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泊的流云

来源 :延河·绿色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ming_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砰砰”两声巨响,刘大爷住了几十年的土坯房被一台挖掘机三下五除二就推翻了,一时间整个地基变成了一片虚无,尘土飞扬,灰尘漫天。
  80岁的刘大爷,骨瘦如柴。他望着自己住了几乎一辈子的房子瞬间变成废墟,过不久还要复耕,一时间竟不知道该说点什么、感叹点什么,他只顾着靠在墙角一边吧嗒吧嗒吸着土烟,一边看天上漂泊的流云。因为他自己知道,这是国家的好政策,虽然破旧的土房子住惯了,哪怕自己不是老党员,但曾经也当过大队的会计,理应支持村委会的工作。
  房子都拆了,周围的邻居还议论的些什么呢?不是别的,正是议论他们的年龄。都说人上七十古来稀,何况80岁的老年人,说实在的也活不了好多年,房子拆除了,又要重新修建,为什么要把老房子拆除了啊?虽说是要消除土坯房,但刘大爷家的土坯房也不是危房,再住过一二十年完全是没问题的,甭说周围的邻居想不通,就连他的后人也想不通。
  刘大爷有四个后人,两儿两女。两个女儿都嫁在本乡,不远,逢年过节能回来一两次看老人家。大儿子就住在他这个土坯房的对面,三个门面,两楼一底,房子宽得很。大儿子的两个儿子为了以后娃娃更好的接受教育,拼命掙钱,如今也都搬进县城去了。年轻人去了县城,刘大爷大儿子的房子宽敞得很,加之两口子长期在外务工,房子基本都是空起的。
  就在众多亲朋好友和左邻右舍的疑惑中,刘大爷的房子开始修建了。挖地基、搬木头、运砂石、拉火砖,一项一项开展得井井有条。别看刘大爷这么高的年龄,干起活来一点也不落下,自己挑砖、抬柱,完全看不出一个年满八十的老人。也许刘大爷搬家心切,迫不及待地想早点修好自己的房子。
  房子修建的进度非常快。刘大爷每天忙碌完后,都会靠在大儿子屋外的柱子边吧嗒吧嗒地吸着土烟。他看着夕阳从西边将要沉下,一缕金色的光线照射他的脸上,他感觉自己突然神情恍惚、飘然逸世,脑海里呈现的是一幅儿孙满堂、全家人围在大桌子边吃饭的美好画面。想着想着,刘大爷的嘴角露出了一丝笑容,仿佛他相信,哪怕自己跟老伴儿常年孤独的待在家里干农活,哪怕再辛苦、再孤独,房子修好搬家的那一天,儿孙一定都会回来的,都会围在桌边一起吃饭聊天。不一会儿,刘大爷拖着疲惫的身躯竟靠在柱子边睡着了。
  房子一边修,周围的人们就一边议论起来了。
  “老张,你说这个刘大爷,身子大半截都在土里了,还修这个房子干啥子哦?”工人老夏说道。
  “老夏,道理没错哦!农村有一句土话,一百岁都要自己动手哦。自己房子拆除了,肯定就要重新修啊,况且国家还有补助。”老张回答道。
  “他儿子不是这么宽的房子嘛?平时也没得人住,老年人为什么不住他们的哦?住起还可以把房子看到起。”老熊插嘴道。
  “儿子的房子是儿子的。”老张又说道。
  “既然儿子有房子,就应该住啊!这么大年纪了,一天还这么辛苦种土地、修房子,那生儿防老不是瞎扯淡啊?”老熊愤愤不平说道。
  ……
  房子就在工人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议论中上梁了。房子上梁那天,左邻右舍们在一阵鞭炮声中前来祝贺。因为在刘大爷的老家,房子上梁当天是有很多习俗的。比如人们将贴上红纸或红绸的正梁抬进新屋堂前,在供桌上摆上猪、鱼、鸡、鹅、蛋、豆腐、香烛等祭品,由瓦匠、木匠等边说好话边敬酒。祭梁结束后,便由匠人把正梁抬上屋顶,或用绳将正梁拉上去。抬梁或拉梁的时候,鞭炮齐鸣,上梁师傅要唱上梁歌,高喊:“上啊,大吉大利!”
