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东北极:±26℃间的移动

来源 :解放军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kao06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日6:30/9日8:30 北京→哈尔滨(温度26℃—22℃)
  严寒改变了整个东北的颜色
  
  我们终于离开了北京。在中国最寒冷的季节,朝着中国东北端,去感受严寒下的边防。
  1月9日凌晨6点,移动编辑部一行5人,从北京向首都机场开进。
  飞机正点起飞。在天上的感觉,温度把整个东北的颜色都改变了。水以冰和雪的形式覆盏着整个视野。我们看到了毛泽东《沁园春·雪》中描绘的那种意境。
  一个小时后,飞机已经安全地滑行在哈尔滨的机场跑道上。哈尔滨被冰雪封着,好像失去了知觉。走下飞机,发现细节并非如天上所见。哈尔滨正在下雪,当日天气预报的温度最低—27℃。按国家气象局现行冷暖标准,此时的哈尔滨正是严寒。严寒让万物呈现出另一种状态:人变得臃肿;连车都不灵便,只能蠕动;冰雪之城哈尔滨到处都在冒气,仿佛刚开的锅。每个人一张口就在吐烟——这烟是水在另一种温度下的存在形式。只是几分钟的时间,车窗内层就被覆上了一层冰膜。那是我们吐出的烟,被窗外的低温作用的结果。
  因为春节的长假以及发稿时间的限定,我们移动编辑部在外活动的时间不能超过6天。按照计划,我们打算到了哈尔滨后兵分三路,一路北上到漠河北极村,一路东去抚远东方第一哨,一路朝饶河到珍宝岛和兴凯湖。
  到了哈尔滨,我们才清楚移动编辑部的意图和准备工作的错位,决定了我们一行5人别无选择地只能朝着珍宝岛方向开进。
  9日17:30/10日8:30 哈尔滨→东方红→五林洞(温度—22℃/—26℃)
  行车犹如初次穿上滑冰鞋站在溜冰场
  
  一夜火车,那种逢站必停的火车,拉着我们到了中国东极车站东方红。黑龙江省军区的新闻干事李志已经早在车站等候。这里显然比北京天亮得早。也是凌晨6点,但天已经大亮了。寒冷再次让我们领略它的威力。这里比哈尔滨要冷得多。最明显的感觉是你不能敞开嘴笑,一笑,牙就会疼,门牙受寒了,就像刚喝了热茶就咬冰棍的那样。在火车上,我们已经将自己从北京带来的衣服全部穿上了身——有必要开列出衣物清单,因为从我来到这世上,似乎还从来没有把自己包裹得这么厚实:上装羽绒衣、夹层皮衣、加厚羊绒毛衣、新型加厚羊绒毛衣、紧身保暖内衣,下装马裤呢军裤、毛裤、羊绒裤,皮手套一双。怕我还冷,小李远峰把他的护膝给了我。在车站路边的小吃店,我们把李志准备好的绒栽帽、军大衣、保暖鞋一一换上。
  这样的装束在北京,是会捂出痱子来的。但在这里并不过分。边防团的刘干事说,这是当地的正常装束。如果刮白毛风,你即使穿得再多,不出半个小时也会冻僵。
  东方红离边防A团团部还有一个半小时的路程。其实路并不远,如果不是冬天,这点路也就是30分钟的样子。坐上A团的越野车,我们这才感觉到了已经离开城市了——城市的路无论多冷都能见到路的本色。而在这里,所有的路鄙被雪封着,你见不到路基真面目,车走得多的地方,雪压得瓷实,变得和冰差不多,行车和冰面上滑行没有区别。司机都小心翼翼,像第一次穿上滑冰鞋的人站在滑冰场上,他们都把车速控制在40迈以内。远处一旦有车来,就将车慢慢地顺在路边等。温度好像把人的焦躁都冲淡了,尽管太阳囊得耀眼,但严寒下的人心境平和,傲什么都不温不火。
  短短一个多小时的行程,我们领略了严寒条件下的行动之难。在北京,我们确定的东北之行的主题词是“感受严寒”。到了这里,我们才清醒感受严寒对我们的威胁不是加几件衣服就可以抵御的。感受温度就是感受严寒,感受严寒,实际更多的内容是感受危险,感受艰难,感受困苦,感受麻烦。
  
  10日4:30/11日8:30 五林洞→珍宝岛→五林洞(温度—22℃/—32℃)
  珍宝岛静悄悄地躺在犹如童话般的银白之中
  
  珍岛在地图上的准确定位是北纬465.度,东经134度附近。珍宝岛是我们移动的第一个站点。珍宝岛最早是从中国方面伸入乌苏里江的半岛,是长期的水流冲刷让它变成了独立的小岛。珍宝岛冬天最冷气温可达零下39.9℃。听说,当年中苏,双方在岛上同时设伏,苏军曾有一夜活活冻死两人。
  珍宝岛静悄悄地躺在犹如童话般的银白色之中。给我们的印象与其说它是一个哨所,还不如说它是一个带有浓郁政治色彩的旅游景点更符合它现有的本质属性。据说这两年夏天到这里来观光旅游的人络绎不绝,光哨卡一年就得接待上万人次。30年前那场两个大国武装冲突成名的珍宝岛,正朝商业化的路上走。它带热了当地的经济。珍宝岛所在的五林洞镇不足一平方公里,可程控电话区号就有两个,可见投资的热闹。商店、学校、酒店,还有美发厅——这些商业化城市所有的特征,都能在五林洞镇找到。在珍宝岛哨卡附近,我们看到了正在装修的珍宝岛大酒店和珍宝岛水上酒吧。它们招摇鲜艳立于雪地,与对岸的珍宝岛哨卡的金色门牌相映成趣。
  我们给珍宝岛守岛战士照了一张江中戳冰取水的照片。因为严寒,露出来的脸很快就变得麻木,仿佛变厚,按快门的手先是不灵便,继而是疼,从骨髓里散发出的疼……但不经折腾的是相机,充满电的电池只照了几张就不干活了。
  不远的下游有一辆大货车行驶在江面。看冰封的大江,江面平整,感慨只有天公有此神力作法。这就是乌苏里江啊!这就是中国和俄罗斯的界江啊!那些重过千斤的大鳇鱼到哪去了昵?早听人说乌苏里江的大鳇鱼最大的能长到一辆小车长,重到500多公斤。鱼汛高潮时,江中的大鳇鱼多得惊人。《黑龙江志稿》说得更玄乎:每年秋天自海逆水而上,入江驱之不去,充积甚厚,当地人竟有履鱼背而渡者。我们想,能见此景观并履鱼摆渡的人该是多大的福气啊!
  209高地是一个能俯视珍宝岛全景的去处。当年的炮兵指挥所建在这个高地。指挥所成了游人的“观岛台”。我们上了两次高地。珍宝岛始终朦朦胧胧叫人看不透彻。但是,不管是艳阳高照,还是阴霾连绵,珍宝岛都宁静如熟睡中的婴儿。30多年前的那场争端,已经被时间封冻了。人们看到的是,1997年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访华,中俄双方宣布中俄两国东段边界勘察工作全部完成,珍宝岛已不再属于争议岛屿而归属中国。
  
