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为何”之我见

来源 :艺术评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888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道德经》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是老子思想的集大成。洋洋洒洒五千言,道尽无穷的自然规律和人间社会百态。其中,“道”贯穿了整部著作,“道”是世间万物内在运动及事物发展的规律,是人的内在生命的一种真实感的抒发。而舞蹈是最直接表现生命机能的方式,人的身体是肉体和精神的复合,舞蹈之于人,是“道”的一种表现形式,是虚无缥缈之“道”可被感知的存在,“道”更是舞蹈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本文通过对《道德经》中“道”的意涵分析,找出其基本特征,并进一步分析舞蹈与“道”的共性,分析“道”在舞蹈中的表现方式,意图为舞蹈学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道德经  道  舞蹈  自然无为  运动规律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13-0074-03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著作之一,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老子哲学将中国哲学一贯的思考范围由人生扩展到整个宇宙,由宏观出发,作微观审视,由宇宙论伸展到人生论。中国古典哲学的核心为阴阳五行,主张人体与宇宙紧密相连,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小宇宙,人体宇宙与天地宇宙构成天人合一之大宇宙。众所周知,舞蹈以人体动作为主要手段,人的身体是舞蹈的载体,由此我们可以进行合理的猜想,舞蹈的定義在《道德经》中或许能够找到答案。
  一、何为“道”?
   老子哲学的核心观念是“道”,他的整个哲学系统都是围绕这个“道”而展开的,那么“道”究竟是什么?《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1]老子说,有一个浑然天成的东西,听不见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它不断运动,永远不会消失,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叫它“道”。“道”是没有固定形体的,且是永久存在的,因为它的无形及无限性,因此“道”是不可名的。老子在第一章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2]
   “道”没有固定形体,不可言说,但它并非空无所有,第二十一章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3]因此“道”是一个实有的存在体,且是宇宙间唯一的、绝对的,永久常存的,却不是不变不动的,而是需要不断运动的,且整个宇宙随之永远在变动,由于“道”的变动,因此孕育了天地万物。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4]以上都说明了“道”是万物的根源,“道”创生万物,且内附于万物,覆育、蓄养万物。“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的方法。[5]
   老子所论说的“道”事实上是为变动的事物寻求恒定的基础,将人的精神生命不断向上延伸,与宇宙精神相契合,然后从宇宙的层面上来把握人的存在,提升人的存在。[6]他认为人与自然本为一体,“道”实际上是人的内在生命的一种真实感的抒发,它蕴含着世间万物内在运动及事物发展的规律。舞蹈是最直接表现生命机能的方式,人的身体是肉体和精神的复合,即生命的节律和内心的意识,因此,舞蹈之于人,是“道”的一种表现形式,是虚无缥缈之“道”可被感知的存在。
   二、舞以载“道”
   老子认为,凡是自然无为、致虚守静、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柔弱、不争等观念都是“道”所表现的基本特征,其中“自然无为”“致虚守静”、“柔弱、不争”的观念与舞蹈的特性极为相似,在此分别做详细说明。
   (一)“自然”“无为”
