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哪些力量受非世俗因素而持久?

来源 :延河·绿色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hun58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久的生存必定需要一种意志、信念或者由某种潜意识凝聚而成的力量。人不可能永远生活在象牙塔或是理想国里,作为以世界、人间、地球为家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的七情六欲以及各种感受都在和己外之物不断发生碰撞随后形成某种情绪或某种认知,而积极的、阳光的认知和有效及充实的生存必定需要一种精神力量。这种力量无关他人评论,无关视觉接受,无关自己遭受什么,不受身体的感觉所摆控,永远立于心灵和灵魂之中。在各种磨难中强大而无法让任何人给予重创,这是时间的积累,更是屡屡不幸的幸运,是藏在渺小身体内的巨人,也是一种宁静的爆破,在善良之人身体内最终取得胜利的光芒。
  ——主持人田凌云语
  百定安
  河南洛阳人,现居广东东莞。中国作协会员,东莞市作协副主席。出版诗歌、散文随笔和翻译批评集六部。
  不管是否有所意识,人们都共时生活在既世俗又非世俗所形成的两种力量之中。只不过在不同人那里,它们给予的程度和持久性不同而已。而大多数时候,由于二者相辅相成,共生为一种力量,使我们很难将这两种力量截然区分。人的当下性需要决定了二者在某一单位时间内人们需求的强弱,例如,在当前的疫情状态下,人们首先追求的是生存的基本保障,在此基础上,人们希望得到更多的精神自适自足,通常会产生被安慰,被关注的愿望。居家时间太久,会产生孤独、空虚、无所事事的心理感受。有些平时习以为常的事物,此刻会产生别样的看法和心理纠正。有些寻常的空洞教谕,会在事实的教训面前土崩瓦解。有些貌似老生常谈的道理,会在事实的提醒之下得到确认。而有些生活中始终存在,看似固化的种种关系,也会因某一事件的深度镂刻而被彻底打破。许多新的认识和判断,正是源于世俗与非世俗这两种力量的对冲。
  世俗性因素作用下的非世俗性因素,归纳起来,我認为大致有三种。其中,救赎性是最基本的非世俗因素。其次是尽可能的充分性。第三是它的愉悦性。无论它们以何种面貌出现,也无论人们赋予它们以什么名称,这三个等级层面的本质始终存在,并在人们不同的境遇中各自或集体发生影响。生活中的全部力量都来自于这三种非世俗性因素,并持久地存在于我们的思想与行动之中。
  缎轻轻
  原名王风。生于皖南,现居上海,中国作协会员。作品散见《诗刊》《十月》《扬子江诗刊》《星星》《青春》等刊物。入选2017十月诗会、第34届青春诗会。著文集《一人分饰两角》,诗集《心如猎犬》。
  事实上我常具有无力感,因而愈发感觉人生对力量需求的重要性。入世愈深愈发现生命的存在具有极其神秘的错综复杂性。然而要想活得简单有幸福感,对于天性敏感的诗人来看,处理好现实和幻想的关系,需要比常人更多的隐性力量支撑,我罗列几点:
  1.自信。这种自信不建立在任何依托物上,而是一种天然的自我的对生命的自信。这将是克服人云众云获得独立的信念源泉。2020年世界颇乱,如果你具备这种自信,将更深识别很多学说和派别的狡黠与脆弱。人终究不能克服自卑,但如果自信的因子更高,有益于思想上更清醒,也将人支撑更好地活。
  2.对现象后的规律的认识,也就是思考本质的能力。人生总体是处于现象层的,时时被现象困扰,大多数人的烦恼源于此。如果我们常思考现象背后是什么?哪怕探索不到本质层,认识到规律层,便具备理性甚至优雅地处理现实的能力。
  3.睡眠的能力。睡眠赋予人类在休憩时修复大脑和身体的神奇功用。如果一个人能具有倒头就睡的力量,无论在人生中他所经历的事件多糟糕,他(她)离抑郁就相当的远。睡眠为人生的困境打开了慈悲的大门,愿人人都能睡好!