  11日12:30/12日8:30 饶河→五林洞(温度—22℃/—32℃)
  江界上的爱情山,是边民享受和平幸福的最好诠释
  
  饶河县城离五林洞两个多小时。这里住着A团的三连。县城临江而建。严寒冻不住县城的祥和气息。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俄罗斯人。他们都是来这边做生意的。有个20多岁的小伙子,他用卢布消费,中国妇女不收,说收来花不出去。俄罗斯小伙只得掏人民币。双方都有心眼儿,但平和而友好。和平不仅让国家受益,也让边 民享受着幸福。有报道说江界上的“爱情山”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地方。显然,如此温馨而浪漫的山名很有些典型的中国新闻式命名色彩。但不管怎么说,和平给边民带来的幸福是显而易见的。
  我们有幸目睹了三连与俄方边防军人的一次共守疆界小演练。这次演练的科目是共同处置容易在百姓中间发生的非法越境事件。上午9点来钟,尽管寒风刺骨,但双方的军人都在江面上认真地做事先商定好的科目。有报道说,过去只有双方会晤代表才能跨过界江。现在却没有那么严格了。两国普通边防军人曾在饶河县城搞过篮球比赛,中国军人以105:75的比分大胜对方;在对岸举行的排球赛中,中方不敌对方,输了,成绩是1:3。
  巡逻不再是双方戒备的必须,而更多的是为了完成新闻工作者结构新闻的需要。实际上,这些年中俄两国的关系在不断地改善。兵器被贸易取代,微笑和友好成为边防军人的主旋律。
  
  13日8:00/14日17:30 五林洞→虎林→密山→兴凯湖(温度—32℃/—22℃)
  兴凯湖好像还没来得及收敛自己荡漾的表情就冻休克了
  
  虎头要塞因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终结地而闻名。史料记载,当年日本侵占中国,关东军征用中国劳工十几万人,耗时6年修筑了庞大的军事要塞。钢筋水泥筑成的地下屯兵工事,至今还保留着原来的模样。想像不出,当年作为强大一方的日本士兵是怎样在这如磐石般坚固的工事中度日的。当地的老百姓说小日本失败是天意。什么是天意?天意就是说不清道不白但却不能违背的客观规律。都说落后就要挨打,这当然是对的,但强大而不行正义,挨打失败也是必然的。
  顺着虎头要塞南下到了边防A团团部。兴凯湖一湖横跨两个国度,其中三分之一归中国所有。兴凯湖边,边防会晤站的房子修得十分漂亮。这是两国军人经常会晤的地方。会晤厅简洁,长条桌显得制式,但却充满着好说好商量的和平友好味道。有四只雪橇式巡逻艇正在湖边,那是连队战士每周的例行科目。战士们带来巡逻的狼狗,看去高高大大挺威风的,可一接触没有半点杀气。这狗腼腆,牵狗的战士本想让它给我们做些动作,可它见生人老往后躲——这好像不是边防巡逻狗应有的形象。其实不然,理想与神圣在现实中经琐碎的生活常态重复琢磨会变形失去光彩的——生活的通则似乎就是这样。所以,往往理想是一回事,生活的常态又是另一回事。
  一望无际的兴凯湖,仿佛是在不知不觉中冻死的。因为一进湖心就能够看出它们凝固前的动作,湖水好像还很有节拍地荡着集体舞,甚至还能看出其中一些分子的欢快,但严寒让它们连表情都来不及转换就休克了。巡逻的兵告诉我们,现在湖面的冰至少一两米厚,车队在湖面上跑,一点问题都没有。在湖边的不远处,被切割的成一两米见方的冰块,横七竖八地到处躺着。将太阳折射得五颜六色。这是B团的专利,一到冬天,士兵们将冰切割成块拉回军营,再砌成各种造型的冰雕美化营区。
  兴凯湖真的是心胸开阔。巡逻雪橇驶在冰雪覆盖着的湖面,说是信马由缰一点儿也不过分——你可以不受约束无休止地朝着一个方向跑,也可以不管方向任雪橇自由行驶,不用担心其他。当然,有一点是必须担心的:朝湖心跑得太远了,万一雪橇出毛病,那就惨了。毕竟是零下26度,在这样的湖面上走上一两个小时,即使不出其他意外,那也可真是要付出些代价的呢!
  15日晚上,我们又回到了北京。回到了花园路12号大院。当晚室内温度26℃,这是一个可以称得上炎热的温度。和珍宝岛室外的温度相比,整整相差52度。温暖让阳台上杜鹃艳丽,巴西木花香熏人,米兰已经结束入冬以来的第二次花开……
  第二天,坐在单位的班车上回想6天仓促的东北之行,大脑一片空白——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都是一晃而过,真可称得上是一次仓促的滑行。但毕竟留下了严寒的东北边防的影子。那些人,那些树,那些土,那些路,还有那晶莹剔透的冰和硬如沙粒的白雪……那些都市难见的洁净与宁静,看眼前一路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心想,北京其实不冷,它应该算是一个相当温暖的城市。
  
