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往三牵

来源 :焦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_mar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故居
  我攀着梯子画过的那座房子啊,它随着炊烟飘走了。
  炊烟一丝丝一缕缕与我的梦境纠缠,我的梦境是靠着墙在暖暖的土炕上生成的。天亮的时候,我就看到我睡在房子里,房子坐落在院子里,院子搭建在巷子里,巷子连在两条街上。而两条大街被叫做前街与后街。两条大街总是伸到村外去,又去联系其他的村子。在我的视野里铺开去的,都是无边的田野,而在我眼里横过来的,都是河流。大街跨过河流,它是木制的小桥,大街掠过田野,像飘带在风中摆动。我时常走出村去,又赶紧回来,因为迷路是最不可原谅的过错,比我打破了碗,摔碎了盘子,丢了筷子都要难堪。
  我的大鹅,我的花公鸡,我的小麻雀,我的紫燕子,我的东北风,我的西南雨,你们都来过我的故居。可自从我走了之后,你们是否还在光顾其中,和我的过去说话,埋怨我再也没有回来?可我没有听见你们的唠叨。在梦里我听不见。那些梦都忘记时间的酸性,总在向我说谎,让我觉得旧居好像吃了长生不老药。但我知道,那个院落已经残破,甚至无影无踪了。洋槐树和笨槐树,再也支不起共同的天空,病怏怏的桃树再也等不来春天的花期,那棵最受宠的苹果树,也曾结过几颗不成形的果子。我还记得它的香甜,但忘了它的酸涩。随着外祖父脾气的变化,东西厢房总是拆了盖盖了拆。我没有来得及把它们依次画下来。随着整个家庭的分分离离,故居已被丢弃在长长的巷子里。它试图在那里坚守着我们留下的往事,但它坚守不住。那些房子也害怕寂寞,也会被寂寞杀掉。那些院落也会屈服于寂寞,它再也不会敞开。
  然而,对于那条巷子来说。那个院落和那座房子毕竟比我们坚守的时间更长,所有的房子都在坚守,巷子才有意义,所有的巷子都在坚守,街道才有意义。可是,我们没有回头说一声感谢。没有托燕子说,没有托风说,没有托雨说。就那样放弃、遗弃、背弃了。没有丝毫的痛感,就像我们参观过的原始人的山洞,它已然等瞎了眼睛。面对旧居,我想到了人体结构的缺陷,眼光只能向前不能向后。所以,丢弃是人的本性,也是人最冷漠的天性。所以,上帝对人的惩罚,就是让人原地打转。
  我曾经攀着梯子画过的那座房子啊,它随着炊烟飘走了。
  故人
  啊,这帮故人,他们已经把我遗忘……把我遗忘于千里之外的呼喊中……
  我曾经走过的黑夜,围着她黑色的围巾,滑得像雾一样慢,慢得要等到西天再没有蜡烛般暗淡的光线,慢得像我困倦时慢慢合上的眼皮。慢得像老牛拉着它的木犁……是啊,我总是想趁漆黑的夜晚潜回那个城市,为了不打搅那些遗忘我的人,也为了给他们一份早晨的问候。
  在很远的地方,我会时常想起有故人的夜晚,那时候的故人还不是故人,我们行走在夜里,穿行在花灯与露水间。没想到我们会成为彼此的故人。当我们各自结识了新人之后,才知道谁已成为谁的故人。故人或许在故乡,或许在他乡,或许在彼此的梦乡……不管在哪里,我们曾经共同拥有过去。
  我好想在故乡的街上溜达,尽量装成以前的样子。我好想遇到那些故人,今天的寒暄犹如昨天的寒暄,让岁月把离开的日子剪辑掉,或让时光倒放,或让光阴驻足,或让彼此失忆。实在不行,也要打个马虎眼,一起走进曾经走过的夜晚依然不分彼此,依然以为年轻。当我们彼此仔细端详彼此的脸孔,却发现岁月把沧桑的印章打在了上面。岁月的刻刀冰冷无误,在我们的脸上它永远雕刻两个字:过去。