  陆 岸
  浙江桐乡人。作品散见于《诗刊》《星星》《诗潮》《扬子江》等刊。出版诗合集《无见地》。入选《中国诗歌2019年度诗歌精选》《天天诗历2020》等多种年度选本。
  我认为只有信仰的力量才能够超脱俗世红尘各种名利欲望的困扰纠缠,从而使人生坚韧持久。
  艾略特认为人类应该具有崇高的目标、顽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但这些人生的力量在现代荒原中失落了,人们在世俗世界的荒漠中无以自守,在物质与欲望的泥潭里不能自拔。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只有内心有所皈依,有非世俗的宗教信仰,才会真正有所畏惧。
  正如周国平所说“凡真正的信仰,那核心的东西必是一种内在觉醒,是灵魂对肉体生活的超越以及对普遍精神价值的追寻和领悟。”一个人的信仰确立了其人生意义和价值标准,也成为他(她)毅然持久前行的巨大动力。而信仰一旦缺失将使人生变得迷惘彷徨,失去方向。在每一个有信仰的人看来,信仰都具有神圣性,这使信者严以自律,使其思想具有很高的稳定性,目标具有崇高性,行动更具积极性。有相同信仰的人,具有心理的认同性,内心有归属性。人类需要信仰来为自己确立价值目标或塑造完美的偶像,或营造美好的“来世”。
  正像艾略特所认同的“宗教信仰”有时就是“艺术”,那么热爱文学吧,文学艺术有巨大的作用,它可以使败坏的世俗社会在宗教信仰中走向重生,使人们的心灵走向光明,使人生充满积极向上的持久力量。
  李 栋
  生于1969年,山西太谷人。曾在《人民文学》《诗刊》《星星》《诗潮》等多处发表组诗。
  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各个阶段我们会遇到许多不同的人和事情,会有各种千奇百怪的相异境遇,比如赞美和打击,顺利和挫折,我们在各自立场上不得不做出选择,奋发是一种,妥协是另一种。而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始终会有一些力量支撑着一个人心向美好并艰难地走下去。
  在我认为,一个是信仰,一个是爱情。
  信仰指对某种思想或宗教及对某人某物的信奉敬仰,并带有理智的主观和情感体验色彩。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落到现实生活中,我大致理解为敬畏之心,并为此付诸永恒的行动。相比于人类,天地万物、大自然神秘而强大,远非有限的科学认知所能比。无论是做人、做事,写诗或者从事艺术活动,保持敬畏之心是必要的,科学家和艺术家终其一生或几代人能窥破的无非自然之谜的一角。   至于爱情,就比较好理解了,不管是否承认,爱情几乎是人类发展进步的动力之一。特别在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中,能够流传下来的人物故事,其核心几乎都在被爱情推动。现实生活中也一样,人生先天是残缺的,所有人都在积极寻找自己的另一半,并为之倾倒、悸动,有时发挥出来超常规的才华和能力。
  无论是各行各业具有大成就的领军人物,还是古往今来的寻常百姓,都在为信仰和爱而拼尽一生。
  张 东
  1995年生,贵州赫章人。贵州省作协会员。作品发表于《诗刊》《扬子江诗刊》《绿风》《黄河》《散文诗》等刊物,作品入选多种选本。现就读于贵州理工学院。
  一切可见的,皆为世俗。要知道,非世俗的产生是世俗化后的真相。这种真相是长久的,高尚的,站得住脚。灵魂、旨趣、信仰、创造力等受到非世俗化。另一方面,美、善、真的非世俗化,它们不关乎命运、时间、地域、人物、事件,它们只存在于自己的精神体系中,慢慢在土壤中,生根,发芽、生长。但是,此种生长也在世俗的规则体系中。当人们的日常生活,特别在文学方面,一直在揭露丑、恶,目的是为了深刻表现高雅层次的非世俗的美,善,真。而触目可见的,世俗化的一切,面对桌子、板凳、椅子、柴米油盐、海滩、森林、落日、白鸽、工厂、朝阳。这些生活状态,无疑有时又会让人感到烦恼、无助,就像一只失去灵魂的猎豹,整日无法有一个猎物激发他内心狂奔的力量。上述说的生活状态,渐渐融入进了艺术的高雅的洗礼中去叶存枝,摒弃普遍属性,抽象来表述,人们在艺术中注入了纯粹、风雅、高尚。最后,透过一切,干净而完美地呈现比自然风景更高的精神层次。世俗的一切外在事物的变动,总能引起非世俗的精神层面的深入思考及尝试。因为艺术者坚信,始终有一个伟大的具有创造性的作品在等着他或者她去发现,途中,发现也是一种持久的、永久性的探索追踪。非世俗化的世界将由世俗化表现、组成。 一切关于艺术的作品都是世俗的内在及外在的发生规律所给予非世俗的恩赐。
