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番茄和巧克力豆

来源 :幼儿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xianniun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实录:
  
  在某幼儿园小班,综合活动“好吃的东西变变变”正有序地开展着,孩子们在教师的鼓励下利用面包、山楂片、糖果、红枣、芝麻等进行造型,一会儿,蜡笔小新、狮子王、火车头、毛毛虫等形象一一展示在大家面前,大胆丰富的想象令观摩教师欣喜不已。
  在观察指导过程中,教师发现幼儿大都运用了揿、压、贴等组合方法进行告型,而未能体会牙签的连接功用。于是,教师故作求助状,说道:“我也想做个面包人,想用葡萄做眼睛,可它老滚下来,谁来帮帮忙?”孩子们经试验排除了揿、压、贴等方法,一致要求用牙签连接。果然两只“大眼晴”在牙签的帮助下牢牢地钉在了面包娃娃脸上。教师感觉这一步引导非常成功,就趁势引导幼儿迁移运用这一方法:“哪位小朋友来帮忙装耳朵?”一幼儿自告奋勇走了上去。教师将小番茄推到他面前,示意他用这种材料做耳朵,可小男孩并不理会,径自拿厂颗巧克力豆。教师见小男孩未听从她的指示有些不悦,再见那孩子连扎几下部没能将牙签插进巧克力豆内,更是有些愠怒:“将牙签插在番茄上做耳朵不是很方便吗?你偏要用巧克力豆,插不进去了吧。来,别的小朋友帮他改正。”其他幼儿纷纷见机行事,要求小男孩将小番茄和牙签连接起来“塑造”成耳朵,可小男孩坚持说:“牙签能插进巧克力豆里去!”教师不假思索地否定道:“你已经试过了,肯定不行!”师幼进入对峙状态。正在这时,令人惊讶的一幕出现了,小男孩拿起巧克力豆咬了一口,然后将牙签稳稳地扎进了软软的巧克力豆内层,并将牙签另一头扎进了面包。教师见此情景,竟愣愣地说不出话来。
  在座的观摩教师都被眼前的一幕所折服,惊叹孩子的智慧和执著。在孩子的表现面前,教师的自大、傲慢显得多么可笑。幼儿稚气、本色的行为向教师的儿童观、教育观提出厂挑战。
  
  案例评析:
  
  在幼儿园教育中,师幼关系始终是根本的问题。教师承载着教育的目的性,幼儿显示着发展的可能性。要想实现两者的融合统一,教师就要在研究“教”的过程中进行角色的再定位,在引导幼儿“学”的同时重新认识幼儿,并深刻地理解教育的本质,建构积极、互动的师幼关系,这是观念向行为转化的重要前提。
  本案例中小男孩的行为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惊讶”,更是对和谐、积极、互动的师幼关系的呼唤。
  
  一、关注和重视幼儿的主体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善于按预设计划行事,缺乏对教育对象的观察,并对幼儿的执著和创造经常表现出低敏感性。在本案例中,教师看似发动了一场让幼儿自由创作的学习活动,却时时控制幼儿的想法(希望幼儿当即掌握牙签连接法、听从要求用小番茄作耳朵,不能容忍幼儿些许的“自我主张”,等等)。显然,教师更习惯居于主动的地位,而幼儿则相对被动。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名义上的主体地位及其在实际中的被动地位反映了教学中不平等的师幼关系,它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幼儿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二、尊重和支持幼儿的经验
  以“最近发展区”为依据,教师应在幼儿活动的关键时刻作出及时有效的回应,以引发认知冲突,推进幼儿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准确把握各年龄段幼儿的发展目标、能力水平、关键经验,用心解读幼儿的需要,敏锐洞察幼儿尝试探索的愿望和可能性。就巧克力豆而言,幼儿是绝对的体验者和研究者,他们对巧克力的认识可能比教师更“权威”。正所谓任何年龄、任何发展水平的任何学生,都是带着自己的观念和经验进入学习过程的。因此,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倾听学生的心声。“如果我们倾听学生,就会听到他们自己的答案。”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在倾听的基础上创造条件,让学生产生更精彩的观念。就幼儿教育而言,幼儿的每一次成功或失败都是新的认知冲突的起点。教师的责任在于尊重幼儿的意愿和生活经验,接受幼儿解决问题的方式,提供信任和支持,打通有机联系幼儿经验的多向渠道,而不是简单地予以否定、封堵甚至扼杀。
  
