有下向上蔓延的,直至感染叶片,导致叶片也出现云纹状的病斑。病情扩散严重时将会直接导致叶鞘颜色变褐且溃烂。叶片发黄枯烂,茭肉缺乏水分直接干瘪。在潮湿度较高的生态环境下,患病处将会出现灰白色的蜘蛛网状的菌丝体,并逐渐发展成棉絮状团,最终会才形成黑褐色油菜籽大小的颗粒状菌核[1]。
影响茭白纹枯病发病的原因
田间遗落的菌核
在茭白收获完成之后,大量的病菌菌核会遗留在田间并进入土壤中进行越冬,来年春天将会继续成为田间主要的病原体来源;少数的菌丝及菌核将寄生在病残体或其他寄主中进行越冬。土壤中的菌核存活时间可长达一到两年。次年春季将会随水流进行传播,大部分的菌核将会漂浮和混合于杂水当中,当温度升高至15℃之后将会广泛侵染茭白,几天后将会产生病斑;在水面下层的菌核也会侵染正在生长的茭白;茭白的生长发育期间,落入田间的菌核也会再次随着水流进行二次病菌侵染。因此,田间遗落的菌核的数量多少对茭白发生该病的概率起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温湿度
温湿度是造成茭白纹枯病产生的重要原因,茭白纹枯病属于高温高湿类型的病害,纹枯病的发病高峰期集中在夏季,温度大多是在25℃~31℃,湿度高达97%以上就会引发严重的病害,会造成大量茭白患病。因此,在保持品种与栽培环境的稳定不变的同时,各季节病害蔓延及扩散的严重程度与温湿度的差异化起着决定性作用。
水浆管理
田间长期采用深灌的方式将会加重茭白纹枯病的发病率,而多次浅灌、适宜的干湿控制更有利于茭白的健康成长,更有利于为茭白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病情发病症状较轻。特别是控制好搁田的时间和力度,可以提高水和土壤的温度和湿度,拓宽土壤中的空气含量,并起到严格控制无效的分蘖,使根茎能茁壮成长,提高茭株的抵抗力,从而有效的抑制病毒的蔓延及扩散[2]。
施肥情况
施肥量的多少对茭白纹枯病的产生及发展具有关键的作用,生长前期阶段施氮肥过量会使茭株迅猛发展,提早封行;后期施氮肥过量会导致茭白生长速度过快,田间环境封闭,湿度较高,有利滋生较多的病菌,加重茭白的病情蔓延及发展。
种植密度
茭白的种植密度较密集,田间的通风通光性较差,不利于植株进行光合作用,同时田间湿度的提高,会使病害得到大范围的蔓延,茭白纹枯病的发病概率会提高。
茭白纹枯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合理调整水旱轮作时间
不同区域的茭白纹枯病的发病情况存在差异性,对于病情较为最严重的重灾区,可采取三年以上的水旱轮作的方式,这种方法能有效的遏制病情的传播及蔓延,并且能达到很好的病情防控效果。
做好田间菌源的清理工作
春季进行种植茭白前的灌水及翻土工作时,可用砂带布、淘米箩、簸箕等工具筛淘田边或田角遗留的菌核,或者将这些菌核带出田外进行焚烧或深埋,可以有效减少菌源的数量,极大的降低茭白的发病率[3]。
加强肥水管理
施肥过程中要保障肥料的用量,增加腐熟的有机肥料用量,适当增加磷钾肥,避免氮肥的过量施用。严格按照前期促增茭株分蘖、中期防控无效分蘖、后期促孕茭的基本原则进行科学有效的施肥,严格控制氮肥的用量用时,这是防治茭白的重要环节。水浆管理应该采取浅灌的方式进行,把握好深灌的次数,用水来调节生长环境和施肥效果。
合理密植
由于茭白的生长密度较为密集,通风性和通光性较差,因此,养孩子人员需要定期的观察茭白的生长情况,对于下部产生黄叶、病叶进行及时的摘除处理,保障茭株之间的通透性,保持茭株之间适当的距离,保持一定的通光性,使茭白能够进行良好的光合作用[4]。
发病初期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对于刚发病的茭白可以采取及时的喷药处理措施,可采用40%多菌灵井岗霉素悬浮剂500-700倍液;或5%井崗霉素水1000-1200倍液;或5%田安水剂400-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液等喷雾,同时要注意喷雾喷洒要均匀,药量要喷足,可在药液中掺杂适量的洗衣粉,这样就会使药液能够更好的吸附于茭株上,每间隔半个月进行喷洒,共喷两到三次。
结语:
综上所述,纹枯病的出现严重威胁着茭白的生长及发育,并且扩散范围广、危害性极大,会对茭白的质量及产量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因此,就需要对茭白纹枯病的发病原因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合理控制水旱轮作的时间,做好田间菌源的清理及合理密植工作,加强肥水管理及有效的防控措施,从而保障茭白的健康成长,提高茭白的产量,保障茭白的整体质量,为人们提供更加高质量的绿色产品。
参考文献
[1]江扬先.茭白纹枯病的发生及防治[J].科学种养.2009(07):28.
[2]徐允元.茭白纹枯病及其防治[J].江苏农业科学.2016(07):31.
[3]茭白纹枯病菌菌丝融合群及其致病性测定[J].梁继农,徐强,苏彩霞,李国祥.长江蔬菜.2012(12):33-24.
[4]纹枯病对不同茭白品种产量的影响[J].徐强,曹碚生,梁继农,江解增.长江蔬菜.2012(S1):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