  珍宝岛:容颜随时代悄悄改变
  余彦隆
  
  变化1:营房设施“别墅化”
  
  一踏上小岛,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堵屏风墙,墙上五个金色大字:“中国珍宝岛”。走进院内,一栋错落有致的三层小阁楼展现眼前,这已是哨所的第五代营房。第一代营房建造于1969年8月,为平顶石质结构,面积仅有20平方米。而1975年7月建造的第二代营房则是一座钢筋水泥混凝土结构的圆形碉堡式营房(见题图),面积为26平方米,分上下两层。1984年5月又修建了第三代营房,面积约27平方米。2000年5月又在第三代营房的基础上改建第四代营房,面积为86平方米,砖混结构,分上下两层。这座多功能的现代营房于2003年5月改为珍宝岛纪念馆。建于2002年5月的第五代营房系砖混结构保暖小楼,具有防洪耐蚀功能,面积326平方米。室内的钢丝床代替了小火炕、大锅炉代替了土炉子,暧气烧得直烫手。院内修有“三路一桥”:“北京路”、“南京路”、“上海路”和“金水桥”,把这个仅有0.74平方公里的小岛划分成了军事训练区、生活保障区、文体娱乐区和环境绿化区。珍宝岛上的五代营房,化石般显示出时代的变迁。
  
  变化2:边境巡逻摩托化
  
  清晨,我们登上珍宝岛制高点眺望,看到冰封雪冻的乌苏里江江面上,一列风驰电掣的摩托雪橇在战士们的驾驭下急速行驶,他们时而盘旋,时而变换队形快速穿插,构成了北国冬季中俄边境线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巡逻归来,眉眼间满是雪霜的郭排长告诉我们:“过去巡逻都是徒步,靠两只脚板一步步丈量,在没膝深的积雪中巡逻,每走一步都要付出很大的力气,如果赶上‘大烟炮’天气,凛冽的西北风咆哮着卷起一尺多厚的积雪,铺天盖地,像刀子一样刮得人睁不开眼睛,厚厚的大衣、皮衣也挡不住刺骨的寒风。一次巡逻走下来需要一整天时间。现在好了,驾驶着摩托雪橇用不了20分钟,就把我们管辖的片段巡逻完了”。
  
  变化3:信息交流网络化
  
  30多年前上珍宝岛简直是难上加难,100多公里以外都不通车,进出岛要靠徒步或乘坐“马爬犁”,冬季大雪封山和春秋两季开江、封江时,战士们写一封信要二三个月才能发出去,向外打电话简直是天方夜谭。几代守岛官兵流传着“守岛望夫”的故事。讲的是守岛干部的爱人千里迢迢赶到珍宝岛,守岛干部却因开江下不了岛,两人只得隔江相望,心爱的妻子不得不泪水涟涟,再千 里迢迢返回老家。如今宽阔的马路直通离珍宝岛500米的江对岸,个体班车、出租车更是川流不息。通信难的问题也得到根本解决,在哨所可以直拨北京总部。特别是上级给班、排哨所都配发了电脑,还建立了“珍宝岛资讯局域网”,鼠标一点可从网上纵揽天下大事。
  
  变化4:文化娱乐多元化
  
  “白天兵看兵,晚上看星星”,这是形容过去边防战士生活枯燥的一句顺口溜,也是守岛官兵生活的真实写照。如今哨所图书室各种书籍、杂志有上百余种,娱乐室里有象棋、跳棋、围棋、乒乓球、台球,小型健身器材,还有VCD、卡拉OK,小型卫星电视数字接收机能让官兵看到30多个电视节目。守岛官兵还建起了小乐队,成立了“珍宝岛之歌”演唱组,他们自编自演创作的《珍宝岛我的家》、《护岛柳》等歌曲在边防部队广为传唱。岛上“三对三”篮球赛、雪地足球赛、雪雕文化节、宝岛故事会、“珍宝岛之歌演唱会”、珍宝岛手抄报等“宝岛系列文化活动”,已构成丰富战士业余文化生活和弘扬宝岛精神的主要形式。
  
  变化5:生活设施配套化
  
  上世纪70年代初期,岛上最先进的设施就是一部风力发电机。战士每天吃的主食是高梁米,副食每天都是“老三样”:白菜、土豆、大萝卜。夏天喝的是浑浊的江水,冬天喝的是雪水加冰水。听的是信号时断时续的收音机……如今,小岛已甩掉了“无水、无电、无声”的三无帽子,几年前从江底接上了国力电,配发了价值几万元的中型净水器,面条机、豆浆机、冰柜、热水器等一应俱全。守岛排长告诉我们,现在守岛官兵每天轮流做一道“拿手菜”供大家品尝,每月进行评选,票数最高的做为“守岛菜”保留下来。使得岛上的烹调技术得到很大提高。战士每人每天都能吃上一个鸡蛋,喝上一杯牛奶,饭后还有水果。每逢战士过生日时,大家都要为他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烛光晚餐,送上美好的祝福。
  