  以前的习俗好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消失,加之现在好多修建房屋都是钢筋混凝土了,所以再也很难看到很多年轻力壮的邻居一起拉上梁柱子的情景了。刘大爷说不定有些遗憾,想起早些年,他给人家修房建屋,不知道帮人家拉过多少回梁柱子。在刘大爷看来,“上梁有如人之加冠”,虽然自己的房子不是那种传统的卯榫结构,但这仪式还是要有。
  鞭炮声响彻山谷。一时间左邻右舍的邻居到来,让刘大爷慌了神。
  刘大爷是个老好人、热心肠,村里人不管家里有什么需要帮忙的,第一个就想到他,比如:耕田、修房子、打谷子等等,只要刘大爷身体吃得消,能答应的他都从没拒绝过。这不今天刘大爷慌了,老伴也是即将年满80岁的人了,加之年轻时劳动过度,如今严重的关节炎、骨质增生导致膝盖常年疼痛难忍,基本都是靠药物维持,而且走起路来更是一瘸一拐。即使那样,她仍然还种有玉米、土豆、油菜,经常看到的是她在庄稼地里不停地爬。
  本来老伴儿身体不好做饭基本不行,加之刘大爷自己只准备了几个砌墙工人的便饭,这一下子来了这么多客人,这该如何是好啊?刘大爷想掏出手机给街上的大女儿打电话,可心想:大女儿要给儿子带娃娃,估计脱不开身。想给幺女儿打电话,可幺女儿又在附近景区打工,估计也脱不开身。想给自己的妹妹打电话呢,最小的都是60多岁了,也不妥。刘大爷掏出手机半天,沉思了很久,也没有拨出一个电话。
  这时他又坐在门外的墙角边,吧嗒吧嗒地吸着土烟。一时间刘大爷又看到天边飘着几朵流云,屋子对面的群山显得更加苍翠,地里成片成片的李花枝头上是蜜蜂簇拥、蝴蝶纷飞。刘大爷看到眼前这一幕,他知道,春天已然到来,春天就是这样生机勃勃,它不会受任何事物的影响迟到而来。
  但此刻刘大爷的内心又无比失落。他想到自己一辈子这么操劳,儿女双全,就连曾孙都在读小学了,正儿八经的四世同堂。但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80岁还来修房子,修房子不说,自己家里的人没有一个回来帮忙,就连房子“上梁”这么重要的日子也不见人回来,就算工作再忙,总得派一个代表吧。
  刘大爷一边看着工人和左邻右舍的邻居帮着干活,一边想着自己的后人没有一个回来帮忙,连中午的午饭都还不知道如何安排。刘大爷越想越生气,一生气就靠在柱子边猛吸土烟,一边吸烟,一边看云,一瞬间,他想起了五六十年前的事。
  那一年,刘大爷刚好二十出头,俨然还是一个风华正茂的帅小伙。因刘大爷家里姊妹众多,不到二十五岁家里就让他成家了。   那一天,吉日黄道,良辰美景。在通往刘大爷屋里的那条泥巴小路,乐手们吹起了唢呐,整个村子里响起的是一片欢乐祥和的调子。但凡村子里遇到这种喜事,都要热闹一阵子。娘家哭嫁、丈夫背新娘子进屋这些习俗都是司空见惯的,当然对于刘大爷,同样也不例外。
  那一天,唢呐声后衬托的是一顶大花轿,轿夫们平平稳稳的把轿子从远处抬来。轿中的女人穿着一生最美丽的衣服,抹了胭脂、涂了腮红。那一刻,没有哪个男人不对轿中的女人心生爱慕,也没有哪个不羡慕这个种地的刘大爷。
  唢呐声响彻山村,刘大爷笑开了花。他能感觉到唢呐声托起的大花轿让他有一种飘然逸世的感觉。