   “自然无为”是老子哲学的中心思想,指的是事物应顺应其自身的情况与属性去发展,而不受外部力量的制约,不加“人为”。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7]”这里的“自然”不是指客观存在的自然界,而是形容“自己如此”“自然而然”的一种状态。所谓“道法自然”,即“道”纯任自然,指的是“道”以它自身的状况为依据,以其内在原因决定它本身的存在与运动。不仅是“道”要法“自然”,天、地、人也应法“自然”。舞蹈是人们对自身所处自然环境及生产生活状态的反映和再现,更是对内心情绪、意识、身体自身运动冲动的表达。舞蹈的载体是人的身体,注重对身体的感知,顺应身体的自然规律和内在运动趋势,抒发人内心真实的思想情感,有意识地引导身体完成一定的状态质感和感受。世间万物无一不是在运动,且遵循它自身内在的运动规律与法则,这种规律与法则就是“道”,永久存在却不断运动,围绕这一相对静止的中心点构成整个宇宙。舞蹈的过程即是在不断探索其自身生命的来源、生命的意义以及生命之间相互的关系、生命与宇宙的关系,是不断“自然”的过程。因此,《道德经》中“自然无为”的观念也是舞蹈的思想之一,舞蹈便也是“自然无为”的体现方式之一。
   (二)“虚”“静”
   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的根源是“虚”“静”状态的,“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道”体为“虚”,乃万物之根源。“天地之间,其犹橐迭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8]“道”虽为虚空状态,但其作用却是永不穷竭的,如同一个风箱,一旦运行,万物便生生不息了。正如老子所说:“上德若谷。”这个“虚”便如同“谷”一样,虽为虚空,却凝聚含藏,为水和气的聚集之处。上升到人生层面,“上德”之人,深藏若虚,“下德”之人盈之不长保。舞蹈中的跳跃、旋转等各种技巧性动作的起范儿都是“虚”的一种状态,所谓无往不收,蓄势待发,要起跳一定先蹲,要出拳一定先收拳,蓄力的过程也就是“虚空”中凝聚含藏的状态,如同舞蹈中的人,站立不动,从外在看他是不动的,是“虚空”的,但他的脚与大地融合,内在的呼吸贯穿全身,生生不息,这时候的身体虽是“虚空”却内力蓄积,一旦开始动作,就能爆发出无穷的力量。    “虚”的状态必然也存在着“静”。“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9]万物纷纷芸芸,各自返回到它的本根,本根便是“虚静”的状态。老子说:“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10]谁能在浑浊中安静下来,使它渐渐澄清;谁能在安定中活动起来,使它出现生机,充分反映了老子“动极则静,静极而动”的道理。“静”不是木然不动、完全停滞的状态,而是“静中有动,动中寓静”,表面静止的姿态,内在却是意识的无穷延伸,肌肉是静态的,呼吸却贯穿始终,而情绪永不断绝。不论动作或激烈、或平淡、或刚强、或柔美,最终都要趋于沉静,回归本根。“虚静”的观念蕴含着凝聚含藏的状态,唯有这样的状态才能培育出高远的心志、深沉的思想和善于感知的心灵,才能激发出深厚的创造能量。现代人的生活浮华喧嚣,难以沉心静气,更不提修养身心,艺术创作作品往往浮于表面,缺少新意,平庸多精品少,或是天马行空毫无根据胡编乱造,少有静心钻研者、返观内照者。因此,老子所倡导的“致虚守静”的观念,既是舞蹈体现的核心之一,也是舞蹈创作者应反思与遵循的重要思想之一。
   (三)“柔弱”“不争”
   老子说:“弱者道之用。”“绵绵弱者,用之不勤。”[11]道的创生作用虽然是柔弱的,却作用无穷,绵绵不绝。老子认为,世间万物中“水”最接近于“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12]水是“至柔”的东西,但它却是攻不破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便是这个道理。当它攻击坚强的东西时却没有什么能胜过它。屋檐下点点滴滴的雨水,长年累月能将巨石穿破,即“水滴石穿”;洪水泛滥的时候,淹没田舍,冲毁桥梁,任何坚固的东西都抵挡不了。道德經第六十六章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也,故能为百谷王。”[13]水没有形状,随圆就方,恒处低位,与人不争却容纳万物。正因为水具有“柔弱”“不争”“处下”的特点,因此最接近于“道”。舞蹈动作讲究刚柔并济、行云流水,没有绝对的刚与绝对的柔。即便是刚强的力量动作,肌肉也是保有弹性的状态,身体中的韵律感与节奏感是蕴含其中的,情绪的释放也不可用力过猛,“水满则溢”“过犹不及”便是这个道理。同样,即便是柔美的动作,身体也是在肌肉的控制范围之中,柔不代表“泄”,若是不用任何力量做出来的动作反而会在外在形态上给人以“用力”“僵硬”和“疲累”的感觉。恰恰是用力量做出柔美的动作,气息贯穿其中,才会呈现给人“至柔”的感官体验。再者,舞者为什么要练基本功?实际上就是在解决身体的柔韧性、软开度、发力方式和气息,使身体柔软而有韧性,灵活而有力度,以气息带动肢体,做到收放自如,使舞者在舞蹈的时候能够不受身体的束缚,自主的控制身体的肌肉和骨骼,完成各种质感的动作,尽情表达自己的意识和思想感情。实质上,这就是“上善若水任方圆”,也是更接近于“道”的表达方式。