  变化6:边境监控可视化
  
  在温暖如春的连队值班室,二级士官许成流用手轻轻摇动手柄,屏幕上连队管辖的中俄边境路段的一草一木尽收眼底。小许不断地调整着画面,重点地带运用“特写镜头”拉近仔细观察分析,还不时地按下录制按钮,将有关情况录制下来。指导员徐立辉告诉我们:边境线上无小事,需要24小时监控。过去哨兵要站在高高的观察哨上,手拿望远镜察看边情,能见度好时,也只能观察10余华里。风雪严寒的天气,战士们要穿上绒衣、绒裤、棉衣、棉裤,再穿上棉大衣、皮靴,戴上皮帽子、皮手套,即使这样也挡不住刺骨寒风的侵袭。由于观察哨观察距离有限,战士们要经常潜伏。在零下30多度的雪夜中爬冰卧雪,凛冽的北风一吹,有时冻得连话都说不出来。如今上级安装上了边境执勤可视系统、红外线预警系统等“八大系统”,坐在室内就可以对边境线实施全天候有效观察、分析、判断和快速处置。犯罪分子想越境,高科技手段让他们老早就能显形。
  
  现场联播:东北边防9个点
  王通化
  
  三号洞哨所
  第一班国际列车准时通过
  
  时间:10点27分
  地点:黑龙江省绥芬河口岸
  温度:室外零下31℃室内零上18℃
  现场播报员:团宣传股干事黄慧鑫
  荣誉档案:多次排除铁路险情,受到上级肯定和表彰。荣立集体二等功。
  上午10点27分,边防某团三号洞哨所的哨位上,哨兵代丁丁迎风挺立,向面前经过的列车致持枪礼。每天的第一班国际列车准时经过三号洞全长297米的隧道。列车驶过,呼啸而过的风很快把代丁丁的脸涂成了紫红色。哨位对面哨所墙上“祖国在我心中”那条鲜红的标语在寒风中显得格外醒目。
  这是全军唯一一个由陆军把守的铁路哨所,著名的“中东铁路”就在哨所面前穿越国境通往俄罗斯及欧洲大陆。这段铁路是我国唯一一条“骑马式”铁轨(我方铁轨宽1.435米,俄方铁轨宽1.52米),始建于1899年,铁路隧道由于年代久远,老化比较严重。三号洞哨所的官兵不仅担负正常的边境巡逻、值勤、观察任务外,还负责维护铁路隧道的畅通、保证国际列车的顺利通行。因此,哨所官兵每天都要结合巡逻任务对它进行巡查和维护。
  
  边防某团5连
  冰上保龄球开赛
  
  时间:上午8点30分
  地点:中俄界湖兴凯湖畔
  温度:室外零下32℃,室内零上21℃
  现场播报员:团政治处报道员王天峄
  荣誉档案:某团窗口连队,连续14年被上级评为先进连队,7次荣立集体二等功,1次荣立集体一等功。
  8点30分,边防某团五连的战士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准备进行一项特殊的比赛——冰上“保龄球”。
  9点整,连队带到离营区1.5公里远的中俄界湖——兴凯湖,开始赛前的热身活动。干部和士兵分为2组,每个组选出三名,进行比赛,采取三局两胜制。冰“保龄球”击打的是用空矿泉水瓶装水冻成的冰砣,五颜六色十分好看。
  9点20分,比赛开始,以一班长牛云海为首的士兵代表队和以干部连长刘颖为组长的干部代表队在官兵的热烈掌声中闪亮登场。首先出场的是人高马大的一班长牛云海,只见他弯下腰,伸手抓起冰球,引球,划个优美的弧线,球被抛出。在一片欢呼声中,球瓶全部被击倒。指导员胡元奎见此,不甘示弱,抓起冰球就向前抛,可惜因引球不当,用力过大,失去重心,人和球几乎同时着地,只撞倒3个球瓶。士兵组赢了第一局。
  第二局开始,干部组代表刘颖下蹲身躯,稳住身形,快、准、狠地把球抛出,球瓶全部倒地,为干部组赢回关键性的一局。10点20分,决胜局开始,啦啦队已忘了喊了,现场的空气仿佛凝固了一样。士兵组代表锅炉工宋润江出场,只见他长得粗壮结实,伸出有力的大手,抓起冰球,深呼一口气,快速向前抛出,球瓶纷纷倒下。最后出场的副连长感到了压力,向后引球时不小心扭了腰,球划出场外,一个球瓶也没打着。“我们赢啦!我们赢啦!”士兵组跳跃起来欢呼。
  
  东方第一哨
  巡逻途上抢修摩托雪橇
  
  时间:上午9点
  地点:黑龙江省抚远县乌苏镇
  温度:室外零下32℃,室内零上21℃
  现场播报员:团宣传股干事关海波
  荣誉档案:先后10次荣立集体一、二、三等功,连续四年被上级评为“红旗观察哨”。
  “腊七腊八冻掉下巴,三九四九户外无人走。”这话一点不假。此刻,祖国东极“东方第一哨”所在的乌苏里江面上正刮着凛冽的寒风,卷起漫天飞雪,刮到脸上像刀割一样,一望无边的雪原上形成一道道“雪丘”。
  虽然是休息日,9点整,哨长张国昌还是带领着全副武装巡逻组驾驶雪橇出发了。风大雪厚,江面极不好走。9点55分,在返回的路上,张国昌驾驶的摩托雪橇突然熄火,发生故障,抛锚在茫茫界江雪野上。张国昌果断地下令:“原地抢修!”号称“排障小能人”的一级士官党员常路迅速熟练地为雪橇把脉。“可能是火花 间隙过大,导致机器没劲,调整一下就可以了。”常路边查边向身旁的新战士讲解技术要领,就如何快捷查找故障点,讲了自己的经验体会。不到20分钟,“突!突!突!”雪橇的轰鸣声在风舞雪飘的界江上格外响亮。这时,张国昌会心地笑了。原来,故障是他自己设置的,为的是检验一下在恶劣气候条件下战士野外抢修的能力。
  为提高严寒复杂条件下官兵野外抢修能力,他们多次进行实地操作演练,培养出一批“用修双能”人才,使装备的完好率、出勤率达到98%以上,有力保证了冬季边防执勤的需要。
  