  那一天,刘大爷如愿以偿地娶到了新娘。他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一个种地的农民,居然能聚到媳妇。但刘大爷转瞬就坚信起来,自己勤劳,有力气,家里有山林、有土地,日子一定会好起来的,家里也一定会富起来的。
  在农村,哪怕再勤劳,再努力,结婚成了家后就要分家,这是那个年代和那个社会生活真实的写照。刘大爷在家排行老二,读书是九姊妹中最少的,因为当时弟弟妹妹多,自然老大老二要早当家。所以分家那一天,其父母把好田好地都分给了他,特別是农村那些什么箱子、柜子、锄头、甚至那头老水牛都分给了刘大爷。他父母觉得,其他兄弟当兵的当兵、读书的读书,至于妹妹,早晚都是要嫁出去的,所以这些东西理应分给他。
  婚后的刘大爷,更加勤劳,他尽到一个男人的责任,他加倍的疼爱自己的媳妇,加倍的努力支撑起这个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就算一天再累,再不愉快,刘大爷总是憋在心里,靠在墙边吧嗒吧嗒吸几口土烟,看着天空漂泊的流云,心中的不快瞬间就过去了。在那个年代,那样的岁月,刘大爷算得上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人。
  日子一年年好起来了,婚后不到十年,刘大爷的妻子就生育了四个孩子,两儿两女,娃娃着实令人喜爱,但让家里的负担也不小啊。一边要忙着搞生产挣工分,一边要给家里的孩子挣钱养家糊口,刘大爷自从结婚以来从未感觉肩上的担子如此之重,仿佛千斤巨石压在他的身上,令他身心疲惫,喘不过气来。
  不管怎么的苦,怎么的累,刘大爷只要一看见几个孩子一天天长大,他的身上仿佛就有使不完的劲儿,没日没夜不知疲倦的劳作,所以在他们那个生产队,刘大爷家里的工分总是挣得最多。邻居们也非常羡慕他,不知道刘大爷哪里来的这么多力气。经常有人问刘大爷:“老刘,你家里孩子也渐渐大了,这样不要命似的干活,为了什么啊?”
  刘大爷总是这样回答道:“我们农村人什么都没有,但凡有力气,就不能停下来。”
  说话间刘大爷仿佛很自豪一般。一说完话,又从裤兜里拿出他的烟包包和他的铜烟斗,把手里的叶子烟一卷一卷的卷好后往烟斗里放,然后掏出他的煤油打火机点起来,一边吧嗒吧嗒地吸起来,一边看着远方漂泊的流云。
  刘大爷仿佛很享受这个吸土烟的过程,并且总是在吸烟的过程中,看着天上漂泊的流云。没有人知道,那一片片漂泊而来的流云,给刘大爷带来了什么,抑或是让刘大爷失去了什么,无人知晓,无人在意,更无人过问。
  就在刘大爷无计可施的时候,他的幺妹赶来了,还带着一个帮手,手里提着一小包一小包装好的凉菜。看到自己的幺妹来了,刘大爷焦急的心算是平静了下来,他连忙起身帮着幺妹提东西,还连身叫道:“幺妹,快来坐,快来坐。”幺妹打趣道:“坐不成哟,这么多客人,哪有时间坐。”说着就在柴火坑边点燃了引火柴,不断加柴,不断往罐子里添了几瓢水。
  工人和邻居都忙着房子上梁,幺妹和帮手就在厨房里忙个不停。这时,刘大爷闲下来了,不再去管其他事了,他又开始坐在门外的柱子旁边,掏出烟袋,卷好土烟,一边使劲地吸着土烟,一边看着远方漂泊的流云。