  三、“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道”为万物之根源,其无形却有形,可作用于天地万物,内化于万物。舞蹈、人生无不蕴含着“道”的思想理念。舞蹈是由人创造的,而人也通过舞蹈去感知“道”的无处不在。舞蹈不仅是“道”的一种表现形式,“道”也是舞蹈的最高追求。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14]为学要一天天积累知识,为道要一天天减少智巧,减少到“无为”的境界,若能无为也就没有什么事是做不成的了。“为学”是求取外在的经验知识,经验知识自然是积累越多越好,“为道”在于探讨事物的本根,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舞蹈乃至人生,既要“为学”,更要“为道”。舞者最初由松垮的,未经训练的身体,经过系统的对韧带、肌肉、骨骼的训练,成为一个有力量的、规范的舞者,这是“为学”。跳舞的时候,抛却一切干扰与杂念,心中无物无求,回归本源,身体所有的动作上善若水,化散在空气之中,带动整个空间与观众的精神、灵魂合一,形成一个强大的气场与共鸣体,舞者的身、心、境与音乐、时间、空间、观众皆同体合一,这便是艺术的至高境界,也是“家”的境界。为什么我们称之为“舞蹈家”“艺术家”?为什么要叫“家”?因为我们在家是最为自由自在的,而在一项领域上精神达到最自由自在的境界,便是“家”了,悟到这层境界,便是“为道”。
   “道”的意蕴是无穷无尽的,值得我们不断地探讨和体悟。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和其它艺术形式一样,是对人们思想感情和精神境界的表达,它是通过身体律动来阐释“道”。因此,舞蹈也是“道”的一种表现形式,“道”更是舞蹈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我们最终追求的艺术之大成,实际需要长期地实践与积淀,不断地向外探索和返观内照,久而久之,心外无物,纯任自然,达到“其巧专而外滑消”的无为之境,即忘掉对动作技巧的强调和追求,抛却外在的干扰和心中的杂念,完全沉浸在一种真善美的情感和情绪的表述中,达到忘我的境界。无为才能无所不为。选择舞蹈,从事舞蹈事业,也就是选择在舞蹈的漫漫长路上求索,当守住寂寞,克难前行,与舞蹈相依相伴,以舞为乐,与苦为乐,苦中得乐。抱朴守一,为而不争,方可近“道”之化境。
  
  参考文献:
  [1]陈鼓应注译.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69-170.
  [2]陈鼓应注译.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73-74.
  [3]陈鼓应注译.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56-157.
  [4]陈鼓应注译.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73-169.
  [5]陈鼓应注译.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62-63.
  [6]陈鼓应注译.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62-63.
  [7]陈鼓应注译.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69-170.
  [8]陈鼓应注译.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93-134.
  [9]陈鼓应注译.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34-135.
  [10]陈鼓应注译.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29-131.
  [11]陈鼓应注译.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98-226.
  [12]陈鼓应注译.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58-339.
  [13]陈鼓应注译.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01-302.
  [14]陈鼓应注译.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50-252.