  太平沟哨所
  网上观看《惊涛骇浪》
  
  时间:上午9时23分
  地点:黑龙江下游萝北县
  气温:室外零下32℃,室内零上20℃
  现场播报员:某部宣保科干事姜玉军
  荣誉档案:荣获集体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1次被评为红旗观察哨。
  一脚跨进边防某团七连太平沟哨所的楼门,顿觉春风扑面,暖融融的。走进班排,塑钢窗明亮采光,封闭严实,窗户下分别立着16组散着高温的暖气片,室内摆着一个多功能饮水机,战士的专用水杯有序地排在饮水机上方的橱窗里,清肺去火的绿茶成为战士们喝水时最好的“作料”。
  三楼会议室内,全连官兵正聚精会神地坐在教室里,欣赏网上电影《惊涛骇浪》。原来,这个边防团作为省军区边防信息化建设试点单位,取得了边防信息化突破性建设成果,能熟练运用视频监控、远程网络视讯会议等,进行网上指挥、网上训练、网上演习、网上教育、网上考核等,实现了政治、后勤、装备保障信息传递的网络化、实时化,极大地提升了部队信息化建设质量。同时,为丰富官兵业务文化生活,团政治处组织人员攻关,在全团所有一线连队中开通了网上电影专页,200部电影以50部为一组定期更新,基层官兵只要鼠标轻点,几十部电影任你选。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住楼房,喝纯净水,特别是信息化建设提高了官兵的工作、生活质量,战士卫国戍边的热情更高了。”连长李刚主动介绍说,“就在两年前,哨所官兵执勤条件和生活设施还十分陈旧,长年用不上电、读不上报、洗不上澡,喝的是严重超标的过滤水,是出了名的‘苦水连’。”
  
  河口哨所
  江风里的架线
  
  时间:上午10点15分
  地点:黑龙江省嘉荫县
  气温:室外零下34℃,室内零上18℃
  现场播报员:团宣传股干事谢政
  荣誉档案:荣获集体二等功2次、三等功2次,1次被评为红旗观察哨。
  10点15分,河口哨所的界江上,七个身影在江风逼人的寒气里不停地跑动,他们全副武装,有的在插木杆,有的在架设细铁线,一名战士在观察警戒。
  “昨晚刮了一夜大风,把报警线路刮坏了,我们一大早就起来检修,快完事了。”高哨长歪着头,躲了一下风,接着说,“我们也想休礼拜天,可天公不作美呀。这玩艺儿得赶紧恢复好,只图休息,晚上要是有人趁机越界出了问题,那我们在这里还有什么用?”
  在江风的“亲吻”下,官兵们的脸色早已是红里透着紫色。皮帽上的冰霜,被战士们身体散发的热气融化成水,弄得帽子前面一圈都是湿的。再看看他们的手,因嫌戴皮手套干活太笨,他们光着手作业,手冻得像胡萝卜一样通红。有的战士一边架线一边唱着他们自己编的歌:当兵来到边防线,吃不了苦的不叫男子汉,我就要在这最冷的地方去巡逻,我就要在这最偏远的哨所把岗站……
  
  边防某团十一连
  娱乐活动是“雪浴”
  
  时间:上午9点50分
  地点:黑龙江省黑河县
  温度:室外零下34℃,室内零上18℃
  现场播报员:团宣传股干事王慧勇
  荣誉档案:荣获集体二等功6次,三等功10次,1982年9月被总政评为开展体育活动、加强部队建设先进单位,1989年被沈阳军区授予基层建设模范连荣誉称号。
  边防某团11连,地处北纬50度高寒区,连队曾涌现出以李时运、李忠等为代表的5人22次荣获世界军体五项冠军,被誉为“世界冠军的摇篮”。现在他们正准备组织一项特殊的娱乐活动——“雪浴”。
  10:02分,战士们被带到营区后面的一片铺满新雪的空地,开始“浴”前热身活动。10:07分,雪浴开始。战士们光着上身,大喊着“杀”声,冲进雪地,抓起雪在脸上身上使劲地搓起来。一时间,气雾升腾。战士们笑着、叫着打起了雪仗。似乎被这热烈的气氛所感染,炊事班养的两条小狗也跑来打着滚撒起欢来。这时,刚出完公差的一排长任文佩路过这里,笑着看大家在雪中嬉闹,不料,几个战士突然冲过来,七手八脚地把任排长按在地上,将捏好的雪团顺着衣领塞进去,而后又一窝蜂似的散开了。哭笑不得的任排长站起来脱去上衣,夸张地摆出一副恶狠狠的模样:“好啊,要造反了,看我怎么收拾你们!”说着向几个挑起事端的老兵冲过去,一时间,场面又乱了起来,“雪浴”掀起了一个小高潮。
  “其实雪浴并不可怕,关键把握两个字:喊和搓。喊能让自己始终处在一种高度兴奋状态,不觉得冷了;搓得越使劲越决,身上会越热得快。”这是班长丁大勇的雪浴心得。
  10:42分,“雪浴”结束。连长谢学广端着热气腾腾的姜汤进屋,招呼大家喝汤。“通过雪浴可以提高官兵的身体素质、增强耐寒能力、培养不畏艰苦敢于向困难挑战的意志品质、锻造优秀的军人气质和优良的作风。”这是连长的哲学。
  
  边防某部五连
  吴八老岛上的雪夜演练
  
  时间:晚23时10分
  地点:黑龙江省呼玛县白银纳乡三合村
  温度:室外零下36℃,室内零上18℃
  现场播报员:某部宣保科干事王绪国
  荣誉档案:先后16次荣立集体二等功、1次荣立集体一等功。
  “嘟嘟嘟……嘟嘟嘟……”晚23时,一阵刺耳的哨声惊醒了正熟睡的边防某部五连官兵,全连闻声而动。
  室外纷纷扬扬地飘起了雪花。踏着积雪,迎着寒风,由排长孟凡雷带领的潜伏组开始向指定地域行进。这里是曾洒过烈士鲜血的吴八老岛。随着中俄之间的睦邻友好,他们不再像昔日先烈经历生与死的较量。但却无时无刻不面临着考验,不法分子企图从岛上越界的事情还是时有发生。
  潜伏开始了,四周顿时静下来。抬眼四周望了望,只见战士们身着白色伪装服,棉帽结了一圈毛茸茸的雪花,两眼正密切注视着前方。在雪地里一趴就是三四个小时,此时人对寒冷的抗争几乎达到了极限。就在这时,电台里传来了连长命令到某一地域搜索的声音。孟排长带领队伍一边跑步前进,一边传达任务,调整部署。接近搜索地域后,队员们立即展开,形成战斗队形向前搜索……
  正是这些例行的雪夜演练练就了这个连队过硬的作风。近年来他们抓获不法分子2人、制止非法越界事件30余人次。
  