  此刻黄昏将近,薄暮袭来,周围的鸟鸣不断地在刘大爷耳边响起。刘大爷坐在那里,烟没吸两卷,地上的口水却流了一大滩。仿佛周围的鸟儿在问他,他自己也在问自己——这么大的年纪为什么还想着修这么一两间房子?这么大年纪为什么还要种土地?种了一辈子的土地难道真的没有厌倦吗?为什么不能像村里那些老大爷那样打打麻将就是一天?一连串的问题和疑惑让刘大爷一时间陷入了沉思,他望着远方,远方是绵延不绝的群山,群山的尽头与天相接,刘大爷又看到一朵漂泊的流云了,他的双眼随着流云缓缓移动,最后直至云朵消失在远方,他才停下来。
  哦!刘大爷明白了。仿佛周围的邻居也从刘大爷看流云的眼神里得出了答案。
  那还要从几年前刘大爷幺儿刘孟树回老家一事说起。刘孟树从小病多,几次都是从鬼门关救回来的。民间自古以来就广为流传“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的说法,加之又体弱多病,所以家里对他是放养似的。
  常言道:“黄金棍下出好人。”而家里从小就非常溺爱刘孟树,有什么好吃的都要给他。经年累月这样,习惯成自然。后来他读书也不听话,初中才读一年,就要拿菜刀砍老师,商量几次不行,最后一下子开除了。开除后刘孟树不敢回家,竟然伙同村里的几个混混偷了自己家里的大杉树卖了钱跑去广州打工了。出去打工不说,几年更是毫无音讯,家里人着急得不得了,好在后来刘孟树懂事了给他在乡里学校当校长的三伯写了一封信,给其家里人告知后方才释怀。
  这个刘孟树,出去后一直没有回来过,村里通了电话后也没有给家里打过电话,只是听见同村几个和他一起长大的朋友说,他后来去了海滨城市大连,而且在那边还交了一个大连的女朋友。
  没过几年,刘孟树带着在他的外地媳妇匆匆回村简单办了婚事,然后没待两天又走了。婚事一办,村里炸开了锅,有的说:“这个刘孟树,堂堂一个男子汉,取那么远一个媳妇,关键是还入赘。”有的说:“老刘以前什么都为这个刘孟树,这家伙长大后不成器不说,还跑那么远安家,以后老年人看个孙子都难哦!”
  在乡下,不管什么重要的事,在人们茶余饭后谈论几天后,最终都会逐渐被人淡忘,因为他们知道,再大的事情都比不上他们耕种的土地重要,土地才是他们一生忠实的伴侣。刘孟树不是例外,也不会特别,因此,没过几天,村里人照样重复着以前的事情——日出而耕,日落而息。   而刘孟树这次是一个人回来的。回来就跟刘大爷和几乎将近瘫痪的母亲述说了这些年很多的陈年旧事。每天夜里,周围邻居的灯都熄灭了,而从刘大爷窗子边还能看见他们家里昏黄的灯光。这么多年来,刘大爷和他的儿子刘孟树从来没有这么深层次交谈过,而刘孟树也没有像这次在家待上半月之久。
  刘孟树走那天,在老屋门前的那个田坎边伫立了很久。直到公路上的车子不停滴按喇叭催促时,刘孟树又望了望老屋门口年迈的父母,看了看那个父母住了将近一辈子的家,最后上车匆匆离开。
  在乡下农村,总有一些留守妇女善于发现和挖掘别人家的新鲜事,不然茶香饭后有什么话题聊呢。这不,刘孟树一走,又有人开始谈论了,有人说他这次回来是找父母借钱的,并且还找村里的苏老师借了五万的高利贷;有人说他跟媳妇闹离婚,回来准备手续去离婚的;还有人说孟树进了传销,欠了一屁股债,回老家是为了躲债。一阵子,村子里说刘孟树的事说得有鼻子有眼儿的,很快有些言语就传到刘大爷他们两口子的耳朵里去了,老伴倒是着了不少急,一天到处托人打听孟树到底是怎么个情况,有时候听人说是进了传销组织犯了法,就含泪不止,有时候听人说是做生意亏了钱,心情又稍微平静了些,然后拄着拐杖一瘸一拐地回家去。