  宋素珍
  贵州人,95后。山花写作营营员、星星大学生诗歌夏令营营员。偶有作品发表、获奖。
  首先我思考了“非世俗”这三个字,大脑给我的指向是宗教方面,接着“信仰”两字就出现了。托尔斯泰说:“信仰就是生命车。”毫无疑问,我们在这个世上是孤独的,与任何人都会有或大或小的隔阂感,而这种感觉又反而加重孤独。于是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我们如何前行?从我自身的角度而言,我时常感到自己的孤独,这种孤独里里外外、无时无刻都存在着。最后引导我对一切淡然处之的是我的信仰——写作。我在写作之中达成自己与世俗的和解。在文字的世界中,我坦白、肆无忌惮,不对自己的任何想法进行遮掩,它们会成为我文字中不同的面孔,散发出迷人的信号。
  当然,写作只是我个人的信仰。你得知道,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信仰,不过我坚信信仰是一种深远而持久的力量,会在崩溃、崩塌、崩圮之时,给我们急救,并且不被其他影响。
  周 波
  1996年生,贵州黔西人,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地理系大四学生,喜欢诗歌。
  努力、坚持、尊重,我觉得有了这些力量,人的生活才会持久和丰富多彩。提到了这个话题,我只能根据自己二十多年的所感所思所想来进行表达。记得诗人李诞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不结婚不是错,强迫别人结婚就是一种错。”的确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是通过婚姻这一关系来维系人类文明向前推进的,但对于少部分人来说,他们是不喜欢这样的思想约束,面对众多的质疑和压力,有的人选择离开,有的人选择做自己,追求自己的自由。我觉得这些人都没有做错,人们说电影常常会有戏剧化的事情产生,其实有时候的生活还要比电影更加离谱。像前不久有一部电影,里面有一句话我非常喜欢,它是这样说的:“人心中的偏见是一座大山”,最后主人公通过坚持,默默地付出,才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生活不是一味地讨好别人,不是拿来主义,不是理所应当,本该如此,而是我们看透生活本质的同时,能够好好地继续生活。像我自己本身,喜欢写作、听音乐、跑步、看书、唱歌。在跑步的时候我经常听着不同形式的音乐风格,会让我分散注意,会让我思考,一句话或者是几句话的构建,从而忘记自身的疲惫,然后不知不觉地到达了终点。经常听前辈讲要感激骂你有作用的人,因为这些人参与你的成长,但没有哪个人说得清,我们会彻底地爱一个心里憎恨多年的人,唯一能做的是努力、坚持和尊重。我们不能改变环境,只能改变自己,在众神和自然面前,我们如一只蝼蚁,对于安排好的一生无法抗拒,只有上述的力量,才会让我们走得更好。
  辛 夷
  本名张泽鑫,现居广州。著有诗集《身体是礁石》。作品发表于《诗刊》《诗潮》《作品》《草堂》等刊。偶有获奖。
  我首先想到了潜意识。它似乎是一种无法封印的力量,也像是人身体里永远无法删除的编码,个体或许终其一生,都无法找到一把通往自己潜意识的钥匙,也不可能像面对镜中的自我一样,能够进行自如地对话。潜意识的深不可测,大概只有浩瀚宇宙之中的黑洞,可与之并比。尽管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但我们并不能否认它的存在,在我们的内在世界,潜意识源源不断地释放它的力量,有时它点燃我们走向美好的勇气,有时它又让人深陷自己的矛盾与冲突不可自拔。总而言之,潜意识是隐藏在时间和生命之中的无形巨手,它不断在修改个体的人生轨迹。第二个是荣格所说的“原型”,或曰“集体潜意识”。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潜能,它能越过进化和时间的长河,让人类在当下或未来,轻松自如地运用祖先沉淀在我们心灵的经验。我把“原型”理念当成“人之链”,它确证了生命并不会如尘埃般随风而逝,而是像磁極一样,即便错过同一个时空,也可发生相互感应。人类文明是克服蛮性的过程,“原型”让我们在溯源的时候,可以清晰地在时空中找到坐标,有时甚至会暗自惊讶自己身上的物种属性。可以消磨的,永远是物质世界的形体,而人类的心灵只会在世俗的涤荡中渐趋丰饶和辽阔。