  北极村
  过瘾的山地滑雪赛
  
  时间:上午9点整
  地点:黑龙江省漠河县
  温度:室外零下35℃,室内零上18℃
  现场播报员:团宣传股干事车显超
  荣誉档案:连续12年被上级评为先进连队,11次荣立集体二等功, 1次荣立集体一等功。
  这里是我国最北端——黑龙江省漠河县漠河乡北极村。年平均气温零下5.5℃,最低气温达零下57℃,冰雪期8个月,素有“神州北极”之称,是全国最冷的地方。
  上午9时,天空还很阴暗,连长韩晓东和指导员梅来昌已组织全连官兵向连队附近的山上冲去。他们每五个人带一块四米长的木板,准备即将进行的山地滑雪比赛。山坡的长度有200多米,他们五人一组,后面的人抱紧前一个人的腰,坐在滑板上沿着预先准备好的滑雪道向山底滑去。为防止速度过快而失控,终点堆了很多积雪,可谓有惊无险。很快,在一片呼喊声、欢笑声中,官兵的身上、脸上就披上一层浮雪和冰霜。
  “太刺激了、太好玩了、太过瘾了!”这是这群年轻官兵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饶河军嫂兵站
  一场特殊的婚礼
  
  时间:上午9时18分
  地点:黑龙江省饶河县
  温度:室外零下27℃,室内零上19℃
  现场播报员:宣传股股长刘盛国
  荣誉档案:共接待过往官兵及家属3000余人次,购买中转票842张,为官兵节约经费达40多万元。
  这是全国首家北疆军嫂兵站,今天,将在这里举行建站以来第一场婚礼。婚礼的主角是八连司务长冀小利和他特地从辽宁赶来的未婚妻任丽莉。大清早,军嫂兵站站长赵玉玲为这对新人送来了对联,贴在新房的门旁。现在,其他三名军嫂也为这场婚礼忙这忙那。
  10时18分,新娘乘坐的贴有大红喜字和彩色气球的客车缓缓驶向军嫂兵站门前。“按照这里的风俗,婚礼第一项——新郎背新娘入新婚礼堂!”军嫂们大声喊道。身着洁白婚纱的新娘任丽莉害羞得不敢下车。前来参加婚礼的团会晤站翻译赵红军上校、一营教导员张良以及特邀战士代表们,都把眼光投向了新郎冀小利。冀小利看了一眼害羞的新娘,迟宜片刻后,终于下决心将新娘背了起来。
  婚礼礼堂是在二层楼房的一间只有36平方米的接待过往官兵的临时大餐厅。餐厅正上方张贴着“冀小利任丽莉结婚庆典”10个大字。很快,主婚人教导员张良、证婚人赵红军上校就完成了各自担负的职责。接着,四名军嫂为新郎新娘献上了早已准备好的鲜花。随后的军嫂才艺表演将兵站的第一场婚礼推向了高潮。
  她们是这儿的主人,过往珍宝岛地区的军人对她们每个人都耳熟能详。2001年,驻珍宝岛边防某团团党委为了解决官兵外出购物、出差、休假在饶河中转,吃住很不方便以及部队子女上学等诸多困难,筹集资金200多万元修筑了一栋三层小楼房,面积1200平方米,内设21个房间、10间客房、4个餐厅……集食宿、会议、文体等功能为一体的全国首家“北疆军嫂兵站”。兵站由四名军嫂负责管理,这里仅服务于过往部队的官兵、家属及孩子。住宿免费,就餐只收成本。官兵都亲切地称军嫂兵站是官兵心中的港湾。
  
  郭永祥:“用心”才能“齐心”
  李远峰
  
  人物解读:郭永祥,1982年入伍,上校军衔,研究生学历,历任排长,组织股干事,政治指导员,省军区保卫处干事、副处长,某预备役团政委、党委书记。曾3次荣立三等功,2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这个剑眉虎目的东北汉子,豪气中带着几分沉稳,一看就给人一种干练而豁达的印象。在担任该部政委两年来,团队连续两年被省军区树为“基层建设先进团”,还被军区评为“边海防部队三年建设规划先进单位”、“预防犯罪先进单位”;被省军区评为军事训练一级团。针对这些情况,我们随即对他进行了采访。
  
  问:郭政委,到边防部队任职你感觉如何,特别是到珍宝岛这样的边防部队当政委,你是怎么想的?
  答:我在来团里当政委前,曾在省军区工作过,后到预备役团担任了一年的团政委。当我接到上级的任职命令后,感到使命光荣,责任重大,特别是珍宝岛这个举世闻名的地方,也是省军区边防线上解放后,唯一有过战事的边防哨点。在这样一个部队任职是上级党委、首长对我的信任。我将努力进取、不辱使命把团队的精神发扬光大。
  
  问:今年军委提出全军培育战斗精神,提高战斗力,你是怎么理解的,针对实际你认为应解决哪几个问题?
  答:今年全军政治工作指示明确提出,要抓好战斗精神准备、培育战斗精神,是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是战斗力建设的关键环节,是国家安全面临严峻形势的迫切需要,是打赢未来高技术战争的重要保证。结合边防团队实际,我感到重点要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解决好“当兵打仗、带兵打仗”思想不牢的问题。二是解决部分官兵对周边复杂的局势和潜在的战争威胁认识不足,存在“打不起来”的思想问题。三是解决好使命意识淡化,动力信心不足的问题。引导官兵刻苦学习新装备、新知识、新技能,积极探索克敌制胜的新招法新手段新办法,努力提高强边打赢能力。树立不畏强敌、不怕流血、坚定信念、敢打必胜的信心。
  