  不管人们怎么说,刘大爷丝毫没有任何异常的反应,依然静静地靠在大儿门前的柱子边把烟袋里的烟卷起来放进烟斗,然后一边吸着土烟,一边看远方漂泊的流云。内心里没有一点波澜壮阔,始终是那样的平静如水。
  “众人拾柴火焰高。”房子上梁就在大家齐心协力的努力下完成了。最后一挂鞭炮一放,刘大爷就招呼大家赶快下来洗手吃饭了。邻居们都帮着端菜、开酒、添饭,大家有说有笑,小小的一间屋子里充满着欢乐的笑声,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但幸福有时候总是很短暂,烟花一样转瞬即逝。这不,房子修好后,刘大爷不但没有开心起来,反而多了几分惆怅似的,因为村里总有一些人把任何一件看似平淡无奇的事情谈论得与众不同。就好比刘大爷好不容易把房子修好了,又有人说:“那么一两间平房,挨着自己大儿子两楼一底的房子,那像个啥子?”也有人说:“自己大儿子那么宽的房子,空起不住,这么大的年龄还非要修。”不管别人怎么说,刘大爷从不吭声,只是每天傍晚他都會在他那老屋的废墟边走上几圈,看看地上那些残垣断壁,破铜烂瓦,然后就坐在废墟边那个磨刀石上吧嗒吧嗒的吸烟,看远方漂泊的流云。那一刻,刘大爷仿佛就是天边的一朵流云,无依无靠,孤独无比。
  七月流火,八月未央。一个夏天的暴晒,新房子屋里的湿气应该晒干燥了,接下来刘大爷该张罗搬新家的事情了。搬家倒是很快,周围的老乡一半天就把那些东西搬到刘大爷新家了。两间窄窄的小屋,虽然不是很宽敞,但从刘大爷的表情中可以看出来,他很满足,那些进卧室再不需要换鞋,在客厅可以肆无忌惮的抽烟等“陋习”终于在自己的屋子里烟消云散了。
  此后的日子,刘大爷每天依旧拖着风烛残年的身躯与土地抗争,累了他依旧靠在自己新修的屋外的墙角吧嗒吧嗒地吸着土烟,看着远方漂泊的流云。当听见那些难以入耳的流言蜚语,他就从口中取出他的铜烟斗,猛吐一口唾沫,然后又含起烟斗,继续吧嗒吧嗒地吸着土烟,看着远方漂泊的流云。
  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地过去,刘大爷的身子慢慢地开始弯曲,走起路来缓慢了许多。
  那一日,刘大爷门外高高的樟木树,被夕阳金色的光线打在树叶上,风一吹,呈现出五颜六色的光斑,黄昏很快谢去,夜幕逐渐铺开。不一会儿,黑色的夜空里镶了一圈又一圈攫绿,有时被拂过的山风飘动,发出轻柔的沙沙声;有时候被天空的流云左右,带来无数苦涩的记忆,但只那么一阵,夜就消失在无限的宁静之中。
  而就在那一片无限的宁静中,人们后来终于知道,那一年刘大爷儿子刘孟树回家不愿提起的一些事。那就是:他与妻子已经离了婚,一切都给了那个大连的女人;他前两年回老家对他的父亲刘大爷说过,他老了仍想回到自己从小长大的故乡。
  而天边那些漂泊的流云,依旧飘来飘去,终究会找到归宿。
其他文献
大街忽然有大风刮着  让此时的春夜  有飞的感觉  这个春天太沉重了  把所有人已经哄睡了  把所有人已经灌醉了  远方的人也高枕无忧  自由的风  随便在路口  放出吼声  再不担心有人  關心到我了  我开始像蛇又像鹰