其他文献
摘要:综合类院校音乐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演奏水平与专业音乐院校学生存在一定差距,作为综合类院校的音乐专业教师,立足生源现状和人才培养目标,着力夯实学生基本功以适应未来基础教育教学需要尤为重要。本文结合扬琴作品《黄土情》,通过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演奏与实践,就本科教学不同阶段的基本功教学方法与标准予以归纳,力求实现因地、因材施教。  关键词:教学 基本功 实践  中图分类号:J60-05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音乐剧本身就融合了古典、流行、美声等多种音乐因素,同时也具有较强的趣味性、艺术性、视听性,已经得到了我国很多社会民众的喜爱与追求。美声因素在音乐剧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音乐剧情感表达的重要途径。本文先阐述了音乐剧演唱过程中美声唱法的作用,接着结合《Think of me》《all i ask of you》《The Phantom of the Opera》三个唱段,分析了美声因素
期刊
摘要:古人认为,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可以获得人生智慧的体悟,自然具有与人类相似的价值观念及道德品性。伴随着中国艺术史的发展,从北宋到南宋,山水画经历了一个重要的转变,即从写实再现转向自我表现,中国山水画的主流从关注外物转而关注内心之道。在自然中获得人世间对道义的认识与人格的感悟,人将精神多寄付于自然山水。中国传统文化赋予了水以灵动、绵延、随和的精神特征。水,也成为了生命永恒、道德澄明的象征。同时,水也
期刊
摘要:在社会经历着一次次变动与革新的同时一个行业也在经历着起起落落。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层次上人们对精神追求有了更高层次的标准,在科幻、动漫、电影、明星充斥着人们生活的同时配音演员们也在背后无私奉献着自己,但作为幕后的英雄始终被人们极少的关注着。本文以上海译制片厂为落脚点,从20世纪70年代背景、译制技巧的角度分析出70年代译制片的特点,最后总结出这些特点产生的影响。本文将要论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部分
期刊
摘要: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校外音乐教育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因其在社会中承担的功能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校外合唱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对学生的发展有积极的影响,是部分家长在选择课外音乐教育形式中的首选。本文通过对西藏高原之宝童声合唱团现状调查以及发展策略展开论述,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提出在高原发展童声合唱对西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西藏教育 校外童声合唱
期刊
摘要:随着新课标的实行,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人们对教学当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越来越重视。音乐作为小学教育当中的一门基础艺术学科,在小学教育教学当中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老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也给学生慢慢渗透了一定的学科核心素养,让学生对音乐产生一种主观感受,带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悟能力和艺术修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音乐 课堂教学
期刊
摘要:信息技术是学习活动的认知工具,其应用已从目前关注电脑、网络、网上学习的操作模式发展到利用信息技术培养的高级思维能力,构建知、情、意融合的高智慧学习体系。所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戏曲音乐教学的探讨,是一个必然趋势。本课题探讨了音乐与戏曲教学与现代信息结合具体案例,为探索更多样、更有特色的音乐教学方法提供可操作性依据。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 三位一体 叮叮腔  中图分类号:J60-05文献标
期刊
摘要:众所周知,以莫奈为代表的印象派作为现代美术的开端,在世界绘画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审美形式主义意味上的一次觉醒。莫奈不仅推动了绘画创新,发现了光与影在绘画过程中重要作用,开拓出一种带有强烈表现性质的艺术风格,他还重视户外写生,鼓励人们走出画室把大自然最真实的一面表现出来。本文将从19世纪法国盛行外出写生的印象派开始,分析莫奈油画中色彩的创新以及光影的变现,在这些微妙的变化中探索莫奈的色彩
期刊
摘要:佛教音乐随着佛教的东传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汉化历程,在汉化的过程中,原始印度佛教音乐由于梵汉音译的差异无法东传,导致在中国东汉至后期各个朝代的更迭中与中国传统音乐元素紧密结合,形成了“汉传佛教”的佛教音乐艺术特征。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中西方音乐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西方流行音乐元素在文化角度促进和影响着中国音乐的发展。佛教音乐作为中国音乐艺术和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流
期刊
摘要:本文从戏剧与舞剧的关系问题出发,以现代舞剧《雷和雨》为分析对象,系统考察了舞剧作品在情节设计、叙事方式、创作视角等方面的艺术手法。通过现代性、女性主义等思潮对艺术的影响,揭示了戏剧文学蓝本与舞剧情节之间的依附关系。在作品的戏剧性呈现方面,通过对剧中几个代表女性进行剖析,阐释了舞剧在叙事层面人物关系的设置、文字语言至肢体语言的转化,了解创作视角上表现出的艺术思维,对文学母题的分化与重构,探讨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