  三、判断和回应幼儿的挑战
  许多教师对于组织预设活动较为得心应手,对施教过程中幼儿表现出的行为也十分敏感,而对幼儿活动中引发的生成性问题和体现幼儿需求的问题,则缺乏有效的判断和回应。本案例典型地反映了这一问题。
  1.教师虽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可选择且丰富的创作环境,可当幼儿真正想自主时,教师却立即干涉,直接阻碍了幼儿的想象和操作。可见,教师对幼儿缺乏足够的尊重。
  2.当小男孩拒绝用教师推荐的小番茄而选用巧克力豆时,教师考虑到小男孩会妨碍预设目标的实现,便不顾幼儿的兴趣而加以阻挠。显然,教师未能充分理解幼儿的兴趣。
  3.在小男孩我行我素但屡次失败后,教师便急于阻止他继续尝试。如果不是小男孩坚持,教师必定错失引导幼儿实现该活动的目标之一,即“让幼儿在运用各种材料时接触、感知和了解不同材料的简单特性”的机会。因此,可以看出该教师未能正确把握目标。
  4.在本案例中,有两个问题是关键,一是幼儿拒绝了教师提供的小番茄而选用巧克力豆,此时幼儿的个人需求与教师的预设发生了冲突;二是小男孩在用牙签连接巧克力豆时,屡屡失败仍不肯听从教师的劝导。其实对于这两个问题,教师可通过当即肯定,调整预设,个别试验和集体探讨,鼓励不同表现方式等回应策略来支持幼儿的学习,避免给予幼儿消极的体验。
  教学过程的开放性、综合性和创造性使教师面临许多不确定性,因此惊喜和惊讶也时常发生。关键是,我们要学会在惊喜中捕捉教育契机,积累教学智慧,在惊讶中发现现实师幼关系与教育理念间的落差,反思角色定位与教育行为间的矛盾,如此才能从惊讶走向理智,从尴尬走向成熟,从迷茫走向专业。
其他文献
行动与诠释——呼唤专业支持    教育叙事研究可以拆分成“叙事”和“研究”两个关键词,因为它们部是为幼儿教育科研服务的行动,所以前面冠以“教育”这个词。我们在前面以较大的篇幅阐述了“叙事”的教育和科研意义。接着,我们将阐述“研究”的教育和科研意义。  提倡教师进行教育叙事研究,需要消除教师对以“方法”为中心的教育研究的惶恐心理和思维定势,明确自己在研究中的角色地位:实践证明,教师在叙事和研究中要完
保罗·科埃略堪称一位当今走红世界的巴西畅销书作家.
镜头一:今天幼儿园举行调研活动,很多园领导都来参加,我的心像绷紧了的弦。好不容易挨到做操时间(因为下雨,所以只能在室内做,于是我组织幼儿将椅子搬掉以腾出空地),状况却突然发生了。“老师,明明拿椅子撞我的头。”我猛地转身,看见朝朝带着哭腔捂着头大叫着。当着领导的面,我不希望事态扩大:“朝朝要不要紧啊?明明搬椅子要小心一点。”明明也大叫起来:“我又不是故意的。”话音刚落,朝朝便旁若无人地嚎啕大哭起来。
20世纪的世界文坛五光十色、万象纷呈,不仅各种流派、思潮争奇斗艳,各国的民族文学也得到长足发展,尽展风采.被视为犹太民族自己的传统文学的希伯来文学则在20世纪重新崛起并
在幼儿园中,教师除了与幼儿进行语言交流外,还有意识地运用眼神、手势、表情、身体姿势等非语言交流手段。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常常会在不经意间做出一些不妥当的动作。这
画面一:李老师生病了,班上的小朋友纷纷吵着让家长陪同去医院看望。病愈后的李老师回来了,孩子们或拉拉她的手,或亲亲她的脸,说这说那,亲密无间。画面二:张老师上早班时,明明
期刊
期刊
第一章rn法庭书记员穿上了每周出庭的标准装束:破旧褪色的紫红色睡衣,淡紫色毛圈布浴鞋,没穿袜子.穿着睡衣跑来跑去的囚犯不止他一个,但只有他敢穿淡紫色浴鞋.他名叫T.卡尔,
“儿童经验”替代了过去的“学科知识”,已成为幼儿园课程的核心概念。相对于知识的理性、抽象、体系化、符号化等特征而言,经验是情理融合的、情境化的、难以用知识符号表达的。知识可以通过书本、被告知等方式获得,而经验只有通过自己做来获得。儿童的经验与成人的经验相比,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但还是有一些值得强调的特征:  感官经验对儿童具有特殊的意义。感官既是智力大厦的基石,也是儿童的需要得以满足的通道。天上的云