  当我真的徜徉于故乡的街上,我看到那些故人的背影,我听到我的眼睛轻轻的流水声。可在我的梦里,故人的背影早已筑成了墙,墙上长满了草,草都经历了秋天,秋天都消失在我的记忆里,我的记忆又回到了那座城市。当有一天,我化作雨丝的时刻,在故乡的街上看不见夏天,那些面孔都长出了冰的胡须,那些睫毛都长成了冰的森林,那些呼吸都变成了冰的草地。我只能看到一个个遥远的肩膀,他们并不回过头来顾盼。也许是千里之外我的呼喊声太弱,他们的耳朵都长满了御冬的稻草,他们的肢体都竖成了挡风的栅栏,他们的头发都铺成了防雨的帐篷……他们全变了,就在他们的鼻孔外,麻雀也筑窝了,燕子在废气中徘徊……我好像在做另一个梦,再也认不出一个故人。


  啊,这帮故人,他们已经把我遗忘……已把我遗忘于千里之外的呼喊中……
  故城
  啊,故城,我能听到记忆撕裂的声音。
  有山有水但没有海的地方,就是我曾居住过的城市。在千里之外,我应该叫它故城……故城就像故人一样,它活在我的记忆里。但它并没有故人那么幸运,故人时不时还会互致短暂的问候,哪怕那些问候已嫌落俗,哪怕彼此的现实都不再关心、或者已经听不懂,故城往往没有问候和应答,只存乎于心中的一些忆念。有时候能数一数故城的巷子、有时候能想一想故城的墙池,有时候能乐一乐故城的典故、有时候能嗅一嗅故城的影子。但这毕竟是在忆念里,而真正的故城已消失在我的视线之外,也消失在时间的消磨之中。在千里之外,我已看不到我曾在那座城市里的浮现,也看不到我曾在那个城市里的消失,就像我已被甩出车外一样,假如说这故城像一架老马车,好在我还有梦境,它随时可以随我迁移。
  偶尔的天气预报会报出这个城市的阴晴冷暖,偶尔的网络会让我点击它的人事悲欢,偶尔故人的电话会说起城市的现实变迁。偶尔有人来此地会像我描述它的今天明天。然而,我记得它更多的是它的故往。因为故往里有我的尘烟。我潜藏在城市的记忆里,我浮现在自己的幻想里。我思故我在,我思故城在。我想与时间拔河,把故往一寸寸拔掉,并不是要重整旗鼓,只是想把故往调出来再看一次。
  在时间的链条上,我想说,此后的每时每刻都将是现在,此前的每时每刻都已是故往。谁能告诉我,为什么我们行走在千里之外?谁又让我们忆念于半生的情怀?噢!故往之故城,故城于我,都是时间的积木。偶尔,这座新城,会给我故城的错觉。谁说故城只有一座呢?在我们的心里会慢慢堆积。
  啊,故城,我能听到记忆撕裂的声音。
其他文献
到过红树林的人不一定“认识”红树林。  我很早就“阅读”了红树林,从而知道:在美丽的深圳福田,在深圳河流入大海的地方,有一片根茎交错、茂密葱茏的生物群族,那就是深圳著名的自然风景保护区——红树林。红树是木本木质,但具有钢铁般的坚强素质。它与西域的胡杨一南一北形异而神似。一个在北国莽原扎根,死而不朽;一个在南海之滨繁衍,生生不息。胡杨生生死死经千年轮回,铁骨铮铮具英雄树的风范;红树激浊扬清,勃勃生机
期刊
作为中国当代最具声望的篆刻家、书法家与收藏家,童衍方先生并没有想象中那 般的严肃,而是显得谦虚而风趣。作为来楚生与唐云先生的高足,我们也明显地看到了老一代艺术家的风骨与为人在他身上所留下的深刻烙印。  就在接受我们的专访时,童衍方先生一再地提起:“无论我怎么努力也报答不了老师们对我的恩情,自己再努力也达不到老师们的艺术水平。”在这种“自谦”之中,无不显出了文人君子的落拓胸怀与自勉品格。  在颇述已
期刊
社结西泠  光绪三十年(1904)的一天,四位喜爱篆刻的年轻人,在杭州西湖孤山西北隅的人倚楼谈印论艺,兴酣意畅。这一次集会,他们比以往话题拉得更开,目光投过烟波浩渺的湖面,远眺遥遥相对的南高峰、北高峰。其中一位把玩着一方古铜印,叹息道:“吾浙篆刻薪火相传800年,时至今日,刻印的不少,但真正能超凡脱俗,把传统精粹很好地传承下来的已经不多,而且今天还显出一些颓势来。”另一位呷了口茶,感触深重地说:“
期刊