  责任编辑:田凌云
其他文献
因为你的到来,这里  不得不來这一场雪  需要雪融化这一切  圣洁被阳光独占  雪到了,手套才  满怀期待亮出肘来  雪白的颈项躲在  围脖之外  而你十五年前  就早早站在前一站  站在寒风的微笑里  袖手,漫不经心  等待雪来  雪亮的勇土,敞开  大衣,温暖而锋利  雪白的阳光  让风十指扣紧  因为你的到来  急令这里  来了一场雪
期刊
凉爽的鸟鸣翻阅澧水地图  欢笑的叶脉被雨雾一层层打开  花影照见溪水  也照见山的空寂  坦露芬芳,晶莹的心思  澧水源的夏天被百合补充完整  孤独是慢节奏,沉默也正好错过  涧水的舞蹈,私语移动,摇晃的花香  酣然留念群山的空茫,落叶斑斓  石头旧痕凹凸有致  斗篷山最后的空灵小于一朵花  浅绿的阳光,摇曳喧嚣  我穿戴百合香味,整个山谷在动  岁月灼灼,栖居在一处宁静山野  百合谷,一朵朵透明
期刊
夜半的眼,更加  难以望穿  瞳仁逃入海里  海面上浮滿叶子  全酩酊大醉了  凌晨的皮肤传来  竹子拔节的声音
期刊
光线洒在淡蓝色床单上  空气开始有了温暖的味道  床單下面,萱草开始冒出嫩芽  仿佛尘世有了更多的欢愉  天空垂下来,像羽毛般轻盈的雪纺  人的心思也变得单纯起来  也许我们的日子就是这样的蓝  或者青。缓慢的日子里  我们安静地坐着,听琴声  从不远处传来  你的脚,开始在软垫子上动来动去
期刊
来啊,坐我中间  坐在三把椅子中间  坐在记忆草原的中间  打马的庄重一去不返  一切统统在滑过去  把骏马的草让予肥田  我將躺在第十四个夜晚  草原的一切你最知道  我要躺在 ——  第十四个夜晚
期刊
两位乡村老人,绝对是一个隐喻  黝黑的木质板墙上  黄白颜色,笔划弯曲的电话号码  密密麻麻,忽明忽暗  一棵大树,挂满了果子  夜晚,我与老人围塘而坐  火舌上躥下跳  伸手握住的温暖,越来越宽阔  13974414787,又一颗新鲜的果子  挂在了这大棵树的枝头  满墙的果子,树后的秘密  无法阻止时间的流逝  几间老屋,老人用一串串数字  守住内心的风暴  一个落脚的地方  在黑夜微弱的灯光
期刊
“砰砰”两声巨响,刘大爷住了几十年的土坯房被一台挖掘机三下五除二就推翻了,一时间整个地基变成了一片虚无,尘土飞扬,灰尘漫天。  80岁的刘大爷,骨瘦如柴。他望着自己住了几乎一辈子的房子瞬间变成废墟,过不久还要复耕,一时间竟不知道该说点什么、感叹点什么,他只顾着靠在墙角一边吧嗒吧嗒吸着土烟,一边看天上漂泊的流云。因为他自己知道,这是国家的好政策,虽然破旧的土房子住惯了,哪怕自己不是老党员,但曾经也当
期刊
夜晚,柳阳溪  是搁在溇水上的火把  星星在天外醒着,捕鱼的人  截取一段水声与夜色擦肩而过  船始終未动,天地之间  河面渐渐被变凉的秋色覆盖  风从船上走过,归鸟啼鸣  黑夜在橹尖摇曳  夜宿柳阳溪,我始终保持沉默  把自己放置在这深沟大壑  倒影寂静,我就是想说  可仍然说不出一条河流的走向
期刊
一  十月二十三日,春生为刚出生不久的儿子团圆办了满月酒,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纷纷前来道喜祝贺。席间,人们都在猜测,这王小二今天到底来还是不来呢?  二  太平镇往东走二十余里地就是璧州城,璧州因璧山而得名。璧山临江而立,像一面墙,又唤作璧山。小城与璧山之间隔了一条河,河叫作诺水河,经过璧山时拐了一个弯,小城就坐落在弯道的滩涂处,依山傍水,四面环山,三面围水。不知是哪朝哪代某位文人留下了这样一句诗:
期刊
晚秋沿澧水逆流而上  源头就是故乡,一路上秋风过后  高高低低的树丫上黑色的鸟巢  一双双眼睛隔着时光的烟火  惊讶中落满荒凉  过了神堂湾,落日晃动山崖  一只鹰凛冽的飞翔  一颗子弹迅速落入谷底  九龍山头的感恩寺,一只龟  蹲在暮鼓声中  洇入黛色,一动未动  车行峰岭,群鸦低鸣  一些事情在心里动荡不安  虚构梦境中  所有归乡的词语远离了我的手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