期刊
记得有一次诗人莫非来深圳,他曾抛出多年前的一个话题,一个诗人必须要认识几种植物,他的詩歌技艺才会更加精湛。对此我提出了质疑,我认为,虽然现代人可能由于身处在钢筋混凝土之间,但认识几种植物,应该是绰绰有余的。他笑着回答说,他所指出的植物,不是指叫得出名字,而是对这种植物有全方位的了解,包括原产地、习性、品质等等,你都应该如数家珍,这样才是真正的“认识”。读罢莫非的诗歌,我对他的博学感到钦佩,在他的诗
期刊
冬天,风是一贯的冷  显得阳光更具善意  整个旷野瑟瑟发抖  升起野火的地方  早已无影无踪  把我们送入炉膛吧  枯叶荒草放声乞求  大地升起歌声  似乎在乞求风  我转身躲進暖屋  讨厌起我的眼晴
期刊
子弹射穿另一颗子弹  需要多么硬的缘分  子弹射穿另一颗子弹  要具备怎样的追尋  它们要遇见多少慈悲  才肯相约背弃使命  惺惺相惜坠落途中  让战士在余生  拣到另一种庆幸
期刊
因为你的到来,这里  不得不來这一场雪  需要雪融化这一切  圣洁被阳光独占  雪到了,手套才  满怀期待亮出肘来  雪白的颈项躲在  围脖之外  而你十五年前  就早早站在前一站  站在寒风的微笑里  袖手,漫不经心  等待雪来  雪亮的勇土,敞开  大衣,温暖而锋利  雪白的阳光  让风十指扣紧  因为你的到来  急令这里  来了一场雪
期刊
凉爽的鸟鸣翻阅澧水地图  欢笑的叶脉被雨雾一层层打开  花影照见溪水  也照见山的空寂  坦露芬芳,晶莹的心思  澧水源的夏天被百合补充完整  孤独是慢节奏,沉默也正好错过  涧水的舞蹈,私语移动,摇晃的花香  酣然留念群山的空茫,落叶斑斓  石头旧痕凹凸有致  斗篷山最后的空灵小于一朵花  浅绿的阳光,摇曳喧嚣  我穿戴百合香味,整个山谷在动  岁月灼灼,栖居在一处宁静山野  百合谷,一朵朵透明
期刊
夜半的眼,更加  难以望穿  瞳仁逃入海里  海面上浮滿叶子  全酩酊大醉了  凌晨的皮肤传来  竹子拔节的声音
期刊
光线洒在淡蓝色床单上  空气开始有了温暖的味道  床單下面,萱草开始冒出嫩芽  仿佛尘世有了更多的欢愉  天空垂下来,像羽毛般轻盈的雪纺  人的心思也变得单纯起来  也许我们的日子就是这样的蓝  或者青。缓慢的日子里  我们安静地坐着,听琴声  从不远处传来  你的脚,开始在软垫子上动来动去
期刊
来啊,坐我中间  坐在三把椅子中间  坐在记忆草原的中间  打马的庄重一去不返  一切统统在滑过去  把骏马的草让予肥田  我將躺在第十四个夜晚  草原的一切你最知道  我要躺在 ——  第十四个夜晚
期刊
两位乡村老人,绝对是一个隐喻  黝黑的木质板墙上  黄白颜色,笔划弯曲的电话号码  密密麻麻,忽明忽暗  一棵大树,挂满了果子  夜晚,我与老人围塘而坐  火舌上躥下跳  伸手握住的温暖,越来越宽阔  13974414787,又一颗新鲜的果子  挂在了这大棵树的枝头  满墙的果子,树后的秘密  无法阻止时间的流逝  几间老屋,老人用一串串数字  守住内心的风暴  一个落脚的地方  在黑夜微弱的灯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