  问:在你担任团政委两年来,团队连续两年被省军区树为“基层建设先进团”,还被军区评为“边海防部队三年建设规划先进单位”、“预防犯罪先进单位”;被省军区评为军事训练一级团。党委和你个人是怎么做的?
  答:近几年来,结合战备执勤任务,其中有5项成果被上级推广。我们还在省军区率先使用“北斗一号”双星定位系统和“八大执勤系统”,在实际工作中,“常委第一班”带头参加学习和训练,在军区、省军区组织的信息化知识、手枪射击、越野、车辆驾驶等科目考核中均取得了优秀的成绩。还开展了“政工干部学军事”,狠抓了机关干部的能力素质,这一切都有力地促进了官兵战斗精神的培养和作战能力的提高。团里始终把创造暖心留人的环境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我来当政委以后,经过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了解到部队连队的兵舍使用面积较小,还不能满足官兵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有必要对楼房进行接层、改建,对分散单位进行整体规划。通过去年军区帮建和团队的自建,基本达到了《纲要》对文化场所的“四场”、“四室”要求,预计两年以后,团队的基础设施建设能达到二十年都不落后的程度。我还积极帮助基层官兵努力创遣良好的学习环境,鼓励他们自学成才。去年我利用开会、学习等时机先后10次与哈尔滨工业大学联系开设远程教学,开设了计算机、法律专业,共有78名干部参加了学习,两年毕业后将使我团干部的学历、能力得到双提高。我们还举办了“宝岛夜校”,开设了计算机、外语、高科技知识等课程,使干部在提高素质中增强在部队建功立业的信心。鼓励干部报考研究生,为参加考研究生的干部提供学习的舞台,去年我团就有四名干部考取了研究生。
  
  记者点评:兵者,必先安其心,定其志,锻其勇,然后方能出奇兵。郭永祥政委就是这样一个带兵者。他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什么夸夸其谈的惊人举措,他就是从官兵的衣食住行、一举一动做起。然而,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 却正是使官兵安心、用心、齐心的根本。有了这个根本,让人对郭永祥的奇兵有了踏实的信心。
  