从小听着“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这样的歌谣,生活在临海的深圳,大海对于我,并非遥不可及的梦,而是实实在在,近在眼前的港湾、游乐场。  90年代中期,深圳最著名的几个海边游乐场要数小梅沙、大梅沙和蛇口的海上世界了。每到周末,小朋友就嚷着让父母带去这些海边的游乐场玩,这也是海边长大的孩子共同的回忆。那时候去小梅沙和海上世界的人很多,因为已经是开发成熟的海滨和度假胜地。而大梅沙虽然名气不小
期刊
每年秋风送爽时节,三三两两的担蚝工就会拿着一根扁担,聚集在蛇口渔港码头,等待着装满生蚝的渔船停泊靠岸。  生蚝,学名牡蛎,多生长在近海海床,也可以在浅海养殖。广东人把鲜活的牡蛎叫生蚝,晒干的牡蛎叫蚝豉。新鲜打捞上来的生蚝,外壳锋利粗砺,内里却包裹着肥美白嫩的蚝体,很是性感诱人,无疑是餐桌上令人垂涎的美食。每年秋冬,举人爷的“蚝门十八式”,总能吸引众多的饕餮之徒慕名而来。  可是,又有几人知道,这些
期刊
深圳湾跨海大桥于2006年9月20日全线合拢。该桥是当时正在建造中的国内等级最高的双向6车道跨海公路桥,全长5545米,设计寿命120年。  深圳湾公路大桥侧桥长约2040米,桥面宽38.6米,是独塔单索面钢箱梁斜拉桥,为目前国内最宽、标准最高的公路大桥。  2003年8月23日,深圳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跨海桥梁基础工程,也是内地与香港大型基础设施合作的第一重大项目——深港西部通道工程深圳湾大桥开工。
期刊
(1)  我的窗前有一片海。  它仅仅是大海在太平洋的一缕秀发,轻灵地飘逸在我居住城市的额前,优雅地弯绕成一个渔船的避风港,为我的小窗添画着妩媚与神采。  坐在窗边的书桌前,望着离我十几米的海面上,灯塔、渡船、渔人码头和远处香港元朗海岸的山野。从春到秋,由晨至夜,不同的晨曦和晚霞,迎送南来北往不同色彩的船只,如一幅幅变幻的图画镶入我的窗框,尽收眼底,赏心悦目,就连身边的小狗,摇晃着毛绒绒的尾巴,也
期刊
父亲去世的第一个清明节,1990年5月上旬,恰是老人诞辰83周年。我从拉萨深入生活回京途中,取道秦川大地专程为父祭坟。这次祭父具有特殊意义,我是以我、还有父亲未曾谋过面的却称呼他阿爸的藏族两兄妹的身份祭父的。攥在我手中的一封藏文信,就是兄妹俩写给我父亲的。遥远的并不陌生的西藏土地上同样成长着浸润我灵魂的亲情和友情!这一切皆是因为一件极为普通的毛背心引发出来的。一个藏族姑娘对毛背心的独到解读升华了我
期刊
许多中国人都知道深圳有条著名的河,名字就叫深圳河。  但大多数在深圳居住或留连过的人,都不曾见过这条河。  深圳河,有时像一个虚幻的符号,没有人去探究它到底在哪儿,真容又是如何。人们来到深圳,喜欢看海去,极少听见有人说想看看深圳河的。  我呢,却一直与这条河朝夕相对,通过它的水感受着大海的气息。  我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来到深圳,家住滨江新村。那时,“村屋”下舒纵而过的滨河路还在娘胎里,今日上步南
期刊
夏末的宁波在几场大雨的冲刷下变得格外清透。这样的天气,不出去走走,似乎有点枉费这美好的时光。  身在宁波这样一个山水人文都大有可观之地,东有普陀,西有四明,既可去东海边拜会观音菩萨,亦可向西踏访蒋氏故里和阳明仙居,还有千年古堰它山堰和收藏有数百尊佛像的它山艺术博物馆,市中心也有天下第一藏书阁天一阁。这次打算体验一下不一样的宁波周边,也想和家人采摘一下新鲜蔬果,于是选在了它山艺术博物馆斜对面的尚华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