  韩玉平:咱为啥不常回家看看
  陈立涛
  
  人物解读:韩玉平,1980年入伍,大学本科学历,上校军衔,历任排长、副指导员、指导员、宣传股长、教导员、政治处主任,现任某边防团政委,先后5次荣立三等功。此人从战士入伍到团政委,一直都在这里守边防。但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文人政委。此人撰对联、搞报道、填歌词、编小品、写书法,还出过书。他这些年利用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带动着部队的文化发展,在部队建造了一个别有特色的文化长廊。长廊中有一些对联、诗词、名言警句、书法、美术、文学作品,都是该团官兵自己创作的。这些作品中有的是经过专业训练的,有的可能是性情所至,有的作品已在瑟瑟的风雪中褪去了颜色,看起来还是有些稚嫩,但对一个边防团队来讲,它的意义远远却超出了它本身。在这诸多的作品中,最有名气的就是该团政委韩玉平写的一首歌《咱为啥不常回家看看》。
  为此我们就这首歌的创作对韩政委进行了采访。
  问:韩政委,是什么触动你创作这首歌的,是怎么一个创作经过?
  答:1999年初,我在当政治处主任的时候,下连检查工作,在号称“关门沟”的边防一连,发现连队不厌其烦地播放《常回家看看》这首歌。不仅战士,就是我本人听着听着也情不自禁地燃起思乡之情。随着这首歌在军营的不断传唱,不少战士思想开始长“毛”,训练没劲头,一唱起它就“打蔫”,而且也相继出现了“三多”现象,就是想调走的多,想外出打电话的多,想早点脱下军装退伍转业的多,官兵们的思想被《常回家看看》引入了一个僵局。
  家是人生的起点,是情感的归宿。戍边让更多的人成了游子,不是军人不想常回家看看,而是有纪律和责任在那里。陈红的一曲《常回家看看》,好比沙漠里一泓甘甜的清泉,酷暑下一缕凉爽的微风,使干渴的心灵得到了滋润,很快就传遍大江南北。而对于军人来说思乡想家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正常心理活动。尤其是在“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特别日子,思乡更是官兵感情深处一个无法断裂的情结。正因为官兵也是血肉之躯,父母所养,所以才会有《父老乡亲》、《白发亲娘》那一声声真情的咏叹;正因为咱军人也是多情重义的男儿,所以才会有属于我们的那一片灿烂的星空、那一轮耀眼的《十五的月亮》;“想家的时候有泪水”,但“泪水却伴着微笑流”。
  以如何看待和引导好战士唱《常嘲家看看》这首歌为团党委会的一个议题。常委们各抒己见,人人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最后大家达成共识,可在该歌基础上改编创作一首鼓舞士气、振奋精神的新歌,任务最后落到了我身上。
  经过和新兵营刚入伍的小战士吃住在一起,聆听新战士的心声。之后我们又请来了地方词曲作家许白军、刘万超,和他们共同熬了5个不眠之夜,终于创作出符合边防官兵实际的新歌《咱为啥不常回家看看》。从着手准备到让官兵们试唱,到完善到定稿,前后用了近5个月时间,1999年6月正式由该团“兴凯之星”演出队战士歌手郭戈演唱并录制录音带下发各连学唱,2000年“七一”,根据黑龙江省军区首长指示,将这首歌曲定为省军区纪念“七一”联欢晚会上惟一由边防军人作词,边防战士自己演唱的歌曲。
  问:你觉得这首歌曲为什么会受到官兵们如此青睐呢?
  答:《咱为啥不常回家看看》这首歌虽然没有《咱当兵的人》那样激扬豪迈,化在我眼里,它比这些歌曲都感人心肺,让人回味。因为它深切地表达了边关军人对“家”的理解,对人民的忠诚,对祖国的挚爱。也只有在这里你才会有这种感觉,也只有这首歌唱出了边防军人的心声,唱出了军人的无奈,也唱出了军人的豪迈。
其他文献
青藏高原历来被视作是男子汉的世界,但在青藏线上的某通信总站一连,却活跃着一群年轻的女兵。多年来,她们同男兵们一道,沐风霜雪雨,尽军人守土保国之责,为青藏线部队通信线路的畅通奉献着美好的青春年华。  1968年1月,春寒料峭的北京中南海,日理万机的周恩来总理亲笔签署了“6801”通信工程。总参通信兵的三个团抽调精兵强将组成建设大军,从林海雪原、江南水乡和塞外戈壁奔赴高原,奔赴被视为“生命禁区”的昆仑
期刊
和旭东相识,是因为他和他的一群战友是《天津日报》的铁杆通讯员,隔不上几天总要来一趟,或送新闻稿件,或聊聊天,谈谈部队的新人新事,说说军事新闻线索,于是大家就成了朋友。在相处中,我感觉到了张旭东的那股韧劲儿。这是他为人的一个重要性格。从军8年来,正是凭着这股韧劲儿,他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5次被评为优秀士兵,多次受到各级嘉奖。最值得战友和朋友们骄傲的就是,张旭东是武警天津总队成立以来第一个
期刊
他任沈阳军区某通信总站政委三年有余,在干部战士中树立了很高的威望。他说他是按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抓部队建设的,没想到在干部战士中产生了共鸣……  三年时间不算短,也不算长,杨锋带领一班人连续三年让总站成為军区司令部全面建设先进单位和先进党委,去年又被评为“标兵单位”,他本人连续两年荣立三等功,还被评为优秀主官,今年“七一”他又被军区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  他说,这是“人性化管理”带来的效应。   
期刊
沈阳军区某高炮团团长刘斌,绝对是一个硬朗、英武的标准军人形象,他谈古论今浮滔滔不绝,韬略兵书讲起来有板有眼,让人觉得他与其他军人没有什么两样。但他处理问题直来直去的作风,在人情世故面前所表现出的孩子般的单纯,以及在训练场上时常让人下不来台的“较真”劲头、又让你觉得他这个团长有些另类。    去年三月的一天,集团军决定每个师抽一个团进行战斗力综合评估。是时春节刚刚过去,各项工作正在展开,可谓是千头万
期刊
在为人夫的第二年,我便拥有了可爱的女儿——  初为人父的喜悦还未散去,女儿便让我和妻子经历了一场惊吓,那是女儿出生的第二天,她在吃奶时呛着了。看着女儿嘴和鼻子一起喷奶,我和妻子惊呆了,赶紧抱着女儿去了医院。女儿活泼好动,蹒跚学步时,掀翻了学步车,头撞到暖气片上,当医生为女儿缝合伤口时,虽然只有两针,可我的心却疼得要命。  去年9月份,我和妻子鼓足勇气,将只有6岁的女儿送到了学校。开学第一天,妻子便
期刊
★山东枣庄市峄城区人武部严格落实参训民兵的政治教育,通过科学拟制教育计划,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增强了教育的时效性,确保了参训基干民兵每年集中教育不少于15天。同时,结合训练实际,进行小总结、小讲评、小动员,有效地激发了广大民兵的训练热情。  (梁昌明)  ★连日来,山东省夏津县人武部针对当前出现的“煤、电、油”等资源的供求矛盾,教育干部职工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从自身做起,养成勤
期刊
山东省有着爱国拥军的光荣传统,是兵员大省,也是军转安置大省,多年来接收转业干部数量一直高居全国之首。1975年以来,全省共接收安置转业干部24万余人。林廷生说,省委、省政府对军转安置工作高度重视,始终作为事关国防建设、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来抓。  与以往相比,2004年有三个明显特点:一是数量大,全省有7500多名军队干部转业,比去年翻了一番还多;二是师团职转业干部比例高,约占总数的1/5,三
期刊
评功评奖:战斗力生成加速器余彦隆  应该说评功评奖是个历史久远的活动  在各个时代,虽然评功评奖的形式、内容不同,但它所固有的本质精神却从未改变。这便是鼓舞士气,激励斗志,提高罕队战斗力。  一次血火交进的战斗、一场泥里水里的抢险、一幕惊心动魄的演练……过后,为及时表彰先进,官兵们都要坐下来评功评奖。而每到半年、年终总结,进行评功评奖工作又是极其自然的事了。  评功评奖?好事啊!但要把好事办好,也
期刊
人生经历有许多不同,留下的回味也不尽一致。军旅生涯已有40多年的我镌刻在记忆深处、令人最难以忘怀的事还是许多发生在士兵身上的平凡而又折射出崇高、感人的一则则故事。  我是1963年底从苏北的一个小村参军来到黄海之滨的。这年冬天,天气似乎出奇的寒冷。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后国民经济恢复期,被装发放少,衣服、鞋子不夠穿,粮食计划供应标准不高,部队生活很艰苦。由于训练强度大,我的鞋子、手套很快就磨破了,手
期刊
“我与‘三个代表’”演讲比赛掌声如潮,小型辩论会上精彩纷呈,学习笔记展板前人头攒动……这是8662部队在团员青年中进行先进性教育的几个片断。    时代潮头的“航标灯”    “三个代表”对团员青年要求太高、离得远了?当然不是。但是开始有部分同志的确是这样想的,由此也产生出诸如与己无关、随大流、无所谓等不正确的认识。思想上的“拦路虎”不搬掉,再好的教育也难奏效。  该部团委乘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